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湖北孝感春節民俗有哪些

湖北孝感春節民俗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3-28 04:13:18

1、湖北過年的風俗是什麼?

湖北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喝雞湯。過年喝雞湯對指吵棚於湖北的鄉親們來講象徵著「清唯則泰平安」。其次跨完年就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

過年吃糍粑,俗語中有「拜年拜年,糍粑發裂」,可見糍粑在春節的重要性。

湖北過年第一餐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新的一年第一頓飯,吃油炸白蒿,取其諧音「百好」,圖個好彩頭。

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采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碰謹、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2、湖北過年特色的風俗有哪些?

1、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2、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3、除舊迎新大掃除

新年伊始,他們講究「除舊歲,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會把家裡打掃的乾乾凈凈的,給新的一年一個好寓意,也是為了親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裡的環境。

4、年三十洗澡

除了家裡要收拾干凈,個人也得在新年到來之前,好好洗干凈,洗去舊年的霉運和不順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年。

5、喝雞湯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

3、湖北過年有哪些風俗?

1、水煮蛋

在湖北沙市、荊州一帶,新一年吃第一餐有個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2、白蒿菜

新的一年第一頓飯,湖北秭歸有些地方會吃油炸白蒿,取其諧音「百好」,圖個好彩頭,不過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白蒿還能油炸後食用,貌似是用白蒿加雞蛋、麵粉、水,放在油鍋炸。

3、糍粑

湖北省內各地過年都要吃糍粑的,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了。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奇特的習俗由來或許大家不知道。在以前,湖北人新年頭三天是不讓煮生米的,必須吃去年留下的剩飯菜,因為剩飯不好吃,逐漸演變成吃面條和糍粑了。

4、三全菜

武漢人以前過年時,年夜飯桌上絕對少不了「三全」、」三糕「、」三丸「,這三全分別指的是「全雞、全魚、全鴨」、「全糕指的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指的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5、除夕夜

湖北人以前過年時,男人一定要在除夕當天,挑水把水缸蓄滿,至少要夠家人使用3天,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後,該習俗無形廢止。女人則無論再忙,也要給家人做好鞋子,象徵「過年穿新鞋(Hai),喜事一起來」。

然後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天亮前吃飯,「越吃越亮」,全魚不能動筷,因為要「年年有餘」。

4、湖北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1、喝雞湯。湖北過年必不可少的習俗就是喝雞湯。過年喝雞湯對於湖北的鄉親們來講象徵著「清泰平安」。其頃局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模乎謹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旦基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2、拜年。跨完年就開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

5、湖北過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湖北過春節習俗:

1、新婿賀年

在武昌,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岳父母家的人肯定會調戲新女婿,然而苦逼的新女婿只有忍讓和一笑了之的份啦。而黃陂拜年的順序卻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2、舞龍舞獅

差不多到初六以後,越來越熱鬧,舞獅子舞龍的都來了,仙桃地區的舞龍尤其精彩,沔陽鄉間的舞龍,全長二三十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再敷蓋黃布,龍身上還劃有黑脊,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巨龍翻卷騰躍,小孩兒和大人都來圍觀;舞獅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別人商鋪里去,用一塊紅布掛在梁間,在眾人喝彩聲中舞獅人敏捷地取下來,名曰「取紅」。

3、旱蓮船

旱蓮船又叫采蓮船,是江漢平原鄉間常見的春節娛樂活動。旱蓮船是在鐵絲外用布料縫製成船的樣子,再加上遮陽頂,整個船五顏六色,非常喜慶。表演者穿上戲服,翩然起舞,旁邊會有丑角扮作撐篙人,他們一般會唱著沔陽花鼓戲或者鄉間小調,挨家挨戶表演,人家就會給些紅包、煙酒,討個吉利。

4、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5、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5)湖北孝感春節民俗有哪些擴展資料: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6、孝感有那些風俗

1、月半

湖北恩施、宜都、長陽、五峰、秭歸等土家族地區的人很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二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二,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

2、孝感祭祀舞

祭祀舞這是人們為祭天地、日月、山川、鬼神,為消災免禍、驅邪除病、「超度亡魂」所進行的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活動。

其中一部分是由於人們缺乏科學知識,無法征服天災人禍,希望藉助神靈掃瘟神、驅鬼怪以保四季平安、六畜興旺;另一部分是為紀念死者,安慰生者的習俗活動。



(6)湖北孝感春節民俗有哪些擴展資料

孝感祭祀舞特色:代表性節目有《綵船舞》、《蓮花碗》、《跑蓮燈》、《踩八卦》等。這些儀式活動舞蹈性強,表現力豐富。如《綵船舞》以「雲手翻身」為主要動作,《蓮花碗》以「平雲手」、「內外挽花」、「轉身換位」為特色。

《踩八卦》以「踩七星」為基本套子貫穿全舞,而《跑蓮燈》則以「太極元極」、「二儀」、「三才」、「四象」、「五行」、「六爻」、「七七」、「八卦」八種隊形為主要特點。其共同點是在表演前後,都有一套禮儀性的動作。

7、湖北過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下湖北過春節習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志堅感慨,「龍鳳呈祥、高蹺龍燈、海馬、趕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濃郁的荊風楚韻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樸的湖北年俗,實在讓人大開眼界!」 「談年飯」邊吃邊聊迎新年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除夕這天,男人還要將水缸挑滿,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這叫「過年穿新鞋,喜事一起來」。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 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湖北過春節習俗還有哪些呢? 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讓吳志堅難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鄖西縣「上墳燈」的經歷,有一年,他還特意帶兒子一起去鄖西過年。 十五晚「趕毛狗」唱「燈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門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利川燈歌」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通過以上對於湖北過春節習俗介紹,大家記下了嗎?

8、湖北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湖北過年的風俗有如下:

1、湖北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

2、湖北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湖北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3、湖北人跨完年則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

但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4、湖北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9、孝感過春節的習俗作文5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春節的:春節
民風民俗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除夕,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北京天安門舉行盛大的慶祝會似的,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著得如同白晝。家鄉的除夕之夜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夜幕降臨了!等候多時的我和姐姐高興地拿出了「萬花筒」。我興沖沖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機,准備實施我除夕之夜的第一個計劃——放焰火。我們放的第一炮是「一嘯沖天」,隨著一聲巨響,天空頓時如同白晝,好壯觀哦!緊接著是「天女散花」,所謂天女散花,顧名思義,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場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們在天空中把一籃子花毫不憐惜地撒向人間。那些花在空中飄飄悠悠,美麗極了!剎時,空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後,我們又放了 「降落傘」、「七仙女」、「百花奔放」……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