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春節吃什麼呢
1、春節的習俗吃什麼?
春節習俗一般吃:灶糖、做豆腐、燉豬肉、打糕蒸饃、吃餛飩、吃元宵。
灶糖:灶糖(關東糖)是一種麥芽糖又稱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寒冷,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其掂著缺肢鋒雖然很重,但質料十分細膩。
做豆腐: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飢褲,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飢等)。
燉豬肉: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伏晌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打糕蒸饃: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吃餛飩:初二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春節應該吃什麼
春節期間比較適合吃海帶蘿卜湯。
1、把蘿卜削皮切舉納森成小塊,用1500毫升水,以大火煮沸後放蘿卜、海帶、薑片。
2、待水再度滾時轉成小火,直到蘿卜、海帶煮熟爛,最後加茄攔入用紗布包著的其他葯材,再煮15分鍾即可。
點評:海帶含有大量的不正畝飽和脂肪酸和食物纖維,與利水的蘿卜同煮,特別適合多吃大餐油膩食物的春節食用。
3、春節吃什麼
列舉五種春節食品:
1、茶果點心
中國的傳統點心一般最常見的是「八大件」和「八小件」。
八件是採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棗泥、椒鹽、葡萄乾等八種餡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種圖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而成。
2、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3、餃子
「交子」象徵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4、春卷
春卷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
5、湯圓
南方的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以及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4、春節吃什麼?
1、Dumpling 餃子:又名水餃,原名「嬌耳」,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麵食之一,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
2、Rice Cake 年糕:年糕是用糯米及大米蒸成的糕,在春節食用寓意著人們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取以諧音「年年高」。
3、Spring Roll 春卷:春卷又稱春盤、薄餅,歷史悠久,內陷豐富,一般為肉末、蔬菜,外皮卷銷槐成長卷,下油鍋炸成金黃色,口感酥脆。
4、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 八寶飯:八寶飯用料講究,除去糯米和豆沙餡料外,還要加上蓮子、桂圓、紅棗、金桔、蜜櫻桃、蜜冬瓜、瓜子仁、薏仁米這八寶,分別象徵婚姻美好、闔家團圓、早生貴子、吉祥吉利、甜甜蜜蜜、無災無害以及長壽純潔。
5、glue pudding 湯圓:別稱「湯團」「浮元子」,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咐斗皮;同時,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衡差宵節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對於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期盼。
5、春節一般要吃什麼東西
1、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者握兆扣成的。
2、東北: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3、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皮纖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4、豫南:豫首租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發財之意。
5、湖南: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隻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6、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准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7、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8、壯族:壯族人春節吃白斬雞和「大年粽」。在年粽在除夕時擺在供台上祭祀,到正月初三才由家人聚食,以示團圓。
6、春節人們吃什麼
<
7、在春節里人們會吃什麼
1、年糕
農歷新年必吃年糕,這也是紹興人的一個習俗,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湯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2、湯圓
湯圓的種類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買速凍的,在超市湯圓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應有盡有,不過春節的湯圓基本上以中間包糖為多。在自己家做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湯圓的做法很多,也比較簡單,買上糯米粉、芝麻餡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3、粽子
紹興人習慣在春節包裹粽子,紹興人一般用箬竹葉片(也叫粽葉),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有濃濃伍睜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純糯腔明歲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現在還有不少味道好的鮮肉蛋黃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為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4、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5、面條
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6、糖茶
在紹興城鄉,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一進門主人總會給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時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槐或兩顆蜜棗,意為甜甜蜜蜜。
8、在春節人們經常吃什麼?
天津人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初一餃子初二面。濟南地區會大量蒸饅頭、粘糕、棗糕、包子,及製作酥菜、熟肉、炸貨等菜餚,農村有做豆腐、攤煎餅、制茶湯面等習俗。
江西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陝西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隱晌逗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陝西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湖北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海南春節必有清炒茄子(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祈望全家在新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春節傳統賀歲謹型習俗之灶賣一:游神
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
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