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的春節是什麼時候
1、羌族的傳統節日
羌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但名稱不同,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龔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
還有就是祭山會,這是羌族獨有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一。這是一種祈祝豐年的活動,到了這天,每家每戶的房頂上插著杉樹枝,室內的神龕上掛著剪紙花,點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時,宰羊作祭品,巫師敲著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詩。當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鍋庄舞,祈求年景豐收。
羌族有什麼習俗?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模中築形式。碉樓在羌語里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跡,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置,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里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跡。「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旦孫山「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桿、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綉、雲雲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三 爾瑪羌族文化
(一)傳統節日:
農歷10月初1是羌歷年,在這隆重的節日里羌族人們會穿著本民族的服裝歡聚在一起跳起鍋庄,還有一些祭祀活動。
以「感恩」、「 祈福」、「 和諧」為主題的2009羌族「俄苴」慶典在茂縣曲谷舉行1月30日(農歷正月初五),阿壩州茂縣曲谷鄉河壩村,羌笛悠揚,爆竹聲聲,嗩吶齊鳴,鑼鼓喧天,全鄉2000餘群眾歡聚在這里,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共慶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節,祈禱新的一凱陸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國泰民安。
「俄苴」意為農歷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記者了解到,曲谷鄉是羌語標准音點(羌語普通話)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爾俄足」傳承地,是羌族語言、服飾、飲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鄉。在這條偏遠的山溝里,有流傳千年的領歌節(「瓦爾俄足」,又叫婦女節)、狩獵節(又叫男子節),陰陽互補,剛柔相濟,構成共同的主題:感恩一切給予生活的惠及,規勸人們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還有歷經千年的洪木基神塔,這里的人們每年都要舉行「俄苴」慶典活動。
由於現在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們通過用麵粉燒制獸形饃饃來狩獵,以紀念羌族中的一個神,其實是人,是因為羌族人們太崇拜他,對他的尊敬.
狩獵節時德高望眾的老人取聖火勝利而歸。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們到山一株神樹那裡取聖火,他們用白石頭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頭是羌族的聖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樓,方......>>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歷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歷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曬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歷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春節,習俗:沐浴、交友
***
開齋節:回歷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習俗: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習俗: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
羌族的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
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盪盪,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
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償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歷「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沖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合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共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煉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歷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較為獨特的習俗。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一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
羌族 節日 羌歷年(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在此時各種農作物都收割完成,為了慶祝一年的豐收,羌民都把這一天作為喜慶豐收的節日而歡度此節。
春節也是羌民族最大的節日,意為舊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春節時間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貼對聯的習俗。貼對聯也有區別:在當年家裡有人去世就貼輓聯,用綠色或黃色紙來寫對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而家無以上情況者都用紅色紙來寫對聯,表示新年裡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習慣是合家團圓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時回家與家人團聚,過上一個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人們都要起早到水井裡去背水,意為來年不缺水。還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進來並念到招財進家之意的話,表示新年裡天天有財進家門。另外這天不能說臟話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裡家裡有禍之意。還不能看見勞動工具,看見了意為新年裡會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們藏到看不見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飯的習俗,意為吃稀飯表示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習俗,有晚輩向長輩拜年,表老輩們新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習俗,表女兒對父母的祝福和祝願父母在新年裡事事順心。有未結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習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樂。有徒弟向師傅、學生向老師拜年的習俗,表感謝師傅或老師傳授手藝或知識於他,並祝師傅和老師新年裡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對死去的人辦新墳和向死去的人燒紙錢祭奠的習俗。這天有不能串門的習俗,意為這天是死人的節日,故不能串門。
正月初四,這天意為新年開始可以開工的吉祥之日,所以這天有出工做事的習俗。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這天下基腳的習慣。
正月初五,這天意為狩獵者的吉祥日子,所以這天家裡都要給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麵粉做一個象動物的饃饃,然後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並帶上獵槍,把形似動物的饃饃放在一起,用獵槍瞄準射擊;如射中就意為這年裡的狩獵有獲。然後大家圍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習俗。
正月初九,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帶上敬酒、刀頭、香蠟到廟子里去敬神的習俗。
正月初六,這天全村人都要帶上敬酒、刀頭和香蠟到山頂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習俗,表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這天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所以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大年飯的習俗,以表春節的結束,新一年春耕的開始。
春分這天有不上山的習俗,意為這天是山裡各種動物交配之日,見者不利。
驚蟄這天有不下地的習俗。
清明節這天有掃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墳上燒紙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這天是祭祀龍的節日,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臉、洗身的習俗,意為這天萬物都有葯可治百病;還要扯各種草到回家備以後生病之日用。傳說這天的各種草都有很好的葯效。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意為喝了這種酒,以後蛇不敢纏你的腳。有插艾在門框上的習俗,表示對屈原的懷念。
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所以這天有祭祖、祭鬼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有用月餅、核桃、蘋果等各種食物首先在房頂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後,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為祭龍節,傳說這天是龍抬頭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結束冬眠,故這天有剃頭的習俗。
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傳說是所有的蟲都不吃東西,所以這天有曬家裡容易被蟲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習慣,免遭蟲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兒節。這天全村的婦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頂的塔子敬神,圍著塔子唱歌跳舞,然後到各寨進行對唱山歌,來歌頌羌族婦女的優良傳統美德。
青......>>
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 *** ,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 *** 。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歷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
羌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 土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 5分 高山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播種祭、平安祭、「阿立」定祭豐、竹竿祭、猴祭與大獵祭、矮靈祭以及達悟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復雜,
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
羌族人的生活習俗 在四川人口約20萬人。自稱爾碼、爾麥。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岷江上游阿壩 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和綿陽市所轄的北川縣。 春秋戰國時期古羌人由西北向西南遷徙。其中一隻遷居於岷江上游一帶,此後 又有不少羌人部落南下,經過長期融合,演變成今日之羌族。秦代曾置湔氐道,漢 代設汶山郡,以後歷朝均有州、縣的建置。元、明在羌區實行土司制度,清改為流 官。羌區長期處在封建制社會。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羌區,創建了蘇維埃 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與藏族聯合聯立1個自治州、21個羌族鄉。羌語屬漢 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通用漢文字。實行一赤一妻制。崇信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 的原始宗教,諸神均以白石為象徵。節日有釀的咂酒。農村羌民喜著麻布或棉布長 衫,外套羊皮褂子,依山壘石建屋,碉樓高丈余,古稱「邛籠」。擅長掘井和建笮 橋。婦女善挑花、刺綉。行火葬、土葬和水葬。主要從事農業,兼有畜牧業。民間 流傳《開天闢地》、《羌戈大戰》、《斗安珠和木姐珠》等神話故事。流行鍋庄舞, 即「跳薩朗」。所用羌笛古今聞名。
飲食
豬膘為羌族傳統食品。流行於茂縣、汶川、北川等地。將豬勒死,把肉分割成條塊,用 鹽漬三至七天後,吊在屋樑上風干即成。 金裹銀也是羌族傳統食品。
信仰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習俗。流行於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靈很多,但均無銅像,統統以白石為象徵,供於屋頂的塔子上,屋裡的神龕上、火塘旁,村外的山頭上和神林中等。屋頂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頭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頂上立有多塊白石,除代表天神外,還代表別的神靈。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誠祈祝壽,燃香祭拜。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習俗。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屆時,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砍柴、挖葯等活動,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
神林 羌族信仰習俗。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後都有一片神樹林,被視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進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習俗。又叫大葬舞。在為有功將士舉行葬禮時跳。參加者一般為幾人到十幾人,頭戴皮鎧甲,手持兵器,先圍成圈跳,接著形成兩排對陣,兵器飛舞,銅鈐叮當,吼聲震天,表現死者作戰時的威武氣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習俗。眼睛被植物枝葉擦傷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適、流淚,以及眼球內出現白色障礙物,俗稱翳子,可請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長信仰習俗。當家中經常出現怪影或怪事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驅邪。屆時,端公將清油燒沸裝於碗內,碗中放一把湯匙。同時,點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備用。舀一匙熱油澆在火把上,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間屋子裡走一遍,最後來到門外。這樣,邪魔便被驅逐出家門了。
踩鏵頭 羌族信仰習俗。當患肚痛、腹脹等疾病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冶病。一般情況下,端公將一鏵頭放在火塘中燒紅,取出後淬一碗水給病人喝即可。遇病情嚴重者,須將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將燒紅的鏵頭取出,赤腳踩上去跳舞,然後把腳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輕輕撫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習俗。由端公主持儀式,用以占卜運氣、病因、行人禍福、一年吉凶、戰爭勝負等,所用羊髀骨須取自於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殺後燒煮前取骨。
居住
雕房為羌族傳統民居。又稱雕樓。......>>
2、羌族 節日
羌歷年(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在此時各種農作物都收割完成,為了慶祝一年的豐收,羌民都把這一天作為喜慶豐收的節日而歡度此節。
春節也是羌民族最大的節日,意為舊年的結束和新年的開始。春節時間為除夕之夜至正月十五。
除夕之日每家都有貼對聯的習俗。貼對聯也有區別:在當年家裡有人去世就貼輓聯,用綠色或黃色紙來寫對聯,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懷念;而家無以上情況者都用紅色紙來寫對聯,表示新年裡大吉大利。
除夕之夜,羌族的習慣是合家團圓之夜。不管在外地工作或是做生意的人都要在此時回家與家人團聚,過上一個幸福吉利的除夕,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人們都要起早到水井裡去背水,意為來年不缺水。還要到屋外去拿一些柴進來並念到招財進家之意的話,表示新年裡天天有財進家門。另外這天不能說臟話及吵架,如有犯者,表示新年裡家裡有禍之意。還不能看見勞動工具,看見了意為新年裡會很辛苦,故此除夕天都要把它們藏到看不見的地方。
正月初一早上有不吃稀飯的習俗,意為吃稀飯表示這年收成不好。
正月初二羌民有拜年的習俗,有晚輩向長輩拜年,表老輩們新年裡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有出嫁之女回娘家拜年的習俗,表女兒對父母的祝福和祝願父母在新年裡事事順心。有未結婚而有女友的男子向女方拜年的習俗,表祝女方父母及女友新年快樂。有徒弟向師傅、學生向老師拜年的習俗,表感謝師傅或老師傳授手藝或知識於他,並祝師傅和老師新年裡吉祥如意。
正月初三有對死去的人辦新墳和向死去的人燒紙錢祭奠的習俗。這天有不能串門的習俗,意為這天是死人的節日,故不能串門。
正月初四,這天意為新年開始可以開工的吉祥之日,所以這天有出工做事的習俗。這年有修新房的人都要在這天下基腳的習慣。
正月初五,這天意為狩獵者的吉祥日子,所以這天家裡都要給男人(不分老少)用灰麵粉做一個象動物的饃饃,然後每家出一些酒肉到寨子指定的地方去並帶上獵槍,把形似動物的饃饃放在一起,用獵槍瞄準射擊;如射中就意為這年裡的狩獵有獲。然後大家圍在一起敬神、喝酒唱歌的習俗。
正月初九,這天全寨乃至全村的人有帶上敬酒、刀頭、香蠟到廟子里去敬神的習俗。
正月初六,這天全村人都要帶上敬酒、刀頭和香蠟到山頂上各寨的塔子上去供奉的習俗,表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
大年十五,這天是春節的最後一天,所以有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大年飯的習俗,以表春節的結束,新一年春耕的開始。
春分這天有不上山的習俗,意為這天是山裡各種動物交配之日,見者不利。
驚蟄這天有不下地的習俗。
清明節這天有掃墓、立碑及到祖先的墳上燒紙祭祀的習俗。
端午節這天是祭祀龍的節日,這天有起早用露水洗臉、洗身的習俗,意為這天萬物都有葯可治百病;還要扯各種草到回家備以後生病之日用。傳說這天的各種草都有很好的葯效。有喝雄黃酒的習俗,意為喝了這種酒,以後蛇不敢纏你的腳。有插艾在門框上的習俗,表示對屈原的懷念。
陰歷七月十五中元節,俗稱鬼節,所以這天有祭祖、祭鬼的習俗。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有用月餅、核桃、蘋果等各種食物首先在房頂的塔子里祭月亮神以後,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為祭龍節,傳說這天是龍抬頭之日,所有的蛇都要出洞結束冬眠,故這天有剃頭的習俗。
農歷六月初六,這天傳說是所有的蟲都不吃東西,所以這天有曬家裡容易被蟲蛀的毛衣、皮衣等衣服的習慣,免遭蟲蛀。
五月初五,羌族的女兒節。這天全村的婦女到要穿上新衣服,到西湖寨山頂的塔子敬神,圍著塔子唱歌跳舞,然後到各寨進行對唱山歌,來歌頌羌族婦女的優良傳統美德。
青苗會,這天各寨到各自所修的青廟上敬土地神,乞求本年莊稼不受蟲災。
祭山會,每年的六月中旬。各寨的男子帶上香蠟、敬酒、刀頭和一隻羊或一條狗、一隻公雞到固定的塔子上舉行祭山儀式,感謝山神賜給了人們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祭山完後祭山隊伍唱著山歌各自回寨進行聯歡。
牛王節,農歷十一月初一為牛王的節日。這天人們都讓牛休息,不讓它耕田,並有殺雞宰羊來祭祀牛王神的習俗。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為灶神節。傳說這天灶神要到玉皇那裡去報告這家人一年來的生活情況,所以這天每家都要把火塘打掃干凈,並有清掃屋裡煙塵的習俗。
除夕之夜有燒通宵火或點通宵燈(蠟燭、煤油燈、菜油燈)的習俗,意為來年紅紅火火,反映了羌民對火崇拜。
3、羌族過年是什麼日子?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為「祭山會」(又稱轉山會)和「羌年節」(又稱羌歷年),分別於春秋兩季舉行。春季祈禱風調雨順,秋後則答謝天神賜予的五穀豐登,實際上是一種春禱秋酬的農事活動,卻始終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更折射出遠古神秘文化的光輝。舉行祭山會的時間各地並不統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舉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極為復雜,所獻犧牲因各地傳說不同,圖騰不同而有差異,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種。大典多在神樹林一塊空壩上舉行。一些地方祭山後還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羌年節於每年家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其它集會——
三月三:已婚婦女每年三月三日敬娘娘菩薩,求神賜孩子,保佑孩子平安。
三月十二:每年三月十二日,寨子里要宰一隻羊,祈求土地菩薩保佑豐收,並忌路一天,禁止過往行人進村寨,這天稱為「青苗會」。
七月七: 未婚婦女每年七月七日要做「巧牙會」。即邀約鄰近的姑娘們,聚會在一起,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十一月一:每年十一月一日,到牛王廟燒香、點蠟、燒紙錢,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菩薩保佑耕牛平安。這天,全寨的耕牛休息一天,所以又稱「牛王會」。
山王會:「山王會」是祈求山王菩薩保佑六畜興旺,莊稼豐收。做會時,要宰一隻羊。山王會的會期各村寨不同。
觀音會:「觀音會」,一年三次,第一次是三月十九日,第二次是六月十九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日,祈求觀音菩薩保佑村寨內大小人口平安。
川主會:「川主會」,每年六月二十四,以寨為單位舉行,祭奉川主。當天全寨休息,穿新戴花,唱歌跳舞,大辦酒席,是規模最大的廟會。
2007年11月12日為羌民族傳統新年,
4、羌族的新年是什麼時候?
羌年為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每年農歷十月一日舉行。
5、少數名族也過年,西南羌族的羌年有何民俗活動?
每年過年我們各個地方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習俗,南北差異也很大,我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在少數民族,每個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一些風俗習慣。羌族作為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也一直保留著自己獨特的“羌年”和相關習俗。“羌年”裡面主要包含的習俗有獨特的日期,載歌載舞的慶祝方式以及祭拜天神等。一、不同於春節的日期,自己獨特的“羌年”。羌年是羌族少數民族特有的一個重大的節日,他跟我們慶祝的春節差不多,但是日期卻不相同,他們的“羌年”是在羌歷的九月初一,也就是我們農歷的十月初一,那天是他們最重大的節日;當然在我們春節,普天同慶的這一天,他們也會貼上對聯,簡單的過另外一個“年”。
二、家人團聚,載歌載舞。這一點跟我們有一些相似,就是在一些重要節日,家人要團圓,會盡量聚在一起,其實普天之下,大家在節日期間都會想盡辦法跟家人團圓,這樣才會有節日的氣息。而不同的是,羌族人們會載歌載舞,就是少數民族的一些特有的慶祝舞蹈,大家都知道,少數民族幾乎所有的人都是能歌善舞的,他們可能會圍著篝火,大家一起跳舞慶祝,喝酒玩鬧。
三、祭拜祈福,祭天還願。羌族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值得一說的,他們除了信奉佛教,還會拜各路神仙,在“羌年”他們會祭天拜神,祈求神的庇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也會在下一年的這一重大節日對上一年的祈求進行還願,可以說是很有信仰的一個民族了。這一點其實在漢族也是比較常見的,每年的大年初一和十五,有很多人會去廟上求簽問卦,求神拜佛,祈求保佑。
6、羌歷新年2020是哪一天
2020年的羌歷新年是在羌歷的九月初一,換算成公歷就是2020年11月15日,羌歷和我們漢族的農歷一樣是陰陽合歷,以朔望月為一月,分大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以太陽回歸年為一年,用閏月調整季節。羌族是我國少數有自己歷法的民族之一。
羌族的新年叫做「日美吉」,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羌族人就會穿上新衣迎接新年,載歌載舞喜慶豐收、歡聚團圓、祈福平安,「日美吉」是羌族人最隆重的一個節日,和我們漢族的春節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不過他們的新年只有三到五天,有個別的村寨會過到初十。
羌族的新年一般都會盛裝參加祭祀活動品,然後圍坐在一起吃煮熟的羊雜羊肉,豪飲咂酒,寨子里的人會組成慶吉隊伍,載歌載舞到每家每戶祝賀,然後匯聚在寨子中心跳沙朗、鍋庄,從初三開始才串門拜年,每家都會准備好豬膘肉和洋芋糍粑款待客人。
羌族人自稱「日麥」,羌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現在四川的岷山地區還保留著羌族聚居區,羌族人相信萬物有靈,信仰多神教,羌族人認為羊是萬物之源是最初的生靈,所以他們把羊作為羌族的圖騰,羌族在保持特有的生活習慣的同時,也傳承著羊圖騰文化的遺風。羌族還有非常特別的火塘文化,就是羌族人家裡的火塘,這個火塘是終年不滅的,俗稱「萬年火」。不過這和羌族人所出的地區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羌族人地處高山、海拔較高、氣候寒冷,所以火塘是生活里不可或缺也是非常神聖的,在新年裡羌族人還會圍著火塘唱歌跳舞。
7、羌年是什麼時候
農歷十月初一。羌年,流行於四川省理縣、茂縣、汶川縣、北川羌族自治縣23個鄉鎮的羌族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羌年(羌歷年),羌語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等稿或,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的節日。
農歷十月初攔敬茄一。羌年,流行於四川省理縣、茂縣、汶川縣、北川羌族自治縣23個鄉鎮的羌族聚居地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羌年(羌歷年),羌語稱日麥節、日美吉,意為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等,是羌族一年中慶豐收、送祝福、祈平安的節日。
羌年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持續到十月初十。羌年,是集祭祀、歌唱、舞蹈、技巧表演、知識傳授、服飾、羌餐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
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理縣、茂縣、汶川縣申報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82。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簡察文化遺產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