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日照春節期間有什麼好吃的

日照春節期間有什麼好吃的

發布時間: 2023-03-26 21:08:11

1、日照的民風民俗

1、過年習俗

海邊和西部山區有區別,基本上還是一個家族的從長到版幼的次序挨個拜年,到24點的時候,全家族的男權性從家族裡最長的長輩挨次放鞭炮燒芝麻桿,發完芝麻後各自回家下餃子,全家在一起吃新年餃子。

2、買年貨

過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3、觀燈

元宵放燈的傳統民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

4、偷菜節

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5、舞獅



舞獅源於「驅儺」。在遠古時代,古人發明了「儺」。「驅儺」逐漸演變為現代的舞獅。儺獅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進入百姓人家,在驅除疫鬼的同時,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務。

2、2019年各地春節過年特色美食介紹

前言:全國各地過年都在吃寫什麼呢?北方的年俗,在正月二十吃春卷,春卷就是將在春節其間吃不完剩下的菜,用面卷在一起,油煎著吃,非常可口。下面我為你帶來各地過年美食介紹,看看春節過年特色食物都有哪些吧。

廣州市民年貨衷愛臘味

廣州的臘味具有悠久的歷史,品種有臘腸、臘肉、形象肉脯、醬封肉等。採用先進的無污染太陽能乾燥技術,生產出來的臘味具有天然生曬、衣脆肉嫩、色澤鮮明、甘香可口、口感獨特的特點、廣受顧客的好評,飲譽海內外。

北京立春扎堆吃「春餅」

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粉絲、菠菜切絲炒信消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江蘇喜蒸過年饅

春節將至,蘇北水鄉名城興化市的一婦女正忙碌在蒸過年饅頭的喜悅之中。當地春節走親訪有送「點紅饅頭」的習俗,因此春節臨各處蒸過年饅頭的生意一片紅火。

江西贛南風俗--打黃元米餜

黃元米餜這種獨特的贛南客家食品之一,其歷史久遠,為明朝時期就有的貢品米餜。打黃元米餜的過程也是贛南客家民俗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枝螞邊打邊營造出的團結協作氛圍,令人難以忘懷。

南京傳統手工疊元宵

南京人有吃元宵圖個團團圓圓的說法,所以從大年初一開始當地的市民都會吃元宵一直到元宵節。圖為南京夫子廟「老太元宵」的工作人員正在用傳統工藝手工疊元宵,據說每天要製作五六百斤元宵才能滿足市民需求。

山東省日照臘月里來蒸「花饃」

山東省日照市有春節蒸花饃的習俗,每年春節前,當地村民們都會聚集在一起蒸花饃,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增添濃濃年味。花饃可以用來敬神祭祖或當作走親訪友的饋贈禮品,車家村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春節前都能收到一份花饃年禮。

山東省陽谷縣花糕蒸出新年氣

在魯西一帶,每年春節都有蒸花糕的習俗。這種花糕的製作原料以白面為主,製作者把面擀成一個個小餅,用長條形的麵包起紅棗,形成一個棗塔,寄託了人們希望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願望。

山西臨汾正月二十吃春卷

北方的年俗,在正月二十吃春卷,春卷就是將在春節其間吃不完剩下的菜,用面卷在一起,油煎著吃,非常可口。當地人說:「吃了春卷,就算過完了年,明天就可出門幹活掙錢了。」

新疆饊子瓢香迎新春

古爾邦節將至,新疆哈密地區的穆斯林紛紛製作饊子,以備在節日期間款待客人、饋贈親朋。圖為在吐魯番市年貨經銷點,一名市民在選購饊子。

浙江台州掛「長壽面」迎新春

每年春節前夕,當地居民就利用山村特產番薯,採用傳統製作方法,以番薯澱粉製成粗面,俗名叫綠豆面,也稱「長壽面」,其色有點綠,不易折斷,尤為人們喜愛。

鄭州農歷小年吃灶糖

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猛坦埋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糖瓜(也有用芝麻糖的),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東北民俗--包豆包

民俗中有「臘七臘八,凍掉下巴」的諺語,所以要吃粘豆包粘住下巴,呵呵。是東北人過冬的美食,現在許多農家飯莊裡粘豆包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主食小吃

3、山東日照春節風俗都有啥?

我國大江南北過年習俗不一,這才使得中華民俗文化極具魅力。山東日照位於黃海之濱,是山東半島的尾翼,每到 春節 ,日照的大街小巷都彌漫著年的味道。日照人過年有很多講究,有傳統的辭灶、除塵,還要製作各種各樣的糕點,除此之外,日照的春節還要怎麼過呢?

辭灶
日照的年味從臘八開始漸濃,而從臘月廿三小年開始,大家就開始緊湊的忙年了。臘月廿三這天,要進行辭灶。漏森傳說中,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廿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的功績。

臘月廿三這天,家家戶戶包餃子,辭灶時一般要將煮好的水餃先端到灶台上祭過灶王爺,然後才可以開飯。有的人家還喜歡在灶台上擺放一些點心和糖果等送灶王上天,祈求灶君享用美食之後,「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除塵
臘月廿四打掃衛生,是一年中最認真最徹底的清潔,一般全家動手。先把傢具等全部搬到院子里,徹底清掃一遍,再用掃帚打掃房頂和牆壁的灰塵、蜘蛛網,連玻璃、窗檯等也都要仔細地擦拭乾凈。家裡的鍋碗瓢盆也都擦拭一新。

近幾年,不少人不願自己動手打掃衛生也怕自己清潔的不徹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找家政公司打掃,特別是居住在樓房的人們更喜歡找保潔擦拭玻璃,清洗油煙機等。

做豆腐
臘月廿五,做豆腐。日照的豆腐好吃,采訪中不少家住外地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慨。日照水好,日照的豆製品也非常細膩。對於不少人家來說,做豆腐這一習俗仍然保留著,因為豆腐代表著「都福」,有的人家還喜歡將一部分豆腐凍起來,留著正月吃。白菜豬肉燉豆腐是正月里餐桌中最常見的菜。

做豆腐首先要選好的黃豆泡,泡好後再磨成豆汁,再將豆汁放鍋里煮,然後點入適當鹵水,攪拌,或仿等出豆腐腦時,再將其放入篩子之中,壓制而成。一般做豆腐需要全家人一起參與,一個人燒火,一個人負責點鹵水,特別是壓制豆腐時更需要全家總動員。做豆腐也是一門學問,鹵水點多少,火候是大火還是小火都是有講究的。

蒸餑餑、年糕、發團
對於日照人而言,年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因此小年過後要多准備一些餑餑,以備正月吃。因此從臘月廿五後,就要開始蒸餑餑了。日照人喜歡團團圓圓的感覺,因此用白面蒸的餑餑個頭也大。「我家一般一斤面蒸一個,往年都是7斤面蒸7個餑餑。」市民尹女士介紹,今年家裡的餑餑也還是按照老標准。

不少人家還喜歡蒸年糕,年糕諧音「年高」,再加上口味香甜,特別受家中的小孩喜歡,而年糕不僅有黃色還有白色年糕,寓意著黃金和白銀。而棗山也是日照特色的年俗食品,通過棗子的點綴,將本來單調的麵食形成了一個「山」的形象,也寓意著新的一年的生活會越過越紅火。

作為日照的特色麵食,發團很受日照本土居民的喜愛。一般的麵食是以白面為原材料製作的,而發團則是用大米磨成面製作的,製作衫搜纖的發團白中透亮,吃起來也很有勁道。同時發團本身的名字也代表著發財和團圓。

4、春節吃豆包寓意

春節吃豆包寓意

春節吃豆包寓意。過年是我們非常隆重盛大的節日,是我們一年的收獲和總結,新的一年每一個人都有美好的祝願,孩子們也能開開心心。下面和大家分享春節吃豆包寓意。

春節吃豆包寓意1

1、有著蒸蒸日上,年年發財的寓意。粘豆包是東北地區的一道特色美食。在烹制的方式上,主要是用蒸的方式來使得粘豆包蒸熟的。在粘豆包的餡料選擇上,多數都是選擇用的紅豆餡,粘豆包吃起來還是比較有嚼勁的一種食物。在吃粘豆包的過程中,可搭配白糖一起食用。

2、因為豆包的造型都是圓圓的,所以過年的時候如果吃一些圓圓的豆包,象徵著團團圓圓,由於過年的時候都是一家老小團圓在一起,是團團圓圓的日子,所以過年吃豆包也反映了人們想要和家人在一起幸福團圓的美好心願。除此外,吃豆包還寓意著事業蒸蒸日上,圓圓滿滿。

3、在有些地方,過年蒸豆包還有著很多的說法,就連面發酵的好與壞,都意味著來年的收成,發酵的越好將會預示著來年的日子越紅火,「發面」的「發」意喻「發財」、「發家」,「蒸」象徵「蒸蒸日上」。如果是 「豆包」,聽音就知道是「都飽」的意思;還有「菜包」,菜豆包的餡兒里有豆腐粉條,寓意著年年有財寶,天天都富裕,季季風調雨順;而如果餡兒里頭包有肉、豆砂或其他的餡或甜糕,是取「金包銀」的意思,寓意著金玉滿堂,福氣旺。

春節吃豆包寓意2

春節桌上一般擺什麼食物

腌制臘貨,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看這還真曬了不少臘貨呢!我們蘇北到臘月因為也特別寒冷,所以這些臘腸、臘肉、臘魚都是過年必備。今年我也做了50斤臘腸和50斤臘肉,沒辦法誰叫家裡人就好那口呢!每一年都少不了這些傳統美味。不過我們蘇北灌的臘腸味道偏五香、咸口,記得一朋友送來的廣式臘腸是甜味的,還真吃不習慣呢!

在廣西、廣東一帶、安徽等南方人,春節有打糍粑的習俗,為了吃那口有彈勁有糯性的糍粑,幾個人圍在一圈擂上大半天。據說要先把糯米浸泡到可以用手擰碎的程度,然後再濾干水分,放到木甑里放大草鍋上蒸熟。然後再倒入石臼擂爛至黏黏的膠狀,再揉搓整形,捏成小團或餅狀。聽著就覺得做法好麻煩,我真佩服那些會做糍粑的人。

炸油豆腐,據說客家人喜歡用油豆腐釀肉,不過咱們蘇北都是把油豆腐用來炒吃、燉菜、煮火鍋、燒烤,也很美味哦!

說到年糕,很多愛看韓劇的就會想起韓國歐巴吃年糕的表情吧?在我印象里,最愛吃年糕的.地區,東北人也是當仁不讓吧!其實我也很愛年糕,喜歡用它和菠蘿炒或者和花甲炒,超級美味哦!

豬頭肉,下酒必備,過年可少不了,這種美食在北方比較流行。以前每年過年時候,媽媽就會用大草鍋鹵上滿滿一鍋豬頭肉,那味道真香!

這是殺豬菜,原本是在東北農村,每年到了過年時候殺豬才吃的一種燉菜,現在已形成東北特色美食,據說山東人也愛這么吃。

在山東日照一帶,有蒸花饃迎春節的習俗。是一道以麵粉、水、糖等為主要食材製作的美食,做蒸花饃的時候,特別熱鬧!有「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之說,過了臘月二十三,便是心靈手巧的女人秀手藝的時候了。

山楂糕和冰糖葫蘆,這可是北方人冬季和過年時候特別愛吃的美食喲!酸酸甜甜,好吃又開胃,滿滿的兒時味道。

包水餃,不管南方還是北方,過年必備。我家這里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早上都是吃餃子。

春節吃豆包寓意3

1、 餃子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品之一,在除夕這一天,北方人早就准備好了一大鍋餃子,就等著凌晨十二點的鍾聲響起去下餃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吃著餃子,聊聊天的畫面好不溫馨。

2、 長面

長面又被稱作為長壽面,人們吃完長壽面寓意著身體健健康康,長命百歲。令人難忘的就是小時候媽媽做的長壽面了,不知道為什麼,總感覺那天吃面特別好吃,令人難以忘懷。

3、 湯圓

湯圓算是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了,是用糯米搓成圓形,讓後再放入鍋里進行煮熟。在除夕這一天吃湯圓,寓意著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4、 魚

除夕夜吃什麼?當然少不了魚這道菜品啦!在這一天吃魚寓意著年年有餘,大吉大利。雖然魚很好吃,但大家在吃的時候,要小心被魚刺卡主哦。

5、春節期間,山東有什麼特產適合送禮的?

  1、東阿阿膠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聖葯」。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有關阿膠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距今約有二千年。書中寫道:阿膠「生東平郡,煮牛皮作之,出東珂。」可見阿膠最初是用牛皮熬制的。傳至唐代,人們發現用驢皮熬的阿膠,葯用功效更好,便將牛皮改為驢皮,並沿用至今。
生產阿膠主要原料是驢皮,配以冰糖、紹酒、豆油等十幾種輔料,用東阿特有的含多種礦物質的井水、採取傳統的製作工藝熬制而成。它生產周期長,工藝要求嚴格,要經過選料、洗凈、化皮、提煉、切削、涼曬等十幾道工序,方可完成。現代科學化驗分析,阿膠內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十九種氨基酸。因此,阿膠亦被現代人們用作滋補佳品。創制出黃明膠、鹿角膠、龜板膠、狗骨膠等新產品,特別是阿膠補漿,阿膠酒和阿膠參茸精。
2、蒼山大蒜
蒼山大蒜,亦稱葫或葫蒜。據東漢崔實著《東觀漢記》載:「李恂,為兗州刺史,所種小麥、葫蒜,悉付從事,無所留」。由此知之,那時大蒜便在山東安家落戶。
大蒜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葯用價值。《本草綱目》中談及大蒜時說:「北方食肉面尤不可無」。大蒜具有降低胃內亞硝酸鹽和抗腫瘤作用,倉山大蒜的這種作用更為突出,該縣居民普遍有常年生食大蒜佐餐的習慣,除此之外,在收獲大蒜的季節,蒜薹、蒜苗、新鮮大蒜成為家家戶戶的主要蔬菜。據山東省醫學院科研所對山東省胃癌低發區的現場調查,發現倉山縣是長江以北10萬人口以上的縣中胃癌死亡率最抵的縣。
倉山大蒜的成分優於他地大蒜成分的原因在於:倉山蒜區的土壤含較高的有機質,氮磷鉀偏高;蒜區的井水多為偏鹼水井,部分井水近似一級肥水;倉山大蒜在品質上除了具有香、辣、粘、濃、美味等特點外,其17中氨基酸含量均高於外地大蒜。
倉山大蒜外貿出口已有20多年歷史,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3、煙台蘋果
蘋果之鄉 煙台:煙台市是我國蘋果種植最早的地區,也是蘋果栽種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地區。煙台蘋果,品種優良,風味獨具,很受人們喜愛,被譽為膠東水果家族的「皇後」。煙台蘋果甜脆可口,富於營養,除了含有豐富的糖外,還含有蘋果酸、胡蘿卜素、抗壞血酸以及鈣、鐵、鋅等多種人體健康所必需的物質。所以,它倍受營養學家的青睞
煙台 蘋果現有100多個品種,其中紅富士、青香蕉、紅香蕉、紅星、金帥、國光最負盛名。紅富士果型碩大,濃紅如塗,郁香四溢,甜脆爽口;青香蕉呈淡綠色,含糖率極高,香甜如飴;紅香蕉色美肉細,惹人喜愛;金帥果質金黃,清脆可口,是中秋應時佳品;國光則肉質脆,甜酸可口,更兼有耐貯藏的特點......這各具特色的煙台蘋果,不僅為國內南北各地人們所歡迎,而且遠銷國外。煙台蘋果的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4、樂陵金絲小棗
樂陵小棗,亦稱金絲小棗。樂陵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是棗的原產地之一。其栽培歷史,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樂陵金絲小棗品質優異,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地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樂陵小棗因此而得名。樂陵棗有金絲小棗、無核小棗、長紅棗、圓鈴棗、馬鈴棗、酸棗、鈴棗、婆棗、梨棗、干川棗、躺棗、木棗、磨盤棗、龍爪棗、凍棗等23個品種。其中金絲小棗佔80%以上,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是本區出口的王牌產品之一,遠銷28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多達500餘噸。樂陵小棗還可製成棗切糕、棗粽子、棗豆蜜、棗糕點及醉棗、酥棗、牙棗、棗茶、阿膠蜜棗、烏棗、蜜棗等20多種食品。其中阿膠蜜棗具有滋補生血、營養神經等功能。無核小棗又名「虛心棗」「空心棗」,是德州地區樂陵、慶雲兩縣小棗產區的稀有名貴品種。因其核殼退化無果仁,只保留膜片形成一個無核空腔而得名。該棗果小,圓柱形,中部稍細,皮薄鮮紅,肉質較松,汁少甘甜,含可溶固性物約33.3%,適於蒸熟制干,也可曬制儲存。清朝曾作為貢品晉獻朝廷。
5、泰山何首烏
泰山何首烏,又名山東何首烏、白首烏、戟葉牛皮消,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蘿攀科牛皮消屬。為名貴中葯,主治身體虛弱,健忘多夢,失眠,皮膚搔癢等多種疾病。主要分布在山東至遼寧的陰濕山地,為多年生草質滕本,莖右旋紫黑色。較細弱,新莖綠色。
6、日照綠茶
日照茶樹越冬期比南方長1-2個月,晝夜溫差大,利於內含物的積累,經專家鑒定,兒茶素、氨基酸的含量分別高於南方茶同類產品13.7%和5.3%。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使日照生產的綠茶湯色黃綠明亮,栗香濃郁,回味甘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享有「江北第一茶」之美譽。

6、日照新發地春節營業時間

春節營業時間是,早上6點至晚上5點。春節期間新發地的蔬菜比平時多了許多。

7、山東日照過年習俗有那些?

日照拜年有講究。初一初二是本家族拜年,到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俗語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之說。

過年要准備一些特殊食品,如蒸豆包(寓意都飽),做豆腐(寓意都有福),蒸年糕(寓意年高長壽),買魚(寓意年年有餘)等。

日照飲食習俗
日照主食:主食類型分為兩種:淮河以南米為主,每日早晚為稀食,中年為干米飯;淮河以北麵食佔一半(其中又以麥面為多,雜糧面極少),早晚為面粥或紅薯、玉米等雜糧粥;午時除米飯外,有時以饃為主,亦有撈面、蒸面等。稀飯用米,或在米中摻以紅薯、紅豆、豇豆之類熬煮而成。麵食除饃外,有面條、包子、面餅、水餃、油條、麻花等,還有本地獨特的高樁饃、油酥火燒、潢川貢面、三股酥油條等。面條吃法除常見的用菜下面外,還有清水面條、撈面條、熱乾麵條、蒸面條等。包子的餡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餅的品種有鍋餅、蒸餅、燒餅、餡餅等,多是貼鍋烙制,油條、麻花家常炸食者不多。此外,還有一些節日食品,如臘八粥、湯圓、粽子、糍粑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由以米面為主的主食型結構,逐步向主、副食品結構發展,高營養食品有所增加。�

日照菜餚:豫南人「會吃」,對菜餚甚為講究,家庭主婦大都是熟飯能手,男子擅烹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燜為主,其次是燉、煮。待客時,蒸、煎、炸、爆、熘、拌、鹵樣樣皆有。油、鹽、醬、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調料乎源。菜餚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上出現。商城、新縣由於山高水寡,水質偏酸、缺碘,熟制菜餚用豬油,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強度大,一日不吃豬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塊肥肉才能把莊稼種」之說。植物油被視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們還偏愛用有異臭味的臘豬油調菜。帶有臭味的筒鮮魚和風干熏制的羊肉、鴨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視為佳味。過年的臘肉一直可吃到次年農歷七月十五以後。

魚頭酒的來歷:據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全德考證,流行全國的魚頭酒就起源於日照一帶。日照人擺宴最講究客人「酒要喝好」,有「怪酒不怪菜」之說,若不喝醉幾個客人就覺得不盡人意,為此想方設法敬酒,更多的是行酒令。舊時的文人士紳常行雅令,現在流行通令,最通用的是劃拳。此外,主人的輩份低的要給客人、長輩敬酒。為讓客人多喝酒,上整魚時將魚頭對著輪頃手首位的客人,此人必須喝魚頭酒,魚尾所指的人則要陪喝魚尾酒。魚頭酒不下肚,喝魚頭酒者不在魚身上動筷,他人不得先行動筷吃魚。魚頭酒一般為2一3杯,魚尾酒1一2杯,近年又有「頭三尾四背五腹六」之說,意在勸客人多喝幾杯。�

商城飲食:過去,光山南五縣(商城、潢川、固始、新縣、光山),在民間都曾以自己的一個社會人文特色而冠名流傳,如「吃家」、「打家」、「穿家」、「說家」等。商城以飲食上吃的精美、吃得考究而得「吃家」之名。傳說,英法聯軍進京時,慈禧曾安排南北兩條出逃路線,時任大學士的商城籍京官周祖培,將御廚10多人提前安排到自己老家等待南轍。但後來慈禧與咸豐北逃熱河,這些御廚便留在了商城,同時將御菜的做法及吃法和北方菜系的風格也帶到了商城,與商城的飲食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俗。尤以做魚最有特色,一條鮮魚可有魚丸、魚糕、魚片等50多種變化。客人光臨,廳內桌上鋪著桌布,擺十個涼盤,酒杯、餐盤下面放著紅綠紙墊(供擦筷、盤、勺臘嫌之用)。客人分左右座次而坐,坐席的左下方留下空隙,謂之「席口」。酒過一巡,席二爺(席間的服務人員)捧上一道熱菜,盛菜的器皿上罩著蓋子,蓋上貼有條譜(菜譜)。片刻後,席爺二揭開蓋子,先讓客人觀其色,聞其味,再由主人引筷嘗其味。上菜時,一般上3個煎炒菜後,第4個必上湯,或吊爐點心,或甜食,3個檔次不斷的更換,一直吃到首席客人告退,陪客方退席,若首席客人不告退,酒宴要飲至日落或午夜。最後壓桌菜是四大碗,兩道點心,客人一般不吃,不吃的點心,由席二爺用紙分裝成包,席散後,客人每人一包,叫「帶包」。�

新縣飲食習慣:新縣人對吃菜比較講究,每日三餐無菜不食。且多以熟菜為主,偶有涼拌菜,也很進究,須加拌各種佐料、調料,使之色、香、味俱佳,方可入食。待客之餐,往往是菜餚滿桌。即使是貧寒之家,也要借錢拉債殷勤待客,待客除三餐之外,還要過「晌午」和過「晚上」,有湯類,有甜食。�許多家庭主婦均是烹飪能手,能做出煎、炒、燴、燒、燜、燉、炸各種拿手好菜。平時親朋往來,必酒菜相待,至少有八、九個菜上桌。如遇紅、白、喜、喪則大設宴席,一桌正飯要布20至30多道菜。隆重時待客酒席名曰「雙抬席」,即每樣菜餚均是雙份,也叫「吃一席看一席」,菜餚往往達50個之多,近年來,城鎮待客趨向「冷盤」化,「熱缽」化,即:首先通用各樣冷盤冷盤,飲酒後上「熱缽」(火鍋及各種熱菜),吃、喝兩便。

8、家鄉春節作文日照市500字

日照主食:主食類型分為兩種:淮河以南米為主,每日早晚為稀食,中年為干米飯;淮河以北麵食佔一半(其中又以麥面為多,雜糧面極少),早薯畝晚為面粥或紅薯、玉米等雜糧粥;午時除米飯外,有時以饃為主,亦有撈面、蒸面等。稀飯用米,或在米中摻以紅薯、紅豆、豇豆之類熬煮而成。麵食除饃外,有面條、包子、面餅、水餃、油條、麻花等,還有本地獨特的高樁饃、油酥火燒、潢川貢面、三股酥油條等。面條吃法除常見的用菜下面外,還有清水面條、撈面條、熱乾麵條、蒸面條等。包子的餡常用菜、肉、豆等,均蒸食。面餅的品種有鍋餅、蒸餅、燒餅、餡餅等,多是貼鍋烙制,油條、麻花家常炸食塌攔者不多。此外,還有一些節日食品,如臘八粥、湯圓、粽子、糍粑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由以米面為主的主食型結構,逐步向主、副食品結構發展,高營養食品有所增加。

日照菜餚:豫南人「會吃」,對菜餚甚為講究,家庭主婦大都是熟飯能手,男子擅烹飪的也比比皆是。菜味不咸不淡,稍喜麻辣。日常做菜,以炒、燜為主,其次是燉、煮。待客時,蒸、煎、炸、爆、熘、拌、鹵樣樣皆有。油、鹽、醬、醋、味精、五香粉、麻辣粉、辣椒粉是制菜的基本調料。菜餚熟食居多,生拌常在夏季和酒席團手胡上出現。商城、新縣由於山高水寡,水質偏酸、缺碘,熟制菜餚用豬油,尤其是農忙季節,勞動強度大,一日不吃豬肉就感到力乏心慌,故有「吃塊肥肉才能把莊稼種」之說。植物油被視作水油,只作拌生菜和炸制食品用。在商城,人們還偏愛用有異臭味的臘豬油調菜。帶有臭味的筒鮮魚和風干熏制的羊肉、鴨蛋干、臭豆腐卷、臭豆腐渣等,被視為佳味。過年的臘肉一直可吃到次年農歷七月十五以後。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