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過春節有哪些風俗
1、潮汕人過春節的習俗
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 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 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 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 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 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 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 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 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 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 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漢族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 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 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 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 於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 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 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 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 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迎財神,放鞭炮
近幾年來興起的一項漢族民俗活動,就是23:00到次日1:00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換「大吉」,意「大賺」即新的一年賺得盆滿缽滿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 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摜春(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樁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里,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里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2、陸豐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陸豐過年的習俗有以下幾點
1、彩屯
年前對家裡進行一次大掃除清洗衛生,用一支竹竿竹尾,或稻草,或破布等捆紮在一起清除屋頂的灰塵,蜘蛛網等,稱之為彩屯。
2、炊果
炊果在陸豐人過年的習俗里是很重要的,炊果也是陸豐人過節的前奏,果包括甜果和龜仔果,龜仔果又分菜龜和肉龜兩種。甜果就是年糕,甜果出爐前要弄一些甜果探,出爐後的甜果用容器裝好後等候大年初一拜精回來後才能動。
3、圍爐
除夕夜,陸豐人稱三十瞑(雖然有時月小隻有廿九天,但也習慣稱為三十瞑),最重要的就是圍爐啦,也就是吃年夜飯。小孩子喜歡過年過節的原因就是因為過年過節的飯菜比平常要豐盛(這是站在我的角度想的)。
圍爐的桌上少不了鹵蛋,菜頭丸,炸魚,還有很多,還有長命菜(就是飛龍菜),喻意長命富貴,圍完爐,孩子們又開心啦,因為大人們會給他們派紅包。圍完爐,洗了澡,穿上新衣服,就去玩咯。快十一點時,關上門,在對門的桌子上擺一對發果和大桔。
4、拜正
初一早的早晨,早早的起床,因為吃完早飯要去親戚朋友家坐,陸豐人稱之為拜正。去拜正還要提四粒大桔去,然後親戚朋友會壓兩粒給你,而且陸豐人家家戶戶都會准備一大盤大桔,還會准備一些什錦和零食,供大家食用。拜完精回來,就可以開甜果了,甜果可直接切成片食用,也可以用雞蛋煎甜果,味道更佳。
5、七樣菜
初七要吃七樣菜。七樣菜又叫七樣羹,是海陸豐民間頗具地方特色的一種飲食習俗,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七,將七種蔬菜一起炒著吃。這七種蔬菜一般是指:春菜、大芥菜、厚合(正名莙達菜,別名忝菜、甜菜、冬葵,「厚合」是潮汕地區的叫法)、芹菜、蔥、蒜和韭菜。
3、潮汕地區春節的風俗是什麼?
潮汕地區春節的風俗是如下:
1、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2、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3、摜春盛(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悶散「摜春盛」(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
4、接福神
在潮汕地區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的臘月二十四則是「送神」的日子。相傳諸神仙都會在這一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中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
因此,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通常會供上雞、魚、豬頭等食物,如果家庭條件不富裕,則會准備一盤米、一盤紅糖。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
5、吃七寶羹
吃七寶羹是潮汕地區的舊俗,相傳在正月初七吃七寶羹可以驅除一年的邪氣,醫治疾病。七寶羹主要採用芥菜、芥蘭、春菜、韭菜、芹菜、蒜及厚瓣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羹食,以此來取吉兆。其中芹桐察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螞輪氏菜令人長壽。
4、汕尾過年的習俗?
汕尾人過年的一些習俗(2011-01-26 20:46:25)轉載▼標簽: 雜談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汕尾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汕尾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汕尾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一杯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汕尾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汕尾地區便有 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習俗活動。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 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撿閱百鬼。如果有惡鬼 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中記載:正月一小「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門神。」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郁壘, 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廠 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的敘述就更加詳細了: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 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 對弈。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 寶奏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 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荼、郁壘或兩員雄赳赳的戰將, 形象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鐧。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鐧者是秦瓊。
門聯同樣也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 像,掛在兩扇門上。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但門目上兩邊各寫兩字,表達內容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 桃木板(後改用紙);寫上了字數較多、能充分反映心願的對子。據《宋史 ·蜀世家》載:蜀後主孟旭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便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 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只一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人家是閹豬的,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他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 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由於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成為我國一種特殊的民間文藝形式,長盛不衰。潮汕人對春聯更是重視,買一副春聯,往往要 琢磨很久。
從各家各戶所貼的春聯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 其中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睦的特點,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產五穀豐登,善治家六畜興旺」等等。 潮汕對聯最有名的莫過於明朝潮州才子林大欽撰寫的「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堂」一聯。傳說,林大欽早年曾當過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東家夫人過生日,請來先生撰寫春聯、壽聯。只見林大欽提筆沾墨,不假思索便寫出此聯。
在汕尾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 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 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 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 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海陸豐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入團團圍坐,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菝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 齋菜。
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汕尾小食的美味。
三、迎財神,放鞭炮
近年來興起的一項民俗活動,就是在子夜時分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不少書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宗懍所載,似乎是承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之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後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怯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後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四、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汕尾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
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
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
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摜春(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
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樁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說的就是這種風俗。,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里,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戶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汕尾人親鄰睦里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
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七、家庭賭博
春節間的娛樂活動很多,如游神、游鑼鼓、標旗和猜謎等。值得一談的是,春節期間以「賭」為樂的習俗。
春節期間,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錢。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人圍著賭博,更多的是「家庭賭場」,往往是一家老小圍聚一桌,由家長做莊,其他人押注,賭個天翻地覆,但最終是「肥水不流別家田」,因而有的是歡樂,沒有真正賭博時的緊張和擔心。尤其是勞碌一年,難得有歡樂機會的家庭主婦們,更樂意趁此機會玩一玩。大多數家庭只賭一晚便不再賭了,只是舊俗不改罷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賭興,真賭下去,弄得「幾家歡樂幾家愁」。
今天,賭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樂,要徹底改變這一惡習。
八、回娘家(食日晝)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汕尾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九、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曰「迎神」的日子。原來,年前臘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諸神都在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賀述職,報告一年來下界人間行為的善惡。正月初四這天,再回到下界來繼續監督人們,於是家家戶戶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臨。迎神時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雞、魚、豬頭,如果經濟不允許,也可免去,但是一盤米、一盤紅糖卻少不了。因為奉上白米一盤,意謂新年五穀豐登;紅糖一盤,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禮畢,便燃放爆竹,這時神靈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諸路神仙上天的這段日子各鄉村的廟字還不能忘了上供。為什麼神靈上天了還要上供呢?因為上天的僅僅是各路神靈的「領導」,他們的手下還在「堅守崗位」呢!誰勤於祭拜,誰偷懶,他們會一一登記在案。
十、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汕尾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春節來臨,汕尾地區家家戶戶都在大門兩側貼上吉祥聯語,寄託來年的美好意願。
5、潮汕人過年風俗有哪些?
潮汕人過年風俗,如下:
1、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2、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
3、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4、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
5、摜春盛(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春,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盛」)。
6、吃七寶羹
吃七寶羹是潮汕地區的舊俗,相傳在正月初七吃七寶羹可以驅除一年的邪氣,醫治疾病。七寶羹主要採用芥菜、芥蘭、春菜、韭菜、芹菜、蒜及厚瓣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羹食,以此來取吉兆。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
相關內容
在潮汕,拜年的人一般會帶上兩個大桔(即潮州柑,諧音大吉)送給主人,主人也回贈互換兩個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
出門裝兩個大桔去拜年,在各家各戶拜年後,可能這對大桔又會通過別人的拜訪,不斷轉換,又轉送到你手上。因此,有人戲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6、潮汕除夕夜的風俗有哪些?
潮汕除夕夜的風俗有
1、燃鞭炮: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企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則有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
2、吃年夜飯世蘆: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3、穿新衫:舊時,小孩平時禁忌穿鮮艷衣服,正月初一卻是例外,有的在紅衣虧數外罩網衣,佩戴虎爪,有的人家還在小孩的腰帶上掛上小刀劍、貝殼、木刻或銅刻的八卦,是「抵禦邪惡」的意思。
4、壓歲錢: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5、看春晚:從1983年開始,央視的春晚已經成為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大餐。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聊春晚已成為一種習搜空帶慣,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春節的記憶便離不開春晚。
7、潮汕人過年的習俗有什麼
農歷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在潮汕地區,過年一般要熱鬧四、專五天。春屬節當晚,大街小巷,家家產戶貼春聯,張燈結綵。吃團圓飯。
春節一早,大人攜小孩子帶上一對或二對生柑(稱「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潮汕地區「歲時節日」的各種活動,世代沿襲相傳,蔚然為俗。或紀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蘊義。潮汕人多於這些節日回家與親友團聚,增進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
潮汕其他過節習俗:中秋節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主要節目有:芋頭祭祖。潮汕有句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畏。」拜月娘,多數人家會在中秋前一個月精心製作工藝品用以拜月,拜月當晚必不可少的物品還有如八仙桌、「(八仙)寶仔」、大香、各類水果、餡餅等。
拜月者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燒塔。這些節目的每一個元素幾乎與潮汕人的抗元歷史有關。
8、汕頭春節的風俗
汕頭春節的風俗有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七愛吃「七樣羹」。
1、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紅色盤子裝滿象徵「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廳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這一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過後,一家大小相互串門拜年,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主客之間互致吉祥話,共品工夫茶。
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2、初七愛吃「七樣羹」
傳說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稱「人日」。潮汕地區每家每戶都要在這一天製作用七種蔬菜組合而成的「七樣羹」。潮汕有句俗語說:「七樣羹,大人吃了變後生(年輕),奴仔(孩子)吃了臉紅潤,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七種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話的諧音來說,白蘿卜為「菜頭」,取其「彩頭」之意,韭菜取其「長長久久」,春菜取其「萬物回春」,蔥也就是「聰,聰明」的意思,芹菜的諧音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諸事合算」之意。而且,過年期間吃慣了大魚大肉,在正月初七這天吃一頓健康營養的「七樣羹」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9、潮汕地區的春節風俗
貼對聯,門神,放鞭炮,吃穗舉年夜飯,送壓歲錢等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
門聯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原來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兆沒後來,畫像又改成只寫字的「門目」。
近幾年來興起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就是23:00到次日1:00拜財神。按說,臘月二十四日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鍾族族納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彷彿是一團團瑞雲祥氣,再有那「財神到」的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