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蒙古過春節的感受是什麼
1、蒙古族春節的風俗習慣急,等著寫作文呢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兆者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鉛睜」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族激薯,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2、蒙古族過年的風俗
蒙古族過春節風俗有「送舊」和「迎新」。送扒橋舊是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兆此慎」等做祭品,將祭族敬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
蒙古人過年的習俗
祭火節是春節的前奏。在這個節日前,蒙古人還要掛出嶄新的風馬旗,象徵在新一年裡全家人將意氣風發、萬事如意。
除夕是閉合之日,也是團圓之日,外出的人都會趕在這一天前回到家裡團聚。
3、蒙古族是怎麼過春節的
蒙古族將過春節稱為「白月」,原因可能與其崇拜藍色和白色有關。藍色代表蒙古民族自身,而白色代表純潔、吉祥和神聖。
蒙古族過春節要「送舊」和「迎新」。所謂「送舊」即臘月二十三清掃戶內戶外,到傍晚時則要「祭火」。「祭火」初由薩滿教傳入,後蒙古族改信喇嘛教,形式又有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末粥、黃油、酒等物作為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盞小燈。儀式開始後,將祭品投入火中,口誦贊詞,祈禱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色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蒙古族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人丁興旺,故而十分虔誠。祭火儀式結束後,全家開始進餐。有時也把剩餘的祭品送與附近親戚分享羨拿。祭火的時辰為傍晚時分。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虔誠叩拜。如有條件,還要專請喇嘛祭火。
臘月二十三以後,即准備過喊謹春節。衣食住等方面皆與平日不同。食物方面,要製作炸油子,花樣繁多,尤其是供佛之物,力求美觀。其次是包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
年三十是最為熱鬧的一天。全家人皆著新製作的蒙古袍,顯得精神煥發。上午,先要上供祭佛,在佛祖供台上擺上各種奶食、油食,擺成小塔形狀,上面還要插上特製的金銀花。再用十二個小銅盅倒滿白水,然後點上長明燈。同時開始貼對聯(用蒙文書寫)。晚上備好飯菜後,在院外找一平地,鋪好新氈,擺上酒席,開始祭祖。長輩復誦著祖鄭派基先名字,將酒一杯杯灑在地上,灑向天空。祭祖畢,全家上席。晚輩給長輩敬酒稱辭歲酒。此日,全家不分男女老幼,皆可盡情娛樂,男人多下蒙古象棋,婦女兒童玩「羊拐」,一夜不睡,直至天明。
初一凌晨,擺上宴席,先由晚輩給長輩敬酒,行跪拜禮。男人雙膝下跪,頭往下低時雙手上下擺動。長輩以吉祥言語作為回報。未婚女子與男人一起跪拜,而已婚女子則右膝下跪,右手在面額右側上下擺動,新媳婦則須唱歌。然後便開始外出拜年和迎接前來拜年者。人們跨上早已備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逐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其後由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按習慣此酒每敬必喝,通常是載歌載舞,氣氛熱烈。串包男女經常利用此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不相讓,茫茫草原,縱橫馳騁,冰冷大地上奔淌著生命的熱流,預示著來年無盡的希望。
4、蒙古族風俗 蒙古族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蒙古族是個草原上的民族,隨著草原游牧文化的變遷,現在蒙古族的過年習俗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春節習俗依然還是豐富多彩、獨具特色。人們會准備很多的美食來迎接春節。那麼,蒙古族的春節習俗與漢族有何不同?
蒙古族「白節」吸收漢族習俗——包餃子
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 *** 《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歷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歷前後相差一個月。
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培輪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面制果品。
蒙古族春節習俗——祭祖儀式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配輪信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蒙古族春節習俗——漢族習俗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
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並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
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熟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塗物多為鍋底灰。
蒙古族春節習俗——「桐野查干薩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 *** 。
5、蒙古族如何過春節
蒙古族春節習俗——祭祖儀式,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野亮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盯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蒙古族春節習俗——漢族習俗,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並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熟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塗物多為鍋底灰。
蒙古族春節習俗——「查干薩日」祝福,蒙古族把正月稱為「查干薩日」(漢語意為「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干薩日)達到高潮。
祭火,蒙古族很早以來以祭火的習俗迎接春節,因為燃旺的火焰象徵著一年裡一切幸運吉祥。祭火在過去比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哈日楚戶」(貧民)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貴族)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戶把系有五色綵綢的五小捆蘆葦插在門外樹上,將劈成細條的柞樹放在燃旺的火撐子上方的四條腿上,戶主穿好禮服跪在正門處的墊子上,把用油網包好的羊胸骨奉獻給聖火。婦女們則將美酒、黃油灑進聖火,並按順序站立,叩頭。富裕的牧戶則搞大型祭火,祭祀時用整羊,並將左鄰右舍請來喝茶吃酒。有的將聖火點燃後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許遷場,不許在聖火上烤腳。目前,傳統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舉行了,但是在草原旅遊點和慶祝的喜慶日子,人們還是點一堆篝火助興。
拜年,草原上春節最隆重的活動,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時候開始,牧民們先祭敖包,然後開始家庭內部拜年,先是晚輩向長者問安跪拜,然後由長者祝福晚輩幸福長壽。拜年時,晚輩要衣帽端正,手捧哈達進行。家庭拜年後,頌則寬牧民們相互互拜。互拜時,先到年長者的家裡,隨著互拜的進行,人們自動結伴而行。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齡大小依次而入。拜年時,牧民們一般要獻上一兩首頌辭或頌歌。對出色的歌手,戶主會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頌祝辭。草原上的春節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們辛勤勞動一年後歡歌笑語的時刻。
6、蒙古人是怎麼過年的?
春節看蒙古人:吃喝足歌舞盛
新春伊始萬風象更新,遠在中國北疆的蒙古族也同樣沉浸在濃烈的喜悅氣氛中。
在歷史上,春節本來不是蒙族傳統的節慶,但是由於後來蒙古人居住地的漢人越來越多,人民的風俗也隨之起了變化,使得春節變成蒙漢人民共同慶祝的歡樂時光!
不過同樣是慶祝春節,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城市中與漢人雜居的蒙古人卻有很不相同的慶祝方式。
裝束色彩繽紛
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保持自己的傳統,他們在盛大的節日中,穿上色彩繽紛的盛裝,拿出最美味的食物,邀請最好的朋友和親友來到自己的家裡,一邊痛飲濃香的馬奶酒,一邊盡情地唱歌跳舞,一邊品嘗肥嫩的手抓肉。
春節是草原人民相互聚會交流的大好時機,由於很多蒙古人還在草原上保持游牧的浪漫生活方式,他們之間在平時很難有見面的機會,借著春節分隔很久的朋友也許能夠在賽馬大會上,或者摔跤大會上相遇。
無論比賽成績如何,經過激烈的場上龍爭虎鬥後,在私下會面的時候,他們會彼此互贈哈達,互敬鼻煙壺,以表達思念和祝福的深厚感情。
親戚朋友共同慶祝新春的時刻,彼此或許會感到陌生,因為一些親戚之間距離遙遠,可能十年都沒見過一次面,等到見面了,經過風霜雪雨的臉已經變得難以相認了!
我就曾經見過一對親兄弟在同一個蒙古包中飲酒,但是彼此之間竟然沒有認出對方,直到一個老人點破「機關州世」後,兩兄弟才喜極流涕!
城市慶祝方式
生長在城市中的蒙古人,他們有的已經忘記自己的母語,完全漢化;有的還能夠維持自己的民族圈子,但是也不得不受整個大環境的影響,而適應潮流。城市中的蒙古人對於春節有著和草原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還有從漢人那裡學來的另一套。一般他們還保留些許自己的慶祝方式,比如吃手抓羊肉、燒烤羊肉串、邊喝酒邊唱歌、拉馬頭琴等等,蒙古族自己的慶祝節慶方式。
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基本和漢人一樣慶祝方式,例如親戚相聚會、朋友聚餐、邀請上司到家中促進感情;放爆竹、扭秧歌、包餃子、小孩子做新衣等節目。
對於漢化的蒙古人來講,在除夕晚上的那頓團圓飯,和新舊歲交替之際午夜零時燃放爆竹是必不可少的。
團圓飯其實是以吃餃子為主,在舊歲的零時之前,全家人會聚集在一起,一邊歡聲笑語,一邊包餃子。除夕夜的餃子十分講究,首先是大家的餃子都要一樣大,這表示全家人平等,誰也不欺負誰!
其次是餃子餡的選料上,絕對不可以馬虎,除夕的餃子餡選材一定要有吉祥如意的含義。例如你不可以選擇牛肉餡,因為誰都不想新的一年太「勞碌」;也不可以選胡羅卜,因為沒有人想自己越來越胡塗;當然也不可以放入大蒜,一直算表示不夠多。
吉祥的餃子餡包括「飛龍」肉餡、馬肉餡、香菜餡、韭菜餡、羊肉餡等等。
這些都能夠從中找出吉祥的跡象,如龍騰虎躍、萬馬奔騰、吃香喝辣、長長久久、三羊開泰。
喜慶「爆炸」聲
除夕的這頓餃子一定要在午夜鍾聲敲滿12次的時刻端上桌子,象徵送舊迎新,圓圓滿滿!
與此同時,外面的爆竹和煙花也隨這舊歲的離去和新年的到來而爆響起來。這個時刻,滿天都是彩色火焰,滿耳都是喜慶「爆炸」聲,同時滿心洋溢著新春喜悅。
穿新衣是小孩子們除了紅包外最關心的一件事,雖然城市中的蒙古族孩子已經被那些價錢貴得離譜的名牌所吸引,但是仍然有一些蒙古族媽媽為襪跡仿了讓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記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會讓他們在新年的時候穿上自己親手縫制的傳統服裝,用情之深,用心之苦,從衣服的精美圖案和細致做工足以體現。
其實無論對草原上的蒙古人或者城市中的蒙古人,新年都是他們都特別重視的佳節。
每逢新春時節,那些身著鮮艷服飾的草原兒女,都會經過長途跋涉來到城市中,逛街、看新鮮事物、購買各種年貨,同時也要備足明年春天需要用到的生活工具。
生長在城告纖市中的孩子很少懂得使用母語,當他們看到自己的父母用自己聽不懂的語言和陌生的矮壯漢子親切交談的時候,他們迷惑不解,為什麼父母每年都要來這里找人講話呢?
其實,這里是專門為這些草原來的「黑臉客」預備的,而城裡的居民卻很少來這里買東西。
過年的確不一樣了,那些應該相見的人們總能夠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相遇相見,可以聽到自己想聽的聲音,講自己願意講的話,分享各自不同的快樂故事。
這樣可以為新年增加喜慶的氣氛,還可以為明年的再會搭上一級台階。
7、蒙古族節日:蒙古族怎樣過小年(中國傳統節日)
農歷臘月廿三日,也就是「小年」。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蒙古民族與其他國內大部分民族一樣也過小年。春節是一年當中蒙古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據中央民族大學蒙古學教授刑莉介紹,蒙古族過小年主要是祭火祭灶。祭火首先要打掃蒙古包,擦洗灶口,放好火撐子,有的地區把火撐子用藍色、白色、黃色、紅色和綠色桐基沒的布條裝飾起來。這幾個顏色分別代表著藍天、白雲、黃教、紅教和綠色植物。
蒙古族祭火的主要祭品是羊肉、黃油、奶酒等。祭火時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都可以參加。但3天內不向他人借任何東西,不能敲打火撐子,不能烤臟東西,供品不能送給出嫁的姑娘吃。廿三日至除夕晚不能嫁娶,否則謂之「亂歲」。
蒙古族過小年祭火祭灶的習俗可以追溯到薩滿教。提起小年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遠在鋒渣成吉思汗時代,當他統一了蒙古各部落後要急於遠征天下,完成霸業,根本來不及過大年,即選了臘月廿三日這一天,全部族團聚歡樂。同時在這一天晚上上燈時辰,要在「灶神」前燒香,供獻牛羊肉等。然後,整個部族對著火焰向火神禱告。次日辰,即去遠征戰斗。
先過小年再過大年。蒙古族牧民在過春節前,要把牛羊屠宰好,局納並把潔白的哈達放在肉上,送給親友。各家各戶都要趁年關時分,加緊製作全年使用的生產用具,為奪取畜牧業豐收作準備。
8、蒙古族是怎麼過春節的
2月的內蒙古草原仍舊天寒地凍。家住錫林郭勒盟鑲黃旗的蒙古族牧民斯琴巴特爾與所有草原上的人一樣,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又最歡樂的日子——除夕。
在牛羊的叫聲和孩子們的鞭炮聲中,斯琴巴特爾打掃庭院和羊圈,掃除舊年的灰塵,准備迎接新的一年。火紅的燈籠和喜慶的對聯是斯琴巴特爾家今年迎新的新內容,只是對聯上文字變成了蒙古文。「蒙古族本沒有掛燈籠、貼對聯的習俗,但這些能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所以想嘗試一下。」他說。
在斯琴巴特爾家三間磚瓦房旁邊的蒙古包里,女主人阿拉騰花正在支起大鍋,煮好一整隻羊,為除夕年夜飯做准備。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除夕晚上吃年夜飯時,一家人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把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戶主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劃一個 「十」字後,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年夜飯。
比起大人們的忙碌,草原上孩子的除夕多了一份輕松。「今年過年媽媽給我做了兩套蒙古袍,很漂亮。」已經換上節日盛裝在雪地里玩耍的蒙古族小姑娘蘇亞高興地說。
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程序。蒙古族的年夜飯,按常規要多吃多喝。民間還流行年夜飯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說法,象徵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蒙古族的除夕夜,家家屋裡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
9、蒙古過春節的作文
=======
蒙古春節
=======
蒙古也過春節,春節在蒙古語中稱「查干薩爾」,意為「白色的月亮」,因此有人習慣稱蒙古國的春節為「白月節」。 「白月節」是蒙古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國家法律規定「白月節」放假3天。
蒙古國的「白月節」是按藏歷確定日期的。每年春節臨近時,人們總要為哪一天過「白月節」而爭論不休。入冬以來,今年的「白月節」日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寺院的喇嘛、星相師和市民們紛紛發表各自的看法。最後,蒙古國科學院院士、星相學博士特日畢希,根據成吉思汗制定的年歷喊洞,結合天干、地支、五行等原理,算出今年2月25日是「白月節」,與中國牛年春節正好相差一個月。
除夕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打掃衛生,乾乾凈凈迎新年。除夕夜是蒙古人合家團聚的日子,人們准備了美味佳餚,有煮熟的整羊、擺成塔狀的點心、包子、餃子,還有奶茶、酸奶等。大年初一,總統、總理、議長要出席一系列節日活動,他們首先要去烏蘭巴托最大的寺廟——甘登寺參加新年祈福活動,祝福全國人民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隨後再去國家宮參拜象徵著戰無不勝之神的「九尾白纛旗」;當天,3位領導人還要分別前往長壽老人家拜年,祝願他們健康長壽。普通百姓從初一開始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還有的去寺廟祈福,或到郊區的「幸運敖包」祭拜,祈求一年的幸運、平安。
蒙古人的拜年風俗特別有趣。我曾到蒙古朋友家拜年,他們的熱情好客和真誠朴實令我難忘。那是2008年「鄭正枯白月節」初一下午,我們全家前往巴特爾大哥家拜年。一進家門,就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氣氛。客廳餐桌的正中間擺著一隻整羊(用水加鹽煮熟),蒙語叫「烏赤」。餐桌旁邊擺著塔狀點心,蒙語叫「赫雲包布」,共9層,代表吉祥如意,點心擺放層一般是單數,最少3層,第一層代表幸福,第二層代表痛苦,第三層又代表幸福,依此類推。點心上面撒滿各式各樣的奶製品、糖塊等食品。這些都是家家戶戶過春節必備的傳統食品。
拜年「儀式」開始。巴特爾大哥身穿嶄新的褐色蒙古袍,頭戴禮帽,腰系銀腰帶,站立在主人的位置,我則用雙手托在巴特爾的胳膊肘下面,巴特爾一一親吻清賀客人的左右面頰,互相致以新年的祝福。然後我給巴特爾大哥2萬圖格里克(約合100多元人民幣)的壓歲錢。蒙古國送壓歲錢是晚輩送給長輩。壓歲錢多少不定,少可500圖格里克(約3元人民幣),多則幾百萬圖格里克。大家入座後,巴特爾拿出蒙古最好的白酒——成吉思汗酒招待我們。酒過三巡,主人又拿出自己心愛的玉石鼻煙壺雙手遞給我,我雙手接過後用小勺取出煙末聞了聞,然後交還巴特爾。互敬鼻煙也是蒙古人春節期間一種重要的待客禮節。
其實,在蒙古人的傳統風俗中,過去拜年不給壓歲錢,尤其在牧區,拜年時大多是晚輩向長輩贈送哈達和自製的奶製品等。如果拜年時遇到新生兒出生,客人可以送小馬、小羊,贈送由參加那達慕的賽馬生出的小馬是最珍貴的禮物。
隨著時代的進步,蒙古國的「白月節」也在發生著變化,現代文明元素的注入,賦予節日更多的活力。
10、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春節蒙古語叫「查干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 查干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這些一般都在「朱臘薩日」(點燃佛燈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節前完成。
祭火節是春節的前奏。在這個節日前,蒙古人還要掛出嶄新的風馬旗,象徵在新一年裡全家人將意氣風發、萬事如意。除此以外還要盡量送還借來的錢物,忌諱把債務帶入新年。祭過火後,在整個春節期間不事借貸。祭火神的主要祭獻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條、阿穆蘇(奶油粥)、酒、點心、草香、茶葉、干紅棗等。先清除掉火撐子里的灰燼,為火撐子換上新的火台,點燃新火,周圍點燃四盞佛燈,然後主祭人(一般是戶主)誦讀祭火詞,同時把祭獻物慢慢放進燃燒的火灶里。
春節的前一天蒙古人稱之為「閉特溫」,意思為「閉合之日」。那一天,牧民們把一年中未幹完的工作全部結束,並把牲畜趕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書籍和各類工具擦拭乾凈後,用草香或白食獻祭。女人們則把縫紉用具和材料收拾起來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當天黑之時,在離家稍遠處找一塊干凈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點心等放在火里燒,以其火煙獻祭。戶主和主婦領著男性家庭成員向火的方向叩頭,祈禱祖先在天之靈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人。來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參加這個儀式。
除夕是閉合之日,也是團圓之日,外出的人都會趕在這一天前回到家裡團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飯以吃完整的羊頭(未卸開頜骨的)、包子、餃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為吉利。全家人歡聚一堂,享用團圓飯,彈琴奏樂,盡情歡樂。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們還要把家畜、狗、貓等喂飽,因為這是來年豐收的象徵。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來是一年當中最為吉祥的「巴拉吉尼瑪」日子,意即「萬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們觀賞月亮和星星,認為這樣能使人在新一年裡朝氣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會的日子。初七夜晚,當北斗七星剛剛閃爍在天空之時,人們在家門口擺設祭台,焚香、點燃佛燈,把食物的德吉獻向七星,祈禱保佑性命財產,剩下的食品作為七神星的恩賜分給每個人品嘗。
蒙古族過春節分「送舊」和「迎新」。送舊是臘月二十三清潔衛生打掃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從薩滿教傳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後有所改變,蒙民把羊胸脯肉連同白「哈達」、肉米粥、黃油、酒等做祭品,然後由長輩點燃九個小燈,並將祭品投入旺火里燒,口裡誦贊詞,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著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春節蒙古語叫「查干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 查干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里里外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這些一般都在「朱臘薩日」(點燃佛燈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節前完成。
祭火節是春節的前奏。在這個節日前,蒙古人還要掛出嶄新的風馬旗,象徵在新一年裡全家人將意氣風發、萬事如意。除此以外還要盡量送還借來的錢物,忌諱把債務帶入新年。祭過火後,在整個春節期間不事借貸。祭火神的主要祭獻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條、阿穆蘇(奶油粥)、酒、點心、草香、茶葉、干紅棗等。先清除掉火撐子里的灰燼,為火撐子換上新的火台,點燃新火,周圍點燃四盞佛燈,然後主祭人(一般是戶主)誦讀祭火詞,同時把祭獻物慢慢放進燃燒的火灶里。
春節的前一天蒙古人稱之為「閉特溫」,意思為「閉合之日」。那一天,牧民們把一年中未幹完的工作全部結束,並把牲畜趕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書籍和各類工具擦拭乾凈後,用草香或白食獻祭。女人們則把縫紉用具和材料收拾起來放在箱子里。
除夕傍晚,要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當天黑之時,在離家稍遠處找一塊干凈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准備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點心等放在火里燒,以其火煙獻祭。戶主和主婦領著男性家庭成員向火的方向叩頭,祈禱祖先在天之靈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人。來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參加這個儀式。
除夕是閉合之日,也是團圓之日,外出的人都會趕在這一天前回到家裡團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飯以吃完整的羊頭(未卸開頜骨的)、包子、餃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為吉利。全家人歡聚一堂,享用團圓飯,彈琴奏樂,盡情歡樂。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們還要把家畜、狗、貓等喂飽,因為這是來年豐收的象徵。
初一早晨全家人拜年。初二在蒙古人看來是一年當中最為吉祥的「巴拉吉尼瑪」日子,意即「萬事成功的日子」。初二晚上,人們觀賞月亮和星星,認為這樣能使人在新一年裡朝氣蓬勃,心想事成。 初三是老年人聚會的日子。初七夜晚,當北斗七星剛剛閃爍在天空之時,人們在家門口擺設祭台,焚香、點燃佛燈,把食物的德吉獻向七星,祈禱保佑性命財產,剩下的食品作為七神星的恩賜分給每個人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