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夏朝春節怎麼過

夏朝春節怎麼過

發布時間: 2023-03-21 22:18:38

1、古代人過年嗎?

古代人過春節,但是中國歷代的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名稱也不一致。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節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拆岩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 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時間變革
中國歷代的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神卜。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游御穗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歷01月01日,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2、古代春節玩什麼 古代人春節怎麼過?


如今過年的時候,人們或者合家團聚聊天開講,看看新春晚會其樂融融,或者提上禮物走親訪友,吃喝玩樂聯絡感情,活動可以說是很豐富了,那麼在古代春節人們都做些什麼呢,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古代春節玩什麼,古代人春節怎麼過。

皇室和官員過年做什麼《唐六典》卷二所載開元假寧令漏燃:「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後來,宋朝延續了這個天數,元、明、清三個朝代則縮減為三天。但這幾天假,並非真的讓你不用上朝回家休息。皇上祭個祖拜個神,手下人都得跟著。
正月初一要舉行隆重的元旦朝賀大典,獻歲啟新。皇帝便繼續率領一班王公大臣,詣皇太後宮行慶賀禮,以表達孝順之心及祝福。而下面的臣子也不能閑著,按照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層級規則,也要向皇帝覲表,恭賀新春。
清代皇帝還喜歡寫字。從康熙朝開始,每年的十二月初一日,皇帝都有「開筆書福」之典,以為民祈福。「開筆書福」也就是由皇帝親自寫福字。張貼在皇宮內廷各處,以示吉祥如意,還把其它的「福」隨著奏摺頒賜給外任的直省官員,作為新年禮物,以示慰問。
光寫幾個字肯定是不夠的。作為皇帝,迎接新的一年,肯定得表示表示。秉承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就是請客。每到除夕午時鉛搜芹,在保和殿會舉辦隆重的賜宴辭歲的活動,通俗來講就是聚餐。
直到下午酉時(18:00左右),皇帝的應酬才結束。這時候就該享受親人的溫暖了。晚宴,皇帝會選擇和後宮各種娘娘以及阿哥公主一起吃,也就是團圓飯。
百姓過年做什麼北宋時期的老百姓過年可以賭博,當時有這樣一項政策:「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也就是開賭禁三天,任百姓自由娛樂。關撲是當時的一種賭博類游戲。
不過,過年的最大意義還是在於吃。在漢唐時期,有很多以除疫、延壽為目的的飲食習俗,比如飲屠蘇酒(浸過屠蘇葯劑的井水)、桃湯,吃五辛盤(大蒜、小蒜、韭萊、芸苔、胡荽稱為五辛)等。「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團團轉,初四烙餅卷雞蛋」等食俗也流傳至今。
臨近新年,賣貨郎的生意好得不得了,賣油苕、掃帚、針線、木梳瓜、茄、菜蔬等槐畢應有盡有。民間有跳灶王的習俗。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
一年辛苦到臘月,老百姓家家戶戶舂米,因為臘月的米堅實,舂時少損耗。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祭灶時,給小兒買飴糖(即膠糖、麥芽糖)以求上天降好事。
家家戶戶買春聯貼春聯,祝福新的一年。貼門神,新的一年,將軍保吉祥。年三十,放爆竹。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除夕黎明打糞堆,但求萬事如願。兒孫長大又一歲,長輩給壓歲錢。
如今過年,我們都會把「福」字貼到門上,講究的,這個「福」字還要倒著貼,寓意「福到」了。可是古代並不貼「福」,而是貼「雞」。更早之前過年,要在門口殺一隻雞,然後把雞血塗在門戶上,以求驅趕邪佞祈福。後來,人們覺得大過年的弄得太血腥不好,另外雞血味也甚為難聞,就改成畫一隻雞貼在門上。
「年」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日子。夏朝時為正月,商朝時為臘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定為十月。在古代,還有相當的長的一段時間,立春之日便為「春節」。所以,年跟「春」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聯系。
為了表達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所以整個正月人們都要穿上綠色的衣服。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後漢書·志·禮儀》
簡單點說,就是立春的時候京城的大官要穿上綠色的衣服,地方的小官用綠色的方巾包住發髻,普通百姓家就在門口掛一面綠色的旗幟,祈求春意到來。
立春的時候,人們還會用五色綢緞剪成小燕子的形狀,做成頭飾戴在頭上。最關鍵的,還要在這個燕子形狀的頭飾上貼上「宜春」兩個字,表達「春天安好」的美好祝願。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3、我國過年習俗是怎麼來的,最早的歷法是夏朝的夏歷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說到過年,就要先說下每年的十二月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的。在我國傳統的天乾地支記錄日法起源很早,夏知隱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都是用天干為名字。說明天干作為序數已經普遍是用。夏正雹歷就是以一北斗星的斗柄向正東偏北所謂的「建寅」之月歲首。夏代歷法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天象的客觀規律,所以直到孔子的時候仍然主張「性夏之時」《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歷的的重要文獻,《夏小正》按照每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

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個月叫元月。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建寅舉猛帆」之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和編寫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夏朝春節愛吃什麼?

1、臘八粥
春節要吃什麼
「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培渣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配滑悄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讓褲粥的習俗。

5、古代人過年都有哪些風俗?有哪些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代人過年都有哪些風俗?有哪些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國的傳統節日非常多,春節的第一個大節日,也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因為它不僅是傳統佳節里最重要的節日,而且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但是傳統節日不是一個人、一種習俗、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就可以傳承下去的。而且傳統節日之間有很大差異,如果不加以整理和宣傳往往會被人們遺忘。

所以我國有很多地方和國家都是重視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如上海、蘇州等都是這樣流傳下來的。那麼春節歷史悠久,從什麼時候開始形成了?春節在我國歷史悠久,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比如商周時期就有了「夏歷」。這也成為了我國最古老的歷法之一。而後來逐漸演變成夏朝的歷法。再到後來歷法不斷完善、演變才形成了現在的農歷新年。而我們通常所說的春節最早的來歷就是這個道理。

在中國古代,為了驅除鬼怪,人們會放鞭炮來驅鬼。其實人們之所以放鞭炮是為了討個好彩頭,讓鬼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才不敢出來作惡,給家人一個好彩頭。因為鞭子一響會讓鬼魂嚇得躲到床底下或者家裡其他地方,如果沒有放炮這東西會很危險。還有的時候因為鞭子一響會發出很大的聲響,而鬼聽到自己的聲音看到人在床下或其他地方作惡非常害怕。

除了吃和玩之外,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過年了。因為每年過年期間各種禁忌都會被取消或者改為禁忌比較多。這主要是因為古代統治者覺得這些習俗都是迷信行為。比如「驅除百鬼」就是其中之一;再比如「壓歲」就是因為這些習俗很可能影響到了春節的習俗。比如春節除了上述「祭灶」和「壓歲錢」以外,還會有各種「壓歲錢」和「壓歲酒」。其實從這些習俗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過春節肯定十分重視;尤其是「壓歲錢」這種習俗在唐朝時就已經很普遍,甚至是很多人都知道有壓歲錢。

6、古代有哪些朝代過春節

早在夏朝《臘祭》中記載,傳說在臘月里,人們殺豬祭祀上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又跳又唱,這便跡基是春節的一種雛形。《爾雅》中雲:「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商,又冬無宿雪姿攜謹,春節未雨,百僚焦心。」亦是關於春節的記述。
當然那時候過年不象現在這樣,也沒有固定的日子(也可能是歷法的原因)。到了周朝春節的日子才固定下來。
古六歷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歷法,依次為夏歷、殷歷、周歷、黃帝歷、顓頊歷、魯歷。夏歷以寅月為歲首,殷歷以丑月為歲首,周歷以子月為歲首,顓頊歷以寅月為歲首,據說黃帝歷以寅月為歲首,估計魯歷以子月為歲首。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我國的夏朝和漢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稱為元旦,它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隱簡在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臘日」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年叫做「春節」,因為「春節」一般在「立春」前後。
現在的春節即農歷歲首,從前叫元旦。我國有些朝代元旦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時又恢復復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後歷代至辛亥革命前相沿未改。民國始行公歷,於是元旦以公歷計算,原農歷元旦就改稱春節,此習俗延續至今

7、春節傳統習俗的簡介

一、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二、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年夜飯(團年飯)

三。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四。祭祖

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死去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五、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六,迎春

根據華人的計時方法,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點鍾開始,因此傳統的迎春時間多 在晚上11時正。不過,現代大多數人是在午夜12時正迎春。
七。紅包(壓歲錢)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八。新年贈橘

在我國的廣東地區流行著新春佳節互贈橘子的風俗,這個風俗是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緊密相連的。在民間,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時節民間用橘子相互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們的護身符。
九。新年放爆竹
十。拜年
十一。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十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8、春節什麼時候出現的?在古代和當今社會,北方人民是如何過春節的?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
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哪扒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現在的北方人,過春節當然離不開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古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滾緩衡,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大做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 歡度春節
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後,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 歡度春節
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後,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1]
歷史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 油畫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廢除舊歷改用陽歷(即公歷),用民國紀年。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但民間仍按傳統沿用舊歷即夏歷,仍在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有鑒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7月,由當時北京政府任內務總長向大總統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凱只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同意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施行。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2]

9、春節從哪個朝代才開始

春節是從夏朝才開始的。

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

1、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辟邪除災、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祈求與願望。

2、貼年紅。

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貼年紅是中華傳統過年習俗,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增添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3、年夜飯。

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發菜(寓發財)、腐竹(寓富足)、蓮藕(寓聰明)、生蒜(寓會計算)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