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古代春節風俗是什麼

古代春節風俗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3-21 11:53:41

1、古代時春節有哪些風雅的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遠古時期,我們祖先通過不斷觀察時間變化和季節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春節在古代是一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

春節現在是中國最熱鬧、最隆重以及活動最豐富的節日,在古代也一樣很重要。春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年」,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年」的記載。熱衷於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靈的商朝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不僅是商朝,西周時期,上至王宮的天子下至民間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靈的賜福,並且舉行儀式來驅邪逐疫,慶祝豐收,祈禱來年的平平安安。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保留了一些相關的古老習俗和信仰。


到了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歲、換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開始興起,圍繞春節的各項活動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演化,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春節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大唐盛世氣象,經濟繁榮、百業興旺、思想開明、文化璀璨。這個時代春節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慢慢地從驅邪祈願的神秘氣氛中走了出來,將重點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人。


古代春節

明朝的時候,春節的禮儀性和應酬性逐漸加強的同時,游藝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的同時,舞龍、耍獅子、唱戲、說書、扭秧歌、盪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的享樂。

那麼,具體到歷朝歷代,古人究竟是如何過春節的呢?古代的春節究竟有哪些風俗呢?我們挑選一些主要的、比較人文的來講一講。

古代春節

晉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就是春盤。

唐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里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風俗傳至唐朝,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梅花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一: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葯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唐代詩人來鵠詩雲:「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火葯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葯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葯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葯線串在一起的鞭炮。

古代人燃爆竹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二: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三: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

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四:蠶卜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古代春節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志》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三: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春節

古時候人們過春節的風俗和活動與我們今天雖有不同,其實卻是一脈相承。時間雖然跨越千年,炎黃子孫卻通過春節這個節日,將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古代的春節習俗

古代的春節習俗
古代春節為一年中的大節日,一般一進去臘月里就要開始准備過年的物資了,臘月到就要開始舂米,給小孩子准備縫紉新衣服了

臘月二十三:做糖瓜和面條供給灶王爺,然後焚香燒掉灶王爺的舊畫像,送灶王爺上天
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房間衛生;男人剃頭,女人洗頭洗澡,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五:將所有房間窗戶紙都換上新的
臘月二十六:殺豬、製作豬血豆腐、灌腸;宰羊
臘月二十七:宰鵝、雞、鴨並燉好,凍在院子里(初五之前不能動刀的時候吃)
臘月二十八:發面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除了自家初五之前不能動刀必備的主食,還有走親戚送人的饅頭
除夕:貼春聯門神,燒香拜神、祭先祖,到家族祠堂集體拜祖宗;吃年夜飯,貼新的灶王爺畫像,迎灶君回家並熬年夜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大年初四的五更前: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包素餡餃子,表示一年都會素素靜靜的沒有麻煩;
正月十五:過元宵節,觀燈、社火表演;

3、古代各個時期都是如何過春節的?古代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古代有祭祀窯址、掃地、燃放鞭炮、插掛漁符、飲土司酒、拜年等習俗。我很幸運能掛一輛車給我的孩子們和孫子們看。我會在爐子上獻身,並邀請我的鄰居。在那個年齡,人們也開始在春節吃餃子。在平安夜和春天的新年期間,燃放鞭炮的習俗仍然很流行。東京夢華的記錄顯示:「晚上,當鞭炮被禁止時,山會鳴叫,重要的習俗是向烹飪神獻祭。據說,上帝不僅照顧地球上的焰火,還肩負著到達世界的使命。



食神將在農歷十二月的除夕去天堂報告他的工作。據說,人們清理烹飪平台和更新烹飪之神不僅負責在農歷二十三月二十三日燃放焰火。據說,廚房之神是指廚房之神將進入廚房並在廚房中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廚房進入天空向天空報告他的工作進入已收集並儲存作為廚房其他的食物,在年底和年初,有一些活動來祭拜神和祖先,以感謝神和祖先。



在古代,人們有六種慶祝春節的方式,其中大多數在今天已經不存在了。第一個是穿春裝的春天。古代人在春節期間穿藍色的衣服。春節的傳統是孩子們賣痴呆症。宋朝吳中的流行習俗和除夕夜的孩子們在街上叫喊:「賣你的傻瓜!賣你的傻瓜!」意味著今年將痴呆症再次變成電影和問候語是古老的中國傳統,也是中國古代人際交流的一種方式。



所有朝廷的文武官員都應該首先向皇帝致意,他們被稱為「重逢年」和「正朝」。從漢代到古代的初春佳節,農歷新年是農歷新年第一天之後的第二天。然而,今天是家庭活動日。在古代,農歷二月初二是已婚女兒回家的日子,這與當前流行的農歷二月初二回娘家的習俗相同。從新月初八開始,就是女兒出嫁回家的日子,也就是女兒出嫁回家的同一年,這與的人的家裡的人的。

4、古時候過春節,有哪些習俗呢?

中華文化是從出現歷史斷層,從未間斷的文化傳承。所以我們現在過春節的習俗,都是古代過春節的習俗演化而來的,只是形式上略有差距而已。

一、壓祟錢VS壓歲錢

傳說古代有一種小妖,叫作祟。「鬼鬼祟祟」這個成語最初就是描述這種小妖的神態樣子。這種妖怪會在年終歲尾時出現,體格強壯的成年人它不敢惹,專門欺負還未成年的孩子。當孩子熟睡後,「祟」就會出現,在孩子頭上一摸,這孩子就生病了。古時候的人們認為「錢」有神奇的魔力,畢竟「有錢能使鬼推磨」么!於是在吃完年夜飯的時候,會給家中小輩一些零花錢,來鎮壓「祟」,這就是壓歲錢的由來。

現代的孩子在過春節的時候仍然會收到壓歲錢,只是現在的金額越來越大,慢慢的變成了成年人的一種負擔。

二、掛桃符vs貼春聯

王安石有一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桃符最開始是起到門神的作用的。古人們認為桃木有辟邪驅鬼的能力,於是在劈好的桃木上寫上兩位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掛在門上,來祈求一年的平安健康。後來讀書人越來越大,對對子的本事漸漸發展到桃符上來,於是桃符上除了寫上大神的名字用來驅邪外,還會寫一些吉利工整的對子。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皇帝的喜好,民間推廣起來更是大為賣力,於是春聯這一有著蓬勃生機的春節習俗便出現了。

三、當然,古代春節也有一些沒能保留下來的習俗,或者即將消失的習俗。

中國古代有喝椒柏酒的習俗,每當農歷春節時,小輩們都會奉上椒柏酒,以示祝壽、拜賀之意。北周庾歐有描述這種酒的詩:「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其中的辟惡酒指的就是椒柏酒。這種酒的味道其實不是很好,想像下花椒泡酒什麼味道吧。所以這一習俗沒能保留下來。

燃放煙花爆竹也是古人每年春節的保留項目之一,不過隨著近些年環保問題的日益嚴重,煙花爆竹已經被很多地方禁止燃放。囤年貨也是古人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因為古人一直到大年初七,都不會開門做生意,所以必須要提前備好年貨,以免在過年期間「糧草不足」。

結語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采購食材變得容易且方便,很多超市大年初一就開始營業,人們再也不用在家裡囤滿夠吃一個月的年貨了!時代在變化,可能我們會見證一些風俗習慣的誕生,比如看春晚,發微信紅包祝福,當然,一些不合時宜的風俗習慣也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5、中國古代過年有哪些習俗?

中國過年大概這幾個習俗,祭灶、掃房子、貼對聯、守歲、放炮、拜年等。從古到今,不少習俗留了下來,也有不少習俗慢慢的不再執行了。

一,祭灶

在過年之前會有一個小年,小年的時候,大家會在灶台旁邊貼上一些小對聯,上面寫著一些祈禱灶王爺上天之後能給家人美言的話。這個習俗在古代每家每戶都會去做,古人更加追求吉祥,貼上對聯的同時,還會擺上可口的飯菜。不過現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這個禮節,在小年這一天會做一桌可口的飯菜,包一包餃子,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悅。

二,掃房子

這項工作一般是在正月二十八九之前做完,古代人們一年到頭在田裡耕種,只有臨近春節的這幾天可以閑下來收拾家,所以便有了掃房子這個傳統。在今天,這個習俗被保留了下來,過年前人們會把家從里到外的收拾一遍,各個地方都擦得乾乾凈凈的,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三,貼對聯

在古代,大年三十的時候,挨家挨戶在早晨就將對聯貼好,還會在院子外面掛上兩個紅燈籠,以此來祈求吉祥。現在的人們很多都住居民樓,掛燈籠慢慢的就省去了,每家每戶在新年來臨之際都會換上新的對聯,每當貼上對聯家裡的工作便告一段落。

四,放鞭炮、守歲

現在由於禁放煙花,在城市裡幾乎看不到放鞭炮的影子,在古代人們相傳鞭炮聲會嚇走“年”,放鞭炮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健健康康。守歲是說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睡覺,直接到大年初一等待著春節的到來,守歲在古代還是比較常見的,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能看完春晚再睡就不容易了。

五,拜年

拜年倒是從古到今的保留下來了,大年初一父母帶著孩子走街串巷,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時,也收獲了團圓。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