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是什麼動物來的

春節是什麼動物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3-21 02:31:31

1、古代什麼動物表示過新年

      古代什麼動物表示過新年:年獸
      年獸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
      「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2、春節的來歷和年獸的故事是怎麼來的?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兇猛,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365天(或366天,也就是一年)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 年獸頭像
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思,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隱笑巧群聚居的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灶鍵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升畝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製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從此,「年」就被人們降服,成了鎮宅保平安的益獸。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感謝紫微星下界帶來的平安。

3、春節的來歷 關於年獸的故事

1、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裂仔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3)春節是什麼動物來的擴展資料:

春節的習俗

1、拜年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毀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

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纖源凱」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4、關於春節年獸的傳說是什麼?

傳說:

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佔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武器。

有一年,「年獸」跑到一村作惡,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色衣服嚇跑;到了另一村,又被燈光嚇走;到了另一處,也被打掃的人嚇跑。

於是,人們開始了解「年獸」的弱點,它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也不喜歡整潔的環境,所以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大掃除、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又在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來發出聲音,以嚇走「年獸」,使它不再禍害人們。

人們慶幸打敗「年獸」,於是敲鑼打鼓,互稱「恭喜」,便是「過年」一詞的由來。如今,正月初一被稱為「春節」。

其他

該猛獸是「夕」而非「年」。春節是除夕而後過年。「夕」是一種幽幽的怪物,而「年」從字義上也和動物猛獸無關,更像是豐收成熟的意思。古文中也無年獸的記錄,而僅僅始於民國時期的說法。

5、「年」是什麼獸?

「年」是漢族民間傳說的凶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只見當天,白發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
簡介
年是一種凶獸,又名「夕」故過年又稱「除夕」 ,每「年」一次出來害人,先人無法制服它。
也有人認為年和夕是兩種不同的凶獸,但是在漢族傳統文化中,人們常常將年和夕都視作同一或同類神怪。
就古代漢語的詞義來分析「除夕」,「除」由「去除」這一意義引申,有除舊生新的意思。(《詩經小雅小明》有「日月方除」,指新年後不久的初春季節。)「夕」則為「夜晚」的意思,或有「日之夕」、「月之夕」這樣比喻的說法。所以「除夕」即為一年最後一天,是「歲之夕」,有除舊生新的含義。
傳說
年兇狠無比,每天要吃一種不同的生物來充飢。每胡指宏年一次,「年」闖入村莊吃人。人們聚在一起,共同抵
傳說中的怪獸
御「年」。這時候,有人穿紅衣,燒竹竿取暖。竹竿燃燒時有「噼啪」爆炸的聲音,把年嚇跑了。自這時候起,人們認識到年的習性:怕紅、怕「噼啪」聲。所以每年臘月三十,人們穿紅、放炮、舉家團圓,共同慶祝「過年」。度過年關之後,為正月初一,又是新的一「年」。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名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渾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逗寬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竟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漢族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佳節,它象徵著團結、興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託著希望。

形狀
形若獅而獨角
面目猙獰

習性
常年深居海底,每年一次爬上岸,吞食牲畜和人。(一說散居在森林裡)
怕紅、怕光、怕響。

民俗
後來,人們為了慶祝過年,並且防止年再出來傷人,他們每年臘月三十放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褲冊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全世界慶祝人數最多,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6、想知道年是什麼動物?

年指的是:

年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惡獸,相傳古時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佔領的村子都遭受衡或歷到殘酷的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武器。

人們利用年獸的三大弱點,放爆竹(會嚇壞年獸),貼春聯,驅趕年獸的進攻。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漸漸成為節日習俗,春節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傳說:

據說年咐搜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時日一久,人們漸漸發現年獸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

於是後來的人們在除夕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貼紅紙,掛紅燈籠,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當年獸被趕走以後,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團物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也由此出現過年的習俗了。

7、春節是怎麼來的

過年的習俗及由來
滿溢著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薯渣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余賀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數毀悄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准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了,他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於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後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祝活動,而且燃放鞭炮,張貼門神對聯以驅趕邪惡,並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後,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年是春節的俗稱,說到春,自然就會想到夏、秋、冬,更會想到一年有24個節氣365天。那麼,是誰將無序的世界變得有序,混沌的天地變得清晰?是帝堯。是帝堯最早站在科學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規律,尋覓光明,洞察天地。
《華夏上古志·五千年演義》記載:做了首領的堯,仁德像蒼天那樣廣大,無所不被;智慧像神靈那樣微妙,無所不知。……堯讓重和黎專門負責觀測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長,重和黎居然成了兩位天文學家呢!他們還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識傳授給羲和、羲仲,讓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堯任命了農官後稷之後,農耕日漸發達,他也越覺得播種、收獲,都須掌握四時,而是掌握四時必須懂得天象。於是,堯把羲和、羲仲等人召來,命羲和細心觀察天象,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民政部來制定歷法,以便人們按時令從事生產。他命羲仲住到東方海濱,觀察記錄日出的方位與時間,以晝夜平分那天作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觀察太陽如何向南移動,以定夏至;命和種住到西方的昧谷,專門測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從南向北移動的方位,以定冬至。堯分派完之後,又說道:「我告訴你們,大概可以366日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用閏月的辦法去解決,這樣,春夏秋冬就好確定了。確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確定出年來了。」
翻閱《尚書·堯殿》可以看到:(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時。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據此可見,帝堯欽定農歷是無可爭議的。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與十二地支配屬「卯」,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卯」時---清晨五時至七時,又稱「兔時」。

說起兔子當生肖,民間倒是有一段有趣的「兔牛賽跑」的傳說呢。
相傳兔子和黃牛是鄰居,他倆相處得好,互稱兄弟。黃牛以勤勞苦幹度日,兔子靠機靈能幹為生,日子都過得不錯。

有一天,善於長跑的兔子在黃牛面炫耀道:「我是動物世界中的長跑冠軍,誰也跑不過我!」黃牛虛心求教教長跑的絕招,兔子卻驕傲地搖搖頭說:「長跑冠軍得靠先天的素質,學是學不會的。再說,長跑得身輕體便,你這粗壯的身子,恐怕是永遠跑不快的。」

黃牛的心給兔子說得涼了半截,可心裡不服氣。從此,黃牛開始練長跑,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牛勁,黃牛終於練成一雙「鐵腳」。尾巴一翹,四蹄如風,幾天幾夜也不知疲乏。到了玉皇大帝排生肖的日子,依照規則,誰先到就讓誰當生肖。黃牛與兔子約定,雞叫頭遍就起來,直奔天宮爭生肖。雞叫頭遍,黃牛起床時,兔子早就一個人跑了。兔子跑了好一陣子,回頭一持,不見任何動物的影子。兔子心想,我今天起得最早,跑得又最快就是睡上一覺起來,這生肖的頭名也是非我莫屬。於是,它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來。

黃牛雖然落後了,但它任堅韌的耐力和平時練就的鐵腳,一鼓作氣,當兔子還在酣睡的時候,便先跑到了天宮。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驚醒了兔子,睜眼一看,原來是老虎一陣風般地跑過去,這下兔子急了,趕緊追趕,可惜慢了一步,始終還是落在了老虎之後。由於牛的雙角間還蹲了一隻投機取巧的小老鼠,結果兔子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名是鼠、牛、虎、

兔子雖然當上了生肖,但終窮覺得臉上無光,輸給了自己諷刺的老牛,回來以後,把家搬到了土洞中,現在的野兔也還是住在土洞中,不過,兔子是不會吸取教訓的。不信,你今天再來一個「牛兔賽跑」或者「龜兔賽跑」,得冠軍的肯定是兔子。

清晨5--7時(即「卯時」)這時,太陽還沒露出臉面,月亮的光輝還未隱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稱,是月宮神話中唯一的動物,這樣卯時就同兔搭配。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與十二地支配屬「卯」,故一天十二時辰中之「卯」時---清晨五時至七時,又稱「兔時」。

說起兔子當生肖,民間倒是有一段有趣的「兔牛賽跑」的傳說呢。
相傳兔子和黃牛是鄰居,他倆相處得好,互稱兄弟。黃牛以勤勞苦幹度日,兔子靠機靈能幹為生,日子都過得不錯。

有一天,善於長跑的兔子在黃牛面炫耀道:「我是動物世界中的長跑冠軍,誰也跑不過我!」黃牛虛心求教教長跑的絕招,兔子卻驕傲地搖搖頭說:「長跑冠軍得靠先天的素質,學是學不會的。再說,長跑得身輕體便,你這粗壯的身子,恐怕是永遠跑不快的。」

黃牛的心給兔子說得涼了半截,可心裡不服氣。從此,黃牛開始練長跑,憑著一股堅韌不拔的牛勁,黃牛終於練成一雙「鐵腳」。尾巴一翹,四蹄如風,幾天幾夜也不知疲乏。到了玉皇大帝排生肖的日子,依照規則,誰先到就讓誰當生肖。黃牛與兔子約定,雞叫頭遍就起來,直奔天宮爭生肖。雞叫頭遍,黃牛起床時,兔子早就一個人跑了。兔子跑了好一陣子,回頭一持,不見任何動物的影子。兔子心想,我今天起得最早,跑得又最快就是睡上一覺起來,這生肖的頭名也是非我莫屬。於是,它在草地上呼呼大睡起來。

黃牛雖然落後了,但它任堅韌的耐力和平時練就的鐵腳,一鼓作氣,當兔子還在酣睡的時候,便先跑到了天宮。
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驚醒了兔子,睜眼一看,原來是老虎一陣風般地跑過去,這下兔子急了,趕緊追趕,可惜慢了一步,始終還是落在了老虎之後。由於牛的雙角間還蹲了一隻投機取巧的小老鼠,結果兔子只排到了第四位,前三名是鼠、牛、虎、

兔子雖然當上了生肖,但終窮覺得臉上無光,輸給了自己諷刺的老牛,回來以後,把家搬到了土洞中,現在的野兔也還是住在土洞中,不過,兔子是不會吸取教訓的。不信,你今天再來一個「牛兔賽跑」或者「龜兔賽跑」,得冠軍的肯定是兔子。

清晨5--7時(即「卯時」)這時,太陽還沒露出臉面,月亮的光輝還未隱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稱,是月宮神話中唯一的動物,這樣卯時就同兔搭配。

8、哪種動物會出現在春節

春節餐桌上最常則游見的動物有:雞、鴨、魚、牛、羊、豬。

春節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節的傳說

關於春節的來由,舊時由於缺失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或其它原因)沒法直接考證其源流,在傳承發展中於是便產生了諸多傳說。

其中有幾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春節源於上古「臘祭說」、源於兆陸「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族盯頃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源於「萬年青年創萬年歷說」、源於避「年」獸的傳說等等。

9、中國的春節和生肖是怎麼來的

漢族生肖中的十二種動物的選擇並不復雜,它與漢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測的。在十二種生肖動物,大致可將其分為三類:一類是已被馴化的「六畜」,即牛、羊、馬、豬、狗、雞,它們是人類為了經濟或其它目的而馴養的,佔十二種動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國的農業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六畜興旺」代表著家族人丁興旺、吉祥美好。春節時人們一般都會提「六畜興旺」,因此這六畜成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類是野生動物中為人們所熟知的,與人的日常、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動物,它們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為人們所敬畏的介入人類生活的,如虎、蛇;也有為人們所厭惡、忌諱,卻依賴人類生存的鼠類;更有人們所喜愛的,如兔、猴。第三類是中國人傳統的象徵性的吉祥物——龍,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集許多動物的特性於一體的「人造物」,是人們想像中的「靈物」。龍代表富貴吉祥,是最具象徵色彩的吉祥動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龍的位置。 從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動物的選擇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義,人們所選擇的動物都是出於不同的角度,並帶有一定意義。 那麼這十二種動物又是按照什麼順序排列的呢?前面說到,生肖產生於遠古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的氛圍之中,人們僅是用動物來借代序數符號與地支相配,為什麼選擇這十二種動物,誰先誰後,按照什麼樣的順序排列並沒有定論,首尺由於生肖是產生於遠古的古老文化,因時間的久遠人們已將排列的初衷丟失了,今人的傳說故事等只是對它的附會,只能依賴於傳說和想像。關於生肖排列問題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解釋。 一是民間傳說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漢族民間故事說: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托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鑽進鼻子,給趕跑了,其餘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鬨 ,於是老鼠排第一,慧冊豬排最後。虎和龍不服,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後面。兔子又不服,和龍賽跑,結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傳說故事雖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 ,但它卻體現了人們希望對十二生肖的選擇做出解釋的願望。 二是中國古代學者從古代晝夜十二時辰的角度解說地支和前芹宏肖獸的配屬關系。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時近夜半之際出來活動,將天地間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鼠咬天開」,所以子屬鼠。天開之後,接著要闢地,「地辟於丑」,牛耕田,該是闢地之物,所以以丑屬牛。寅時是人出生之時,有生必有死,置人於死地莫過於猛虎,寅,又有敬畏之義,所以寅屬虎。 卯時,為日出之象,太陽本應離卦,離卦象火,內中所含陰爻,為太陽即月亮之精玉 兔,這樣,卯便屬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時正值群龍行雨的時節。辰自然就屬了龍。已 ,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時,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魚兒得水一般。另外,已時為上午,這時候蛇正歸洞,因此,已屬蛇。午,下午之時,陽氣達到極端,陰氣正在萌生。馬這種動物,馳騁奔跑,四蹄騰空,但又不時踏地。騰空為陽,踏地為陰,馬在陰陽之間躍進, 所以成了午的屬相。羊,午後吃草為最佳時辰,容易上膘,此時為未時,故未屬羊。未之後申時,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時辰,並且猴子喜歡在此時伸臂跳躍,故而猴配申。酉為月亮出 現之時,月亮屬水,應著坎卦。坎卦,其上下陰爻,而中間的陽爻代表太陽金烏之精。因此,酉屬雞。夜幕降臨,是為戌時。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與之結為戌狗。接著亥時到, 天地間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狀態,如同果實包裹著果核那樣,亥時夜裡覆蓋著世間萬物。豬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豬成了亥的屬相。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持此觀點。 三是按中國人信陰陽的觀念,將十二種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動物的陰與陽是按動物足趾的奇偶參差排定的。動物的前後左右足趾數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獨是前足四,後足五,奇偶同體 ,物以稀為貴,當然排在第一,其後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龍, 五趾(奇);蛇,無趾(同偶);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雞,四趾(偶) ;狗,五趾(奇);豬,四趾(偶)。持這種說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學者郎瑛在其基礎上進行 了歸類,在其所著的《七修類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別陰陽當看足趾數目。鼠前是四爪,偶數為陰,後足五爪,奇數為陽。子時的前半部分為昨夜之陰,後半部 分為今日之陽,正好用鼠來象徵子。牛、羊、豬蹄分,雞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應合偶數,屬陰,佔了六項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馬蹄圓而不分,六者均為奇數,屬陽,連同屬陽的鼠,佔了另外六項地支。郎瑛的歸類法,是借洪巽的分類法, 二者大同小異。 以上三種解釋分別從不同角度來解釋生肖的排列,民間有關生肖動物排列的傳說故事非常豐富,這些傳說故事的流傳一方面豐富了生肖的內容,另一方面又促進了生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十二種生肖動物分為陰陽兩類,將其納入中國人五行信仰的觀念之中,目的是將屬相與人生儀禮相關連,將陰陽、五行與生肖對應起來,從而解釋其它有關的人生文化現象。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10、歡度春節『/歡度春節是什麼動物,

這個動物是獅子。因為中國民間風俗人們每逢過春節都舞獅子,來歡度春節!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