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核心文化有哪些
1、春節傳統文化有哪些?
春節傳統文化有
1、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歲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做豆腐: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個別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3、趕亂歲: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
4、貼年紅: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5、守歲:守歲,又稱照虛耗、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是中國民間的年俗活動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
2、春節傳統文化內容有哪些?
春節傳統文化內容有:
1、貼春聯
春聯,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2、剪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
3、放爆竹
放鞭炮賀新春,在我國有兩千多年歷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
4、逛廟會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5、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3、春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春節有的文化內涵是拜歲,開門炮仗,齋日,聚財,開年(開齋日),姑爺節,拜年。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西晉周處《風土記》:「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但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不同的地方,春節習俗也是有區別的,如北方春節吃餃子,據說與張仲景有關;南方春節吃醪糟,醪糟的歷史更悠久。
過去人們除夕守歲分歲酒,分的就是當年所釀之新酒,一般是米酒,也叫醪糟或酒釀,而不是現在的老白乾之類。
春節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郁的農耕文明歷史文化內涵。農耕文明時代,春種、夏鋤、秋收、冬藏,年復一年,歲歲如是。
人們生活節奏慢,辛苦勞作之餘,偶爾會在小的節日里聚會宴飲一下;更會在豐收之際,尤其是除夕、元旦(指農歷大年初一)時祭祀天地祖先,爆竹聲中一歲除,把酒話桑麻,總結過去,同時積極謀劃來年,憧憬未來,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納吉慶。
那時的節日,節味濃,人情味更濃。現在城裡過節,節味不如農村,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城市化以後,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快,人人之間缺乏過去那種淳樸的人情味,加之城市景觀與農耕文明時代的田園風光、「四合五天井」民居等建築也相去甚遠。
4、春節中的中華文化有哪些?
春節中的中華文化有紅燈籠,貼春聯,吃餃子,壓歲錢。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餃子要在半夜子時吃,取更歲交子之意,壓歲錢的寓意就是倒計時開始,我們這是老年在除夕吃年夜飯時給人晚輩包的紅包,壓歲錢也是老人對晚輩的祝福,希望他們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平安,春節掛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春節的介紹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據悉,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間的鍾聲敲過十二日三十日夜的十二點整後的零點開始,就進入了新的春節,即新的一年,新的一月,新的正月的第一天。也就是新年到了。新的一年從第一天又開始過了。
古時,人們把正月第一天稱為朔日,也稱元日,元辰,元朔,元旦。其實古時就不叫春節而叫元旦。
5、春節的文化有哪些?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2、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3、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4、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5、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