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壯鄉過節是什麼意思

壯鄉過節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3-19 07:39:09

1、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人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壯族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准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這是預祝來年五穀豐登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開始。居住在山區的壯族人民,還有個汲新水的習俗:春節那天,婦女們穿著新衣新鞋,魚貫地來到河邊水渠,挑新水回家。她們邊走邊拖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還模仿著六畜的叫聲,這是祝福來年「六畜興旺」的意思。汲回來的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煮沸後,全家和客人都要喝。據說,喝了這象徵吉祥的新水,來年人們會更加聰明伶俐。「汲新水」習俗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渴望。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賽歌、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舂堂舞是壯族人民在春節期間用來慶賀新年,預祝豐收的舞蹈。他們認為跳了舂堂舞,來年糧食堆滿倉,故有「正月舂堂鬧轟轟,今年到處樂添豐」的俗諺。跳舂堂舞時,要一面唱一面舞,若干名婦女每人背著一條舂米之杵,撞打在長形木樁上,還用竹筒配打成節奏,初名「谷榔」,壯語「谷」是「做」之意,「榔」為舂米槽。後來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動,改用扁擔來打,乃易名「打虜烈」,「虜烈」為打扁擔之聲。舞者各執扁擔,圍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打。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潑、場面熱烈,歡快,體現了壯族人民勤勞勇敢,樂觀豪邁的性格。 三月三按過去的習俗為上墳掃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掃墓地,並由長者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還有的對唱山歌,熱鬧非凡。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發展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更加隆重、熱烈。 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講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壯族節日其中一些和宗教活動關系密切,比如居住在雲南的部分壯族,家歷正月祭獻「老人廳」,二月初二殺豬祭龍山,三月初三祭雷神,五月祭龍,六月祭獻楊六郎,七月十四的祭祖是比較隆重的,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供奉祖先。 美麗富饒的壯鄉,素有「歌海」的美譽。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都興高采烈地穿上節日盛裝趕來參加,少者幾百人,多達數千人或上萬人。頓時,人山人海,歌聲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 歌圩,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在壯語中被稱作「窩墩」、「窩岩」,意為「出野外玩耍」。由於這種活動相互酬唱,彼此對歌,所以古代人之為「墩圩」。 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據古代文獻的記載,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經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發展,並定期在固定地點舉行。壯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過,農歷三月三最為隆重。搭彩棚、擺歌台、拋綵球、擇佳偶,別有風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尋找別村的青年,集體對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動先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有比較合適的對象,便唱「見面歌」和「邀請歌」;得到女方答應,就唱「詢問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愛慕歌」、「交情歌」;分別時則唱「送別歌」,歌詞隨編隨唱,比喻貼切,親切感人,青年男女經過對歌後接觸,建立一定感情,相約下次歌圩再會。 歌圩上,除對歌外,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有精彩的拋綉球,有趣的碰紅蛋,熱鬧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壯戲等。 牛魂節 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當地流行一個傳說:當初陸地只有岩石、黃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種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萬,牛王記錯了,變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叢生,連莊稼都長滿野草。天帝大怒,罰牛王下人間吃掉百草。但天帝並沒有忘記它,每當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看望、佑護牛王和它的子孫,為它們滅病去災,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廟

2、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有春節、歌圩節「三月三」、送灶節等

—、春節  

壯年  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歷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采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二、歌圩節

三月歌圩節: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三、送灶節、年三十

送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人們認為,灶王爺一年到頭為農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齷齪,從臘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農家給灶王爺歇息七天,陳供品以餞行,並在灶口貼小對聯:「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請灶王爺到天上多為本家說好話,祈求豐足安康。 

年三十:又稱年晚,即臘月三十,這是壯族人民一年當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動的節日。各家各戶宰殺年豬,包粽子,做年糕,縫制新衣,張貼春聯等。入夜,以豬頭、閹雞、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邊,除夕守歲;小孩盡興游戲,通宵不眠。各戶在門前懸掛鞭炮,待雞鳴時燃放,以雞啼第一聲時最先點響炮竹者為最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灶邊陳供品迎接灶王爺歸來。之後,每雞啼一遍,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

3、壯鄉過節時有什麼習俗?

壯鄉那是一個比較邊後一些的的山村,那裡聽不到大城市裡的喧嘩,那裡沒有四通八達的車路……但那裡的人很聰明,也很熱情善良,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有他們活的精神。

1.過年了,殺豬了

在山村裡,如果你講元旦,也許會有很多人不懂。但是春節的初一十五,他們可記得明明白白,因為:俺們要殺豬了。

一方山土,養一方人,那裡人習慣殺豬賀新歲。約舊歲年終廿六七這樣,一陣陣殺豬叫聲回盪在山谷中。傳說誰家的過年豬叫聲越大,這個家人在新一年裡事業就更加紅火。山裡人特好酒。殺豬那家一般要請親朋好友吃飯,更重要的是還要喝「滾地酒」,所謂的「滾地酒」,即大家先喝到一定程度,後猜拳劃令,目的是要一些人「倒下」。

外人問你們怎麼吃那麼多肉,還真以為山裡人一餐就吞掉一頭豬
習俗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