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古人會玩哪些娛樂活動

春節古人會玩哪些娛樂活動

發布時間: 2023-03-19 06:20:45

1、古人在游春的時候,都有哪些娛樂活動呢?

可能我們現代人很難想像,古人在一個沒電、沒網路、沒手機的年代生活是不是每天都無聊死了。其實古人的生活並沒有我們想像當中那麼枯燥,而且可能比我現在會活的更像一個「人」。手機和網路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可算不上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而在古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肯定是會更加有趣的。那這次就為大家講講,古人在一年當中究竟有哪些娛樂休閑方式。

蹴鞠。

蹴鞠,是古代人們最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它始於春秋戰國,到唐宋時達到了鼎盛期。其中最著名的是巜水滸傳》中的高蛷。他憑高超的球藝,得到了皇帝的欣賞,從此一步青雲,得高官厚祿,享盡了當時不盡的榮華。它雖是著書者虛構而成,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蹴鞠的重視和喜愛。

鬥蟋蟀,斗雞,賽馬。

古代人們喜歡在秋天舉辦鬥蟋蟀,斗雞,蹴鞠,賽馬等活動。那時官府會在每年秋節舉辦這方面的活動。民間稱為秋興節。其中最有名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他把鬥蟋蟀,斗雞,賽馬發揚光大,為當時的諸項娛樂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玩到了最高的境界。

戲曲活動。

古代人們最喜歡的娛樂活動是看戲。那時每到春天或喜慶之日都要請上戲班子演唱,有些皇親貴族還會把戲子領入府中唱堂會。其中,最令人喜愛的是,京劇、評劇、越劇、黃梅戲、豫劇等五大戲種。

吟詩作對。

呤詩作對是古代文人墨客抒發情感的一種娛樂形式。關於詩賦或對聯,上指皇親國戚,下指平民百姓都對它情有獨鍾。官府有時還會在全國各地舉辦楹聯、詩賦賽。其中,著名的詩人有,屈原、李白等。另外,皇帝開科取士,也往往用作詩或寫賦來提拔人才。所以,古代人們呤詩作對,不但是娛樂還是文人陞官發財的必由之路。

2、古代時春節有哪些風雅的習俗?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遠古時期,我們祖先通過不斷觀察時間變化和季節更迭,逐步掌握了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春節在古代是一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

春節現在是中國最熱鬧、最隆重以及活動最豐富的節日,在古代也一樣很重要。春節就是我們俗稱的「過年」,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年」的記載。熱衷於崇拜祖先和信奉自然神靈的商朝人認為豐收是神的恩賜,每年都會舉行一次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不僅是商朝,西周時期,上至王宮的天子下至民間的百姓,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要祭祀祖先和祈求神靈的賜福,並且舉行儀式來驅邪逐疫,慶祝豐收,祈禱來年的平平安安。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保留了一些相關的古老習俗和信仰。


到了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歲、換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開始興起,圍繞春節的各項活動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演化,最終成為中國的第一大節日。

春節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全國參與的最重要佳節是從唐代開始的。大唐盛世氣象,經濟繁榮、百業興旺、思想開明、文化璀璨。這個時代春節的習俗與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慢慢地從驅邪祈願的神秘氣氛中走了出來,將重點由祭祀神轉向了娛樂人。


古代春節

明朝的時候,春節的禮儀性和應酬性逐漸加強的同時,游藝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的同時,舞龍、耍獅子、唱戲、說書、扭秧歌、盪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的享樂。

那麼,具體到歷朝歷代,古人究竟是如何過春節的呢?古代的春節究竟有哪些風俗呢?我們挑選一些主要的、比較人文的來講一講。

古代春節

晉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雲:「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就是春盤。

唐朝時候春節的風俗: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里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風俗傳至唐朝,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梅花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一: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葯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唐代詩人來鵠詩雲:「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火葯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葯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葯線,一連百餘不絕。」此指用葯線串在一起的鞭炮。

古代人燃爆竹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二: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閑自娛。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三: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雲:「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還家強作銀幡會,雪底蒿芹欲滿籃。」

南宋仍沿北宋風習。《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宋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四:蠶卜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宋楊萬里有《上元夜裡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佔一歲之禍福,謂之蠶卜,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裡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古代春節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一: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志》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詩雲:「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二: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證明迎春儀式已經演化為一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

明朝時候春節的風俗之三: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春節

古時候人們過春節的風俗和活動與我們今天雖有不同,其實卻是一脈相承。時間雖然跨越千年,炎黃子孫卻通過春節這個節日,將祖先與後世子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3、古代時春節有哪些風雅的習俗?

「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皆服青幘」,古人相信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屆時天地邊都是一片翠色,故此當時的朝廷中人為了和天地聯系起來,也將身穿青衣作為一種儀式。並且在其他的季節也有不同顏色的服飾,像是立夏的紅衣、立秋的白衣和立冬的黑衣等等。

楚辭有言: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古時候的人對酒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故此在守歲的時候他們也要喝酒,這種酒被稱為是「屠蘇」,和現在的葯酒有些相似。有道是「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大文學家蘇轍如是而言。喝酒時從年歲最小的開始,一直到最年長的那位,寓意著年輕人又年長了一歲,而老人則又是延壽了一年。

還有就是裝飾了,立春之日,悉剪綵為燕戴之。「彩」就是五色綢緞的意思,而「燕」則被認為是春天最有活力的鳥兒,有道是春風臨、玄鳥至,所以製作這樣的頭飾也是為了迎接春日的到來。採花也是一種儀式,不過那時候盛開的花朵並不是很多,所以這樣的習俗只有貴族才有,民間的話酒多是用彩紙剪出花朵的樣子,並且還是紙張盛行之後才有的。

4、歷史上古人在春節這一天都有哪些活動?

引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的節日,對於很多人來說,在這一天是需要回到家裡和家裡人進行團聚的。而我國也是有著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國家在節日上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國家,從古代延續下來的節日有非常多,對於古人來說,在過節日的時候是非常注重喜慶,而且也並不會忘記祖先,所以每個節日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歷史上古人春節這一天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祭祖,一般是在春節的時候會將自己家的祖宗牌位擺放在家中的正梯,給祖先上貢品來祈求來年的順遂。雖然每個地區的拜祖現象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同時也會迎接喜神,在春節這一天會點火,把點燈籠,放炮竹,擺上貢品,來迎接喜神來祈求新的一年順利平安快樂。同時也有驅鬼邪的環節,最典型的就是來進行放炮竹,或者通過敲擊呼叫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拜年,會在春節的時候攜上家中老小去到親戚家進行拜年。

各朝各代慶祝春節的方式

各朝各代,慶祝春節的方式其實有所不同,在春節這一天,明清時期的家家戶戶都會放炮竹來穿新衣,同時也會相互串門來詢問身體是否安康,如果家中有年長的長輩也會在這一天給老人請安問好,同時家裡人也會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來慶祝新年南宋時期,會在春節這一天將舊的桃符換上新的桃符,同時穿上漂亮衣服來相互拜年,來相互祝賀。元朝時期會辦正旦大會來慶祝新的一年。

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由來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的,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在古代的時候正月初一是被稱為元旦,等到近代史之後,南京政府為了順應農時,規定在民間使用公歷。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也使用了世界上通用的公歷晉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而農歷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總結

最後古代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夜以及正月初一也是整個年當中的高潮地方,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大多數古代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

5、古代人過春節玩什麼?古人沒有手機他們有什麼娛樂活動?

現如今的人們過春節回家之後,大部分時候其實都是在玩手機了,在手機上收發紅包,或者群發祝福,與朋友聊天,相比起來,很多人都覺得曾經的年味已經很淡了,越來越不像是過年,但其實過年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就是有不同的意義,每個時代都在變化。那麼,在古代,你知道人們過年的時候都會玩些什麼呢?古人過年有什麼樣的一些娛樂項目,他們是如何過年的呢?

1.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慎灶廳。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春節傳統習俗

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寬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辯敏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聯: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文學作品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貼春聯也叫貼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

窗花與「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一些地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災、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隨有鑼鼓、嗩吶、神偶、舞獅、舞龍、飄色、標旗、游燈、八音、雜技及樂隊演奏等豐富多彩藝陣表演。是集拜神、祈禱、歡慶、宴客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活動。

游神在潮汕地區又稱為「游神賽會」、「營老爺」,是潮汕地區的傳統民間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在粵西地區又稱為「游老爺」、「游菩薩」,或稱「年例」;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帶亦是稱為「年例」。在珠三角地區又稱為「菩薩行鄉」,眾人抬神像巡遊,繞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稱為「迎神」,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成為鄉村「做年」的重要活動之一;游神常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拜歲

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廟會

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傳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於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逐鬼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3.古人過年玩什麼

古代過年,好像是一場馬拉松狂歡,從小年(臘月二十三)一直嗨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年是為大年做准備的,主題是祭灶神、大掃除、買年貨。每個朝代的灶神口味不同,羊肉、魚肉、豬肉、酒糟、麥芽糖、豆子、糕點都曾被灶神享受過。

祭灶神是男人的活兒,大掃除是女人主管的事兒。《紅樓夢》里,就是王夫人和王熙鳳率領僕人進行年前大掃除。古代沒有84消毒液,殺菌消毒全靠鹽。尤其是宗祠,必須打掃得乾乾凈凈。

大掃除之後,就是女人們最嗨皮的活動—買買買,年貨市場簡直比雙十一還火爆!

衣服、頭花、春聯、桃符、門神、年畫、年酒、綵綢、糖果、炭火盆、掃帚、日歷……只要跟過年沾邊兒的全熱銷,快遞小哥兒集體累到虛脫。

除夕前三五天,大家開始在同事、親戚、朋友、鄰居之間送年禮。普通人家就送點兒吃的,官宦之家的年禮五花八門。《紅樓夢》里,烏庄頭給賈家送的年禮價值2500兩銀子,相當於50萬元人民幣。

年禮往往也是職場的風向標:我看好你,年禮加三成;我認定你會衰,年禮減兩成。

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首詩是寫過年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掛桃符、貼門神,是為了驅邪避鬼;貼春聯,是為了迎春納福。屠蘇酒據說能夠預防瘟疫,酒里居然有花椒,味道讓人刻骨銘心。

南宋之前的古代人民過年放的不是鞭炮,而是爆竹。先在院子里燃起一個火堆,然後把竹子扔進火堆里,竹子被火燒後會發出「噼里啪啦」的脆響。

大家不僅往火堆里扔竹子,還會扔用壞的掃帚、閑置的小物件之類,這不就是斷舍離嗎?

古代沒有春節晚會,但更加精彩。比如唐朝時,除夕夜有驅儺活動,男女老少戴著面具組團上街跳大神,是不是很燃?

當然,吃年夜飯、守歲、吃餃子、拜年,這些常規項目必須有。另外,唐宋時,除夕夜還要打灰堆,用木棍竹杖敲打灰堆,祈求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古代的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事是祭祖。早上3點,家裡男女老少換上新衣服,排好隊祭拜祖先。祭拜完祖先,再向長輩磕頭。天亮之後,組團給親朋好友拜年,請客吃年酒。

初二,出嫁女回門,女婿給岳父岳母拜年。

初三,把祭祖供品撤掉。初四,接灶神。

初五,破五,送五窮。把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送走,迎來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進門……

繼續請客、拜年、吃年酒,人脈圈廣的人家,年酒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聽起來累死了是不是?

其實,古代人的娛樂節目也不少呢。比如,電影《妖貓傳》里令人震撼炫目的幻術,在漢朝大年初一的雜技演出中就可以看到哦!

另外,有錢人家還會請戲班子到家裡唱戲,這可比看3D巨幕電影還爽,絕對私人定製。大家還可以一起說說笑笑打紙牌。

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張燈結綵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一直是未婚男女浪漫幽會的情人節

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薛紹就是在元宵燈節邂逅哦!在元宵節,男女老少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火、看舞獅、觀猴戲……簡直嗨翻天。

據說,宋朝還有元宵聯歡晚會,節目單非常豐富,包括戲曲、雜技、脫口秀、評書、相撲、魔術、舞蹈、足球賽、影戲……好像比現代的元宵晚會還有趣呢!

吃飽喝足玩夠之後,還可以約健身。

在元宵節的晚上,女人們結伴散步「走百病」,逢橋必走,好把百病都散掉,祈求身體健康,百病全消。嗯,這樣能消耗不少卡路里,絕對健康!

看看,古代人過年是不是更有意思?我們這些現代人只能羨慕嫉妒恨啦!

6、古人過春節時都要做些什麼?

1、漢朝

漢朝的官方會在春節前的臘日舉辦大儺戲,以求驅除疫病。春節當天,漢庭要舉行大型的朝會活動,稱為「正旦大會」,文武百官都要在朝會上向天子賀禮。過年時百姓會燃放爆竹,當時的人們用火燒竹節,使其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

除夕當晚人們會舉行聚宴,宴飲一般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人們多飲椒柏酒,聚宴從晚上就開始,一直守歲到第二天。這實際就是我們現在年夜飯、過除夕等習俗的早期形式。

2、唐朝

唐朝人在除夕和春節這兩天,一般不往家外倒垃圾,說是會流失家產。如果有用壞的掃帚之類,要在子時到來之際扔進院里的「庭燎」大火堆,這樣可以「令人倉庫不虛」。大年初一早晨,唐朝人喜歡在院里豎起一根很長的竹木竿,底部埋扎在土裡,竿頂飄懸著紙或者布做的長條型旗子,在寒風中抖動,這叫「幡子」。

唐朝人過年愛吃甜食,比較著名的有「膠牙餳」,「餳」大致就是今天所說的「麥芽糖」。餃子在唐朝也已出現,於現在不同的是,唐朝的餃子不叫「餃子」,而叫做「湯中牢丸」,吃的時候帶湯,湯中會撒芫荽等。

3、宋朝

宋人會在過年時貼年畫,由於印刷技術進步,出現了木版年畫,既方便又喜氣。宋朝由於火葯的發明,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逐漸盛行,據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有單響、雙響、連響等。春節時大街小巷會表演「獅子舞」,宋代的「獅子舞」也盛行非常,注重武打表演,有時還會表演「獅子」口吐煙火等。

宋人過年要飲屠蘇酒,這種風俗在宋代很盛行,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過年飲屠蘇酒的順序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的。除夕夜人們會在家中擺上各種各樣的美味水果和點心,例如「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等,以備享用。

4、清朝

在清代,大年三十那天宮女們會在內廷可以行走之處遍撒芝麻秸,當有人在上面走過會時便發出霹靂的聲音,滿洲人稱之為「踩歲」,寓意「歲歲平安」、「芝麻開花節節高」。新年這天,皇宮內也會舉行宴會,排演新劇,邀請邊疆各少數民族頭領、各藩屬國使臣一同參加盛會。

在新年裡,滿洲平民會吃素餡餃子,有的會在餃子內事先包好的花錢,預示來年有好運氣,還會用杏仁、核桃仁、瓜子仁、荔枝肉、蓮子、葡萄乾、菱角米、花生米等與米熬成粥喝。

5、西晉時期的除夕夜,長輩與晚輩聚集在一起,開懷暢飲,慶祝來年好收成。而且大家終夜不眠,期待著除夕過後春節的到來。所以至少在西晉時期,我國古人就已經有吃年夜飯和「守歲」習俗。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也是目前全世界有史可考,關於年夜飯最早的記載。

晉朝滅亡後,隨即而來的便是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執政時(508年―555年),一位名叫宗懍的南朝人,寫出了一本《荊楚歲時記》。這本書詳細介紹了,湖南、湖北的百姓,在春節這天會相聚暢飲。桌上吃剩的食物,不能留太久,吃不完就必須將其全部丟棄。

7、春節的10種民俗活動

<

8、古人在春節為何喜歡去逛廟會,廟會都有哪些活動呢?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樂開了花,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家每戶過年都有自己的特色。那麼在古代,他們都是如何慶祝的呢?最讓人激動的活動就是逛廟會了。

對於古人來說,逛廟會是一件值得開心和慶祝的事情,他們在春節這一天有祭祀的活動,也就是廟會的由來,古人覺得在這樣的節日祭拜各種神明會在新的一年得到庇護,由此,不僅有各種食物的售賣,還有各種宗教活動,期間為了避免人們感到無聊,還有很多歌舞。而到了唐朝的時候,廟會的性質發生了更大的改變,大量外商來到我國,在舉辦廟會活動的時候售賣各種商品,讓人目不暇接,由此,這也是廟會備受古人歡迎的原因

廟會活動也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社火,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臉譜戲,表演的人帶上假面,通過和周圍人的互動或交流改頭換面,這樣的戲法在當時非常受歡迎,而在表演的時候,一同的人為了烘托氣氛還會打鼓,這樣的活動十分紅火。

其次還有廟戲,這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也是十分受歡迎的,在唐朝的時候,長安慈恩寺就是非常有名的一個戲場,為了在重大節日出演,還會找專門的人演出。當然了,演戲並不是隨便唱幾句,包含了雜耍以及歌舞等活動。除此之外,廟會還有大量的商品交易,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能找到,而河鯤或頭羹一類的素食就非常受歡迎。在當街也能看到一些占卜的活動,希望能夠讓自己在新的一年過得更好等。

以上就是小編的個人見解,那麼你對廟會是如何理解的?還知道廟會的哪些活動?可以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觀點或看法,大家共同探討~

9、古代時期古人們春遊時都喜歡玩什麼?

春遊,出去玩耍是作為虧兆一件最為開心的事,古代的人們和我們現代人也是一樣喜歡在鳥語花開的春天玩耍。春遊的習俗古往今來,古文「詩經」中記載了很多關於春遊的趣事風味,那麼古代的人們喜歡在春遊期間玩什麼呢?讓我帶你們一起一探究竟。

在魏晉時期,春遊則在精神上多了一層雅趣,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喜歡喝酒行詩,將春遊演化成了一種境界,「蘭亭序」這部著作就是在春遊之作。在唐朝時期,春遊慢慢有了一定的改變,尤其是長安,每逢在春遊期間就可以常常見到人們和拆巧夥伴一起出去旅遊,而且唐代人們旅遊的時候還是會注重美食、以及喝的,唐代的富貴人士還會帶著自家的廚師一起出去隨行。平日待在家的女子也會在這個時候外出出來欣賞春景的花,看著盛開飽滿的花,女子們便會圍在一起看花說笑,看到柳條便會摘下來戴在頭上,以求變得漂亮。

除了欣賞風景外,古代人們的娛樂活動也同樣有趣,尤其是在我們常玩的風箏,也是受到了古代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在風箏上把各種不好的事情和疾病寫在上面,以求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幸福美滿。另外,還有古代兒童們喜歡玩的鞦韆,鞦韆的玩法可謂是花樣眾多,有兩個人一起做的,有站的坐的,還有雙人一起的鞦韆,常旅空鍵常張開雙手和鳥兒一樣升上天空。除了我們小時候常玩的一些,還有「鬥草」也是他們在春遊常玩的游戲,先去拔一根草,然後把根莖相交,互相拉扯,不斷的即為勝利。

最後,除了遊玩還有舌尖上的品味,古人會把五辣蔬菜「大蔥」「大蒜」「芸苔」「胡荽」「香菜」結合成一起來表示殺菌保護本身驅寒。古人們不僅會採摘回家嘗,還會帶給親朋好友們一起品嘗。春遊,是玩耍的一旅古韻風味。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