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七天在干什麼
1、過春節前要干什麼?
春節在我國是一個重大的節日,每逢春節許多人都要趕回老家,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而在春節之前也是需要准鬧旁備很多事情的,下面我來講講一些過春節前主要需要做什麼。
一液告橡、大掃除
首先,在春節前全國統一的大操作肯定少不了大掃除啦。我在家裡春節前的一陣子都會非常忙,每天忙著跟媽媽做家務,清洗東西。
過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屋裡屋外將房子打掃、清潔一遍,將家裡的天花板、門窗、磚牆等進行清潔,把蛛絲、灰塵都打掃干凈,寓意將一年裡的晦氣都清除干凈。還要將家裡的桌椅、被子、床單等也都要清洗一遍,家裡的東西都擺放整齊,煥然一新,迎接新春的到來。
大掃除
二、買年貨
過春節前當然也少不了買年貨啦。過春節前,家家戶戶都會張羅備辦各種年貨,這些年貨包括了吃的、穿的以及過年拜年送禮用的。
對於我們家來說,每年過春節的雞肉、鴨肉、魚肉和豬肉是必不可少的,還要有一些素食搭配,在春節的前一友型晚的除夕一家人就圍坐在餐桌旁吃火鍋,熱熱鬧鬧的聊著天。而過年送禮的水果大多數都是橘子,橘子象徵著吉祥如意,是送親朋好友的佳品。其他年貨也是講究喜慶吉利的,一般都以紅色包裝為主。
置辦年貨
三、貼對聯
在宋詩中就有一句詩為: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而這句詩描述的就是在春節前中國人家家戶戶都會貼的對聯,這也跟春節的由來有關。
傳說是為了抵禦怪獸「年」在臘月三十危害人間,因為他怕紅色和聲響,所以大家在春節前一夜就會貼上紅對聯和放鞭炮,而如今貼對聯也是有很多講究的,這也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貼對聯
以上就是在我國春節前大多數家庭都會做的事情啦,這些也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的一部分,,其中也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
2、春節前幾天要干什麼
1、臘月二十三
現通常將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傳統民間祭灶的日子。傳統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在中國的傳統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明代時祭灶是臘月廿四,清代以後是在廿三。北京有"臘月廿三,灶王爺上天"之說。
2、臘月二十四
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說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
3、臘月二十五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盡春回,人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即將進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國傳統民間的習俗,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對於過年都倍感親切,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點。
還有「二十五糊窗戶」的說法,即臘月二十四掃完塵,二十五就該糊窗戶了。隨著社會發展多數人家已失去糊窗戶的傳統,但貼窗花、貼福字、掛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總之人們祈福旺來年的心願是一樣的。
4、臘月二十六
傳統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家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臘月二十六春節傳統傳統民俗「燉豬肉」。
5、臘月二十七
農歷十二月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
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6、臘月二十八
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制過年的麵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7、臘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8、年三十
除夕是新舊交替的時刻,各行各業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裡打著如意算盤,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運氣。
這天夜間的鞭炮聲不絕於耳。早先宮廷在這之前就會放花炮,自臘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臘月三十兒晚上最盛。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八大祥」等店鋪,會專門僱人燃放各式花炮,花炮愈盛,愈象徵著買賣興隆。
除夕夜的活動也是千姿百態——貼掛千,擺設天地供桌、辭歲、守歲、迎歲……,這種慶祝活動一個接一個。午夜一到,臘月就結束了,新的一年也隨之開始了。
3、春節前人們做什麼
問題一:春節人們都干什麼 1]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者旦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全家團聚在一起,包餃子,吃年夜飯
[3]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 「炮仗」、「鞭炮」彎嫌陸。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放鞭炮,賞燈等等活動。
問題二:春節時,人們做什麼? 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看春節晚會
問題三:春節這天早上人們一般都在干什麼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埋頃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福祿壽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
問題四:春節人們常會做些什麼?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 *** 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 *** 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搐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
問題五:春節人們會干什麼? 時光就像一條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從人們身邊流過。不知不覺中,一個值得回憶的2006年匆匆地走了,迎來了一個新的歲月,開始了人們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著迎接新年的鞭炮聲睡著。「Happy new year!」次日清晨,隨著一聲新年的問候,我睜開了向2005年尋視的雙眼。翻開日歷,翻開了新的一年,翻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著自己過去的一年裡,有過汗水,有過快樂,也有過悲傷。這一切所發生的事彷彿就在眼前。我不禁輕聲笑了出來。
過去,我在班上並不是個優秀的學生,我羨慕那些班幹部們。他們學習好,擁有許多朋友。我渴望像他們一樣。於是,我便開始向那扇帶著鎖的大門前進。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課,我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下課時,當小夥伴們在操場上快樂的玩耍時,我在教室里靜靜地看書。課後,我按時、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並盡量做到准確。我還根據自己的愛好,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演講班。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獲。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在新學期的一次選舉當中,我被同學們榮幸的選為班長,從那以後,為了不辜負老師、同學和家長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學習。現在,我已經是學校的中隊長了,這一切都少不了老師、同學和家長的幫助、鼓勵。在這新春之際,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告別了舊年,我們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一條新的跑道,也許我還會在這條跑道上跌倒,但我仍會頑強地站起來,頑強地向重重困難挑戰。我堅信,在暴風驟雨後,總會有一條美麗的彩虹出現。
此刻,窗外又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這是人們告別舊年的戀戀不舍,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憧憬.
範文2
這個假期真是喜事連連,因為多了個春節。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買年貨……忙的不可開交。我們家也忙著打掃屋子,准備過春節。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終於迎來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就有人開始放鞭炮,熱熱鬧鬧的。傍晚,太陽向大地看了最後一眼,然後閉上眼睛,慢慢躲到山後。夜幕悄悄降臨,給天空濛上了一層黑紗,晚上,萬家燈火,萬家歡樂。爺爺邀請了我們一家和姐姐一家,高高興興的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聊聊過去一年發生的難忘事和收獲,展望一下未來等等。
吃完團圓飯後,我們就開始守年歲了。大約7點鍾,《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耳邊還不時傳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晚會節目很精彩:有優美動聽的歌曲,有幽默風趣的小品,還有滑稽逗人的相聲……節目是豐富多彩,看得我眼花繚亂。快到零點的時候,我和爸爸一口氣沖到了陽台,拿出了早已准備好的煙花。「當當當……」新年的鍾聲響起了,煙花和爆竹便齊鳴起來。我和爸爸點燃了煙花筒,說時遲,那時快,只聽見「轟」的一聲巨響,一顆煙花彈升到了空中,在一瞬間爆炸了,那爆炸了的煙花彷彿是一朵美麗的蓮花在空中展開了花瓣,這時,一顆顆煙花又從煙花筒中噴發,像無數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在天空中一閃而過……天空中還閃爍著其他的煙火,它們有的如一串串珍珠,有的如一顆顆流星,有的如一朵朵菊花,有的如一條條瀑布……讓我目不暇接。一聲聲響亮的爆竹聲,一朵朵光芒四射、燦爛無比的煙花,在天空中飛舞、閃耀著。這些煙花,各式各樣,五光十色,把天空點綴成一朵鮮花,夜空頓時變得光彩奪目。此時的常熟,被笑聲、鞭炮聲、喊聲、樂曲聲合成的旋律包圍著,真是熱鬧非凡!
今年的春節真是快樂,讓我不禁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問題六:在春節里人們想干什麼? 掃塵、守歲、拜年、貼春聯、爆竹、發壓歲錢 辦年貨 看春節聯歡晚會
問題七:人們過年都在做什麼! 中國最重視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城市裡,為了顧及安全,不準放鞭炮,小孩子沒有像他們的父輩一樣體會到鞭炮聲聲帶來的生氣,年味是淡了點,但也無礙人們過年的熱情。對於小孩來說,有新衣服穿,有紅包收;對於大人來說,有了七天長假,有了探親訪友的好機會。在這里,我要說說,人們過年都在做什麼?一、探親中國人是重視親情的,過年是出嫁女「回娘家」的好日子。丈夫陪同妻子、帶著孩子回丈母娘家拜年是年初二的一道風景線。路上都是探親的人群。過年了,家人有時間聚在一起,是情感交流的極好渠道。老舍說:「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有點孩子氣。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女兒是母親的貼心棉襖,丈夫陪妻子回娘家是妻子的最大幸福。丈母娘見到女兒過著幸福的生活,自然感到滿足。親情在過年時節是最放大的體現。二、訪友出來工作外,各自為了生活打拚,朋友之間少有相聚的時候。中國人對於自己在讀書時候相知相交的同學一般在春節時會聚一聚。雖然平時大家或者有電話來訪,但難得春節大家都有空,所以很多的同學聚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同學們聚在一起,談生活、談工作、談家庭,勞碌了一年的人們有了一個情感宣洩的對象。周作人在《關於尺牘》說:「人生少年時初出來涉世交友,視朋友不甚愛惜也,及至足跡半天下,回想舊朋友,實覺其味深長。蓋升沉顯晦,聚散離合,轉盼間恍如隔世,於極空極幻之中,七零八落,偶然乘下幾個舊朋友在世,此舊物也,能不想殺,況此舊友實比新友之情深十倍耶。」我覺得很好地反映了國人對友情的重視,對舊友的珍重。趁著大好的春節假期,聯絡感情,實為許多人開心的一大事情啊!三、旅遊平時沒有時間出外旅遊,雖然在黃金周旅遊的費用相對平時較高,一家人聚在一起去旅遊也是很多家庭首選的事情。可以本地游,可以省內游,可以省外游,視乎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對於情人來說,趁此大好機會,增加彼此的認同感,同樣是一極好方式;對於新婚夫婦來說,孩子還沒有來到人世,沒有小孩的羈絆,只有兩人世界,在旅遊中遊山玩水,或去北方賞雪,新婚燕爾,共度蜜月,幸福如天上的神仙;對於一家三代的家庭來說,此情此景之家人齊旅遊,讓人感受家庭的溫馨。旅遊,是一個幸福的載體,載著親人的幸福。幸福在哪裡?就在一家人的其樂融融中!四、逛街新春佳節,百業興旺。許多商場會趁此搞促銷活動;當地 *** 為了增加過年氣氛,會搞很多娛樂節目。一家大小出外逛街,也是過年時節很開心的事情。所以,節日里的城區街道,一派喜氣洋洋,人山人海;購物廣場里,人們選購貨物,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如果你想觀察人們的幸福表情,那麼在商場中仔細留意,你就會發現,商場真是社會幸福縮影的極好展示。在這里,你會感覺人們的幸福,源自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我只是說了人們過年都在做什麼的四點內容!當然,在過年,人們選擇的活動很多很多,許多是我想不到、沒有說到的。各種各樣的活動,視乎各人的年齡、興趣、收入、需求。周作人在《談文》一文中說:「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各有他的時代,各有他的內容,不可互相侵犯,也不可顛倒錯亂。最好的辦法還是順其自然,各得其所。北京有一首兒歌說得好,可以唱給諸公一聽:新年來到,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子要戴新呢帽,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問題八:春節人們喜歡干什麼請寫出九種 吃團圓飯,包餃子,放鞭炮,穿新衣,發放壓歲錢,走親戚,買年貨,大掃除,守夜
4、過年七天如何過?
春節七天樂,時間是機動的,能有什麼計劃呢?如果在家過年,過一個傳統的春節,那你需要拿出幾天打掃衛生,准備備穗春節吃食,再串串門。這七天整天要忙於家務收拾屋子,迎來送往,計劃趕不上變化,親朋好則亂友吃吃喝喝中七天就過去了。現在的春節文化,傳統中的一些東西都丟失了,春節文化就是吃文化。如果想逃離這種世俗生活,就去旅遊吧,可以過一個清凈安詳的春節,春節確是太鬧仿盯卜了。那樣你就可以有個完整的七天計劃了。七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你可以安排一個不遠不近的旅行。
5、春節干什麼 春節大家都在干什麼
1、春節前,基本上會進行大掃除,把家裡里里外外收拾干源沒搏凈,去舊迎新。
2、春節前,會貼春聯,掛年畫等。
3、春節前,會提前購雹祥置年貨,送親戚長輩,也留存春節期間吃,也會自己做一些美食在春節期間吃。
4、除夕夜,會吃年夜飯,北方一般吃餃子。
5、有些地方會有守夜的習俗。
6、年三十晚上12點,也就是大年初一凌晨放鞭炮。
7、現在的除夕夜,大家都習慣了會看春晚,也察坦相當於守夜了。
8、小孩可以在春節收紅包,也就是壓歲錢,大人就要給小孩包紅包了。
6、2022年春節放假安排公布,節前需連上七天,你有哪些假期安排?
春節放個假可是相當的不容易,因為現在放假都非常實行調休的制度,所以春節放假前7天要連著工作才能獲得春節的7天假期。為了珍惜這僅有的7天假期,大部分人對自己的工作都做了一個時間的安排。
7天假期裡面起碼要抽出一天的時間走街串巷轉親戚,這是中國人人情禮往的,沒有辦法逃避的一環,就算現在的年輕人不太喜歡這個環節,但是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的。有長輩的過年,拜個年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大概個10分鍾20分鍾基本就回去了,但這個流程要有,所以這一天基本就消耗掉了,這是沒有什麼辦法的,這是迴避不了的。有好多親戚小時候關系就很好的,也是趁著一年這唯一的一次機會,見個面好好聊聊天,也算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機遇。
剩下的假期裡面只有6天的時間跟朋友要出去聚一聚吧,你們一年到頭這些朋友們可能除了在一個地方工作了,大家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另外的一些朋友上學時候的,甚至說兒時的玩伴,那都只能是趁著過年這個時候聚一聚一起吃個飯,一起出去唱個歌,那一天又消失了。這還是沒有做什麼其他的准備工作,還是大家時間都很整齊,就正好趕上大家這一天都有時間,想來了的人,想見的人都見到了,這就需要一天的時間了。
到最後還剩下5天的時間,其實正經能利用的就4天的時間了,距離上班的前一天基本上什麼也不想干,就是睡個自然醒,弄點自己想吃的東西,基本上就12點了,下午再打個游戲追個劇,一天過去了,大部分剩下的這些時間都是這樣度過的,自己也是一年到頭,也沒有幾個真正能休息的時間。有這5天屬於自己的假期,自然是能多休息就多休息,能多娛樂就多放鬆一下。
7、春節前幾天的風俗是什麼?
1、掃塵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是年前除舊布新習俗之一。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稱「掃屋」。
2、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
3、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個別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5、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
8、春節之前要干哪些事情呢?
一想到春節,那就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過春節之前,往往需要准備很多東西,比如說貼對聯、掛紅燈籠、買紅衣服、春節到了,人們都特別的高興。每家美和也會准備很多的東西,因此大街上超市裡都是人山人海,時常會出現人擠人的現象也不為過。最主要的就是買對聯,買年貨。偶爾還會去小型超市裡面買一點鞭炮回家。小孩子們常常會買煙花玩。在春節之前,大人們都會給小孩子買新衣服。在除夕那天會吧,買回來的對聯都貼上。
還會把買回來的年貨,有乾果水果之類的東西都會放在剛買回來的果盤裡面。學生們在經歷了,大大小小的考試過後回來就是最輕松的時候。所以通常大人們會買禮物給他們。錢買一些餃子皮,還有買一些肉。春節包餃子,那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在我們國家。還會買年糕回來蒸著吃,再餃子裡面人們時常會放一些硬幣。硬幣就代表了,在新的一年裡面會更加的幸福,更加快樂更加的好運。不管是南方北方家裡都會買一些酒水。過年的時候有親戚回來吃飯喝酒。還有的就是去送禮,一些糖果之類的東西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家基本上都會有小孩過來玩,除此之外,還要備好壓歲錢。
往往七,大姑八大一的家的孩子都會在過年的時候來拜年,這個時候就要提前備好了。最最,重要的是在春節之前一定要把家裡都打掃干凈,因為在春節期間是不允許在家打掃的。所以需要非常的細心,把家裡的每一個小角落都擦得乾乾凈凈的。最後還要吧,在商場里買的福字給貼在門上。寓意著,每年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以上就是春節之前要做的事情。
9、春節前幾天習俗 比如23號干什麼 24號干什麼 25號干什麼 ...... 一直到初一
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臘月二十四,大掃除。有俗語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都會徹底的清掃他們的屋子,這與現代理念「春掃」有異曲同工之妙。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做豆腐」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在過去,許多人承受不起肉食,所以他們很期待新年年夜飯能吃上一頓肉。在傳統理念中,肉食代表財富。最具盛名的節日肉食就是「紅燒肉」。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中文「雞」與「吉祥」的「吉」有相似的發音,中國人會保留一隻完整的雞(雞首、雞尾、雞腳都保留),這代表著團聚的意義。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二十六、二十七兩天准備好了過年要吃的肉食,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准備主食。
臘月二十九,去打酒。由於在過去的幾天中,食物都已經准備就緒了,那麼中國人會在這接下來的日子裡准備些酒。大家可以看到這里寫的是「打酒」,而不是「買酒」。這是因為在舊時代,許多人承受不起買瓶裝的酒。他們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裡買酒,那裡的酒會放在一個大容器里。
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在古代,有一隻害人的怪獸叫做「年」。後來,人們發現怪獸會在每年的除夕出來,所以人們在那一天聚在一起,通宵聊天,希望安全度過這段時間。
正月初一
早起
有的人認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會塌。所以要早起。
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初三到親朋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