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春節吃什麼好
1、臨汾有哪些便宜好吃的美食推薦?
這可是問對人了,作為臨汾本地人,知道好多臨汾當地許多好吃又大碗的美食。
一、臨汾牛肉丸子面
說起美食,首當其沖的就是臨汾特色牛肉丸子面。牛肉丸子面的製作方法特別復雜,首先需要用牛大骨熬出高湯,在將香料、辣椒等配料按照一定比例熬製成底料,然後將勁道的特質面條加入牛油底料中,在搭配幾片新鮮的牛肉和丸子,這樣一道濃厚醇香的牛肉丸子面就做好了。
這里要特別說明的是,臨汾牛肉丸子面一定要吃正宗的,也就是老白家牛肉丸子面。該品牌是由臨汾回民白榮祥先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首創,至今門店已遍布臨汾的大街小巷。
對於遠在他鄉的臨汾遊子來說,很少能吃到地道的牛肉丸子面,但是注意了如今在某寶上就能搜索到老白家牛肉丸子面旗艦店,讓你無論身在何地都能嘗到家鄉的味道。
二、山西刀削麵
山西被稱為“世界麵食之根”,有多種多樣的麵食吃法,其中最有名的就應該是刀削麵了。臨汾作為華夏之鄉,刀削麵更是遍布大街小巷,其中,有數福利巷、平陽廣場等店鋪的刀削麵最為地道。
刀削麵講究“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魚兒躍”削出來的面條要中厚邊薄,入口時外滑內筋,軟而不粘。
三、老百匯的小張米線
位於舊百匯一角的小張米線雖然門面很小,但每天客人絡繹不絕,原因就在於那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米線,不同於普通的米線,他家的米線雖然細但異常勁道,久煮不化,他的底料也是用料十足,每次吃完碗底都能看到有許多殘渣。
而且經了解,這家的廚師並不是山西本地人,二是從四川遠道而來。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他們會在家中腌制辣椒帶到臨汾自己吃,有次偶然吃到過一次,也是香辣異常。
除此之外,臨汾當地還有許多特色美食等你來發掘哦!
2、山西臨汾春節習俗
山西臨汾春節習俗如下:
貼門神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貼春聯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影壁中。[11]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3、山西臨汾有哪些好吃的特產
臨汾是山西的地級城市,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非常燦爛的歷史文化,到臨汾一趟,臨汾有哪些好吃的特產呢?一起來看看吧!
1、霍州年饃
霍州年饃是山西臨汾霍州的傳統手工藝品,這種年饃是可以食用的。霍州年饃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山西臨汾人民的智慧結晶。選用優質的麵粉為主要原料,然後經過揉面,發酵等傳統製作工藝,最後揉搓成漂亮的花饃,然後蒸制而成。最後製作出來的花饃風味獨特,花樣繁多,造型逼真,使用起來也美味可口。
2、太後御膳泡泡糕
太後御膳泡泡糕是山西臨汾的傳統特色名吃,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是專門為慈禧太後做御膳的御廚創制而成的。泡泡糕選用優質的麵粉為主要原料,再用高檔中葯泡水和面,再選擇玫瑰,櫻桃,白糖等為餡料,最後油炸而成,色澤金黃,吃起來酥脆香甜,還能滋補強身。
3、吳家熏肉
吳家熏肉是山西臨汾的傳統特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創制於清末明初時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選用優質的豬肉味主要原料,為選用丁香,白芷,肉豆蔻等中草葯為配料,然後經過傳統的手工藝製作腌制而成,最後製作出來的熏肉色澤金黃,起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4、豬血灌腸
豬血灌腸是山西臨汾的傳統特色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創始於清朝中期。選用優質的豬血為主要原料,再配以豆芽,鹵油等配料製作而成,吃起來美味可口,集咸,鮮香於一體,豬血灌腸有熱炒和涼吃兩種食用方法。豬血灌腸特別適合貧血黃澤,老人,婦女等人食用。
5、洪洞元宵
洪洞元宵是山西臨汾的傳統美食,在節日期間,臨汾人就會食用遠銷,這代表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寓意團團圓圓。選用優質的濕糯米面為主要原料,在配以白糖,桂花等配料,食用方法也是多樣的,可以選擇煮熟食用,也可以選擇油炸食用,吃起來粘中有甜,味道清香。
臨汾好吃的特產還有很多很多,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臨汾好吃的特產,那就趕緊收拾行囊前往臨汾吧!
4、臨汾的曲沃縣有什麼風俗民俗?
一、臨汾曲沃縣風俗
1、祭灶神
農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至除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等。
2、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二、臨汾曲沃縣民俗
1、晉都文鑼鼓
晉都文鑼鼓是流行於曲沃縣城北太子灘周邊村莊一帶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曲沃為古晉建都之地,民間文化深受宮廷禮樂制度的影響,鑼鼓器樂以典雅、悠揚、清新、悅耳見長,故稱「晉都文鑼鼓」。
2、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於山西省曲沃縣一帶的漢族傳統戲劇,屬於皮影戲腔調,因其主要特色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又因其領奏樂器月琴舊稱「阮咸」,故也被稱為「阮兒腔」。
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曲沃琴書
曲沃琴書是一種形成並主要流行於山西南部的曲沃縣及其周邊山、陝、豫三省交界地帶的漢族傳統曲藝形式。因表演時手持八角鼓和單扇鈸交替擊節伴奏,故舊稱「鼓兒書」或「鉸子書」。
(4)臨汾春節吃什麼好擴展資料
曲沃縣的歷史沿革: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正平郡,曲沃縣改屬絳郡。十年後徙至今樂昌鎮。唐朝時屬絳州。宋朝時屬絳州絳郡。金初屬絳州,興定初年屬晉安府。元復屬絳州,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平陽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平陽府。清末屬河東道。
中華民國時期直屬山西省。1949年屬臨汾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8年11月,撤縣並入侯馬市。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址駐侯馬鎮,仍屬晉南專區。1970年屬臨汾地區。1971年侯馬市析出,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城關,自此曲沃無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