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山東人過春節的習俗
一、蒸壯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
二、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綵帶。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
三、濟南初二回娘家
濟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須拿上禮品。按老規矩講,就是一刀肉(不能少於四五斤)、兩條魚(鮮鯉魚,每條魚須在一斤以上,也稱"對魚")、三瓶白酒外加四斤點心(雞蛋糕、長壽糕、桃酥、百子糕),這幾樣禮品統稱"四色禮"。寓含著一年四季平安、四季發財的美好祝願。
四、青島從正月初一開始走親戚
在青島,"親"與"戚"是嚴格分開的,大年初一這一天是給重要人物和長輩拜年的,但姑表姨表親戚是不可以在這一天走動的。初二那天給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結婚但已訂婚的准媳婦給未來的公婆拜年,初五開始走動姑姨表親。
走親戚帶禮物,青島方言叫"打點個簍子",是因為以前走親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細竹條編就的竹簍子。裡面放什麼沒有特別的講究,家裡有什麼就隨便放什麼,一兩瓶即墨老酒,兩包青食餅干,幾個蘋果就成了。親戚家會拿出一兩樣,再壓回去一兩樣,換一下,不讓空著簍子回去。
五、萊蕪把除夕夜守歲叫做"熬五更"
通常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婦女找婦女,大家湊酒錢,一邊飲酒,一邊談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2、山東省諸城市的過年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
「臘八日」過後,人們開始忙年,購買、趕做新衣,操辦年貨。商店內外、集貿市場商品充盈,年畫、對聯、香、燭、鞭炮煙花等垂掛羅列,趕集人群擁擠,爭相選購,一派節前景象。碗、筷、鞭炮煙花、臘燭、香、紙必購,寓意家丁興旺、新春喜慶。臘月十五日之後,家家戶戶籌備節日吃食之物,推磨碾米、抹煎餅、蒸餑餑(饅頭),寓意「新年豐滿」,做豆腐,寓意「全家都福」,蒸年糕,寓意「年年登高」,割肉、殺雞(吉)、買魚,寓意「連年有餘」。有「賠不完的嫁妝忙不完的年」之說。二十三日前後,家家清掃房屋,粉刷牆壁,以示辭舊迎新。
除夕,戶戶貼春聯、過門箋,糊窗紙,貼窗花,掛年畫,裱糊燈籠,房間、院落煥然一新。午後,水缸里挑滿水,備好過年柴。柴多為豆秸、芝麻秸,有「燒豆秸,出秀才;燒芝麻秸,當大官」之說。家家戶戶灶房煙霧繚繞,炸、炒、煎、煮菜餚,調水餃餡,菜餚必備「合菜」、「魚」,以求「全家祥和,年年有餘」。傍晚,男子整裝率兒孫去祖塋祭奠,燒紙、放鞭,告請祖先亡靈回家過年。此時,家家於財神、家堂、天地供位設好供台,過節事宜一應就緒。晚飯後,擺好供品,提燈籠按既定方向到十字路口或村頭,迎財神,接家堂。迎接時先到既定地點就地撮土燒香、燒紙、磕頭、放爆竹;迎至大門口時再次焚香燒紙、磕頭,請祖宗或財神就位,並在院中燃放鞭炮。事畢之後,於大門口放置「攔門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院內撒置穀草,意為備財神、祖先喂馬;燃燭焚香,燈火通明,徹夜不眠,亦稱守歲。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食糖果、瓜子,歡度除夕之夜。
午夜子時,發紙馬、放鞭炮,供水餃。長輩率子孫敬天地、祭祖先、叩頭禮拜,祈求全家平安,萬事如意,節日氣氛達到高潮。此後,全家老少同飲團圓酒,共吃辭歲飯。飯為素餡水餃,水餃里有包銅錢者,誰吃到則意味著一年發財。下水餃時保持肅靜,不能拉風箱,不能說「破了」、「掉了」、「爛了」等晦氣話。飯後,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爾後,男女循序出門,給同族長輩及鄰居拜年。
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均著節日盛裝,見面互道「新年好」、「新年發財」等吉祥話。此日不幹活,俗稱「耍年」,亦很少有在親朋家做客者。
初二,家家趕早起床,恭送「家堂」,飯後,去祖塋祭奠,曰「上年墳」。是日,開始帶上禮品走親戚。一般有「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之說。
同時,民間雜耍、踩高蹺、耍龍燈、唱戲等文娛活動普遍展開。直至正月十五方止。
3、山東省各個地區有什麼大型活動和當地習俗.
1、青島糖球會:
青島糖球會在青島海雲庵舉辦,舉辦時間基本上從正月十六左右開始,歷時1周。主要舉辦地點海雲庵和海韻廣場、嘉禾路街心花園為中心輻射的周邊道路。
海雲庵在青島市北區,又稱「大士庵」,始建於明朝末年,正殿祀觀音大士,俗稱「老母廟」,青島建市後,廟前街道就叫海運街,曾是四方一處的商業中心。
四方一帶有工人也有漁民,海雲庵供奉的神很多,觀音以外還有關公、龍王、比干、魯班、太上老君等。舊時香火旺盛,往拜者多為漁民,因此定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個大潮日為廟會正日。
每逢廟會,香火更盛,同時廟前廟後多有唱戲、跑驢、踩高蹺、跑旱船等娛樂活動,飲食、玩具攤販也紛紛聚來,其中賣糖球(北京稱為「糖葫蘆」)的尤為眾多,用山楂、軟棗、山葯、桔寧等製成的糖球,紛紛上市,叫賣競爭,各呈特色。年久之後,群眾便稱海雲庵廟會為糖球會。
2、濰坊風箏節:
濰坊風箏節(會)每年4月的第三個周六在濰坊舉行,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是我國最早冠以」國際」並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大型地方節會。從1984年至今,已成功舉辦過三十三屆,其創立的「風箏牽線、文體搭台、經貿唱戲」的模式,被全國各地廣為借鑒。
濰坊,古稱「濰縣」,又名「鳶都」,特產有風箏、年畫等,馳名海內外。濰縣自古為北海名城,文風昌盛,科甲蟬聯,經濟繁榮。
乾隆年間曾有「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濰坊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製作第一濰坊國際風箏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葉,濰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在濰縣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風箏藝人扎制風箏,新穎好看,起飛高穩,遠近聞名。年年有民間或官辦的風箏賽會、連許多外地的風箏商販和風箏藝人也慕名而來。這便是濰坊風箏比賽起源於濰坊市區白浪河大集的雛形。
3、田橫祭海節:
田橫祭海節主要是漁民過的節日,發源於山東省田橫鎮周戈庄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具有500多年歷史。
經當地政府的精心策劃、包裝和推介,這個古老的節日已發展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知名的民俗節慶品牌,更是現代人心馳神往的狂歡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計其數的中外遊客及中國各地的民俗、經濟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專家慕名前來。
祭海前一天,漁民們將海邊的龍王廟打掃一新,懸掛大紅燈籠,擺香爐、祭案,貼對聯,披紅掛彩。同時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扎松柏龍門,在其上懸掛匾額,掛滿彩燈,張貼大紅對聯。
各船船主忙著將彩旗獵獵的漁船開到村前海灣,船頭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將漁具和網具擺放整齊,然後下錨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舉行祭海儀式。
祭海儀式當天,漁民們以船為單位在龍王廟前的海灘上開始擺供。一束束用竹竿綁紮成的幾米高的「站纓」迎風而立,一張張供桌上擺滿了麵塑聖蟲、壽桃、魚、各類糖果、點心等,桌前的紅漆矮桌上,一頭頭黑毛公豬昂首向前,一隻只大紅公雞精神抖擻。
漁民們將要焚燒的黃裱紙整理好,擺好香爐,將上千掛紅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東岳會廟會:
泰岳廟會始於唐末,興於宋,鼎盛於明清,經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間藝術和商貿活動於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盛會。
泰東岳泰山為五嶽之首,是佛道並存的神山。泰山腳下的岱廟,供奉著泰山神--東岳大帝。
傳說夏歷三月二十八日為泰山神生日,歷代帝王多於這天在岱廟舉行封禪大典。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宗教活動以及民眾的朝山進香活動,在岱廟一帶形成了以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東岳廟會。
民國年間,每年廟會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者不絕於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蠟紙錁,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國後,廟會轉化為物資交流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中斷。
1986年泰安市恢復了泰山廟會,地點改在泰山環山路上,以紅門、王母池為中心。新的廟會保留了傳統廟會的一些內容,又充實了新的內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樂、經濟貿易於一體,規模和影響在逐年擴大。
5、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是山東省菏澤市一項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是由菏澤市人民政府主辦,每屆花會都舉辦大批的經貿文化活動。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舉行,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舉辦二十六屆,累計共接待中外遊客3000多萬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國家部委的領導人到菏澤視察。
「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為中國著名牡丹旅遊節慶之一,近年來,曾榮獲「全國花卉類節慶十強活動」、「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展會」等稱號,菏澤市也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節慶城市」等榮譽稱號。
通過舉辦牡丹花會,不僅提高了菏澤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澤成為享譽全國的「中國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12年3月菏澤正式被中國花卉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花會的宗旨是「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充分體現菏澤「牡丹之鄉」的特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島糖球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濰坊風箏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橫祭海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安東岳會廟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菏澤國際牡丹花會
4、山東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山東春節習俗:
1、臘八
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2、三十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4)萊陽的春節習俗有哪些擴展資料:
山東春節禁忌:
1、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
2、臨沂則忌動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
5、山東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辭灶
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這一天,家中還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稱為「掃塵」。「掃塵」意味著把一切陳舊的「晦氣」、「窮運」掃走,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氣進門。隨著時代變遷,大多數居民只保留了「掃塵」的習俗,但是在山東地區的很多鄉村,「辭灶」依然是這天隆重而嚴肅的年事活動。
2、貼春聯、貼福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山東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各種年事活動就順序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和開心的一天。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早飯後,長輩們開始了包水餃、炸年貨的各種准備,小輩們開始四處貼福,吵吵鬧鬧,貼正了,貼反了,各種歡笑,表達了人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包水餃、炸年貨
在山東,包水餃、炸年貨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動,家家戶戶包水餃、炸年貨。早飯後,孩子們開始貼春聯,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長輩則開始包水餃,男性長輩則開始炸年貨。水餃依據個人口味餡料不同,但「素餡水餃」是每家必備的。
「年貨」也依據個人喜好有所不同,一般都有炸藕合、炸帶魚、炸五香肉等。其實,我們現在成天大魚大肉的人來說,這些東西或許已經不合口味,但是通過這些卻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聽著媽媽包水餃時聊天的歡笑聲,聞著爸爸炸年貨時廚房飄出的「香味」,聽著孩子們放鞭炮嬉笑打鬧的聲音,一整年的勞累與壓抑,在此刻得到了完全的放鬆。
4、請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請家堂。「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請家堂的儀式要在年三十的黃昏舉行,彼時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的還要掛上「家堂軸子」(一種按輩分填有祖先名諱畫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類似中堂的年畫),供品則要放雞鴨魚肉和點心。
這些准備完畢後,要由家中的男性長輩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燃紙叩首並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間,還要「送家堂」。山東人過年請家堂的習俗,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迷信」。它所表現的,實際上是對先祖親人深深的懷念和尊敬。
5、放鞭炮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在山東,放鞭炮也是有矩可循的,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吃「團圓飯」前、年三十凌晨12點、初一清晨、初五、十五之時。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別名曰「辭舊」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則是「送年」。
其中,年三十「團圓飯」前的那一掛鞭炮,必須在全家人團圓的前提下才會放,意思則是在告訴鄰居人等:我們家人已團聚,事事大順,開始「過年」了!如果家中有人未回家,這時是不放鞭炮的。
6、山東春節習俗有哪些啊?
山東春節習俗有:
1、辭灶: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
2、貼春聯、貼福: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早飯後,長輩們開始了包水餃、炸年貨的各種准備,小輩們開始四處貼福,吵吵鬧鬧,貼正了,貼反了,各種歡笑,表達了人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包水餃、炸年貨:在山東,包水餃、炸年貨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動,家家戶戶包水餃、炸年貨。早飯後,孩子們開始貼春聯,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長輩則開始包水餃,男性長輩則開始炸年貨。
4、貼門神一般指門神。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 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5、放鞭炮一般指放爆竹。放爆竹是中國傳統民間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做「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