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吃面有什麼含義
1、過年人們吃面條代表什麼
過年是吃餃子和雞鴨魚肉的日子,故不吃面條。
在過年的傳統飲食中,魚,代表年年有餘;肉,代表有剩餘;餃子形似元寶,有聚財之意;而面條一般是初二時才開始吃的,有「初一餃子初二面」的說法,因此,過年是不吃面條的。
(1)春節吃面有什麼含義擴展資料
餃子,諧音是「交子」暗合新年之意,古代時,歷法的演算是按照天乾地支法進行計算的,晚上的23點至第二天的1點為子夜,子夜的12點,
正是子時中間,是新舊兩天的交更時刻。過年的子夜不僅是新舊兩天的交替點,更是新舊兩年的交替點,所以十二點一到,人們便由舊的一年邁進了新的一年,稱之為「更歲交子」,過年吃餃子也是希望來年順遂、好運連連。
2、過年為什麼要吃面條
過年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吃面條,一般福建閩南人吃面條,他們把面條寓意為「年年長久」。
其他地方的風俗: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