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晚上拍什麼
1、春節的時間和習俗是什麼?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5、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6、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7、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傳統節日
2、過年時拍攝銀河的最佳時間,方向
1.對於北半球來說,夏季和秋季,此時太陽系運動到靠近銀心的位置,從地球上能看到更清晰明亮的銀河,而冬季的銀河要黯淡的多,不適宜觀看。
2.冬季之所以很難拍到銀河,是因為晚上看到的主要是獵戶座附近比較淡的銀河,而最亮的銀河中心主要在白天才出現。而銀河中心升上天空的始末時間按照月份不同而不同,有一張大概的時間表。
2月份時銀河中心剛好在凌晨4,5點左右會從東南方向升上天空,從西南方向落下(3月份從3點左右升起,以此類推,每往後一個月早升起兩小時左右,所以在夏季前半夜即可看到銀河)。所以在4,5點左右找到銀河中心附近的天蠍座或者最亮的金星,即表明銀河已升起來了。如果天氣條件足夠好,用大光圈,高感(ISO800~6400),長曝光(最好不超過30S)的鏡頭直接拍攝,在天亮之前還是有機會拍到銀河的。
拓展資料:
銀河是指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在歐洲古代古希臘稱為γαλαξίας 「乳之路」,在中國古代又稱天河、銀漢、星河、星漢、雲漢。
銀河在天鷹座與天赤道相交,在北半天球。銀河在天球上勾畫出一條寬窄不一的帶,稱為銀道帶,它的最寬處達30°,最窄處只有4°~5°,平均約20°,這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
銀河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中國神話傳說故事鵲橋相會。
銀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見,是由無數暗星(恆星)的光引起的。銀河不是銀河系,而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包含上千億顆恆星、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000億至30,000億倍,直徑有約10萬光年。
銀河.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