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司令主在春節民俗里是什麼神

司令主在春節民俗里是什麼神

發布時間: 2023-03-04 10:31:06

1、潮汕春節民俗有哪些?

潮汕地區的過年習俗

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2、臘月初九至二十二的北京春節風俗習慣是什麼?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臘月初九至二十二沒有什麼春節風俗習慣,主要就是小孩子們買各種煙花爆竹和小玩意兒,大人們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給兒童趕作新鞋新衣。春節風俗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的。

(2)司令主在春節民俗里是什麼神擴展資料:

北京春節習俗:

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灶的日子並不是在小年日。鄭玄注《禮記·記法》說:「(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說明至少到漢代,灶神已經具有偵查人民的過錯並進行報告的職能。同時也暗示出,當時人們祭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民間活動。從臘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灶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灶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灶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准備除夕的年夜飯。

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哪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此說法流傳的比較廣泛。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

在送灶時,人們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對付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參考資料:網路-春節習俗

3、春節習俗資料!! 不要太長!! 急急急~~~~~

1.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2.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3.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
4.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灶神,人們稱他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他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到臘月二十四,人們就在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凈凈迎新春。
接下來幾天,人們便勤奮的准備年夜飯,年貨,迎接大年三十。
5. 除夕那天晚上,人們會全家團聚,共進年夜飯,年夜飯多種多樣,有餃子、元宵餛飩,但是年糕是必吃的食物。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6. 過了除夕,就是「全國同歡樂」的「過大年」,從年初一至初七,舉國歡慶。春節第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此時此刻,滿街福氣,喜氣洋洋。
7.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人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8. 在南方地區,還有一個貼「赤口」民間習俗。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總之,這樣的話人們的心理會踏實一些,會認為總算有一個家庭護身符,保住了全家的平安。
9.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10.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