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天津今年的春節有哪些活動

天津今年的春節有哪些活動

發布時間: 2023-03-03 15:23:12

1、天津人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天津人過年都的風俗是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2、天津過年習俗 要所有的必須完整

春節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有著古老傳統的民族節日。「春節」一詞古今詞義不同,秦漢時泛指立春後一般日期為春節,魏晉以後很少使用,辛亥革命後實行陽歷紀年,以一月一日為新年,改陰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相沿至今。就現代含義而言,春節一詞有兩種概念,一為狹義的,即僅指陰歷正月初一一天而言,民間俗稱「大年初一」;一為廣義的,即泛指從「大年初一」到「破五」的「過年」習俗活動,歷時五六日。天津民間慣用的,不僅僅是廣義的概念,而且從一進臘月就開始忙年,為過年做著各種准備工作。民間有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年的活動實際上從臘八就開始,持續到正月十六這樣一個近40天的時間都是過年或從事與過年有關的活動。春節的概念比廣義的更豐富、更長。
天津人喜愛熱鬧的性格特徵,促使民間對過年活動傾注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舊時,不僅有錢的富商大賈要過年,普通的貧民百姓也力爭吃頓餃子來度過這辭舊迎新的時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3天。至今,民間仍然象過去一樣,在過年的准備上不惜耗費精力和財力,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准備得豐富齊全,把過年的氛圍營造得熱烈紅火。
忙年 首先是准備過年時家人的穿戴。只要力所能及,一家大小都要添置些衣帽鞋襪,生活再困難的家庭也總得給老人和孩子添置穿戴。一般人家大致從入冬後就開始操持了,就是經濟拮據之家,再遲也要在臘月初動手。
接著就是熬「臘八粥」、泡「臘八醋」,「臘月十五上全街(音gai)」、「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錢;三十合家歡樂坐一宿。」人們從一進臘月就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一般家庭在臘八以後,男人們就開始置辦年貨。年貨就是節日生活吃用之物,不僅要求數量上豐富,質量上也要求從優。盡管有些日用品並不短缺,但購辦齊全是為了圖吉利、求順當。如碟子碗筷之類的添置就是祝願來年生活富足、添人進口、人丁興旺。還要給家裡的老人、孩子買東西。天津有句俗話:「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頂氈帽」。
街面上為人們過年預備的各類年貨用品在臘月十五就全部上市,俗稱「上全街」。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宮南、宮北大街上,年貨攤一個挨一個,並在牆上貼滿「年年在此」的紅紙條,佔好地界兒。賣年畫、花炮、吊錢兒、窗花、燈籠、臉譜、石榴花、春聯、空竹、金魚的……鱗次櫛比,到處是紅紅綠綠,喜氣洋洋。街面上的米面庄、海味店、醬菜園、香燭紙碼兒店等生意也進入高潮。
臘月二十前後,大多數人家開始采買魚、肉、蔬菜和干鮮果、糕點茶食等物。由於不少的中小商人家庭是在臘月二十以後才能從店鋪拿到年終的「饋送」,或是遠行人帶回積蓄錢,故置辦年貨較晚。因此,大部分店鋪一直要忙到「大年三十」下午。在這短短的20餘天中,從掌櫃的到伙計都要從早忙到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謙祥益、瑞蚨祥、元隆、敦慶隆等綢布莊;范永和、大春林、桂順齋、四遠香等糕點店;還有成仁紙碼兒店、萬興錫米面庄、隆昌海味店、正興德茶莊等著名老字型大小都是終日顧客盈門,利市十倍。
祭灶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民間謂之「小年」。民間傳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行善或作惡的神靈,每年年底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好壞情況,來回需要7天,所以這天各家都給灶王爺送行。這天晚間各家家長主持祭灶,供品為糖瓜、粘糕、草料和清水一碗(後兩種供品為灶王坐騎使用)。糖瓜祭灶和粘糕祭灶的目的都是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讓糖瓜和粘糕粘住灶王嘴,使其少說話或不說話。還有的人家把酒糟抹在灶門上,用來醉灶王,好讓他見到玉皇大帝時醉醉昏昏,無話可說。叩祭畢,紙錁將隨當年灶王神碼兒焚化,是謂灶王上天述職,並燃放鞭炮歡送灶王爺上天。民間規定祭灶時婦女不得參與,女孩子也不得吃祭祀的糖瓜,據說如果吃了就會口圈變黑。
掃房過水 臘月二十四民間例行掃房子,俗稱「掃房子過水」。由於過年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日,又是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因此家家戶戶要將家中打掃得乾乾凈凈。也有的人家在臘月二十四之前就擇一晴暖的日子,進行大掃除,搬箱倒櫃,掃掉四壁、牆角和頂棚上的塵土(俗稱「遢灰」),擦凈門窗和玻璃,擦亮桌椅櫃廚和各處的銅飾件兒,面板、菜板、鍋蓋、拍蓋兒等炊具都要涮洗,要求里里外外一塵不染,以一番新的氣象辭舊迎新。轉天就是臘月二十五人們要用白粉連紙糊窗戶,留新氣眼,有的還作卷簾。
備年飯 臘月二十六開始至二十八是人們准備年飯、年菜的時間。民間俗語有「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之說。家庭主婦們要把過年期間吃的雞、鴨、魚、肉、臘豆,醋溜白菜及其它菜餚一並做好,葷素盡有,裝滿家中的大盆小缸。臘月二十八,開始蒸饅頭,一鍋又一鍋,而且在饅頭上要點紅點,以此祝願家業興旺。各種餡蒸食、年糕等食品都要放在一個專門的房間里,這些食物一般要吃到燈節。
貼倒▲ 臘月二十九貼倒▲(▲諧音「有」,意為天天都有,以此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祈盼)。這一天人們要把春聯、福字、窗花、吊錢兒、黑臘光紙剪成的 肥豬拱門剪紙以及室內外的年畫全貼上,連水缸、箱櫃都要倒貼上「福」字,以取「福到」之意。家庭用春聯多為「忠厚傳家 久,詩書繼世長」及「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等,商號多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有的人家在卧室門上貼門童畫。還有的人家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卷疊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上面散開,謂之「聚寶盆」,准備除夕夜踩歲(碎),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的諺語祝願家道興旺。
大年三十 (小進的臘月二十九也叫大年三十)這天,上午人們便都梳洗整齊,換上新衣裳。這時,由家長供上「增福財神」的神碼兒、「全神大紙」的神碼兒和新的值年灶王神碼兒,但在晚間正式敬神上香前都不許點飯香。中午飯是豐盛的菜餚和稻米飯,晚上是葷餡餃子,取「更新交子」之意。這種餃子的葷餡以豬肉為主,加雞蛋、蝦仁或蟹黃、海參、韭菜等。一般家人有外出者,都必須趕回家來吃這頓團圓飯,故民間也稱這頓餃子為「團圓餃子」。
晚飯後,家家都要把涮洗完凡空著的鍋和面盆等處都放上干咸魚和硬皮糕點「福喜字」,以取多福多喜、吉慶有餘之意。晚9時後,家長盥手後冠服向神佛、祖先上香叩拜,以下眾人先男後女依次行禮,這時外姓婦女不能進入家門,名為「忌人」,同樣自家女人也不得到人家串門。另有一種「媽媽例兒」: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的燈,不然會妨(輕音fang)死娘家人。除此還要給神佛、祖先上一碗供飯、年糕和水果。供飯是一碗米飯上面放紅棗,插上紅絹或紅紙做的石榴花。供飯要等過了年才吃,據說,吃供飯全家有福。供年糕則象徵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拜神祭祖後,各處燈燭不熄,香火不斷,直到天明。夜12時為「全神下界」之時,各家要鳴放鞭炮,此時標志著舊歲已去,新年來臨,合家晚輩向長輩賀歲叩頭,長輩要給孩子們壓歲錢,然後開始守歲。孩子們多穿戴新衣帽,女孩頭上還帶紅絨絹花,三五成群打燈籠,唱兒歌,放鞭炮。家裡有老年婦女,頭上還要帶紅絹石榴花。除燈燭香火須留心照顧外,大人們一般要堅持「守歲」,玩牌、下棋、吃糖果。女人們則還要忙著包初一的素餃子。這種素餃子的餡有麵筋、香乾、雞蛋、豆芽菜、粉皮等等。包完餃子後,用黃紙蓋上,午夜時要吃點兒,待天將亮時還要煮一些上供,焚香叩拜,並在此時將供奉的全神神碼兒焚化,俗稱「發大紙」。據說是送全神上界,迎新灶君下界,將新的灶王神碼兒重新供在灶王龕內。此時家家放鞭炮(傳說,最初燃放鞭炮是為驅逐惡鬼,而後成為人們祈福求順的一種表達方式,謂之「崩走邪氣」)。20世紀30年代的北門外竹竿巷、估衣街一帶,各商號爭奇斗勝,彩燈、煙花相映成趣。除夕之夜街頭賣糖墩兒、糖果、糕乾之類一夜不停,大年三十之夜民間還有許多禁忌,不許說不吉利的話,特別忌「沒有了」、「少了」、「死了」、「完了」之類語言。也不許掃地、倒水,怕把財氣掃走、倒掉。若有瓷器之類的物品摔碎,則要馬上說「碎碎(歲歲)平安」以此驅走不祥。
大年三十雖說是個喜慶的日子,但又是一個「關口」,因為討債人慣例必在年前討債,若負債人挨過這一天(一般正月十五內不討債)就等於逃過一關,好有喘息還債的餘地。因此,一般商號都要派人提著燈籠去催帳,天亮後仍不熄燈,繼續催討。有的欠債人無力償還,則設法避而不見,直到天大亮後,街上行人漸多,由於已是大年初一,即使雙方再見面,也不再提帳款之事,須等正月十五以後催要,所以民間有句俗話:「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祭紫姑 是女孩子們從事的祭祀活動。閨中女孩們用綢絹等布頭兒裁製成小衣褲頭形,並縫成特殊的「小布娃娃」,這就是自製的紫姑神像。大年三十這天,女孩們把紫姑神像供在廁所里或便桶上,俟到正月十五夜占卜吉凶,同時也敘敘自己悲苦衷情。紫姑,即坑三姑,民間俗稱「馬糞娘」。此系江淮舊俗傳入天津,清中葉後在城區土著中失去傳承。
登高拜年 正月初一,要吃大年三十夜裡包的素餃子,目的是討一年的素凈。這天,一般人家都是家居自樂,不外出活動,晚上早睡。後來,民間又有在初一早上登高的習俗,以圖吉利。舊時,天津城區多為平房,登高的地點主要有鈴鐺閣、鼓樓及玉皇閣等處,人們以登高來求吉利高升。到20世紀40年代後,民間才開始在大年初一鄰里親朋間互相拜年。以「過年好」、「恭喜發財」等吉慶話互致問候。民間還有「過年過得好,沒讓老鼠咬」的問候打諢俗語。在平日里,就把說好話稱之為「拜年話」。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敬財神 正月初二,民間為「敬財神」日。天微明,家主人盥洗後要敬財神。清晨,挑水的水夫把一束用紅繩捆紮,貼有「真正大金條」紙條的柴禾擲到住戶、店家院里或立在門前,表示「送財」(諧「柴」音),寓意主家新年大發財源。因舊時居民吃水全靠水夫挑擔挨家送水,所以,挑水的還要給每家送一擔水,在門前喊「進財進水來了!」於是,接財水的人家要熱情接待水夫,一般當時都不給錢,須待初五後再算帳。此外,大多數人家在這天要請「全可人『開市』」,全可人進屋後念吉利語,預祝一年遂願。從此日起至燈節前後,親戚朋友仍舊拜年,給小孩壓歲錢。「開市」也標志著對女人的禁忌解除。20世紀四五十年以後興起在初二這天,出嫁的閨女要回娘家,姑爺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長輩都已過世,出嫁的閨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團聚,權作回家。初二這天的飲食中午一般都是撈面,晚上備酒席款待姑爺們。
現今,民間有的家庭仍沿襲「敬財神」的習俗,只是送財送水的事象已不存在了。而初二回娘家則成為定俗,並戲稱「姑爺節」。
「合子」往家賺 正月初三,傳統食俗是包合子,多為三鮮餡,而且要供財神。自初一至初三,民間傳承食俗曰「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合子也象徵家族團圓美滿,發達興旺,因此除初三吃合子外,民間還講究在初八、初九這兩天吃合子,以取「合子加八越吃越發」、「合子加九越吃越有」的吉利。還有在正月十一吃合子,說是合子拐彎兒。
破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稱「潑污」。民間有「送窮土」、「捏小人」的習俗。舊時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在五更天起床,起床後,揭開炕席,把炕底的塵土打掃得一干二凈,然後用紙剪一個女人模樣的剪影,稱「窮娘娘」像,放在塵土上,用簸箕撮出,倒在街上,一邊倒一邊放鞭炮,以震跑窮氣,震跑來尋住處的窮娘娘,民間稱之為「送窮士」。
此外,在這天清晨,各家各戶還要把過年時積存的臟東西扔掉,污水潑掉。這是因為「破五」這兩個字與「潑污」相諧,人們過年時都穿新衣裳,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污物污水不能像平日亂扔亂潑,恐會沖犯神靈,所以先把這幾天的贓物積攢起來,俟初五一起潑出去。而今這一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人們一般在大年三十夜裡不倒臟物臟水,初一時就可解除禁忌。
民間特別講究的是「破五」捏小人習俗。這天,各家各戶都要包餃子,驅邪穢,捏小人。家庭主婦在用刀剁菜餡或肉餡時,一邊剁,口中要一邊念叨「剁小人」,以宣洩對說壞話的小人的憎恨之情。包餃子時,主婦們還要仔細地捏餃子皮,不露一點縫隙,惟恐煮餃子時發生破口現象。這種舉動稱「捏小人嘴」,意思是將說壞話的小人嘴捏嚴實,使其不再亂說,這是為自己和家人祈順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至今仍然沿襲。
開市 正月初六(亦有的在正月初八),街上各門市商店開業,全體店員聚在門前燃放鞭炮,商店及住家要支付初一以來的各種零碎開銷。
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民間俗稱「燈節」。
舊時,天津人過燈節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歷時3天。城廂內外,民宅鋪戶,通衢張燈結綵,燃放花炬。夜晚,人們走上街頭,賞燈之餘,或品畫工,或猜文虎。這一天,民間各種花會也多上街表演。高蹺、法鼓、獅子舞等與沿街燈盞交相輝映,為節日增添了色彩。
食元宵 正月十五這天要吃湯元,津地土語叫「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元」,製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後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製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後用手摶成,煮熟後略顯硬實。
這一天,民間講究在神像前或屋門荷葉墩上供前一日蒸好的發面刺蝟、老鼠馱元寶麵食。擺供品多為家中年長者,講究午前擺供的刺蝟、老鼠頭朝外,午後掉轉頭朝里,意謂把元寶馱回了家。晚飯前煮元宵要先供神佛、祖先。
舅送燈 正月十五,民間還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舊時,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以為外甥祈福,「外甥打燈籠——照舅(諧『舊』)」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走百病 正月十五、十六兩日,民間還有「走百病」的風俗。特別是正月十六,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遊,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要用手觸摸橋樑上的鐵釘或是廟觀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徵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其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如今,民間仍非常隆重的過「燈節」,只是其中的一些習俗有所簡化。
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俗稱「大填倉」。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倉」,也叫「食食兒」。填倉節是一個由農村發展到城市的節日。
打囤 大填倉是節日的正宗日子。舊時,這一天城市居民和郊縣農民都舉行不同的民俗活動。市民多在正月二十四日晚飯後,用石灰、粉筆或灰碳在院子當中畫一個直徑約2尺至3尺左右的古老銅錢式的圓圈,錢孔四周分別寫上「金銀滿囤」4字,有的在錢孔處寫有「囤」字。朝著門外圓圈的下端,再畫上一個梯子,然後圓圈當中處放上一包米,用磚頭壓上,謂之「糧囤」或「米囤」。同時,在住宅屋裡的地當中,也照樣畫上一套,圓圈內放上洋錢,有的放銅子兒,包在剪紙吊錢兒里,用磚頭壓上,稱作「錢囤」,上述這些活動統稱「打囤填倉」。在翌日晨,將壓在囤處的米包和錢包拿出,壓放在自家炕席角下,直到夜晚取出。居民打錢囤時包銅子兒所用的剪紙吊錢兒不能是新的,而要用春節時貼過的廢舊吊錢兒,多採用上有「大發財源」、「五穀豐登」等吉利語的吊錢兒,以寓吉祥。
蒸饅頭 有的人家,在填倉節蒸饅頭。蒸時先把揉成形的饅頭放置籠屜內,再用手指在每個饅頭頂上摁一個坑兒,這叫「天倉」。蒸熟饅頭後,揭開籠屜蓋,先看小坑(天倉)里是否有水,如水滿滿的,就象徵今年年景好,是豐收年;如水不滿,就是一般年景;如沒有水,就預示著天要大旱,糧食欠缺,人們稱這是「干倉」,一般要再蒸一籠屜饅頭試一回,以達到心理上的滿足。
食物及禁忌 此日,吃稻米飯,熬魚湯,其意預卜豐年,糧食歸倉。富有之家兼食清蒸咸快魚(即壓鍋快魚)。還有的人家喝雜面湯,吃餑餑頭,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都是應民間吉語所言「大囤滿來小囤流」。也有少數吃饅頭的。大多數人家還吃一種民間小吃——豆餡油炸糕,以取個圓圓甜甜的吉利。
這天,家家須早早睡眠,夜間有響動也不得驚擾,說是「老鼠娶親」。這天,婦女皆不可動針線。
如今,每逢填倉節,農村各家仍有這種民俗習慣,但已不那麼規范。城市居民中的一些舊式家庭大多用春節用過的舊吊錢兒包一些硬幣或整錢,置於炕被下。還有簡單一些的只吃應節食物米飯和熬魚湯。
二月二
天津民間流傳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意指這一天是龍王露頭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
引錢龍 舊時這一天,農家主婦們清晨起床,以鞋或掃帚擊打炕沿,口中輕聲念叨「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不露頭」。隨著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門外奔河邊,到河邊後再折身往回走,一邊走一邊撒草灰、谷糠,有意彎彎曲曲地撒進院內,直撒到水缸邊,再繞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錢龍」,示意引龍回家後,蛇蠍等百蟲不敢出來傷人,且生活富足。接著蒸年糕,表示歡迎龍的到來,同時表示蒸死害蟲,使其不再糟蹋莊稼。
畫倉 二月初二這天下午,城郊農家要舉行「畫倉」儀式。這種畫倉,由年長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場和庭院上。先撒倉頂,再撒倉肚,隨後撒倉門。撒完後,命兒孫抓些五穀雜糧放置倉里,上面用紙再加磚或石板壓嚴,以此示意倉糧完好,不受損壞,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認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廟均有香火。
食物與禁忌 這天的應節食物是煎燜子、烙餅、炒雞蛋和豆芽菜。燜子是一種涼粉,切成塊油煎,再用麻醬、醋、蒜、香油等小料拌著食用。煎燜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蟲。烙餅稱為「龍鱗餅」,以示保護龍或堅固龍鱗,使龍鱗完整。吃豆芽菜,喻示萬物生輝,日後生活美滿。晚上還要做面條,叫「龍須面」,即有保護龍須不傷之意。漢民族有的人家煮豬頭,以待龍醒後來臨,給全家人帶來幸福。這天忌婦女做針線活,以防針扎壞龍眼、扎傷龍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頭頭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鄉仍沿襲龍抬頭的舊俗,但大多數人家僅僅是吃應節飯食而已。此日剃頭理發之風則日趨興盛。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