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過春節怎麼過
1、苗族過節的風俗
苗族節日一: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歷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走寨結同年也是苗年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到苗年。寨與寨之間便互為客主,互結同年。全村男女幾十人或上百人,帶上蘆笙,穿上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到同年村進行聯歡活動。進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則帶領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後在蘆笙堂再次吹奏蘆笙及踩堂作為進村儀式,主人也以吹蘆笙踩堂還禮。禮畢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蘆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晚上演苗戲,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間進行「坐妹」對歌的社交活動,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通宵達旦。
苗年期間,除上述活動外。苗族人民還舉行鬥牛、斗馬、斗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活動。其中以鬥牛、斗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前往觀看。
苗族節日二: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有哪些傳統特色節日
苗族節日三: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苗族節日四: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苗族節日五: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苗族節日六: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2、苗族春節的風俗有什麼?
苗族春節的風俗有:
1、過苗年
過年是最大的節日,要准備豐富的食品,如殺年豬,熏臘肉,打糍粑,炒炒米,還要殺雞祭祖,「守歲」,開「財門」,敬「年神」,從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在此期間,要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漢譯為「踩花山」,「跳場」,「跳年」,「跳月」,「吃排家飯」等。
2、百獅會
苗族的過年習俗最有趣的民間活動莫過於百獅會了,周鄰四鄉苗胞舞著近百匹或數十匹獅子雲集傳統的村寨或集鎮,敲鑼打鼓,放地銃、打火槍,簡直要把天地翻過來。百獅會的名堂蠻多,有迎獅,有盤獅,考獅,搶獅,獅子登高等內容,土裡土氣,苗味十足,藏著厚實的文化底蘊。
3、放鞭炮搶年
搶年是苗族的過年習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時間是在大年三十那天晚上12點交接之時,放鞭炮搶年!搶年是很有講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於送舊年。放遲了不行,放遲了等於別人已把年搶去了。所以一定要很准時地等到12點那個時候一齊放。放鞭炮搶年的習俗在城鄉很普遍。
4、吃排家飯
苗族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千百年來,苗族人民都遵守這樣一條規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來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數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戶都必須輪流請之,盡自家所有,熱情地招待來賓。苗族人把自己的這種待客方式叫作「農列壤」,直譯為漢語叫「吃排家飯」。
相關內容
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苗族傳統節日較多,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捕魚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
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歷史性的節日外,絕大多數在秋收之後或春耕大忙之前的農閑季節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