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台灣人過春節是什麼樣的

台灣人過春節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3-02-22 17:04:06

1、台灣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在台灣過春節,與大陸各地差不多,可謂大同小異,保留著濃濃的傳統「年味」,同時又帶有台灣本地的一些特色—— 從農歷臘月十六至正月十五這段時間,台灣民間稱之為「年兜時節」。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打牙祭)。臘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所以稱為「尾牙」。做「尾牙」是感謝土地公一年來對事業生意和農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天,公司行號的老闆宴請犒賞員工,以慰勞其一年來的辛苦。過去有種舊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雞,中間的轉盤一旋轉,停止時雞頭對准誰,即暗示主人要解僱誰。如今這種風俗早已絕跡。一般平民百姓家則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祭灶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這天灶神會上天奏報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時,要將灶神畫像貼於灶上,兩旁貼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然後擺上各種供品,多為甜元仔、米餌、糖豆漿、甜瓜、糖果等,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讓灶神多說好話,不說壞話。有的還以酒糟塗抹灶門,以示討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
清沌
祭灶那幾天,家家戶戶開始大掃除。因為平時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幾天里,才能挪移清掃。「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氣,迎接新春之意,台灣俚諺稱:「清後才會富」。清沌之風,至今不廢。
年貨
逛街買年貨仍是年前准備的一項重要內容。林林總總的「年貨大街」遍布島內城鄉各地,成為台灣過年的標志性景觀。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個商圈,其「年貨觀光大街」每年都很熱鬧,攤位採用復古的形式,布滿各式旗幟和燈籠。不論南北雜貨和應景糖果,還是服飾、美食,都應有盡有。近年來,許多來自大陸的物產成了年貨大街的熱門貨。高雄的年貨街在「中街仔」,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貨街在天津路商圈。所有的年貨大街,其主色調與大陸一樣,都是那熟悉的中國紅。前來逛街購物的男女老少絡繹不絕,有時甚至「擠到爆」。由於有「年貨公車」及「年貨速遞」服務,民眾盡可享受購物之樂。街區里還表演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閩南戲曲。在台北迪化街一類的老街,仍有民間的書法愛好者在這里免費為民眾書寫春聯,吸引了不少民眾甚至外籍人士排隊求取。台灣民間諺語「囝仔愛年兜,大人鬧嘈嘈」,反映了人們忙年的這一情景。
除夕
除夕是過年最重要的大日子。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在准備除舊布新,在家中內外重要部位張貼春聯春字,台灣民間俗稱「輝春」。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稱「辭年」或「辭歲」,是為了感謝這一年來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來年繼續賜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齊,在廳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陳列犧醴供品。較講究的家庭,還在神案上「疊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灣人稱之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種調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發粿、菜頭粿之分。台灣鄉下有俗諺:甜粿過年,發粿賺錢,菜頭粿吃應時。有的還在發粿和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飯春花」,因「春」字的閩南語諧音「剩」,取年年有餘之意。
圍爐
辭歲之後,就進入過年的高潮——吃年夜飯,台灣稱「圍爐」。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爐,現在則以火鍋或電磁爐取代。一家人熱乎乎地圍坐一桌共餐,和樂團圓,興旺隆盛。年夜飯中,除了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蝦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全雞(「全雞」閩南語發音同「全家」),還有幾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長年菜」,吃時要一根一根先頭後尾,不能橫食,也不能嚼斷而食,象徵綿延不斷;「韭菜」,取其與「久」諧音,象徵長壽;蘿卜,閩南話稱它為「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徵齊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點點酒,因「酒」與「久」同音。一家人齊聚一堂,把酒言歡,暢敘親情,人們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麼豐盛的菜餚,而是一家人團聚親熱的溫馨氣氛。
壓歲錢
吃過年夜飯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們「壓歲錢」的時候了。壓歲錢用紅紙(袋)包著,也稱紅包。台灣的習慣是,只要沒結婚,即便已年過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順地從父母、兄嫂手裡拿紅包。紅包內的金額必須是偶數,忌諱奇數,取吉利之意。與大陸各地習俗一樣,人們「守歲」到午夜,便紛紛跑到街上燃爆竹煙花。
跳火囤
台灣農村一些地方在圍爐後還有「跳火囤」之俗。將稻草、蔗葉點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員面向正廳,依長幼次序跳過火盆,取「興旺如火」的吉意。跳時口中還要念些討吉利的順口溜,如「公擔金,婆擔銀,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發財。有些鄉村至今還保留著另一種頗具人情味的「避債戲」習俗:從除夕夜開始,一些寺廟要祭神演戲,那些負債無法還清的人,為躲避債主上門追逼,便可躲到廟里看戲。依照風俗,債主不可到戲台前找人索債,否則會引起公憤。如此,欠債的人也可以在廟里躲過年關。 新正
正月初一,台灣叫「新正」。舊時,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點燭,祭神拜祖,稱為「開正」。之後民眾之間互道新年恭喜,稱為「拜正」、「賀正」。主人家以各種甜食、甜茶招待客人,叫做「食甜」。客人食甜時,依俗都要說些吉利恭賀之話。有的人還要到寺廟朝聖祭拜,有的人則到風景名勝踏春玩耍,這叫「走春」,盛行至今。
搶頭香
新春期間民眾常去廟宇進香祈福。許多民眾自除夕夜開始,便前往崇敬的廟宇上香膜拜。有些廟宇會在除夕夜先將廟門關閉,並將神明的主爐以紅紙封起來,直到事先向神明請示的子時吉刻屆臨,才將廟門打開,早就持香擠在門外的虔誠信眾,蜂擁向前爭著插上第一炷香,此稱「搶頭香」。據說搶到頭香的信眾會受到神明的特別庇佑,獲得好運。民間還盛行於新春期間到寺廟點燈祈福,點燈類別有平安燈、光明燈、元辰燈、財利燈、文昌燈等。佛教以燈比喻光明與智慧,如信眾能燃燈供佛,就能身體健康、事業成功。  
回娘家
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家族團圓之日,指的是父系族裔這邊,初二媳婦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則是完成母系族裔的團圓。所以,過年前一天和初二都是交通特別忙碌的時候。過去台灣民眾嚴守傳統,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必然帶著孩子回家,近年禮俗之事大幅簡略,尤其父家和娘家兩地相隔越來越遠,舟車勞頓,初二就不一定回娘家,而是另覓他日再補便是。
噴春
噴春,即「鼓吹陣」,早期是由三四個窮人組織而成的小樂隊,沿街奏樂助興討紅包。各家各戶為討個吉利,就讓他們在門口大奏「天官賜福」、「招財進寶」、「迎春接福」等吉祥樂曲,然後送一個紅包給他們。現在,噴春大都由國術館的舞獅團在廟宇表演節目來取代。 過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這一時段,舊時民間禮俗活動繁多,可從當時流傳的歌謠中感知一二。如:「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無通巧,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原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屎,十三吃場粥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這首民謠用閩南語念起來很押韻,短短數語,幾乎把春節期間的民間節目及生活習俗形容得淋漓盡致。

2、台灣過年也是像大陸一樣嗎?

台灣過年雖然也會慶祝,但是其實沒有大陸更加有年味,他們不太注重春節這個節日,兩者相比的話還是大陸過年更熱鬧。

3、台灣人過年習俗是怎樣的?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卜在台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台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台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4、台灣人怎麼過春節?

對台灣人來講,一年裡頭,最為重要的一段時光應算是「除夕」與「春節」。農歷12月一到,家家戶戶都開始准備過年,不管是都市還是農村,除舊布新的過年氣氛一天天的濃厚起來,到處都顯得喜氣洋洋,煥然一新。

台灣的年節自農歷12月24日開始,這一天正是灶神升天的日子。傳統家庭的廚房通常會供奉灶神,主管一家人的平安及觀察家中各人的行為。傳說灶神上天後,會向上帝稟告他這一年在人間所觀察到的是是非非,於是人們便在灶神升天這一日准備豐盛的牲禮、甜品祭祀,希望灶神上天後能說些好話。在送灶神回天後,就得准備大掃除,將屋內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以除去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喜氣。從送灶神這一天起,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忙著准備年糕,作為除夕辭歲的祭品。台灣人對年糕的稱呼是「年稞」,年稞如果蒸得不好,就是「不發」,表示新的一年將有不祥的家運預兆。台灣的年稞有甜稞、發稞、菜頭稞,故台灣農村有一句俗語:「甜稞過年、發稞賺錢、菜頭稞吃應時。」吃年稞也有「年年高升」寓意,有心人更在年糕上放幾粒紅棗,因為「吃紅棗,年年好」的。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當天上午要購買年貨,張貼春聯、門簽及年畫,布置廳堂等,顯示一種喜氣洋洋的迎春氣氛。下午家家戶戶都要辭年,辭年時要在供桌上擺設五牲及各種年糕供奉諸神,然後祭拜祖先,以感謝這一年來諸神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來年平安。在神案前會排三堆橘子、兩碗春飯,上面插一對飯春花,並擺上年糕及紅棗。年糕要一直供奉到正月初五,橘子則要到元宵節才能拿下來。在燒金、放炮後,辭年的工作才算完成。

除夕晚上,台灣人會全家團圓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開始;如果有未能回家吃團圓飯的家人,也要為其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圓。在人際關系疏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圓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嘗一嘗。有幾道菜餚,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壽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諧音);蚶與胖諧音,吃蚶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部分家庭過年時還會包餃子,因為餃子形似元寶,吃了餃子代表招財進寶;有些人還會將錢幣包入餃子內,吃到包了錢幣的餃子,就表示新的一年將會發大財。吃過年夜飯,是小孩子最期待的時刻,因為可以拿長輩分賞的壓歲錢了。接下來全家一起守歲,迎接新年到來。等午夜12時一到,大家紛紛放鞭炮,以迎接新的一年。

在台灣,春節迎新叫做「開正」,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為止。在這一段時間里,節目繁多,氣氛不但嚴肅而且熱鬧。這從台灣舊時的歌謠便可感知:初一早(開門大吉取於清晨吉時)、初二巧(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客)、初三無通巧(此日為「赤狗日」,任何人都不利外出)、初四頓頓飽(客人大都走了,留下的菜餚只有留給自己吃)、初五隔開(商家於此日開門營業,農人開始耕耘,工廠開工大吉)、初六舀肥(把幾天來的穢物清除出去)、初七七元(古人稱這天為人誕生之日,兒女要替父母准備一碗豬腳面線,據說吃了會延年益壽)、初八原全(暫時把春節的玩樂復原)、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的壽誕)、初十有食食(拜完天公的牲畜又有得吃)、十一概概(春節亦為不過如此而已)、十二漏屎(吃壞肚子的意思)、十三吃圪粥配芥菜(弄點素菜吃,圪菜配粥隨意吃吃)、十四結燈棚(提燈籠)、十五上元暝(元宵節)等等。

大年初一開春的時刻一到,便需鳴放爆竹,在神佛及祖先牌位前供上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之後全家再一起燒金紙祭拜。而街上也處處可見拜年的人群,舞龍、舞獅、踩高蹺、噴春及跳財神等民俗活動更增添了新春的熱鬧氣息。這一天,如果有親朋好友來拜年,即請他們吃甜糖,叫作「食甜」,過去以紅棗、紅柑、冰糖、花生、冬瓜、瓜子四種或六種果、糖,叫作「四甜」或「六甜」。為求新的一年能夠大吉大利,初一時需遵守許多禁忌,如不可掃地、倒垃圾,怕把財富掃出門外;不可說壞話及吵架;不可打破碗盤,若不小心打碎了,要趕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化解凶災。

正月初二,是台灣俗稱的「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兒,這天必須偕同身為半子的女婿及孩子們趕回娘家。多年來台灣省民眾對此項習俗相當的執著,而在農村則稱之為「迎婿日」。傳說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會使娘家變窮,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而回娘家也不能空手,必須要准備一些禮物,台灣話稱為「伴手」或「等路」。

正月初三,是「赤狗日」,為凶日,不宜出門活動,亦不可宴請。

正月初四是接神的日子,俗語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送神一般在大清早,接神則在下午4點之後。家家戶戶都要供上牲禮、水果、酒菜,並且焚香、點燭、燒金,以及燃放爆竹表示恭迎,同時要燒全副武裝的神馬、甲馬、天兵,以迎接諸神下凡。

大年初一的熱鬧氣氛到初五告一段落,俗稱「初五隔開」。到了這一天,供奉在廳堂神桌上的春飯、甜稞、年柑、甜料等物品要收起來了。工廠陸續開工,商店也正式開張大吉,大放鞭炮,拜神宴客,生活又恢復正常。

熱鬧滾滾的新年氣氛一直要延續至元宵節才會漸漸冷卻。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元宵節的夜晚,處處可見兒童手提燈籠外出嬉戲,各地的廟宇也會張燈結綵,高搭彩棚,展示各式飛禽走獸、花鳥人物及古今人物的花燈,舉辦花燈競賽。除了觀賞花燈、提燈籠外,吃湯圓也是元宵節重要的習俗之一。圓圓軟軟的湯圓,寓意家家都能團圓無缺。熱鬧有趣的燈謎晚會則更豐富了元宵節的習俗。

5、台灣的過年風俗

春節,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是炎黃子孫,都把春節當成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來過。台灣民間過春節的習俗與大陸相差無幾,都是從自上一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開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燈」為止。

其實一進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台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

臘月十六這天是「尾牙」。因為早年生活艱苦,台灣風俗中,每個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設法改善一次伙食,稱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故稱「尾牙」。這一天,各家各戶要擺上大魚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謝其一年來的保佑。

接下來就是「送灶」,又稱「辭灶」,即祭灶神(灶王爺)。傳說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戶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職」,匯報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善惡,以便玉帝決定給予獎勵或處罰,來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這對百姓來說是非同小可的,於是人們為了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豐盛的祭品來供奉灶神。

台灣大年三十夜的「守歲」、「壓歲錢」都與大陸的習俗一樣。

但最能反映台灣新年風俗的就是與閩南地區幾乎相同的新年歌。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灣民間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是一幅生動的民俗圖。

閩南:初一榮,初二停,初三無姿娘;初四神落天,初五天神下降,初六另空;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藍相生,十一請子婿;十二返去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台灣: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擔肥;初七七元,初八團圓;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於婿;十二查某子請來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邊聚餐,叫做「圍爐」。圍爐時桌上的每個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圓、肉圓。魚圓是取意『三元」,象徵闔家團圓;蘿卜在台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吉祥的意思;全雞的「雞」,台灣方言諧音為「家」,有「食雞起家」之意;經過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運興旺」。參加圍爐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樣菜都要吃一點。另外還都要喝上一點酒,以討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從頭到尾,慢慢進肚,以祝父母長壽。

圍爐之後,在台灣農村還保留著「觀火盆」的習俗。門前點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從火盆上跳過,取「興旺如火」的吉意。邊跳邊口中念念有詞地說些吉利話。火熄後,將灰燼送進廚房灶腳,祈求神明保佑發財。

在台灣一些鄉村中,至今還保留著一種有趣的習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一些寺廟里就演戲,那些在年前無法還債的人,為了躲避債主的催逼,就跑到廟里去看戲避債。因為要是債主追到廟里來逼債,就會引起公憤,會群起而攻之。這台戲從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債的人看完戲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回家團聚了。這種習俗叫「避債戲」,是社會的產物,卻很有人情味。不過債主也有辦法對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舊衣服,提著燈籠上門討債,佯稱自己是從年三十晚上追到現在尚未歸家,燈籠都還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討債」,這種燈便叫「討債燈」。除非積怨很深,債主一般不會使用「討債燈」。

台灣同胞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正正堂堂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製的紅白兩色米糕祭神祖,稱為「開正」。「開正」之禮十分隆重,廳堂燈火通明,門口結紅彩,供桌上擺列年柑、年糕、牲禮、茶酒、四果、香燭,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隨後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

過春節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客,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並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由於家家戶戶都出門拜年,難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時候,於是衍生出兩個有趣的習俗:出門拜年人們總是隨身帶著一疊紅紙片,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張,這叫「留帖」;官大勢大的、交遊很廣的人,不可能一家家親自去拜年,便遣僕人帶著他的紅帖代他去拜,這叫「飛帖」。

台灣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閩南的「初三無姿娘」,意思都是說初三這一天是休息日,就連老鼠也選擇這天娶新娘。依俗,當晚各家各戶都須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擾老鼠辦喜事,並要在房間的各個角落撤一些吃的東西作為給老鼠的「賀禮」,以便和老鼠搞好關系,減少來年的鼠害。「老鼠娶親」的說法來源於大陸,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畫,曾普遍流傳於民間。畫面上從頭蓋紅帕的「新娘」,到抬花轎、吹喇叭的執事等,統統都是鼠類,一個個活靈活現、喜氣洋洋,十分惹人喜愛,為節日增添了許多快樂的氣氛,緊張了一年,連老鼠都放假娶親了,何況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閩、台兩地皆稱這一天為「神落天」。當日,各家各戶都要在廳堂供奉牲禮、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諸神下凡,繼續履行司掌人間善惡的職責。

初五的「隔開」,意思是過年到此告一段落,也與大陸相同。次日開始,商店開市、農人下田,各行各業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勞作。俗傳這一天也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閩南稱「天神下降」,台語叫「路頭神」。為求大發利市,商店這一天多在街邊燃香拜神,求五路財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團圓」,閩、台兩地皆同。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傳天地造人,人是在這一天誕生的。因此,在台灣民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線面(即壽面),並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薺菜、蔥、大蒜、蒿菜等七種新鮮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種莖葉很長,稍帶苦味的菜,由於它葉長、絲長,因此象徵著長命。吃這七種菜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五辛盤」的舊俗遺風,杜甫曾有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正是詠此。「初八團圓」是說回娘家過春節的媳婦,初八要返回婆家「團圓」,開始幹活,不然會被認為有意為難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還會因此「興師問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總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齋戒沐浴,正廳擺設祭壇。午夜一過,全家齊整衣冠,由長至幼順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禮。隨後是燒土紙、放鞭炮,直至凌晨四點。昔日祭祀天公,祭壇的擺設極有講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還需擺小供桌(俗稱「頂桌」),頂桌上擺五果六齋、扎紅繩的面線、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則擺三牲五禮和紅龜稞等,供奉天公的從神。燒給天公的金箔是特製的,稱為「天公金」。

在中國傳統民俗里,女婿備受岳家的寵愛,俗稱「嬌客」,中國各地都是這樣,閩、台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請子婿」之俗,稱為「子婿日」,即岳家專門宴請女婿的日子。

6、台灣過年習俗

台灣過年習俗有以下:

1、大掃除

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所以傳統習俗過年前全家會來個大掃除。

大掃除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過年期間必須等到初五隔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2、貼春聯

每到過年前,家家戶戶總忙著貼春、福與春聯。很多人的春與福是倒著貼的,

其寓意春(剩餘:台語念)到(倒)、福到(倒)與好運到。

家家戶戶換上喜氣的大紅春聯後,頓時之間,處處充滿喜氣,而春聯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滿思古幽情的詩句,更添增年節的氣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傳統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農歷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會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過年這段期間,過年前為了感念神明們一年保佑人間的辛勞,會拜拜並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職與休假。

祭祀祖先與先人們,除了慎終追遠,過年前人間吃團圓飯,對於自己的祖先當然也要貢奉豐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們的辟佑,讓後代子孫可以愈來愈好,家族興旺、子孫滿堂。

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灶君」、「灶王」或「灶王爺」,民間傳說為張單。灶神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祇,負責監察各家各戶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一般認為,灶神會在舊歷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灶神,祭拜時多會有糖果等甜點,希望灶神吃甜甜、講好話,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護神靈,是台灣民間信仰,也是台灣人、台灣本省人獨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階中官階最小的,

台灣人常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祭祖時(或者其他中國傳統節日),與舊歷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時,另設香案,以簡單菜餚為祭品,並焚燒紙錢,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於是位階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設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裡的最後面,與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間送灶王爺和地基主回天庭過年的時間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辭歲: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有餘,另外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

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稱做辭年或辭歲。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要開宗祠。祭祀前的門聯、門神、桃符均已煥然一新,並要點大紅色蠟燭,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求來年多福。

5、 辦年貨

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采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時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另外、一些應景的東西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為農業社會常常都是初五以後才開張營業,所以要儲存較多的食物,大過年的時候才不會食物櫃乏;而近年來工商業發達,大家過年的氣氛較淡,大年初一超級市場就已開張營業,所以就不必准備許多食物,而且加上營養觀念的改變,健康主義盛行,食物新鮮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

7、在台灣都如何過春節?

台灣會過春節, 台灣人大致有國民黨帶去的各省人、福建等沿海地區的人、台灣土著等組成,同文同種,所以會有春節。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台灣人過年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 「尾牙」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7)台灣人過春節是什麼樣的擴展資料:

台灣過春節習俗:

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所以傳統習俗過年前全家會來個大掃除。

大掃除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過年期間必須等到初五隔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