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祭祖墳在哪裡
1、農村大年三十去上墳祭祖是每個地區都有的風俗嗎?
我們當地大年三十下午上墳的比較多,原則上上午也可以去上墳。這種習俗在我們當地流傳很久了,最起碼在我們的先祖從明朝洪武年間遷移至此就開始了。每年的年三十,村裡人都會去祖墳上祭奠先祖,然後去各家的分枝祖墳祭祖。從小到大就知道一些曾經的事,流傳下來記得比較清楚的有四五代的祖墳,在往上面查老祖墳,十幾代都比較模糊了。
我從小孩子開始,每年大年三十,就會帶著一些祭品,跟著父親去每個家族的墳上掃墓,奠懷先人,教育後人不能忘祖。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根。這種傳承文化,流傳了世世代代,按照現實意義來說,好像沒有多大實際意義,但是,有一定的精神意義。這是人類繁衍的一種莊重的儀式,可以教育一代又一代的人,“孝”字的意義。這種孝,雖然脫離了現實,但是來源於生活,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份子,是活著人的一種精神食糧,一種信仰,一種根的力量。
現在西部鄉村人少,墳山上基本都長滿了雜草,因為很多地方都有跪拜的習俗,所以清理雜草是上墳的第一道程序。 清好雜草,擺上貢品,點上香蠟,燒起黃紙,最後一道程序是點上鞭炮,如此祭祖,一來是祈告先祖又一年到來了,二則為先祖送一些冥幣讓他們在冥界過年,三則讓後輩認認先祖的墳墓,教育後人莫忘先祖陰德。
正是因為上墳這樣的習俗,原本很少有人居住的鄉村,卻出現了堵車的情況,這說明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即便是農村,幾乎家家都有小車;二是大家雖然不在農村居住,但還是很重視這一傳統習俗,並且上墳祭祖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再忙也不能忽略。
2、春節怎樣祭祖
除夕祭祖是春節祭禮中非常重要的活動,從除夕下午開始,當家人打掃閣樓和堂屋衛生,整理牌位,設供桌或者香案,傍晚時分,男主人將堂屋的桌子上擺上三牲飯,五碗飯和五杯茶。插上三束香,點上兩根紅蠟燭。正屋中堂上方的香閣上面放著祖宗牌位,如果有家譜的話也放在此處。香閣是木製的,緊依正面牆,長齊兩邊扇壁,閣條兩頭嵌在扇壁中。閣寬一尺五寸,閣檔上有木板。桐城人自古就尊師重祖,故各家都按長幼尊卑來決定牌位的擺放次序。長東幼西,長右幼左。
中間是天地牌位「天地君親師」,東邊寫「東廚司命」,西邊寫「西室祖先」。天地牌位前擺香爐,兩邊放燭台。去世時大於六十的老人的牌位是紅色的,去世時不到六十歲的人牌位是白色的。香閣下面擺一張長方形的供桌,每到過年,各戶主率領全家人到堂屋祭神祀祖先,獻經茶經酒,舊時俗稱(指剛沏、斟未經人飲過的茶和酒)。擺三牲飯,再燒香,燒京表(俗稱黃錢,
即色面染黃的一種薄表紙)、冥票。主祭人敲擊供桌上的罄三下,隨後下跪,雙手合十向歷代祖宗禱告。保佑其家明年人畜兩旺四季平安。接著一家人按長幼次序先後跪地磕頭作揖。祀後,從新年正月初一至元宵節,各家各戶每天早晨還須用托盤托著三牲飯與經茶經酒到公堂屋上供桌,擊罄三下喊祖宗吃飯。女主人也將手洗凈,然後在堂屋裡燒起紙錢,等紙錢快燒完時點燃一掛鞭炮,等炮竹炸盡,一家人對著中堂上懸掛的寫著列代祖宗牌位的掛畫磕頭祭拜。這一系列儀式意為告訴祖宗,過年了,希望祖宗回家過年,通過這一孝順的舉動,希望祖宗在天之靈能保佑子孫平安幸福。等儀式完畢之後,將桌子上的貢品撤走,真正的年夜飯就開始了。
3、每年過年都要上墳(祭祖),這個時間有沒有具體的?
具體時間要看各地的情況來定。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時前後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開家門前祭拜;而台灣地區是在除夕午後,進行一年中最後一次祭拜祖先。還有的地方初一在家裡祭拜之後,還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墳祭祖的,俗稱墓祭,主要是在墳地燒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過年上墳 俗稱『墓祭』,是祭奠先祖的形式之一。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死去的先人,春節更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中國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動最主要的內容之一。
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春節時必須祭祖,緬懷自己的祖先,激勵後人。
祭祖掃墓禁忌:
一,不可在墓地拍照。
祭祀先人,貴在一個誠字。祖宗先人已經離我們遠去,我們心中無限悲傷思念,此時應該心懷敬意,追憶先人之德,保持嚴肅恭敬。如果在墓地拍照,拍合影,抱著玩世不恭,娛樂的心情,這就不合時宜了,是對祖宗先人的大不敬,還不如不去。
二,孕婦盡量避免掃墓。
孕婦最好避免清明節的掃墓活動,一來古人講墳場的陰氣比較重,而胎兒又是純陽之體,不適合去這種場合;二來清明節人多擁擠,道路難行,孕婦身體多有不便,為了不影響胎兒以及孕婦的健康安全,還是不要參加的為好。
三,不要穿大紅大紫的衣服。
清明節祭祖是憶念祖宗先人的時候,是讓人傷心難過的時候,不是辦喜事,這時候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對祖宗先人不尊,外人看到,也會說是不懂事,這點一定要注意。
四,外人不要參與。
清明節是祭祀自家祖宗先人的時候,外人最好不要參與。《論語.為政》上說:「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你的祖宗,你連認識都不認識,就跟著人家一塊去祭奠,這就有諂媚討好的嫌疑了。當然,如果是歷史上的偉人名士,後人因為敬仰而去祭拜,這是正常的。
4、過年祭祖儀式怎樣舉行?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以滿族人家的做法比較典型。先將香爐、香筒、燭台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5、四川過年時拜祭故去老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四川很多地區有春節上墳拜祭的習俗,但是跟清明掃墓有區別,實際上是請祖先回家過年。完整的過程分三個部分:一、請故去的親人回家團聚。年三十下午,家中男主人帶上祭品、錢紙、鞭炮,前往祖墳拜祭,並祝告祖先回家過年了。二、在家拜祭。大年初一,闔家在祖先牌位或遺像前,焚香祭拜。三、送故世親人回山。年初三,全家帶祭品、錢紙,上墳拜祭燒紙,送祖先回去。眾所周知,由於多年戰亂,四川在明末幾乎荒無人煙,後來有著名的「湖廣填四川」。所以四川人來自全國各地,上述習俗很可能是中原、湖廣地區帶入。其傳承也並不一致。目前流行的儀式簡單得多了,往往只是大年初一上墳燒紙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