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應該看什麼
1、過春節時,中國人一般都講究哪些習俗?
中國傳統春節究竟有哪些習俗?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當中最具有儀式感的一個節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如今春節不僅成為了中國人的節日,甚至走出國門,讓很多外國友人們都開始歡度春節。但是要說最有年味的國家一定要當屬中國。在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的這一天當中,有很多的習俗是不能夠被忘卻。
年夜飯絕對是眾多習俗當中最具有年味的一個,在外工作一年的人們在卸下了工作的疲憊之後,從世界各地返回家鄉。目的就是為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裡人團聚在一起,坐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同時吃上一口熱乎的年夜飯。訴說在這一年當中所遇到的奇聞趣事,和父母嘮嘮家常。
貼春聯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此項目已經成為了國內眾多人民的習俗之一。一般情況下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戶戶就會把家中的門窗清洗干凈,同時貼上賦有新年意味的紅對聯。在此之前,他們會將上一年的對聯給完全的揭掉,這一步意味著辭舊迎新。象徵著我們對於未知的一年一切所有美好的期盼和嚮往。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會到親戚家進行串門。一般情況下小輩會和長輩進行拜年,而長輩為了圖個好彩頭,也會用紅包裝壓歲錢給予小輩。錢多錢少無所謂,這樣的形式就是增進了親戚之間的距離。同時體現了我國尊老愛幼的良好美德。
還有的地區會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包餃子,甚至看春節聯歡晚會,也成為了我們不可割捨的環節之一,放鞭炮,吃湯圓,驅趕年獸等等。這些事情只有在中國的春節期間才能夠感受得到,也希望此類項目能夠被很好的傳承下去。
2、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掃塵、貼門畫、貼春聯、燃放爆竹、拜年等。
1、掃塵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凈凈地迎新春。
2、貼門畫
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3、貼春聯
貼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
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4、燃放爆竹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據南梁人宗懍撰寫的《荊夢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從辟山妖惡鬼。」
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明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
5、拜年
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行於明朝京都。朝官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在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帖放在精緻美觀的飾盒裡送給親友,以示莊重。今日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至親愛友和同事們,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
以上內容參考 中國政府網-春節習俗
3、過春節的時候都要看什麼?
可選的多了,大片,追劇,各種晚會綜藝總會有適合自己的。
4、我們怎麼過春節,春節的由來和習俗,吃什麼飯,晚上看什麼節目?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春節,俗稱「過年」,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也是海外華人的重要傳統節日。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西周初年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習俗,被普遍認為是春節的雛形。西漢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初一,一直延續到今天。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1914年 1月民國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呈文 「 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該呈文。由此,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易名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使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千百年來,我國的漢族和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舉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的慶祝活動,形成了祭灶、除塵、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吃年夜飯、守歲、拜年、送壓歲錢等許多獨具民族特色的民間習俗。
祭灶節的習俗與傳說
傳說農歷臘月二十三夜,玉帝派到人間的監察官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奏報人間善惡情況,報請決定賞罰。當灶王爺返回天庭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設祭送行,稱為「祭灶節」。
有人稱「祭灶節」為"過小年",其實許多民俗專家認為「小年」並非專指某個節日,而是泛指春節的開始,大年的前奏。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灶前貼一兩只灶王爺升天時騎的「紙馬」,用酒果、糕餅、麻糖、胡桃、紙帛作祭。並敬以麥芽糖,意為粘牢灶王爺嘴巴,不讓他亂說。或將酒糟抹在灶門,以醉灶王爺。祭完之後,揭下灶王爺舊像,貼上灶王爺新像。
河南等地的祭灶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時候,一對老夫婦為了養家餬口,忍痛讓獨生兒子到煤礦去挖煤。一天,老漢去煤礦探望兒子,路上遇到一個光腳片的人,閑談中得知光腳片受閻王指使,來煤礦收回一百條礦工性命。老漢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並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到了煤礦,老漢佯裝害病拖住兒子未下井礦。結果煤礦出了事故,一百名礦工被奪去了性命,老漢的兒子安然無恙。
三年後的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將兒子安然無恙的秘密告訴了老伴。誰知灶王爺聽到後,於二十三晚上天時將秘密告訴了玉帝。玉帝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兒子的命。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麥芽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祭祀灶王爺的日期各不相同。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祭祀灶王爺多為臘月二十三;南方遠離政治中心,祭祀灶王爺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祭祀灶王爺則在臘月二十五。
如今,祭灶風俗已不復存在,但祭祀灶王爺特有的傳統小甜食,如松糕、酥餅、麻糖等,卻被流傳下來,為人們增添了節日的甜美和歡樂。
除塵迎新的傳說
每到臘月送灶神到除夕夜迎灶神期間,家家戶戶都有除塵迎春的習俗,北方稱之為「掃房」;南方稱之為「撣塵」。民彥說:「臘月不掃塵,來年招邪神」。因「塵」與「陳」諧音,故「除塵」既指把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一掃而光,也指把舊歲中的不快一掃而光,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關於除塵,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有個邪神喜歡搬弄是非,經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一次,邪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帝聽後大怒,降旨迅速查明犯上作亂之事,凡是怒忿天神、褻瀆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記在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做記號。並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記號的門戶,滿門抄斬,一個不留。
邪神見陰謀得逞,偷偷下界在每戶人家屋檐下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官斬盡殺絕。灶神發現了邪神的陰謀,急忙囑咐各家各戶從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日起,到除夕接灶神前必須大掃塵,哪戶不打掃乾凈,灶神就不進宅。人們遵照灶神的囑咐,清掃塵埃、撣去蛛網、擦凈門窗,把自家庭院四周打掃得乾乾凈凈。
除夕夜,王靈官來到人間,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家人團聚歡樂,美滿幸福,沒有找到標明劣跡的記號,便趕回天庭,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如實稟告玉帝。玉帝這才知道受了邪神的欺騙,降旨捉拿邪神永拘天庭,不許下界作惡。
從此,人們為除難消災,每到臘月二十三送灶神到除夕夜迎灶神期間,都要掃塵除埃。時間久了,便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
如今,臘月大掃除已成為人們講究衛生、減少疾病的良好習慣,也寄託了人們除舊立新的美好願望,成為社會文明的一種新風尚。
貼春聯的由來
春聯,俗稱門對子、對聯。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為節日增添喜慶祥和的氣氛。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傳說東海度朔山桃樹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餵老虎。於是人們將桃木刻成神荼、郁櫑二神像掛在門旁以避邪,這就是桃符。後來桃符被簡化為在桃木板上畫門神像,再簡化為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寫「神荼」、「郁壘」二神名,用以驅鬼避邪求吉利。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桃符。
春聯始於五代。公元964年,後蜀主孟昶在桃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被普遍認為是最早的春聯,從此題桃符便演變成寫春聯了。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成為一種風俗,王安石詩「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除夕夜掛春聯的盛況。
春聯普及盛行於明朝。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曾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有一年春節,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看到一戶人家沒春聯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這戶人家。由於皇帝身體力行,加上文人墨客的喜愛,廣大群眾的傳播,春節貼春聯便演變為民間習俗流傳下來。
貼年畫的由來
春節期間,人們除了貼春聯,還喜歡在客廳里、卧室中張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為此,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後來李世民感到兩位大將晝夜站崗太辛苦,就命畫工將他倆的威武形象繪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後來,民間爭相仿效,經歷幾百年的歷史演變,終於形成了獨特風格,成為現代的年畫了。
貼福字的由來
在民間,過年除貼春聯、年畫外,還會把一張張大小不等菱形的「福」字貼在大門、傢俱上,以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貼「福」字的風俗,傳說最早源自姜太公封神。傳說姜太公封神時,他老婆也去討封。姜太公就封她為「窮神」。他老婆覺得反正是個神的稱號,就心滿意足了,便高高興興地問丈夫:「封我為窮神,讓我住哪兒呢?」姜太公說:「除了有『福』的地方之外,你哪裡都可以住。」
人們知道了"窮神"與「福」不可同室居住的信息後,每年過春節時就把「福」字貼在家裡,用以驅趕"窮神"。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不少人喜歡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倒貼"福"字,寓意"福到"。
關於"福"字倒著貼,民間流傳一則傳說:有一年元宵節,朱元璋微服私游,看到一個馬燈上畫一隻馬猴抱著一雙綉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後的腳大,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回宮後,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錦衣衛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就把貼倒"福"字的那戶人家抓來了。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仁德。
民俗專家認為,在傳統民俗中,只有3種情況才能倒著貼"福":一是上年遇到大災大難的人家,為了扭轉運氣才會倒著貼。二是馬桶、腳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倒著貼,意思是把不好的東西倒出去。三是僅僅為了討個將錯就錯的"口彩"。
「除夕」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出了個名叫「夕」的妖怪,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踏,還要吃了才心甘。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見「夕」殘害百姓,就帶著獵狗到處找「夕」,一直找到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准備過年,他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闖進鎮上,人們發現後馬上敲起了臉盆,把「夕」嚇得四處亂竄。七郎放出獵狗咬住「夕」,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歷臘月三十晚上叫「除夕」。
「過年」與「年夜飯」的傳說
在漢族地區,人們往往把春節俗稱為「過年」,還把 除夕晚上的家宴俗稱「年夜飯」。年夜飯的特點就是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烘托全家大團圓的氣氛。外出的家人或子女如果未能在吃年夜飯前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關於「過年」和「年夜飯」的來歷,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最廣的,是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禦「年」的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棲息在深山密林中,它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後來,人們發現「年」每到臘月三十晚才會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摸准了「年」肆虐的規律,人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年關」,並且想出了過「年關」的辦法: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晚飯。由於這頓晚飯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躲過「年」關。
由於「年關」過後就是春節,人們就把春節叫做「過年」,並把臘月三十晚飯叫做「年夜飯」。
關門吃「年夜飯」的由來
江南有些地方吃年夜飯的時候,要把大門關起來,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敲擊碗筷。吃完年夜飯,將桌子上的碗筷收拾乾凈後才能打開大門,寓意閉門生財,開門大吉。據說關門吃年夜飯的習俗是為了哄騙鐵拐李而流傳下來的。
傳說每年春節前,玉皇大帝都要派鐵拐李下凡查看民間疾苦。鐵拐李便在人間吃年夜飯的時候,提著籃子跛著腳到各家乞討,而後把乞討來的東西送給玉皇大帝看,誰家窮誰家富,一目瞭然。玉皇大帝發現那家窮了,就讓他發幾次財,不要太窮;發現那家富了,就讓他一年遭幾次災,不要太富。
這事兒慢慢傳到了人間,有一戶人家想出了應對之策:吃年夜飯時,把大門關得緊緊的,誰也不準大聲說話。飯後桌上收拾得空盪盪的,才打開大門。鐵拐李一看,這家夠窮了,連年飯都吃不起,於是在他家門口放了幾個元寶就走了,這戶人家就這樣發了財。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別家也看出了他家發財的原因,便都跟著關著門吃年飯。鐵拐李發現家家都關著門吃年飯,猜測人們已經知道了他的任務,就不再到人間來討飯察貧富了。可是關著大門吃年飯的習慣,卻從此流傳下來。
「年夜飯,有剩餘」的來歷
除夕夜許多主婦做年夜飯時,往往要多做些,至少吃三天。表示前一年的飯能夠吃到後一年,意為年年有餘,以此來祈盼來年生活富裕安康,溫飽無虞。
民間一則有趣的故事,道出了這一習俗的來歷。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喪父,家裡一貧如洗。有一年除夕夜,家裡又揭不開鍋,無奈之下只好偷偷摸摸到別人家找點吃的食物。誰知找來找去什麼也沒找到,一氣之下,端了人家的一口空鍋就走,心想用這口鍋換點米呀面的,過個爽快年。轉念一想:不可,我偷走人家的鍋,豈不是在大年初一遭人咒罵?於是又偷偷將鍋送了回去。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後,聯想到天下還有不少人過年沒有米下鍋,就下令各家各戶做年夜飯要多做些,至少夠吃三天。實為乞丐、小偷准備點過年的食物,也象徵大明王朝家家生活好,年年有餘糧。
從此以後,「年夜飯,有剩餘」便成了春節的習俗,被一代一代地傳下來了。
「守歲」與「壓歲錢」的由來
春節期間,人們把錢放在紅包里送給晚輩或長輩,叫送「壓歲錢」。送給晚輩壓歲錢的"歲",取"祟"的諧音,寓意辟邪驅"祟",保佑晚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而送給長輩壓歲錢的"歲"是指年歲,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長壽。 「守歲」,俗稱「熬年」,就是在臘月三十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守歲」與「壓歲錢」的由來,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經常在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管氏夫婦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傳開後,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祟」再也不敢來害小孩了。
於是人們就在大年三十晚上守著孩子不睡覺,叫「守祟」;把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的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守歲」、「壓歲錢」了。
據考證,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叫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放鞭炮習俗的由來
相傳「年」竄到人群聚居找東西吃時,恰逢一戶人家的竹樓失火,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後,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以後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
「拜年」的由來與傳說
拜年是春節期間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法。大年初一,人們打扮得整整齊齊,開門相見作揖道喜,走親訪友,相互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等吉祥的話語,給春節添加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拜年習俗的由來,眾說紛紜,大家普遍認同的說法,也是來源於「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年」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共祝平安度過「年關」。
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唐太宗李世民見老臣程咬金、尉遲恭等經常因互不服氣而鬧矛盾,總想幫助他們和解,卻一直找不到好的辦法。後來,李世民聽從謀臣魏徵建議,在大年三十上朝時,帶頭向滿朝文武大臣磕頭做揖拜年,而後要求文武大臣在正月初一也要互相拜年,拜年時只說吉慶話和自己的缺點,不準說別人的不是,違者嚴懲不貸。
大年初一天剛亮,滿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相互拜年。尉遲恭一到程咬金家,就向程咬金做揖磕頭拜年:「祝程大人身體健康,過年愉快。」程咬金見狀也當即做揖磕頭說:「我是個老粗,前段時間咱兩鬧矛盾,完全是我的不對。」說著說著, 兩人平時積累的一肚子氣很快就煙消雲散了。
後來這事兒傳到了民間,大家都覺得這是件好事:親戚朋友之間難免有拌嘴賭氣的時候,通過拜年消除平時積累的怨氣,有利於社會和諧。於是就學朝廷官員的樣拜起年來,拜年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