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春節有什麼習俗
1、陝西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1、做麵食
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
2、做「頂針」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3、扭秧歌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
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1)陝西延安春節有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圓、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相關來歷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延安有什麼民俗文化,急!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相傳人類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聖」(黃帝陵廟、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聖地)享譽中外。延安更是中國革命聖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延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延安市為國家退耕還林第一市,獲批為第二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2011年,延安全年經濟總量達到1113.35億元,位列陝西省第五位。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孕育了韻味淳厚的黃土風情文化。粗獷豪放的延安腰鼓,高亢激越的陝北民歌,古樸精美的民間剪紙,熱烈歡快的陝北大秧歌,無不寄託著延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安塞腰鼓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2009年國慶典禮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德國等地進行表演。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絕」之一。並編成冀教版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中第二十九課和蘇教版語文6上語文書中第十四課《安塞腰鼓》。也被選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7年級下冊的第17課。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於陝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2006年申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川胸鼓以鼓舞為基礎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歷史悠久,經由古代戰爭中人們擂鼓助戰,傳遞信號,擊鼓慶捷的形式演變而來,原名花鼓,1991年參加省九運會開幕式。1994年參加國慶45周年獻禮演出,宜川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胸鼓之鄉」。2007年申報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安民俗(15張)
陝北說書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陝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曲調比較豐富,風格激揚粗獷,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
陝北民歌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陝北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安塞剪紙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民間藝術。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陝北秧歌流傳於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2006年5月20日,陝北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川布堆畫來源於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撥花,原為枕頭頂、裹肚、鞋面、墊肩、錢包、煙袋包上的裝飾物。其創作材料為棉紡織土布,染以青、赤、黃、白、黑諸色,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運用純民間的復合造型法,進行貼塊、拼接、鑲花、堆疊、縫合,製作出極具民族特色的圖案
3、陝西的習俗有哪些?
春節習俗: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
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
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
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
4、陝西春節習俗
陝西年俗古樸,春節帶有著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而是在「臘日」,和即後來的「臘八」。是從南北朝以後,才將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期,改用為陽歷,所以才把陰歷的「年」叫作為春節。
陝西人把春節叫做「過年」,並且流傳了一個有關過年的故事。話說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叫作「年」的凶獸,每當新春來臨之際的夜晚。會出來食人,讓人們人心惶惶。人們在與「年」的對抗中,發現了「年」特別懼怕響聲和火光,所以人們想了一個方法,那就是一旦「年」出現,人們就燃起大火,將竹節放進大火里,凶獸一見熊熊大火,聽到發出爆炸聲的爆竹,就逃的無影無蹤。所以隨之慢慢的演化成了過年團聚。貼對聯、放爆竹、守歲、吃年飯等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把臘月二十三日叫做「過小年」。在農村有的地方叫做「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祈求新的一年過得溫飽。過完了小年,人們就要為春節來做好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做點豆腐,購買蔬菜等做好過年所需要的食材。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之間為關中人蒸饃的時候。每家每戶都要蒸幾籠饃饃,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所以就有著「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民俗。婦女們要上街為老人孩子們買些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老人們則要購買一些年畫、冥幣、紅字、白麻紙等大年需要的禮儀用品。
大年夜的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北、陝南,還是城市農村,都要「掃社」,城市裡面的人民叫做打掃衛生。要將家裡的屋前屋後,窯里塞外,甚至拐角都要打掃的「一塵不染」。將窗戶和房門上重洗糊上白紙,貼上大紅色的窗花。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戶戶都要貼上門神和對聯,在屋裡掛上年畫。
安康人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還有這看天氣預測五穀六畜能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的天氣都是有預示的。即:初一觀察雞,初二是觀察狗,初三觀察羊,初四觀察豬,初五觀察牛,初六觀察馬,初七而是觀察人,初八觀察莊稼,初九觀察果樹,初十觀察地里的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七大怪習俗:
1、 不在娘家過年。
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已經是夫家的人,當然要在夫家過年,除非是被休了。
在娘家過年是極其不吉祥了的,會給孩子的舅舅帶去不幸。
2 、坐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個大家族的男子們,晚上八點後都要去有壽星的一個家庭里,每人從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這些男子們就開始吃菜、喝酒,說說這一年的變化與得失,這樣的場景要持續到後半夜,至少十二點之後,整個過程沒有女人參與。
3 、分性別拜年。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頭跪拜。到了中午12點,大家族的女子們組成一隊,去家族裡的每一個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頭跪拜。
4、初一不幹活。
初一這一天,家裡的人越逍遙自在越好,如果辛苦幹活了,預示著這一年,都將特別勞累。所以,新年第一天,要輕輕鬆鬆度過,吃的東西,也是前幾天都預備好的。
5、初五打窮。
初五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裡的貧窮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別人家的窮去就跑到自己家了。況且,這一天,不能去別人家瞎轉悠,免得把自家的窮氣帶給別人。
6、七不出八不入。
老人們講究出行要看老黃歷,正月初七這一天,只能待在自己家裡,不適合出遠門,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不能從外地回自己的家。
7、不烤不烙。
正月里,講究吃有餡的饃饃,不能吃饅頭,裡面沒有東西,喻示生活不會富有。不能烤、不能烙,因為都帶著火,又干又有火,家裡人容易上火。
8 、不梳頭、不動刀子、不動針。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頭、不能動刀子,這都是不吉利的。等過了中午十二點才可以做這些事。不動針,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針線活,特別是晚上,動了針,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隨著時代變遷、思想開化、信息互通,很多習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還是非常講究的。這些講究里,有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與嚮往,對舊傳統的依戀和懷念,代代相傳至今。在這個開放灑脫的新時期,誰願意遵守就遵守,不願意也無傷大雅,過年,幸福開心就好!
5、西安春節時的風俗有哪些?
西安春節時的風俗如下:
1、西安春節穿紅色的羽絨服,也可以穿大衣。
2、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3、西安城牆賞燈會。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4、游都城隍廟會。西安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台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人最鍾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5、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遊、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6、陝西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漢中武侯祠春節文化廟會
時間:每年春節期間
武侯祠春節文化廟會是人們紀念諸葛亮而自發形成的,已傳承千餘年,是陝南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節慶活動之一。期間有古典秦腔戲、少林武術對抗賽、民間秧歌、舞獅、綵船等文藝演出;還將舉辦書畫、攝影、燈展及猜謎活動;民間雜耍、民間工藝品銷售、當地的風味小吃會聚一堂。
2、「延安過大年」秧歌節
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秧歌節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是每年一度的「延安過大年」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已連續舉辦長達十五年之久,在陝北地區頗具影響力。
3、葯王山廟會
時間: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至二月十一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四方群眾在葯王山聚會,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自唐宋朝一直延續到今天,葯王山古會約定俗成,經久不衰。
4、安康漢陰油菜花節
時間:每年3月下旬
每年3月下旬,在安康漢陰會舉辦「漢陰油菜花節」。
5、漢中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
時間:每年清明節期間,為期一周
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前身為「武侯墓清明文化廟會」,是陝南最大的古文化廟會活動,延續近兩千年。
6、安康龍舟節
時間:每年「五一」期間
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中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7、西安兵馬俑石榴節
時間:每年9月中旬
兵馬俑石榴節為每年9月中旬在臨潼舉行,為期一星期。其主要活動為參觀兵馬俑、華清池貴妃浴旅遊、萬畝石榴園觀賞及品嘗、傳統石榴節慶、驪山古烽火台點火儀式等。
8、西安古文化藝術節
時間:每年9月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是西安市的一項大型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9、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
時間:每年11月第1個周日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從1993年開始舉辦,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0、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
時間: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
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是由陝西省旅遊局主辦的一項大型的國際書法交流活動。漢字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