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春節有什麼習俗
1、浙江春節習俗有哪些?
浙江春節習俗有
1、搡年糕:臘月二十開始,鄉村的年糕作坊開始日夜忙碌,搡年糕裹粽子是家裡的大事,年糕多粽子多不僅顯示今年收成收豐稔家道殷實,搡年糕煮粽子的過程,還可以預卜來年家道的平安興旺與否。
2、送灶神:廿三送灶神,蕭山民間約定成俗,要祭祀灶君菩薩,這一天俗稱「謝灶夜」用三茶六酒、魚肉水果等食品供奉。祭祀結束後,把舊的灶神像揭下,連同銀錠一起焚化,嘴裡念念有詞:灶神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男女老少齊祝福:紹興人的歲時習俗,不僅歷史久遠,且頗有地方特色。雖時移世易,不少習俗已與時俱進,但正宗的紹興人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腌制臘肉、撣塵、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年俗,獨特而具有魅力。
4、百家宴:作為浙江的一個市,溫州各地的習俗也不太一樣,如瑞安百家宴,壯觀異常。想想上百張桌子擺在一起,方圓幾百米都彌漫著飯菜的香味,也是醉了。此外,還有趣味的燈會和優美的唱詞,值得細細體味。
5、多色戲劇:金華有不少民俗活動歷史悠久,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摺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永康醒感戲、東陽傀儡戲等精彩紛呈。浦江的滾地龍男女老少都喜愛;武義的浪街,清幽樂曲、崑曲小調,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2、金華過年某種習俗來源?
大過年的跟大家分享下本地的風俗習慣。在學校上學,同人家講起我們這年初一要上祖墳,別人都百思不得其解,大家想都是清明節才去掃墓上墳, 年初一為何要去?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也沒有問長輩,反正從小就是這樣過來的,我們也就當成習慣了。不過理由應該和我想的不是差太多。
過完大年三十,就是到了新的一年了,拜年這個習俗各地都有,我們選擇在年初一上墳的理由,應該也就是拜年的意思,我們先是給祖祖輩輩拜完年,年初二才開始去親戚朋友家拜年。所以我們這一貫都是以死者為大,年初一要先給他們拜年,也屬於是比較傳統的習俗。當然每個地方都不一樣,可能我們比較看重這一方面吧!年初一,大家都按平時起床也就差不多了,八九點鍾,親戚匯合一下去公墓上墳拜年,到了公墓,大家都燃放鞭炮,慶祝春節,點著蠟燭,燒香,把大家在一年的心願告知先人,祈求先人保佑這一年大家平平安安,財運廣進等等。通常年初一下午,大家去佛地寺廟比較多,目的很明了,都是為新的一年祈福。
當然過年是過完元宵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完新年春節,所以我們在那一天也會上墳。這個上墳呢稍微不一樣,大家大都是下午黃昏十分,去先人墳前點燈。因為這一天,都有龍燈,點燈是讓先人與我們一起共享迎龍燈這份樂趣,共聚元宵。
每年這些對我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事,一是尊敬之情,二是緬懷之情,三是對未來的憧憬,一種寄託。
3、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有哪些民風民俗?
〔節日與飲食〕浦江飲食文化豐富,中國現存最早的菜譜《吳氏中饋錄》在出自浦江。十五橫簽(西部稱十五橫簽、東部稱十六橫簽) 被稱為浦江版的「滿漢全席」,已被列入當地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作為漢族聚居區,漢民族的節日在浦江都有相應的飲食禮儀。
如正月初一春節,吃湯圓,象徵一元復始;正月十五元宵節,吃麥餅;清明節吃「清明餜」,它被做成三角形的,所以又叫「三角餜」,清明餜又分「白餜」與「青餜」,「三角餜」形似犁頭,表示春耕農忙開始了;
立夏,吃麥衣(一種薄煎餅);端午吃粽子、茶葉蛋和綠豆糕;農歷7月15中元節,祭祖,吃手蒲頭餜;中秋節吃擂頭餜(驢打滾)和月餅;重陽節吃麻糍,等等。
另外,紅事(喜事)用紅餜(楊梅餜)、白事(喪事)用白餜(橫夾餜),新娘子回門(俗叫「轉頭趟」)、老人做壽、孩子滿月周歲、房屋上樑、建灶喬遷的人家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分喜餜(「楊梅餜」或點有紅點的餅餜)。
(3)金華春節有什麼習俗擴展資料:
浦江縣隸屬浙江省金華市。位於浙江中部,金華市北部,截止2013年,浦江縣面積920平方公里,轄7鎮5鄉3街道、409個行政村和20個社區,戶籍人口38萬,外來人口10萬。
浦江歷史悠久,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唐天寶十三年(754)置浦陽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改浦陽為浦江,已有1800多年歷史。浙贛鐵路、兩條省道(杭金公路、蔣義線)和滬昆高速公路過境,義烏民航機場設在浦義交界處,縣內公路四通八達,供電、通信設施齊全,具有發展經濟的廣闊前景。
浦江縣地處浙江中部,屬浙江金華。歷代名人輩出,素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水晶之都」,「掛鎖基地」和「中國絎縫家紡名城」之稱。 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
4、浙江省金華市過年習俗
過年的時候每戶人家都有放鞭炮的習俗,特別是在新年鍾聲敲響的那一刻,更是熱鬧。年夜飯開吃之前我們都會和大人一起祭祖,放上肉/雞/魚/年糕/豆芽/等等。祭祖完畢就放關門炮開吃,中間大人還要說幾句祝福的話,接下來可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分壓歲錢的時候到了,等到大家都吃好,才可以拿著鞭炮放開門炮。大人卻要在這時炒瓜子/花生/還要包很多的粽子,祝福全家都能團團圓圓,平平安安,身體都能結結實實。
吃芋艿,魚--都象徵年年有餘(芋,魚)
吃發羔--象徵年年高
農村裡有的會在年初一去寺廟進香祭祖。
5、金華的民風民俗
1、廟會
金華各地,舊時廟會眾多,尤以農歷八月十三日胡公大帝廟、會最盛。屆時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繹不絕,商賈雲集,百貨陳雜,除舉行午迎佛」等俗定儀式外,還有表演「迎大旗」、「三十六行」、「翻九樓」、「迎台閣」、「演大戲」等娛樂活動。
「所謂好淫伺是也。一會之興,有煙火,有戲班,且多至十餘」(光緒《金華縣志》),廟會之盛可見一斑。現時,各地廟會活動仍經常舉行,但封建迷信活動已基本廢除,為演戲、放電影、迎龍燈、游藝、展覽等活動所替代。廟會多被改造成娛樂活動會、物質交流會和文化節。
2、白石灣風景區
白石灣風景區坐落於浙江中部,位於浦江與義烏之間,距浦江縣城5公里。該景區導游小陳說,白石灣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3℃~17℃之間。景區內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1級標准,是一塊無污染、空氣純凈之地。據說,在每年的春節前後,景區峽谷被流水沖刷了一年的鵝卵石露出水面,這些灰褐色的石頭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變得像雪一樣的潔白,白石灣因此而得名。
3、燈會
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通過迎、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日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於農歷正月初十起燈,甘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
4、婚俗習慣
媒人要拿把紅雨傘在手上,新郎到新娘家接走新娘時,媒人要打開紅雨傘接大舅子上車,而且要准備一條香煙給大舅子。到了男方家,下車後,男方家要安排人把媒人的紅雨傘接過去,女方親戚才能進男方家入席喝茶吃飯。以前我金華朋友結婚就這樣的。
6、請說出浙江地區有關春節的習俗。
1、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杭州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杭州人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紹興人的歲時習俗,不僅歷史久遠,且頗有地方特色。雖時移世易,不少習俗已與時俱進,但正宗的紹興人依然代代相傳地保留著這些風俗。腌制臘肉、撣塵、裹粽子、祝福、廿三夜送灶、社戲等一系列年俗,獨特而具有魅力……
3、年夜飯在溫州人這里有獨特的叫法:分歲酒,新年舊歲交替時,豈能少了分歲酒。溫州人重視分歲酒,早早進行年貨曬制、搗年糕、祭灶……一切民俗活動都圍繞過年一一展開。
4、金華有不少民俗活動歷史悠久,以戲曲最為著名:婺劇摺子戲、浦江亂彈、木偶戲、永康醒感戲、東陽傀儡戲等精彩紛呈。浦江的滾地龍男女老少都喜愛;武義的浪街,清幽樂曲、崑曲小調,是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
5、廿三送灶神,廿四撣蓬壅, 廿五趕長工, 廿六克 ( 去 ) 趕市,廿七搗麻糍, 廿八捱 ( 裹 ) 粽, 廿九窩凍, 三十日早界 ( 上午 ) 還要斫擔柴, 三十夜晚頭米筒侯五大 ( 吃 ) , 正月初一 nang 臘 ( 起來 ) 拜老爺。
7、浙江金華臘月二十七有什麼風俗?
臘月二十七有磨刀、洗澡沐浴、宰雞趕大集的風俗;
1、磨刀
由於人們整天都在忙活吃的,剁肉、剁菜更是十分頻繁,這樣刀就變得頓了。於是人們在這這天都要磨磨刀,一則為了更方便剁肉,二則為了春節時不幹磨刀這樣的危險活,大家知道,春節磨刀、動針是不吉利的。所以這一天是磨刀師傅最忙碌了一天。可如今,磨刀師傅也基本淡去歷史舞台,大家只能自己磨。不會磨的,刀子就只能頓著用了,或者乾脆買新的吧。
2、洗澡沐浴
在老北京有了「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傳說:只要在這天沐浴,就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氣,洗去一年的疾病,給來年帶來好運。在山西呂梁講究二十七日洗洗腳。這天傍晚,人們都要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那是因為,人們認為腳是身上最臟的地方,洗洗腳可以洗去一年的霉運,讓來年大吉大力。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3、宰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七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