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襄陽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襄陽的春節有哪些習俗

發布時間: 2023-02-15 02:18:53

1、襄陽原來的衣食住行習俗 快點,謝謝

衣著解放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服裝也隨之改善。60年代機織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確涼、化纖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開始增多,解放前沒有的內衣普遍穿用。內衣分線衣、毛衣、絨衣、襯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絨服也逐漸增多。解放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服裝也隨之改善。60年代機織布普及,土布被淘汰,70年代人造棉、的確涼、化纖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開始增多,解放前沒有的內衣普遍穿用。內衣分線衣、毛衣、絨衣、襯衫等。毛呢料服和羽絨服也逐漸增多。60年代始有膠鞋、塑料涼鞋、皮鞋,此後逐漸增多。70年代末起,城鎮青年女子多穿中跟、高跟皮鞋。50至70年代,男子多戴遮沿帽,冬季戴三大扇棉帽,亦戴蘇式栽絨帽,婦女普遍圍線圍巾或絨圍巾。夏季,農民多戴「席夾子」(葦笠),近年亦戴草帽。飲食飲食解放前,境內居民生活艱苦,高梁、穀子為主糧,煎餅為主食,且喜吃酸煎餅。早、中餐吃煎餅、豆沫,晚上喝糊塗就鹹菜,不來客不炒菜,「細米煎餅卷豆腐」則是較好生活。逢年過節或來客方吃白面饃或水餃。多數農戶忙時吃干,閑時吃稀,摻糠咽菜,艱苦度日。每遇荒年兵患,則逃荒要飯。解放後農民生活逐漸改善。60年代地瓜干為主糧,玉米、小麥次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發生重大變化,糧食連年增產,玉米、小麥成為主糧,玉米煎餅、白面饃成為主食,結束了「低標准、瓜菜代」的生活,菜餚也隨之豐富起來。大張庄、黃庄一帶歷來有喝茶的習慣,喜喝「大把抓」(大葉紅茶)。70年代後期,城鄉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喝茶習俗遍及全縣。50年代始,地瓜干酒為主,高粱酒、柿子酒、軟棗酒已少見。自經濟體制改革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喝酒者逐漸增多,果酒、啤酒的銷量也逐年加大。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始,社會團體、民間飲酒之風漸盛,且有奢華之風。節日:傳統節日春節:俗稱過年。為最隆重的節日。節前置辦年貨,做新衣服,掃除房舍庭院。臘月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對聯,農村興請「家堂」(祖先),在院子里扎天地棚(祭天)。舊時代有的在大門上貼門神,在門前豎攬門棍,意為阻攔邪魔鬼祟進宅。討債者見貼上對聯或門神,便暫不上門討債.除夕之夜,燈火通明,煙花爆竹,徹夜爆響。亦有院里撒芝麻秸,踏去噼拍作響,稱「踏碎(歲)」。年夜飯酒其豐盛。午夜「發紙馬」、燒紙、燒香、供菜、祭天地鬼神和祖先。年初一晨皆吃水餃。飯後,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孩壓歲錢。鄰居鄉里互拜祝福。年初二走親訪友,你來我往,延續至正月十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敬神鬼活動有所減少,其他習俗仍沿襲。80年代後,縣城元宵娛樂活動,形式更新,規模漸大,燈彩煙火更盛。各廠礦、公司多用汽車安裝彩車,上繪各色圖案置以彩燈,配以人物造型,晚上沿街娛樂,車隊後跟隨秧歌、高蹺、花鼓隊,圍觀人群,人山人海。禮儀習俗:禮節舊社會,百姓見官,婚喪大禮,拜墓祭祖,給長輩拜年祝壽,陪禮叩謝等均行跪拜禮(磕頭)。迎送賓朋,熟人相逢,作揖拱手致意。民國時期,跪拜禮漸除,代之以鞠躬。民間特殊場合,如求神拜佛、祭祖、弔唁、給長輩拜年仍行跪拜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見面握手,點頭示意,招手致意為普遍禮節。家宴、家庭吃飯,座位仍分上下,客人長輩居上,名輩居下。
-------------------來自百度知道世界歷史團隊-------------------
望採納

2、湖北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拜年

跨完年就開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

2、討吉利

中國人過年最愛討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貼對聯是必須的,還有換門神,以前的門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慶的畫像,到唐朝換成了秦瓊、尉遲恭大將兩名將軍,納福迎祥。孝感人還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

3、避禁忌

以前的人們很在意過年時不要觸犯一些禁忌。比如說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掃地,否則會把好運掃出門外;不能與人爭吵,也不能說臟話,不然新一年運氣會不好;打碎杯碗後要說「歲歲平安」。不能洗衣,因為碼頭被水神封鎖,任何人都不能去動…總之就像仙桃地區民間歇後語一樣:初一拜年——揀好話說。

4、舞龍舞獅

到初六以後,越來越熱鬧,舞獅子舞龍的都來了,仙桃地區的舞龍尤其精彩,沔陽鄉間的舞龍,全長二三十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再敷蓋黃布,龍身上還劃有黑脊,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巨龍翻卷騰躍,小孩兒和大人都來圍觀。

5、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3、襄陽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習俗

給個端午節的習俗吧: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4、湖北過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湖北過春節習俗:

1、新婿賀年

在武昌,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岳父母家的人肯定會調戲新女婿,然而苦逼的新女婿只有忍讓和一笑了之的份啦。而黃陂拜年的順序卻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2、舞龍舞獅

差不多到初六以後,越來越熱鬧,舞獅子舞龍的都來了,仙桃地區的舞龍尤其精彩,沔陽鄉間的舞龍,全長二三十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再敷蓋黃布,龍身上還劃有黑脊,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巨龍翻卷騰躍,小孩兒和大人都來圍觀;舞獅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別人商鋪里去,用一塊紅布掛在梁間,在眾人喝彩聲中舞獅人敏捷地取下來,名曰「取紅」。

3、旱蓮船

旱蓮船又叫采蓮船,是江漢平原鄉間常見的春節娛樂活動。旱蓮船是在鐵絲外用布料縫製成船的樣子,再加上遮陽頂,整個船五顏六色,非常喜慶。表演者穿上戲服,翩然起舞,旁邊會有丑角扮作撐篙人,他們一般會唱著沔陽花鼓戲或者鄉間小調,挨家挨戶表演,人家就會給些紅包、煙酒,討個吉利。

4、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5、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4)襄陽的春節有哪些習俗擴展資料: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5、作文 《家鄉的習俗》 家鄉所在地 湖北襄陽

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氣息一天天濃了,年前年後的一個多月里的日子裡,幾乎濃縮了家鄉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一進臘月人們就充滿了迎春的熱情。第一個節日當是過臘八,每年的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婦們就早早地起床,忙著洗糯米、撿各色豆類、選各種乾果,備齊各種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臘八粥,等到熱氣騰騰,香味彌漫整個房間的時候,臘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緻,那份溫暖,是商店裡買來的八寶粥是無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渾身熱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竄到了眼前,就連行走時的腳步也加快了幾分。接下來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來,臘八過後,接著就是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很傳統的儀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爺上天,各家各戶點上香燭,擺上貢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時有一種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和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家裡的壞事。沿襲了幾千年的風俗,在現代化的今天也賦予了其新的含義,因為每年從這一天開始,在外奔波的親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加快回家的步伐,於是祭灶也就演變成聚灶,送灶王上天變成了迎接在外遊子的回家。緊接著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掃衛生,准備年貨,家裡要收拾得窗明幾凈,一塵不染,廚房裡備足雞鴨魚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規矩要吃上七天,這就叫夾年飯,預示著豐衣足食,年年有餘。除夕之夜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熱鬧非凡、忙亂有序的氣氛中迎接年的到來。一家人邊看電視邊聊天,細數一年中的收獲,分享一年裡的快樂,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難得的相聚時刻,等到午夜時分砰砰啪啪的爆竹聲響起時,人們懷著不舍的心情,帶著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歲,按當地的風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會越健康長壽,有的甚至守歲到凌晨,一夜無眠。
迎春納百福,過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熱鬧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結伴團拜,小輩要給長輩行拜年禮,長輩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一片寒喧聲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戶紅燭搖曳,大街小巷彩燈高掛,興奮了一天的人們進入了甜甜的夢想,講究個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預示著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親戚訪朋友馬不停蹄,直至紅紅火火鬧完元宵,隨著年的腳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覺越走越遠,越來越淡了

6、襄陽春節所有的傳統習俗

當地原住居民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客籍居民二十四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還有掃塵的習俗,打掃室內外垃圾穢氣,洗涮用具、餐飲食具。

有送「灶王爺上天」,吃「灶餅」、「灶糖」的習俗。

臘月三十上午稱作「叫花子」集,人們只做半天營生。忙著貼春聯、掛燈籠、廳堂內布置年畫,呈現過年的氛圍。下午,男的祭祖上墳。家庭主婦准備豐盛的「團年宴」。

晚上,全家吃「團年飯」。通宵不眠,謂之「守夜」、「守歲」。半夜子時,放鞭炮禮花,喜迎新的一年到來。正月初一,稱「大年初一」。

天剛亮,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未婚晚輩「壓歲錢」。早餐吃過餃子,依次給家族、鄰里、親朋好友拜年。正月初二,女婿帶年禮給岳父母拜年。其次,是給姑父母、舅父母拜年。拜年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6)襄陽的春節有哪些習俗擴展資料: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 

在童話傳說中,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爆炸聲,而且在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到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便有了拜年、貼春聯、掛年畫、貼窗花、放爆竹、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守歲、舞獅舞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春節習俗。

參考資料:春節習俗—網路

7、襄陽節日風俗

習 俗

春節及其前後

舊時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也有少數居在在二十四小過小年),這天打掃室內外清潔,送灶神,吃灶餅,城鎮居民這天還吃灶糖。臘月三十貼春聯,敬年神,迎祖宗,放鞭炮,全家團聚,同桌共餐,名為「吃團年飯」,慶祝一年來的吉利平安。晚間守歲至深夜,也有通宵不眠的。正月初一至初三,3天為年節。初一清晨以香火、牲醴、糕點等供品祭拜祖先,繼而少小給長者拜年,長者賞以「壓歲錢」。第一餐吃餃子,稱做「得圓寶」,用作團運亨通的象徵。然後左鄰右舍、家門親族互相拜年,一般以煙茶招待,至親好友則款待酒飯。初二至初三走親戚,帶上禮品往拜岳父母、姑父母或舅父母,特別是給岳父母拜年必不可少。初五叫「破五」,比所節更隆重,人們見面互道「恭喜發財」。春節期間頗多禁忌,初一不能做針線活,不能掃地出門,不能把水潑在地下,魚不能吃掉,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非說不可則用隱諱的方法,,如把「死」說成「老了」。

飲 食

本縣人民習慣日食三餐,兩稀一干(即早晚吃稀,中午吃干)。農忙時五餐。舊時麥類、豆類、小米、包穀、高梁、紅薯為主,除歐廟、東津、峪山、黃龍、泥咀等產稻區可吃些大米外,其它各地均以麵食為主,很少吃到大米。建國後,由於大力興修水利,水稻生產得到發展,民食以大米、白面為主,很少吃雜糧,大麥、注小米、高梁根本無人再吃了。襄北人民的飲食習慣變化尤大。平時菜蔬尚儉,一二樣素菜即可,農忙、節日尚豐。喜慶則一席十葷。襄北習慣吃腌菜,襄南習慣吃熟菜。

8、湖北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湖北過年的風俗有如下:

1、湖北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

2、湖北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湖北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3、湖北人跨完年則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

但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4、湖北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9、湖北過年的風俗和傳統是什麼?

1、襄陽:除夕吃荸薺大年初一吃餃

在襄陽,老百姓過年一般會在年前一個月做准備。

灌香腸、纏纏蹄、腌制各種雞鴨魚肉等臘味,准備各種年貨。而在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的這一天,襄陽人大都會買來灶餅,供於桌上,全家圍在一起,一人吃一個,預示新一年甜蜜和幸福。

2、恩施:殺年豬、打糍粑

恩施地區聚居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在這里民族文化如一朵奇葩一般,展現了它的獨特魅力。

恩施地區過年大概都在臘月二十之後就開始做准備,幾乎每家每戶都要殺豬,而且殺豬的時候也會請鄰居到家裡吃皰湯,同時這也是孩子們期待的時候。

3、武漢:除夕「咵天」到凌晨

除夕,武漢人要貼對聯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要祭祖,吃團年飯,一家人團員的圍坐在一塊,邊吃邊咵,一直到轉鍾,才算完成了守歲。

零點一到,小輩便會向長輩拜年,長輩把准備好的壓歲錢給伢兒們。

4、荊州:魚糕、魚圓不可少

在荊州的農歷除夕,家家戶戶都會准備一大桌豐盛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

有許多菜更是荊州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且每樣菜都有著寓意。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物產豐富,魚米之鄉,比如,魚糕、魚圓、全魚等都是不可少的,另外,炸春卷、發菜也都列在其中。

5、仙桃:「沔陽三蒸」與「沔陽三臘」

仙桃地區,以前都是在晚上闔家團圓吃年夜飯,現在一般是中午夫妻倆會娘家吃年飯,然後一起回婆家團聚。

由於年飯已經不局限於晚上吃,所以現在一般只說「年飯」或「團圓飯」。

10、襄樊民俗!

襄樊民俗

家族 舊時,襄樊土著或外地遷入者定居一處,因人丁興旺而發展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陳家營的陳家、劉家河的劉家,他們聚族而居,有族產、族規、族普,家族事務由族長掌管。家道富裕而輩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發言權,族內組織常常與鄉里政權組織混成一體。有的族長就是鄉長或保長、甲長、集族權政權於一身。建國後,家族組織解體,但農村族間房頭意識還存在,按譜取名的遺風還盛行。

待客 襄樊人歷來好客,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待熾茶,陪坐敘談。客走送於門外,拱手相別,囑「慢走」、「再來」。留客吃飯,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說,叫做「有酒無菜,客人不怪;有菜無酒,站起來就走」,意在強調酒的重要,並非不備菜飯,宴飲必先酒後飯,不可先飯後酒,否則便為「犯上」(「飯上」諧音)。飯酒必強勸,以客人吃醉為好。主人若不善飲,則請有酒量者陪客勸酒。飯也強添,唯恐客人不飽。往往客人碗中未盡,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從背後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餘,主人方才稱心,這叫「叩飯」(襄樊土音念Kang飯)。現拱手迎送之禮已廢,以握手代之。叩飯之俗已不多見,唯勸酒之禮盛過舊時。

席次座位 舊時,請客設宴,非常講究席次、座次。請長輩、老師、鄰里中年長者為客,必延之上坐。一般面南為上座若房屋門不朝南,則以屋門為方位標志,取背靠神櫃、面向門者為上座。左右為陪坐,對面為下座。桌縫木紋要左右橫向,不得正對上座。若同時擺設兩席以上,則正屋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廳屋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輩份、年齡需與客人相當。建國後,這些風俗還在,但遠不象舊時那麼嚴格。公職人員、同事之間已無這些講究。 親友交往 襄樊自古民風淳樸,輕利重義,朋友交往患難與共,禍福相依,同時有敬師長、敬長者之風。親友之間禮尚往來,名目繁多。時令節日、婚喪喜慶、添丁進口、壽誕遷居,都贈送禮品、祝賀宴飲,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債」俗諺。有的鄰居相處融洽,日近日親,交往密切,勝過親戚,叫做「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建國後,江湖義氣有所消煞,「送人情」習俗也漸漸淡化。70年代後期以來,「送人情」之風再度盛行,成為人人厭惡而又擺脫不開的陋習。

婚嫁 婚嫁是家族延續的重要環節,古人十分重視,禮儀甚繁,有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6禮。襄樊舊時婚嫁逐漸演化為訂親、擇期、迎親幾個步驟。

訂親 首先,男方父母請紅爺(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則由紅爺將女方的「八字庚貼」(即寫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時的柬貼)交付男方。俗稱「拿八字」,也叫「傳庚」。男方父母擇吉日請信任的算命先生將男女二人的八字進行推算,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犯相剋,則婚議作罷;若相合相生,則可訂親。整個訂親過程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不得過問。俗諺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擇期。訂親之後,男女每年給女方送一次禮物,叫「填庚」。到適當時候,男方請紅爺到女方協商迎親日期,女方則提出聘禮規格要求,紅爺往來奔走,雙方同意後即下聘禮,確定迎娶日期,一般訂在黃道吉日,或陰歷雙日子。襄樊人喜愛選擇初八、十八、二十八幾天,叫做「要得發,不離八」。 迎親 民間也叫「過期」。迎親前一日設宴待客,男方稱「暖郎酒」,女方叫「梳頭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齊楚,披紅掛彩,坐轎或騎馬,領著花轎迎親。一路上鞭炮鑼鼓聲不斷。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鳳冠,頂頭蓋,紅襖羅裙,拜別祖先後上花轎,由兄弟或侄輩男丁相送,叫做「發親」。然後,新郎轎(馬)前導,新娘花轎及嫁妝後隨,鑼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轎後,由牽親娘子攙扶新娘下轎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懷酒。當天「鬧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參加,謂「三天無大小」。其間大宴賓客,謂「喝喜酒」。凡送禮親友都在宴請之列。娘家送親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當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輩來迎新婚夫婦至娘家,謂「回門」。酒飯後即返回男家,謂「三天不空房」。在整個迎親過程中,還有許多瑣碎的象徵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紅棗,即「早立子」(棗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兒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徵二人偕同到老,等等。 建國後,國家頒布《婚姻法》,封建包辦婚姻制度被廢除,舊的婚禮儀式也隨之改變,男女自由戀愛,登記結婚。婚禮多選擇在國家法定或民間傳統節日舉行。50-70年代以簡朴為榮。女方不要彩禮,男方不計嫁妝,步行或騎自行車迎親,禮儀大方樸素。國家公職人員結婚,一般在機關內舉行典禮儀式,以喜糖煙茶待客。民間雖宴請親友,但也較簡朴。80年代,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某些人家為婚嫁購置高檔傢具、家用電器、以小轎車迎親,並連日大宴賓客,往往使雙方家庭多年積蓄為之一空,也有些青年和家長崇尚節儉,不擺闊氣,不受禮,不請客,讓新婚夫婦參加有關部門舉辦的集體婚禮,在熱烈而樸素典禮儀式之後,新婚夫婦共植同心樹,這既象徵愛情天長地久,也為綠化環境作了貢獻,受到社會廣泛的贊揚而逐漸形成新的風氣。 舊時,男子失偶再娶,禮儀與初婚相同,謂「續弦」。女子一般不再嫁,再嫁曰「再醮」,俗稱「再走一家」。再嫁無儀式舉行,男方著人迎至家中即可。建國後寡婦再嫁得到社會肯定和法律保護。

壽誕 慶祝生辰,俗稱「過生」或「做生」。兒童生日吃長壽面,穿新衣,長輩贈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歲、60歲、70歲生日較為隆重,多由晚輩操持,親友祝賀,送壽聯、壽匾或其他禮物,主人置酒款待。

喪葬 舊時興土葬,對棺木(也稱壽木)特別講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優質木材製作,內裝裱,外雕鏤,反復油漆。人死後,洗身、穿壽衣、放入棺內,名曰「入殮」。靈柩放入靈堂「停靈」,夜間由死者親人陪伴,停靈3天。然後由孝子孝孫送至墓地掩埋。建國後,上述喪禮中屬封建迷信的活動漸廢除。7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國家公職人員及大部分市民,遇喪事只設靈堂,置花圈、輓聯,開追悼會,家屬親友佩黑紗於左臂寄託哀思,禮儀肅穆庄嚴。近年來,少數地方在民間喪儀中有些舊俗又有所抬頭。

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襄樊人民最重春節,不僅隆重熱鬧,而且持續時間很長,實際上一進入陰歷十二月(俗稱臘月)就開始過節的准備工作。街道、鄉村組織排練文娛節目,扎制燈具、練習龍燈、旱船、小車等民間歌舞。家家戶戶購置節令食品、用具,腌制雞鴨魚肉等臘味,俗稱「辦年貨」。
十二月二十三日謂「小年」(南來客籍居民以二十四日為「小年」)。舊俗於這一天晚上祭灶,家家打掃室內外衛生,清洗、粉刷灶台,擺香案於灶王夫婦畫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餅(糖餅)及時令果品為祭。也有人於灶膛內點燈並撒放灶糖、灶餅等物品。祭畢,焚燒灶王畫像,送其上天,而後再購一幅新畫像,於除夕夜禮拜張貼,意思是迎請灶王回家。建國後這一舊俗被廢除,唯打掃室內外環境衛生的傳統得到繼承,灶糖灶餅也演變為節令食品,不再進行迷信祭祀。 臘月三十日為除夕。這日,貼門神,貼春聯,迎家神,放鞭炮,生火盆,合家團聚,吃「團年飯」。家庭主婦在屋內四角撒放荸薺,於床頭和小孩貼身衣兜里放幾棵蔥和蒜苗(荸薺在襄樊土語讀音與「不忌」相同,蔥蒜則諧音「沖散」),據說這樣可趨吉避凶,沖散災星。晚上包「元寶」(相當於北方餃子,唯襄樊人以梯形面頁包制,形同銀元寶,故名),通夜不眠,謂之「守歲」。建國後,門神演變為年畫,春聯也換了新內容,迎家神習俗已廢除,包元寶守歲得到繼承。近年來電視普及,於除夕收看春節聯歡節目已成慣習。每當夜半。歲尾歲首交替之際,大街小巷鞭炮聲不絕,迎接新春。

正月初一至初三為春節正日子。初一清晨祭拜祖先。小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少小者打發「壓歲錢」(或在除夕時打發)。壓歲錢在清明多以紅線繩串制百枚,取「百歲」之意。其後通用紙幣,錢數即據家庭經濟狀況多少不一。歲首第一餐吃餃子,謂「得元寶」,象徵在新的一年財運享通。接著,家門親戚、左右鄰舍互相拜年,並視親疏遠近而分別以煙茶糕點或酒飯款待。商家、業主對較為疏遠的同行、客戶,一般不親自登門拜年,只派店員、學徙分送拜年貼致賀。初二,女婿攜帶禮品給岳父母拜年。岳家必以酒飯款待。俗語「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謂此禮絕不可少。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初三、初四,一般親朋互相拜賀,至親好友開始接春客。初五叫「破五」。全家吃「元寶」、宴飲,與初一同樣隆重,有「破五大似年」的俗語。 舊時,春節期間禁忌繁多,如破五以前不得做新鮮飯(「元寶」例外),即使宴飲,其主食也只能交年前蒸熟的饃饃、包子熘熱進食。席間有魚,一般不吃。若放置魚盤時魚頭指向下席方位,表明主人准備的魚多(有餘),此魚可吃。若魚頭指向上席方位,則表明此魚絕對不能吃,留下全魚,象徵有餘。水不能潑在地上,潲水(泔水)垃圾都不能倒出門外。掃地要從大門向屋裡掃,意為財寶不外流。講究的人家甚至從進入臘月開始就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實在避諱不了的則用近義詞或約定俗成詞語代替,如說「飯吃完了」不吉利,要說成「飯吃齊了」;「人死了」不吉利,要說成「人老了」,等等。守孝人家門神對聯需用黃紙書寫,而且不出門向親朋拜年。
建國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民間祭祀活動逐漸消失。諸多禁忌不再講究。不少廠礦企事業單位職工在春節期間堅守工作和生產崗位,各級領導在大年初一上街打掃衛生,清除積雪,分頭給烈軍屬、離退休幹部、勞動模範、部隊戰士、福利院老人和堅守崗位的職工拜年賀喜,有的單位則舉行團拜,新的風尚逐漸形成。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大節日。襄樊舊俗,燈節先一日,好事者扮縣太爺,著丑角衣服,手執3尺長短的大煙袋或者特大號摺扇,騎一根碗口粗細丈余長的木杠子,由2「民夫」抬著,前有「差役」高舉「肅靜」、「迴避」牌子開道,後有「騎驢」的「搖婆子夫人」和肩挑「夜壺」(便壺)的「雜役」相隨,一路敲著破鑼,前呼後擁,沿街「催燈」。每經商民士紳門口,「差役」便高喊:「掌櫃的,燈准備好了嗎?」主人即湊趣,故作惶恐,打躬作揖回答:「回老爺話,准備好了。」差役轉身稟告「縣太爺」,「縣太爺」隨即指手劃腳一番,即興傳下些「命令」及「賞罰條文」。「騎驢」的「夫人」歌舞助興。「雜役」趨前提起「夜壺」為「縣太爺」敬酒,插科打諢半真半假,滑稽詼諧,充滿節日喜氣。民間稱之謂「老爺騎杠子」。 十五日為燈節正日子,家家張燈於門前,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獅子、龍燈、旱船、高蹺、蚌殼精、高台故事等歌舞雜耍走街串巷,十分熱鬧。更有巧手人家,選擇本地特產紅皮白蘿卜,在外皮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鏤空內瓤,裝置蠟燭、提線,名曰「蘿卜燈」,玲瓏可愛,供少年兒童沿街玩耍。

十五日晚飯吃湯元,或煮、或炸、或煎炒,味美可口。
十六日繼續玩燈。

穿天節 此為襄樊古代特有的節令。宋代左季裕《雞肋編》稱「襄陽正月二十一日謂『穿天節』,雲交南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漢水之濱,傾城自萬山泛綠舟而下。婦女於灘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絲貫之,懸插於首,以為得子之祥」。

三月三 襄陽城西四里有龜山,俗稱宮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廟,故又有「小武當」、「小頂山」、「真武山」之稱,襄樊居民訛音稱「周公山」。襄樊舊俗,謂三月三來游,可免災。
又,去城西二十餘里有諸葛亮耕讀之地--隆中。每逢三月,牡丹盛開,襄樊人爭相觀賞,故又有「陽春三月,隆看牡丹」之俗。 建國後,真武廟毀,去真武山消災迷信風俗也廢,而春遊隆中的風習猶存。與舊時不同之處在於不僅是去觀賞牡丹,而且演變為對青少年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教育活動。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