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古代皇帝是怎麼過的
1、古代的皇帝是怎麼過春節的?寫福字!吃餃子!還擺家宴?
古代春節:宋朝
過年開始吃餃子放爆竹
過年引語:敬賀正旦
過年特點:過年吃餃子、放爆竹,「拜年帖」盛行
中國人的古代春節習俗很多始於宋朝。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葯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據記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餘種。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拜年帖」在宋朝才逐漸形成風俗,當時被稱為「飛帖」,那時家家戶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就是放「飛帖」之用。
北宋著名文人秦觀有一份拜帖,上款為:「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下款是:「高郵秦觀手狀。」敬賀正旦,即「恭賀新年」的意思。賀卡可以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此種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達,比如宋代常寫「敬賀正旦」,久而久之,賀語就出現了程式化,言簡意賅、講究喜慶、互送吉語,傳達人們對生活的期冀與憧憬。
古代春節:明朝
十五賞燈會十分盛行
過年引語:舉酒相祝,又遇新年
過年特點: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
到了明朝,古代春節過年習俗十分隆重,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
明代《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而沈明德有一首元旦《蝶戀花》小詞,道盡明代杭州民間元旦風俗,「接得灶神天未曉,爆仗喧喧,催要開門早。新褙鍾馗先掛了,大紅春帖銷金好。爐燒蒼術香繚繞。黃紙神牌。上寫天尊號。燒得紙灰都不掃,斜日半街人醉倒。」
明朝過年時,不得不提賞燈會。曾任順天府宛平縣知縣的沈榜,所著的地方史志書籍《宛署雜記》記載:過年從正月初十到正月十六,是賞燈的日子,各地制燈工匠和商人雲集京城,把自己的產品拿到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售賣。燈市上形形色色的花燈,應有盡有,專程前來觀賞的人摩肩接踵,男女皆有,熱鬧非常。正月十四開始試燈,各種花燈開始點亮懸掛;正月十五燈會正式開始;正月十六罷燈。
明代京城拜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見面跪拜,即使是人們在路上見到親友也會下車,在路中叩頭拜年。另一種拜年是客套的禮儀形式,明朝中期京師有所謂「望門投帖」之俗,一些朝官之間為以送賀帖的方式,作為年節應酬的禮儀形式。
明人張瀚在《松窗夢語》中說:「今海內士庶咸重歲首,而慶拜往還,舉酒相祝,惟吾杭最盛。」當時有諺曰:「老子回頭,不覺重添一歲;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見民間年節老少歡娛情景。
古代春節:清朝
皇帝寫福字賜給群臣
過年引語: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
過年特點:過年很奢侈,皇帝寫「福」字賜大臣
清朝非常重視過大年,清朝宮廷管過年叫春節,從臘月開始就忙碌起來。
古代春節時,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追溯起來,是從康熙開始的。清代昭槤所著的《嘯亭雜錄》記載:「其內廷翰林及乾清門侍衛,皆賜雙鉤福字,蓋御筆勒石者也。其餘御筆皆封貯乾清宮,於次歲冬間,特賜軍機大臣數人,謂之賜余福。」
清代過年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完,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據《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
清代的大戶人家過年相當奢侈。《紅樓夢》中就有描寫。賈府過年比較講究,到了臘月二十九,各色齊備,兩府中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接著是朝賀,「賈母等人按品上妝,擺全副執事進宮朝賀,兼祝元春千秋」。賈府的田地很大,收租收物是賈府每年最重要的經濟來源。當時的黑山村烏庄頭送來了「年貨」,附帶著一張「拜年帖」,書中寫道:「那紅稟上寫著:『門下庄頭烏進孝叩請爺奶奶萬福金安,並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賈珍笑道:『莊家人有些意思。』賈蓉也忙笑道:『別看文法,只取個吉利兒罷。』」
古代春節每年除夕都要祭祖,賈家是大家族,宗祠建得極有氣派,書中描寫「五間大廳,三間抱廈,內外廊檐,階上階下兩丹墀內,花團錦簇,塞的無一隙空地」。
賈府自家真正的過年時間,最主要的方式是親戚之間宴請「年酒」。賈府過年取樂更多是在「元宵開夜宴」上,賈母在花廳上擺了酒,還叫人去請族中男女來一起喝酒、聽戲,還要大把給戲子們賞錢,以顯示賈府表面的富足。
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復雜。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習俗也不一樣。當時拜年也稱「辭歲」。有特殊關系的人,新年辭歲必須遵例而行。如京師大臣必須給皇帝辭歲;王公府第中的「包衣人」、「府哈喇」必須給本府主人辭歲;本族的晚輩必須到設有「桿子」、「板子」、「影堂」的族長家辭歲;無論已婚或未婚的女婿,必須到岳父家辭歲等。
2、古代過年皇宮有什麼儀式?
一、大年初一的太和殿群臣宴
大年初一,文武百官要在紫禁城最雄偉宮殿太和殿集體向皇帝拜年。天亮前群臣在午門外集合,然後到太和殿按品級站18排,宣讀完簡短的賀詞後,王公百官向皇帝三跪九叩。叩拜完後皇帝賜茶。飲茶之後再次叩拜後按次序退下。順治朝時在朝賀儀式後開始出現太和殿大型宴會,皇帝與王公百官共賀新春佳節,稱太和殿筵宴。
筵宴儀式隆重,規模也很大,一般需要擺宴會的桌子210張,羊需要100隻,酒至少100瓶。先奏樂,就坐後大臣叩拜,然後是繁縟的進茶、進酒、進餐儀式,一邊欣賞著滿族舞蹈「喜起舞」等歌舞、「丹陛大樂」等樂曲,一邊吃喝,最後在樂曲聲中,叩拜禮結束。
二、守歲的吉祥盤、消夜盤
宮中除夕夜守歲的習俗中很重要一項是各宮擺吉祥盤、消夜果盒,互相贈送,祝賀新禧。吉祥盤一般擺五個青蘋果、紅棗、栗子、磨盤柿子,取「清平五福、早早立子、事事如意」之意。消夜盒是指後妃喜歡吃的糖果、蜂蜜等甜食,盛裝的盒子精美,御茶房用多種蜜餞食品,擺出「五福捧壽」「歲寒三友」「吉慶有餘」等圖案,分別裝在木製的盒內,擺在養心殿。
三、開筆儀式
清朝自雍正帝開始,每年年三十的午夜,皇帝的第一件事是,洗漱好,穿上冠服,鄭重其事地到養心殿各處拈香,結束後到東暖閣舉行開筆儀式。
皇帝親手點燃蠟燭,拿起刻有「萬年青」的毛筆,書寫吉語,一般是兩三行,內容大都是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皇帝寫好後,密封起來不能拆閱。儀式結束後,將萬年青筆、玉燭長燈、金甌永固杯收起來放好備來年再用。
其他的,還會吃素餡餃子,天子賜福字、賜辭歲荷包給大臣、妃嬪,以及頻繁地看連台戲,一片其樂融融、熱鬧景象。
3、在中國古代,到了春節的時候皇家是如何慶祝的?
在中國的古代到了春節,皇家過新年也是穿新衣,戴新帽,貼對聯,吃餃子。我們也剛剛過完新年,我們過新年的方式和以前雖然有不同,但是大致還是這樣的,到三十夜那晚上我們都會將對聯提前貼好,而且那天就可以吃一餐很好的,如果買了新衣服新鞋子的話就可以穿上了,那天晚上還可以拿到很多的壓歲錢,很多小夥伴就有一個疑問在古代的中國,我皇帝他們是怎樣慶祝春節的,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的講解一下。在古代的中國皇帝和普通人一樣也會穿特別的衣服,而且安排特別的年夜飯。我們先怎樣的穿上好看的衣服和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在除夕夜那天晚上皇帝他們也會穿上嶄新的龍袍,這些龍袍上面基本上都是用金線或者是綵線綉出了龍的圖案,還有一些花紋以及會穿上一些毛大衣,頭頂上會帶上金光閃閃的皇冠,胸前還會對別很大的珍珠胸針顏色象徵著國家繁榮富強,然後和普通人一樣。年夜飯裡面也有餃子,不過皇帝吃的要豐盛一點,基本上各地的美味在餐桌上都會看到,在這一天他們會舉行一些儀式。
在古代的中國春節皇帝過新年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們會到養心殿裡面把一些餃子全部改成肉餡的,這個時候太後還有一些福晉格格們會一起進宮,包餃子是非常歡快的日子,大年初一坐在一起吃的餃子或者吃的湯圓。大家聊聊天,但是也是非常有規矩的。
對於這件事情你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