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流行疾病有哪些
1、過年期間,常見病人群應該如何注意?有哪些禁忌?
假期期間氣候變化多端,衣著需要注意保暖,避風防寒,以防感觸風寒外邪,引起感冒、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子、一些常常畏冷、易感冒的人,更應當留意多穿衣服防寒保暖。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最好是不必到人比較多的場所,以防交叉感染,春節是冬春交接的時節,也是胃腸疾病多發的時節。留意保持一切正常的膳食規律,降低「肥、甘、厚、膩」食物,盡可能要保證平衡膳食、營養均衡,營養搭配,切勿暴食暴飲,使胃腸道損傷。餐桌上飲酒要張弛有度,切勿過多飲酒。
多居家,勤通風。家裡保持每日2次通風,每次30分鍾。多居家活動,少參加聚會,少去公共場所,少接觸公共物品,在公共場所,一定要保持安全距離。盡量採用網路拜年。合理休息,適度運動。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春節期間一定要注意休息,不可熬夜。適度的鍛煉可以調節心肺功能,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每日可散散步、做做呼吸操等適度的運動。但鍛煉也要注意時間,建議大家不要在早上鍛煉。
春節期間,日常生活規律常破壞,易出現忘服、漏服葯物的情況,切忌「這頓沒吃、下頓加倍服葯」。出現漏服葯物時,可採取以下方法處理:若漏服葯物為每日兩次或兩次以上者,漏服時間處於兩次用葯間隔時間的一半以內,可按單次用量補服,不需要劑量加倍;若超過此間隔的一半以上,一般不需再補服。若漏服葯物為每日一次者,當日發現漏服,可立即補服,次日發現漏服,則不必補服。若漏服葯物是餐前服用的短效葯物,如格列奈類降糖葯,漏服之後通常不需補服。
春節期間,日常生活規律常破壞,易出現忘服、漏服葯物的情況,切忌「這頓沒吃、下頓加倍服葯」。出現漏服葯物時,可採取以下方法處理:若漏服葯物為每日兩次或兩次以上者,漏服時間處於兩次用葯間隔時間的一半以內,可按單次用量補服,不需要劑量加倍;若超過此間隔的一半以上,一般不需再補服。若漏服葯物為每日一次者,當日發現漏服,可立即補服,次日發現漏服,則不必補服。
2、春節,是腸胃病的高發時段,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飲食?
春天是腸胃病的高發季節。很多人都會感到腹脹,腹痛,沒有食慾。在春天,我們要妥善調理好我們的腸胃,避免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調理,比如:多做運動、早睡早起、健康飲食、服用葯膳等。假如我們面面俱到,那麼我們的腸胃就會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才會吃嘛嘛香,身體倍棒。
最先,我們要留意標准飲食結構。我們要防止暴食暴飲、不能吃油膩感、油炸的食品類,由於這種食材給大家的腸胃產生巨大的壓力,會造成胃腸道病症。此外,我們要多吃蔬菜、新鮮水果等推動大家腸胃消化的食材。新鮮水果含有維他命、蔬菜水果含很多的纖維,這都能夠推動腸道蠕動,提升大便。標准飲食結構的與此同時,大家還需要規律作息,早起早睡,不可以弄亂生理時鍾。
次之,假如覺得食慾不佳,可以多做運動。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各種生長激素代謝,調整人體的人體生理主題活動,推動消化,提高能量消耗。在我們運動時覺得挨餓,那麼就表明大家所吃下去的食材獲得了消化。這個時候便會越來越有胃口了。春季溫度適合,我們可以多多試著慢跑、游水、轉呼啦圈等運動。運動既能增強體質,又能緩解情緒。運動前應留意填補葡萄糖水,防止因血糖值過低造成昏厥。
最終,我們可以根據服食一些推動腸胃消化作用的食物調理脾胃不適感。例如,薏米水可以協助身體排出來體內濕氣,防止身體在濕冷的春季瘀滯太多體內濕氣,沒法排出來,進而造成腸胃不適感。此外,多吃小紅豆、胡椒粉、冬瓜等養胃食物。那樣可以有效的提高胃腸道的消化作用,減輕春天的胃腸道作用不適感的病症。
3、現在H7N9嚴重嗎,傳染性大嗎
冬春季是H7N9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去年入冬以來,由於受氣候異常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動物禽流感疫情呈高發態勢,波及亞洲、歐洲、中東的近40個國家和地區。我國H7N9疫情出現病例增多、分布地區廣、散發程度高等特點,病例多數散發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01
什麼是H7N9?
禽流感病毒屬於甲型流感病毒屬,除了感染禽類外,還可以感染人、豬、馬、水貂和海洋哺乳動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年來主要為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疫情是由H7N9病毒引起的,自2013年我國華東地區首次發現人感染H7N9病例以來,每年都會在冬春季出現季節性流行。
H7N9病毒特點
(1)H7N9禽流感病毒對禽類的致病力較H5N1弱,在禽類間易於傳播且難以發現,增加了人感染的機會。
(2)禽流感病毒普遍對熱敏感,加熱至65℃ 30分鍾或100℃ 2分鍾以上可滅活。對低溫抵抗力較強,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況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02
H7N9的傳染源都有哪些?
H7N9的傳染源為攜帶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類。目前,大部分為散發病例,有數起家庭聚集性發病,尚無持續人際間傳播的證據。
03
H7N9的潛伏期是幾天?
潛伏期多為7天以內,也可長至10天。
04
H7N9的傳播途徑都有哪些?
流行病學調查提示,H7N9可通過呼吸道傳播或密切接觸感染禽類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獲得感染;或通過接觸病毒污染的環境(如活禽市場)感染。
05
H7N9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在發病前10天內接觸過禽類或者到過活禽市場者,特別是中老年人。
06
H7N9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患者的臨床表現為流感症狀,常出現發熱、咳嗽、咳痰,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重症患者病情發展迅速,表現為重症肺炎,體溫大多持續在39℃以上,出現呼吸困難,可伴有咳血痰,常快速進展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死亡。
07
目前的疫情會不會越來越嚴重?
按照既往疫情流行規律,每年春節過後發病數量會出現明顯的下降。目前疫情上升勢頭已經得到遏制,並且近期各重點疫情省份已採取了更加嚴格的針對活禽經營市場和活禽交易的控制措施,相信對於控制疫情的進一步發展將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08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感染H7N9流感?
1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直接接觸活禽類,尤其是病(死)禽,若曾接觸,須盡快用肥皂及水洗手。
2
不要購買活禽自行宰殺,不接觸、不食用病(死)禽肉,不購買無檢疫證明的鮮、活、凍禽及其產品。
3
生禽和雞蛋等一定要燒熟煮透,在處理加工生禽肉和蛋類後要徹底洗手。
4與家禽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都要進行個人防護。5
如果出現發熱、咳嗽、頭痛等流感症狀,要及時就診,早檢早治。
功德君想說,以上就是所有H7N9的知識了,關於預防H7N9病毒的方法你get√到了嗎?平時注意攝取有利於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素,並做好個人的保健,才能更好地應對疫情。
ps:如果您想看哪一類的文章內容,記得給功德君留言,功德君隨時恭候哦!
4、兒童常見的季節性傳染病有哪些?
1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很強。有發熱、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症狀。
2皰疹性咽峽炎
兒童皰疹咽峽炎常見於1-7歲兒童,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夏季為高發季節。但其主要傳播途徑除了糞-口途徑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性較強,而且傳播速度較快,所以常常會引起同遊玩的孩子一同發病。除了咽峽部皰疹外, 常常伴有高熱、咽痛、頭痛、頜下淋巴結腫大或壓痛等。
3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解便常常夾雜粘液、甚至膿血,便意急切,解便後又始終覺得沒有解干凈,部分病例可出現發熱等症狀,又因為這種疾病常常會因為食物源引起,常常還可以出現幼兒園、小學班級集體發病的情況。個別重症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4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多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由病毒引起,經蚊蟲傳播,多見於夏秋季,常伴突發高熱、惡心、意識障礙、驚厥、嘔吐、嗜睡、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等症狀,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屬於血液傳染病。對乙腦最好的預防就是防蚊滅蚊,及時接種乙腦疫苗。
5傳染性結膜炎
該病常常突然出現眼部燒灼感,疼痛、眼皮紅腫、分泌物增多、怕光、流淚、雙眼充血、甚至出現眼瞼腫脹等。
傳染性結膜炎是通過接觸傳染的眼病,如接觸患者用過的毛巾、洗臉用具、水龍頭、門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注意衛生是預防的重點。
預防傳染病的辦法
當然常見流行病還有很多,例如流腦,水痘,風疹等等,不同的傳染病治療不同,但是基本的預防措施是相似的,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來預防,減少小朋友患傳染病的幾率:
1常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常洗手,不用手揉眼,不隨地吐痰,勤換衣、曬衣被,嬰幼兒奶瓶定期消毒;
3夜間做好防蚊工作,尤其是外出遊玩時。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可一定程度防止皮膚感染、減少蚊蟲叮咬;
4科學喂養、增強免疫力,注意合理蔬果、粗糧搭配,避免進食過多高熱量食物以做到營養均衡;
5隨時根據天氣變化穿衣,降低感冒幾率;
6適當鍛煉,增強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體溫的調節能力,使得孩子更少出現高燒的情況;
傳染病的內容分享就到這里了,希望各位家長都能注意平時的預防工作,防範於未然永遠是最好的方式。
5、流行性疾病有哪些
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結核,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
血液傳染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等.
體表傳染病:狂犬病,破傷風等.
求採納。謝——
6、流行病有哪些?
一、最可怕的十大流行病
1、天花
早在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殖民者和征服者還沒有進入新大陸之前,美洲大陸上已經居住著將近1億名土著居民。但在隨後的100年內,傳染病的爆發使人口驟減為500到1000萬。雖然其中有些原住民,比如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已經開始修建城市。但由於時間短暫,他們還沒有大量馴養動物,也尚未滋生出侵擾歐洲人的許多病菌。但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許多土著居民無法抵擋的傳染病也隨之來到了新大陸。
這些傳染病中最嚴重的天花。天花病菌已經在人類社會傳播了數千年,其中最厲害的疾病會導致30%的死亡率。天花的症狀包括高燒、全身酸痛、皮疹、水泡和永久性傷疤。這種疾病一般通過與患者的皮膚或體液直接接觸傳播,但是封閉環境中也會通過空氣傳播。
盡管在1796年天花疫苗已經出現,但是天花病毒仍在繼續傳播。甚至在1976年,天花還造成了2萬人的死亡和全球數百萬人的恐慌。同一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始推行大規模接種天花疫苗。1977年,天花病例徹底消失。如今,這種病毒除了實驗室外,在自然界已經不見蹤影。
2、西班牙流感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有370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數百萬士兵開始返回家鄉。這時一種新型疾病出現了,有些人稱之為西班牙流感,或者世紀大流感和1918流感。這場災難在幾個月內帶走了2000萬人的生命。在一年的時間內,流感繼續蔓延,死亡人數十分驚人。估計全球范圍內有5000萬到1億人死於此疫。這場流感被認為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瘟疫。
西班牙流感與我們現在每年都會遇到的常見流感不同。那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被稱為H1N1禽流感病毒。科學家們懷疑這種病毒是一戰前從美國中西部地區的鳥類傳染給人類的。後來在西班牙造成800萬人死亡,這次流感因此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在全球范圍內,大部分人類對這種病毒完全沒有抵抗力,正如同1550年阿茲特克人面對天花時的困境。大規模的運輸部隊和補給部隊使病毒向其他地區的傳播更為快速。
1918年流感同樣有普通流感的典型症狀,比如發燒、惡心、腹痛和腹瀉。同樣,病人臉上經常有黑斑出現,肺部充滿液體,很容易導致缺氧,該症患者往往死於肺部充液。 隨著病毒的變異和向非致命方向的轉變,這次流感一年之後慢慢消失了。對於我們而言,由於基因與部分抗體的遺傳性,對H1N1家族的病毒均有一定的抵抗性。
3、黑死病
車上堆滿屍體,木板上擺滿死去的家人,貴族和農民齊聲哀號,希望進入天堂得到解脫。這就是黑死病,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傳染病。黑死病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1348年的歐洲,有一半人死於黑死病。當時,中國和印度也有不少人因此而死。黑死病沿著戰爭和貿易的路線不斷傳,沿途的城市和鄉村完全毀滅,全球的政治、經濟受到致命性打擊。
黑死病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流行性鼠疫,通過老鼠身上的跳蚤和空氣進行傳播。但最近的研究對此提出質疑。一些科學家認為黑死病可能是類似於伊波拉病毒的一種出血性病毒。科學家正在研究疑似鼠疫受害者的遺骨,希望發現一些遺傳證據來證實這一理論。
如果說黑死病是鼠疫的話,那麼現在還仍然存在。由耶爾森氏桿菌引起的鼠疫如今還會在一些老鼠泛濫的貧窮地區發生。但只需在發病的早期階段進行一些簡單治療,就能大大減輕病情。這種病的主要症狀包括淋巴腺腫大,發燒,咳嗽,血痰和呼吸困難。
4、瘧疾
瘧疾並不是什麼新型傳染病。最早關於瘧疾的記載出現在4000年前,當時的希臘人就記述了瘧疾的破壞性影響。最早關於蚊子傳染疾病的說法出現於古印度和中國的醫書上。即使是現在,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很多疾病跟蚊子有關。
瘧疾一般是由蚊子和人類身體上的虐原蟲微生物引起的。當受感染的蚊子停留在人類皮膚上開始吸血時,瘧原蟲微生物就會進入人體。一旦進入血液,就會在血紅細胞內生長並最終摧毀紅細胞。症狀有輕有重,典型症狀是發燒。發冷,出汗,頭痛和肌肉痛。想了解更多信息,請查看瘧疾的發病原理。
古時候瘧疾傳播的情況現在已難以考證。但是我們仍然能在一些瘧疾肆虐的地區看到它驚人的破壞力。1906年,美國政府招募了26000名工人建造巴拿馬運河。其中的21000人後來因為瘧疾住進醫院。
戰時的士兵受瘧疾的傷害最大。據報道,僅美國南北戰爭中就有1316000人感染瘧疾,其中約一萬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士兵飽受瘧疾之苦,長達三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在非洲和南太平洋的駐軍中有60000人死於瘧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試圖清除瘧疾病。他們首先使用了現在已經禁用的滴滴涕(DDT)進行大規模殺蚊,然後全民預防蚊蟲滋生。在美國國家疾病控制中心宣稱瘧疾已經在美國絕跡後,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根除瘧疾。但是,隨著抗葯性瘧疾及蚊蟲的出現,花費了巨大人力和財力的消滅瘧疾行動被迫擱淺。
如今,瘧疾仍然還在世界上很多地方肆虐。特別是在沒有推行世界衛生組織清除瘧疾行動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每年都有將近3億5千萬到5億人口感染瘧疾,多達一百萬人因此而死去。即使在美國,盡管之前進行過大清除,每年也有超過1000個病例,還有少數人死亡。
5、結核
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肺結核就存在於世了。古代小說詳細記載了肺結核患者死亡的過程。人們甚至在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發現了肺結核病菌存在的DNA證據。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在人群中依靠空氣傳播。感染者呼吸時細菌隨之而出,然後再進入其他人體內。病菌一般直接攻擊肺部,導致患者胸部疼痛、體弱無力、體重下降、發燒、夜間盜汗和血痰。有時也會影響到大腦,腎臟或者脊柱。
從17世紀開始,肺結核就在歐洲大陸流行了將近200年,感染者中近1/7死去。肺結核在美洲殖民地更是常見。即使是在19世紀晚期,美國每年死亡人口中仍有1/10是因肺結核而死。
1944年,醫學界發明了抗生素來治療肺結核,並取得突破性進展。在經歷了5000年的折磨之後,我們終於可以擺脫這種被古埃及人稱為「死亡之病」的傳染病了。
雖然有現代治療手段的幫助,但如今每年還有將近800萬人感染肺結核,而其中200萬人死去。
由於預防和治療手段失效,全球性貧困狀況,以及抗葯性結核病菌的出現,這種疾病在上世紀90年代卷土重來。此外,艾滋病病人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所以更容易感染肺結核。隨著艾滋病的傳播,肺結核也開始死灰復燃。
6、霍亂
古代印度已經有霍亂病例存在,但直到19世紀,世界其他地區才出現了類似的病例。在19世紀,商人在各地進行貿易時,霍亂病毒隨著他們進入了中國、日本、北非、中東和非洲的一些城市。六次大規模霍亂爆發,奪取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霍亂是由一種叫做霍亂弧菌的腸內桿菌引起的。輕度感染病例十分常見。5%的感染者有可能會嚴重嘔吐、腹瀉和腿抽筋,甚至嚴重脫水和休克。大多數人的免疫系統都能抵抗住霍亂,前提是您能熬過長時間的脫水狀態。直接接觸患者通常會感染病毒,但是霍亂病毒主要通過被污染的水和食物進行傳播。
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期間,霍亂病毒被貿易商們帶到了歐洲那些擁擠和骯臟的商業城市。醫生們把霍亂流行的原因歸咎於嚴重的空氣污染,他們倡導清潔的生活環境和增加污水處理系統。這對霍亂的流行有很好的預防作用。雖然醫學界最終認定霍亂並非由空氣傳播,而是受污染的水源引起,但是霍亂病例的確因城市清潔計劃大大減少了。
在上個世紀,人們始終認為霍亂不過是18世紀的陳年舊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衛生條件的改善,霍亂病毒早被根除。然後,就1961年,一種新型霍亂在印度尼西亞爆發,並最終蔓延到全世界。這場流行性霍亂一直持續到今日。1991年,30萬人感染了新型霍亂,4000人被奪去生命。
7、艾滋病
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艾滋病引發了一場世界性的災難,從1981年至今,大約2500萬人因此喪生。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3320萬人是HIV攜帶者,僅2007年就有210萬艾滋病患者死去。
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是由人體免疫缺損病毒(HIV)引起的。這種病毒通過人體的血液、精液和其他體液進行傳播,直接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被破壞的人對各種病菌都沒有抵抗力,也稱為機會性感染(Ols)。如果人體免疫系統被嚴重破壞,HIV就變成了艾滋病。
科學家懷疑艾滋病毒是20世紀中期由猴子和類人猿傳染給人類的。20世紀70年代,非洲人口急劇增長,戰爭,貧窮和失業困擾著非洲各國。賣淫和吸毒泛濫,艾滋病毒也通過不安全性交和污染的針頭得以傳播。即使在醫院,針頭的重復使用和不安全的輸血也給艾滋病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很快,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大規模肆虐,很多貧窮國家的勞動力因此而死去,成千上萬的兒童成為孤兒。
雖然有些葯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攜帶者發展為艾滋病患者,但目前尚無葯物能夠完全根治這種疾病。很多團體和組織都在開展艾滋病預防的宣傳和教育活動。正如上文所說,艾滋病病毒一般通過不安全性交和重復使用的輸液針頭傳播。因此醫葯部門一直在號召使用避孕套和一次性針頭來預防艾滋病的傳播。若想了解更多有關艾滋病的信息,請查看什麼是艾滋病(AIDS)。
8、黃熱病
當歐洲殖民者把大批非洲奴隸運往美洲的時候,很多新型傳染病也被帶了過去,其中就有黃熱病。黃熱病,又稱「黃傑克」,在殖民地地區廣泛傳播,大批農場因此消失,一些主要城市也受到毀滅性影響。
1803年,拿破崙派遣33000人前往北美洲的法國領地去鎮壓當地起義,軍隊登陸後不久,29000人就感染黃熱病死亡。巨大的損失迫使拿破崙放棄了那塊領土。隨後,法國把這塊領土賣給了美國。這就是史書記載的路易斯安那州事件。
黃熱病和瘧疾類似,都是通過蚊蟲進行傳播。典型症狀有:發燒、發熱、頭疼、肌肉疼痛、背痛和嘔吐。嚴重感染時會導致出血,休克、腎和肝功能衰竭,有致命的危險。肝功能衰竭會導致黃疸病或者皮膚發黃,這就是它被稱作「黃熱病」的原因。
盡管開展了接種疫苗、改善生活環境和大規模清除蚊蟲等活動,黃熱病現在依然在非洲和南美洲肆虐。
9、斑疹傷寒
很多人擠在一起,環境骯臟,每個人都不停地用手抓身上的虱子。自古以來,露宿戰場的士兵不僅要時刻防備敵人,還必須面對寄生蟲和病菌的威脅。一種名叫普氏立克次氏體的微小病菌曾經導致了世界著名的瘟疫大爆發,那就是傷寒病。
由於它經常在駐軍里爆發,又被稱為「露營熱」或者「戰爭傷寒」。在歐洲30年戰爭期間,斑疹傷寒、瘟疫和飢餓奪走了1000萬的生命。有時候,斑疹傷寒的爆發會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1489年,在西班牙軍隊圍攻摩爾人的大本營格蘭納達時,一場斑疹傷寒爆發了,西班牙軍隊由25000人驟減為8000人。由於斑疹傷寒的破壞,西班牙人只能等待下個世紀,才能把摩爾人驅逐出西班牙。一戰中也有類似事件,傷寒使數百萬的俄羅斯、波蘭和羅馬尼亞士兵死去。
斑疹傷寒的典型症狀包括:頭痛、食慾不振、疲倦和體溫急劇上升,並迅速轉為發燒,同時伴隨著發冷和惡心。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傷寒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斑點壞疽、肺炎和腎功能衰竭,隨著溫度逐漸升高,最終導致精神錯亂,昏迷和心力衰竭。
如今隨著醫療手段的進步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斑疹傷寒逐漸減少。二次大戰中斑疹傷寒疫苗的使用和DDT滅蚊行動的開展,使得斑疹傷寒在發達國家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在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地區,斑疹傷寒仍然沒有得到消除。
10、脊髓灰質炎
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症。研究人員推測這種疾病已經在全球肆虐了上千年,導致成千上萬的兒童癱瘓或死亡。在1952年,僅美國就有約58000個脊髓灰質炎病例,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終癱瘓。在這些病例中,更有超過3000人死亡。
這種疾病是由破壞人體神經系統的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myelitis)引起。它會通過糞便傳播,經由受污染的食物和飲水擴散。初期症狀包括發燒、疲勞、頭痛、嘔吐、身體僵硬和四肢疼痛。大約每200個感染者中,就會有一人癱瘓。雖然麻痹症狀主要集中在腿部,但有時也會蔓延至呼吸系統的肌肉組織,從而導致患者死亡。
脊髓灰質炎患者大多是兒童,所以也被稱為小兒麻痹症,但成人同樣會感染此症。這主要取決於患者頭一次接觸病毒,也就是初次感染的時候年齡多大。在青少年時期,人體免疫系統對脊髓灰質炎的抵抗力更強。所以說,初次感染時患者年紀越大,癱瘓或死亡的危險性就越大。
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早在人類世界中傳播了千百年。如果在幼年時期接觸過脊髓灰質炎病菌,人體自身抵抗力就會相應提高。但到了十八世紀,我們的醫療手段得到長足發展。這限制了疾病傳播,同時降低了人們在幼年時期接觸病菌的機會。結果越來越多的患者要到年長一些時,才會接觸到脊髓灰質炎病菌,因此在發達國家,脊髓灰質炎導致癱瘓的比例直線上升。
目前還沒有針對脊髓灰質炎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醫學界研製出了完美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從那以後,這種疾病在發達國家基本得到控制,只有在某些發展中國家才會出現脊髓灰質炎的流行性大爆發。人類是這種病菌的唯一攜帶者,而廣譜疫苗幾乎可以保證讓脊髓灰質炎從此絕跡。在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全球脊髓灰質炎根除計劃,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目前最常見的流行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發病率占傳染病之首位。潛伏期1—3日,主要症狀為發熱、頭痛、流涕、咽痛、乾咳,全身肌肉、關節酸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或胃腸型流感。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染期為1周。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
2、水痘
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臨床表現是中低等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清亮的卵園形的小水皰,24小時後水皰變渾濁,易破潰,然後從中心干縮,迅速結痂。臨床上往往丘疹、水皰疹、結痂同時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軀干,繼頭面、四肢,而手足較少,且瘙癢感重。接受正規治療後,如果沒有並發感染,一般7-10天可治癒。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飛沫傳染和接觸了被水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觸傳染。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多見。由於本病傳染性強,患者必須早期隔離,直到全部皮疹乾燥結痂為止。
3、流行性腮腺炎
俗稱「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傳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癒。典型的臨床症狀是發熱、耳下腮部、頜下漫腫疼痛,腮腺腫大的特點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後、下方蔓延,可並發腦膜腦炎、急性胰腺炎等。傳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隱性感染者,病毒經過飛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預後良好,病後有持久的免疫力。
二、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
傳染病能夠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同時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這三個基本環節,缺少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傳染病就流行不起來。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為例,來說明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當流感患者講話、咳嗽、打噴嚏時,會從鼻咽部噴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飛沫,懸浮於空氣中,周圍的人吸入了這種帶有病毒的空氣以後,病毒進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見,流行性感冒的傳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傳播途徑是飛沫、空氣傳播,易感人群則可以包括大多數人。
三、預防措施
不同的傳染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但基本的預防措施是相通的,我們只要注意以下幾點,就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發生和傳播。
1.合理膳食,增加營養,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
2.不到人口密集、人員混雜、空氣污染的場所去,如:農貿市場、個體飲食店、游藝活動室等;
3.勤洗手,並用流動水徹底清洗干凈,包括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
4.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尤其宿舍、電腦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律;注意不要過度疲勞,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潔的食物,拒絕生吃各種海產品和肉食,及吃帶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隨便倒垃圾,不隨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類並統一銷毀。
7. 注意個人衛生,不隨便吐痰,打噴嚏;
8.發熱或有其它不適及時就醫;到醫院就診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後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觸傳染病人,盡量不到傳染病流行疫區;
10.傳染病人用過的物品及房間適當消毒,如日光下晾曬衣被,房內門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劑噴灑、擦拭。
春季傳染病雖然種類繁多,但只要我們重視預防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有效地阻斷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
7、非典和新冠病毒為什麼都出現在春節期間?
其實主要原因並不是在什麼時候發生,而是在春節期間傳播的比較快而已。我們都知道在春節期間很多人都要返回自己的老家,簡單的說就是人口流量比較大,各個地區的流動人口急劇增加,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某一個地區發生了即使一例病毒,通過不斷的與人接觸傳染的話,病毒也會迅速的擴散開來,所以無論哪次疫情,我們都會要求大家盡量的要少與人接觸,控制傳播的途徑和傳染的范圍,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制止病毒繼續傳染。除此之外,我認為想要預防和控制疫情,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遠離野生動物
我們都知道這兩次疫情都是源自於蝙蝠身上的一種病毒,而且據官方研究確定這兩次疫情的病毒十分近似,傳播的途徑雖然沒有100%的確定,但是都與我們吃野生動物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建議大家盡量要遠離野生動物,簡單的說那些喜歡吃野生動物的人最多也就是過過嘴癮罷了,卻要讓全國人民陪他們受罪,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2、主動隔離
其次,在疫情發生的期間,我們確實應該主動的隔離,配合大家的工作,尤其是從疫區回來的一些敏感人群,至少要在家裡待上足夠的隔離時間,確定沒有發生病情的情況下,再出來小范圍的活動,而且我們應該做到在疫情高發期少聚會少活動,做到隔離疫情從我做起。
3、主動配合治療
最後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如果我們真的不幸的感染上了疾病的話,那麼我們最明智的選擇就是主動配合治療,因為從官方的數據上來看,只要我們主動的配合治療,治療的效果還是遠遠大於死亡的幾率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害怕,主動配合治療才能讓我們有希望康復。
8、有哪些傳染病是最容易爆發的呢?可以講講嗎?
有哪些傳染病是最容易爆發的呢?可以講講嗎?
大家好,現在有很多病毒、細菌也開始逐步的變得活躍,尤其是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季節,在這種疾病高發的季節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兩種傳染病可能在你去超市的時候就有可能會被傳染,是哪種傳染疾病呢?
第一,就是流行性感冒,每年到了這個季節都有流行性的感冒發生,其實它是一種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如果你不幸得了流感,或許有以下幾種易感因素,首先就是環境的因素,氣溫變化太大,氣候乾燥,而且經常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像超市這些地方等等。其次就是個人因素,比如說這段時間比較疲勞,壓力也比較大,當免疫力較低的時候,就容易感染上流感。現在這個季節氣溫也變化比較大,而且氣候相對來說比較乾燥,如果你在春季有一段時間工作、學習壓力比較大,自身免疫力比較低下,再加上如果經常去一些人群密集的超市等等地方,就容易患流行性感冒。
第二,就是流行性的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導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危人群主要是免疫力低下,流行性的腮腺炎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如果腮腺炎患者去了超市,而且沒有正常的佩戴口罩,那麼就有可能會接觸他的飛沫,導致自己感染這個腮腺炎。
以上這兩種傳染性疾病是高發病,因此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重視,另外要學會保護自己,平時要注意多運動,增強自己的抵抗力,另外要少去那些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要去,一定要戴好口罩,最後如果說不小心被傳染了,一定要及時就醫,並做好自身的隔離。
9、春分時節要預防的疾病有哪些
1、防五更晨瀉:春分本來應是陰陽平衡的時期,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於是陽虛的本質更易顯露出來,常發生五更瀉又叫雞鳴瀉,特點是餐泄,就是五穀不化的腹泄。平時可常用乾薑燉湯或吃乾薑燉雞湯。
2、防腹痛:因春天風大,中醫認為風木克脾土,平素脾虛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出現腹痛腹瀉。所以大風天應少到戶外受風,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理中丸。春分前後,要防止受涼。做菜多用乾薑。
3、防感冒:春分時期風多、風大,易感冒流涕,養生要多到戶外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春分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餚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餚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4、防上火:春天雖然氣候適宜,但風多雨少,人體內的水分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加上天氣變化反復無常,不能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導致生理機能失調,出現咽喉乾燥疼痛、嘴唇乾裂、大便乾燥等「上火」症狀。防病妙招:要防「上火」,首先要生活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適當休息;多吃蔬菜、水果,忌吃辛辣食物;多飲水,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出。
5、防春困:看著窗外明媚的景色,關在室內的人們總是一副懶洋洋的樣子,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這就是「春困」了。「春困」主要與天氣、工作、飲食、睡眠、運動不和諧有關,有時出現這種現象也是亞健康的表現。防病妙招:對那些已「染」上「春困」的人來說,可以多做深呼吸和能增加肺活量的有氧運動,多喝水,少吃油膩、熱性食物,尤其是火鍋。多吃些胡蘿卜、白菜、柑橘等含有大量維生素的食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於提升人的精力;辦公室白領犯困時,可適當做頭部按摩緩解症狀。
6、防哮喘:春天一到,各種花花草草都煥發出新的色彩,讓人眼前一亮。過敏性哮喘患者會發生支氣管痙攣,導致哮喘病復發。此外,天氣忽冷忽熱,引起感冒,也是引發哮喘的原因之一。哮喘嚴重的,可能危急患者的生命。春天是哮喘的高發季節,如果不注意平時的生活細節,很容易復發。
7、防皮炎:隨著氣溫升高,各種春季皮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據專家介紹,春季皮炎是一種光感性皮膚病,主要致病原因是皮膚對陽光中的紫外線過敏。另外,天氣回暖,很多網友都喜歡出遊踏青。但春天萬物復甦,很多植物開始開花,不少人在踏青後容易患上季節性皮炎,是對這個季節特有的過敏反應。這種病好發於春、秋季節,女性多見。是一種季節性反復發作、由花粉等引起的一種接觸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