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做什麼如何慶祝
1、春節的活動有哪些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2、慶祝春節方式
慶祝春節方式
掃塵
掃塵顧名思義就是打掃塵土,過年前都要把家裡里里外外都要打掃一遍,這樣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表達除舊迎新的寓意,掃塵這個習俗自臘月二十七日開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開始除塵了。
貼春聯
貼春聯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貼,春聯決不能夠等到過年的時候貼,不然沒任何寓意,也沒有達到喜慶的效果,春節貼春聯很是講究,春聯的順序,不同樣式的春聯等都要按著規則來,這樣才能家宅平安,來年闔家幸福、事事順心。
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一開始有個傳說是為了驅趕年獸,如今卻是增添吉利,讓鞭炮聲除舊迎新過新年。不過,現在大多數城市禁止居民隨意放鞭炮,所以人們想出了很多模擬鞭炮聲過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守歲
守歲其實說來也很有意義,就是一家人齊聚一塊一起從除夕跨越到春節,迎接春節的到來,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拜年
拜年這個習俗小孩子可喜歡了。每到過年,他們就會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後高高興興的去家人長輩面前說吉祥話,討要過年紅包,然後和朋友們一起去玩耍嬉鬧。風俗六:壓歲錢
壓歲錢想必大家都知道,過年添福添喜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今社會變成紅包時代,但是古時候傳下來的「壓歲」和「壓祟」還是有的,壓歲錢給長輩是壓歲,希望老人長命百歲,歲歲平安;給孩子是壓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幸福安康。
3、怎麼慶祝春節如何慶祝春節
1、吃餃子看春晚,春晚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過春節的一大特色。一家人圍坐在桌前,吃著親手烹制的美味佳餚,說著各式各樣的吉祥話,看著電視上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想來也是溫馨十足的。
2、全家一起K歌,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水平等的提高,K歌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娛樂項目了。因此,建議在春節期間可以帶著父母或者親戚一起去KTV展示一下歌喉。看著家人圍繞在自己身邊,聽著兒女們的動聽歌聲,對於父母來說算是極大的幸福吧。
3、做游戲猜謎語,科技等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都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小到手機,大到掃地機器人,這雖說不是一件壞事,但卻使得有些孩子過度沉迷於這些電子產品,不僅影響視力,更會影響學習成績。建議在春節期間可以組織孩子玩一些游戲,如成語接龍,猜謎語等,不僅可以增加過節氣氛,還可以再無形中讓孩子學習到一些知識。
4、出門遊玩,對於追求新鮮感與刺激感的人來說,外出旅行是一個最佳的選擇。建議在春節期間可以帶父母一起去外面旅行一下,既可以領略一下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又可以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
5、家庭聯歡晚會,春晚並不僅僅意味著電視節目,也可以在家裡舉行聯歡晚會。建議在春節期間全家人可以圍坐在一起表演節目,或是唱歌,或是跳舞,或是相聲,或是小品等,不僅可以調節氣氛,還可以觀看各種節目。
4、春節有哪些慶祝活動?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飄色、舞龍、游神、廟會、逛花街、賞花燈、游鑼鼓、游標旗、燒煙花、祈福、摜春,也有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等等。春節期間貼年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風土人情的不同,細微處又各有其特色。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天。從年尾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祭灶、掃塵、購置年貨、貼年紅、洗頭沐浴、張燈結綵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春節是個歡樂祥和、合家團圓的節日,也是人們抒發對幸福和自由嚮往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過節前,別井離鄉的人們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壓歲錢」,然後「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年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願。
5、春節時的慶祝活動都有哪些?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節日。它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盛大的一個節日。
春節為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這種叫法大概起源於周代。因為對於「年」,堯稱「載」,夏曰「歲」,商曰「祀」,到了周代才稱「年」。「過年」是農業收獲後的一個大慶祝日。古書載:「年,谷熟也;從禾、干聲。春秋傳曰:大有年。」又說:「五穀皆熟曰有年,大熟曰大有年。」五穀豐登,俗稱「好年冬」或「好年景」。
我國民間慣用農歷,代代相傳,未易轉移。
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形式。因為歷時久遠,深入人心,所以形成為固定的習俗。其中主要有:
(1)春聯
春聯究竟始於何時,雖傳說不一,文獻難證,但其歷史久遠,卻是毫無疑問的。直至到今天,每逢春節,張貼春聯,仍為一項歷久不衰的慶祝形式。
(2)春酒
新春飲春酒,由來已久。遠在我國戰國時代,就有此風。如《莊子》中說:「春月毗巷,飲酒茹蔥,以通五臟。」《詩經》中也說:「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張衡賦中還說:「致飲芹於春酒。」由此可見,春節期間飲春酒,不但是歡慶中一大樂事,且有益於身體。
古時所飲的春酒是一種延年祛病的「屠蘇酒」或「椒柏酒」,多用中葯調制。據說,屠蘇酒系華陀所配葯方,飲之可以「辟疲癘一切不正之氣」。早年我國醫學多「寓醫葯於飲食,以收預防之效」。
(3)迎春接福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廣大農村特別重視。《禮記·月令》說:「先立春三日,太史謁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傳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至今有些農村仍有「迎春」之俗。就是在紅紙上寫「迎春接福」四字,貼於中堂,並陳設果品、五穀,以祀勾芒之神;敲鑼打鼓以迎「春牛」。當然這都是古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