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春節有哪些講究
1、美國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美國的春節和中國的春節氣氛大不一樣,要比喻一下的話,可以說一個是在水裡而另一個則像是在火里。
在中國,年關還沒到,一切准備工作就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漿洗衣被,打掃庭院,腌制雞鴨……猶如精心伺候的鮮花,往日所有的辛勞,都只為了那絢麗綻放的一刻——這一刻的來臨固然讓人心醉,可通向絢麗的過程同樣令人激動,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享受,它在營造節日歡樂的氛圍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了前面這一個過程,年就不成其為年了。
可在美國過年不是這樣,除非你是住在大城市的唐人街,在其它地方,是感受不到一點春節氣氛的。
華人的春節在美國不是法定假日,除了個別幾個大城市因為華人眾多而定為假日外,其它都不放假。好在公司一般都很開通,中國籍員工周三請假過年一般都會允許的,所以今年我和太太兩個都請了假在家,買了些「年貨」——美國沒有像中國那樣的菜場,而超市裡的東西一年四季一個樣,也沒什麼好挑的。
在美國過了那麼多的春節,別的不說,經驗倒是很豐富了。我們一般會在國內年三十的上午(我們這兒二十九的晚上)給國內的親戚朋友拜年,如是等到除夕的晚上或是大年初一再打電話,對不起,電話多半是打不進去了,因為國內幾乎所有的線路都在說拜年的吉利話。後來發現我們這么早拜年反而效果好,接到的人一般都很高興,說這么早就打電話了,謝謝……
因為外面沒有什麼氣氛,所以自己家裡怎麼著也得弄出點氣氛來,否則兩個孩子就更沒法感受中國年了。
二十九的下午特意用紅紙寫了大個的「福」字在門上倒貼起來,然後又把錄像帶准備好了,三十早上六點多起來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會的實況。因為有些朋友家裡沒有裝衛星天線,收不到這個節目,所以一定得錄下來,下午朋友就迫不及待地來取了。
等到央視上新年的鍾聲敲響後,趕緊胡亂扒幾口飯到女兒的學校去給美國孩子示範毛筆字——我和女兒到了教室,受到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歡迎。女兒見做老爸的形象那麼高大,頓時臉上也露出笑容來了。
我先寫了「龍」、「福」等大字,然後又給每個孩子寫了他們的中文譯名,這下把他們高興的不得了,紛紛將我寫的紙頭小心翼翼地折起放好,准備晚上拿回家去獻寶。這下把我也高興得不得了,想想要是在國內,誰會這么重視我的「墨寶」呢?!
傍晚時分下起了鵝毛大雪,我們一家圍著火鍋暖暖地吃開了年夜飯。雖然室外並沒有春節的氣氛,但室內其樂融融,我邊吃邊給孩子們講我們小時候過年的情景,講年初一如何搶著去拜年——進到人家裡先是看桌上供了什麼消夜果兒,最喜歡的還是花生山核桃和甘蔗,最不喜歡的是番薯片,不過那時候窮,一般也是以番薯片為主,然後再是紅糖茶,薯片吃了屁多,糖茶喝了尿多,小孩子們往往還愛比哪個響聲最大等等,聽得女兒笑彎了腰。
晚上,等夜深人靜孩子都已熟睡時,我和太太拿出了兩個印有財神菩薩的俗里俗氣的紅紙包,悄悄塞進他們的枕頭下。這是祖輩傳下的習俗,不能在我們手上斷了。我想,中國人無論在哪兒,永遠是中國人!
(來源:美國僑報 作者:亦歌)
2、外國新年風俗有哪些?
每個國家的新年風俗都不一樣,具體為:
1、韓國
韓國春節的傳統風俗有很多,有歲妝、歲畫、福笊籬、趕夜光鬼等等傳說。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有祖先祭拜、歲拜、德談、「擲木四」和跳板等習俗。中國人春節都要吃年糕,韓國人春節也有專門講究吃的食品,統稱為「歲餐」,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春節料理是「米糕片湯」。
2、越南
越南人把春節視為辭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從農歷12月中旬開始辦年貨准備過年,而歷來越南春節最不可少的大概要數鮮花、年粽、春聯、爆竹了。越南人過春節也有貼春聯習慣。以前春聯用漢字書寫,文字拼音化以後,現在大部分春聯改用拼音文字,每個拼音字是一個方塊,自成風格。
3、新加坡
農歷春節即將來臨,在華裔人口占近80%的新加坡,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氣氛最濃厚的節日。聖誕節一過,大街小巷和商業區就換上了中國傳統的春節盛裝,大大小小的紅燈籠高高掛起,年畫也貼了出來,一片喜氣洋洋。牛車水各個中國傳統式的店鋪里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更是播放著傳統的新年歌曲。
4、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與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時,喜歡帶一些橘子,進門送給主人,橘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
5、日本
春節是日本以前最盛大的節日,每家用松柏裝飾房屋,除夕晚上全家人圍著火爐守歲。午夜時寺院響起108聲鍾聲,第二天互相拜年。在日本,新年時有一種叫「福袋」的商品。所謂福袋,就是裝著商品的不透明的袋子。福袋有很多種,化妝品、服裝、生活雜物、電器,總之能裝進袋子里的都行。
3、美國如何過春節
美國每逢春節,紐約標志性建築帝國大廈上的1327隻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紅、白、藍三色,亮起華裔喜愛的紅色和金色,表示對中國農歷新年的祝賀。這一形式至今已延續了6年。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除舊更新的一瞬。美國人過新年最熱烈的是除夕晚上,各地教堂都舉辦盛大的禮拜活動。
美國每逢春節,紐約標志性建築帝國大廈上的1327隻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紅、白、藍三色,亮起華裔喜愛的紅色和金色,表示對中國農歷新年的祝賀。這一形式至今已延續了6年。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除舊更新的一瞬。美國人過新年最熱烈的是除夕晚上,各地教堂都舉辦盛大的禮拜活動。
4、美國的過年習俗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慶祝的主要節日之一。但在美國,新年遠不如感恩節或聖誕節那樣熱鬧。
美國人過新年。最熱鬧的是除夕晚上。是夜,各地教堂都舉行隆重的禮拜活動。人們聚集在教堂、街頭或廣場,唱詩、祈禱、祝福、仟悔,並一同迎候那除舊更新的一瞬。午夜12點整,全國教堂鍾聲齊鳴。樂隊高奏有名的懷舊歌曲《一路平安》。在音樂聲中,激動的人們擁抱一起,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互相親吻。人們就這樣懷著惜別的感傷和對新生活的嚮往共同迎來新的一年。
北美的印第安人,還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到除夕之夜,他們就舉行富有特色的「簧火晚會」,一家入圍在篝火旁邊,載歌載舞,談笑風生。待至晨曦微露,他們再把破舊衣物付諸一炬,作為除舊迎新的象徵。
除夕活動,常常持續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鍾。到元旦這一天,通常比較安寧、閑散。許多入很晚才起床,然後同家人、朋友一起看看電視、吃頓新年飯。
雖然元旦並不是最熱鬧的一天,但仍有不少州舉行極富地方色彩的慶祝活動。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花會,這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新年慶典。七八十年前,加利福尼亞農村的一些俱樂部成員,每逢柑桔成熟季節,使用鮮花裝飾自己的馬車,在村裡搞一些小型慶祝活動。時至今日,它已發展成十里長街布滿鮮花的盛大慶典。五六十輛完全用鮮花、特別是用玫瑰花紮成的彩車徐徐而行,長達數英里,車上還有用鮮花做的各種模型。這不儀吸引了加州的男女老少簇擁街頭,而且還吸引上百萬的電視觀眾。
在費城,有長達10小時之久的化裝遊行。這種活動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紀中葉定居於特拉華河沿岸的瑞典與英國移民的習俗。當年他們總是身著盛裝在鄉村舉行新年慶祝遊行。今日費城的化裝遊行固然比當年更有組織,但仍然保留著昔日的特色。參加遊行的人們,有的裝扮成小丑,有的化裝成婦女(按照古老習俗,這個遊行不允許婦女參加),隨著彩車,載歌載舞,人流如水,熱鬧非凡。每年參加的入數總在一兩萬左右。
此外還有不少州舉行元旦足球賽。鮮花盛開的加利福尼亞州,有玫瑰杯足球賽;盛產棉花的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城,有棉花杯足球賽;甘蔗產地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有糖杯足球賽;後來又新出現佛羅里達州傑克森維爾城的鱷魚杯賽,以及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城的太陽杯賽等等。
美國入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就是在新年許願立志,他們稱之為「新年決心」。這決心通常不是什麼宏圖大志,而是一些朴實而實際的打算。例如:「我一定戒煙」,或者「我要好好對待鄰居」等等。他們總是坦率地講給大家聽,以期得到監督和鼓勵。
====
感恩節的由來:
感恩節是美國人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家庭都要舉行豐盛的感恩宴。最常見的傳統食品有火雞、南瓜餡餅和玉米面做的印第安布丁。一些美國人在這一天或舉家出遊,或探親訪友,盡情享受天倫之樂。感恩節期間,美國城鄉都要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射擊、打靶等體育比賽。一些美國家庭、宗教組織及慈善機構還為窮人、孤兒及流浪者們提供免費的火雞宴,讓那些不幸的人們在感恩節里也得到一份人間的溫暖。
感恩節起源於馬薩諸塞普利茅斯的早期移民。這些移民在英國本土時被稱為清教徒,因為他們對英國教會的宗教改革不徹底感到不滿,以及英王及英國教會對他們的政治鎮壓和宗教迫害,所以這些清教徒脫離英國教會,遠走荷蘭,後來決定遷居到大西洋彼岸那片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信教自由地生活。
1620年9月,「五月花號」輪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航行,在馬薩諸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從此定居下來。第一個冬天,由於食物不足、天氣寒冷、傳染病肆虐和過度勞累,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當地印第安部落酋長馬薩索德帶領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給了清教徒穀物種子,並教他們打獵、種植莊稼、捕魚等。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清教徒們當年獲得了大豐收。首任總督威廉·布萊德福為此建議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藉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們和馬薩索德帶來的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慶祝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感恩節。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獵、捕捉火雞,女人們則在家裡用玉米、南瓜、紅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餚。就這樣,白人和印第安人圍著篝火,邊吃邊聊,還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三天。
從此以後,移居美國的歐洲人基本上沿襲了北美大陸上的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1月26日為第一個全國統一慶祝的感恩節。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各州都視自己的情況規定節日日期。1941年,美國國會經羅斯福總統批准通過一項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全國的感恩節。
====
「上帝」的賜予
每逢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民便迎來了自己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感恩節。這個節日始於1621年。那年秋天,遠涉重洋來到美洲的英國移民,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並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正式宣布感恩節為國定假日。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於中國人過春節。
感恩節,記得吃烤火雞!
西方的感恩節為什麼吃烤禽呢?我們就要看聖經了。聖經舊約出埃及紀中,有這么一段:摩西帶著以色列人走到西奈沙漠中,沒吃的也沒喝的。以色列人大為不滿。開始抱怨。摩西就說,上帝聽見了他們的抱怨。會給他們吃的。結果第二天就有大批的鵪鶉飛來,落在他們的營地上。摩西說,這就是上帝給你們吃的肉。於是他們歡快地大吃了一頓。這可能是猶太教最早的一次感恩節。以色列人用什麼烹調方式吃掉了這些鵪鶉,聖經沒有記載。但是我們一想就知道:一定是烤著吃的。因為他們當時正在沙漠,很缺水,不可能煮。也不可能蒸。而且他們也不會蒸。只有烤不要任何炊具。他們從埃及逃出來,一定沒有帶笨重昂貴的鍋。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鋁和鐵。一般人用的陶罐很容易打碎,也不能帶著上路,所以他們一定是把鵪鶉烤了。這也是最好吃的一種作法。於是西方文化中有了這么一個內容:禽類是上帝給人的救援和禮物。人們應該把它烤了吃。而且是在感恩節吃它們最為合適。
美國人過「春節」了
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美國人過感恩節主要是家人團聚,然後是大家一起享受一頓豐盛的節日晚餐。家人不住在一個城市的都要在感恩節前回家團圓。跟中國人過春節差不多。
新聞媒體報道說,感恩節假期也是美國航空公司最緊張的時候,飛機幾乎班班客滿,還常常會出現班機誤點等的情形。可是,為了和家人團聚,共度節日,人們大概也是心甘情願的。
每逢感恩節,美國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火雞。火雞都已經成為感恩節的像征了。另外他們通常還吃一些傳統的菜餚,例如西葫蘆、奶油洋蔥、土豆泥、番瓜派等等。
紐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活動,那就是梅西百貨公司每年感恩節都要舉行節日遊行。
戲說「感恩節吃火雞」
美國人過感恩節,有點像中國人過春節,是全家人團聚的日子。平時美國人不講究吃,但在感恩節卻是個例外,而且在習俗上還一定要大嚼火雞。這與感恩節來歷的另一種傳說有關:那時北美人的祖先移居到新大陸,初登陸就遇到農業歉收,又受到當地土著印第安人的仇視。正值寒冬來臨,移民們以為在劫難逃,就聽天由命;不料在這絕望之際,從遠處飛來了一大群火雞,這才使他們絕處逢生。人們一直以為是上帝給他們恩施火雞渡過難關,因而為「感」此「恩」,形成吃火雞以紀念的習俗。
火雞即「吐綬雞」(MeleagrisGallopavo),又稱「七面鳥」,體高大,公雞體重12至18公斤,母雞8至9公斤,年產蛋60至70個,蛋重75至80克。今北美洲尚有野生者,但已不多矣。
值得一提的是,對感恩節的大嚼火雞,美國偉大作家馬克·吐溫曾大發幽默,他寫道:「讓所有人捐贈出恭順的、真誠的、衷心的謝意」,而不是對火雞的「大屠殺」。感恩節吃火雞豈非是對火雞的「恩將仇報」?
5、如何在美國過春節?
在美國的新年習俗中,加利福尼亞州的新年慶祝活動有其自身的特點。新年之際,街上到處都是玫瑰,幾十輛裝飾著鮮花的花車載著穿著裙子的年輕女孩。人們會在節日期間選擇玫瑰皇後和玫瑰公主,以感激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雖然元旦不是最繁忙的日子,但許多州仍然在當地舉行慶祝活動。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個玫瑰派對,這是美國最大的新年慶祝活動。七八十年前,加州農村的一些俱樂部成員在柑橘成熟季節用鮮花裝飾馬車,並在村莊里舉行小型慶祝活動。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在十英里長的街道上鮮花盛開的盛大慶典。五六十輛花車,特別是玫瑰花車,慢慢地走了好幾英里,車上有各種各樣的花車模型。這不僅吸引了加利福尼亞州的男性、女性和兒童,還吸引了數百萬電視觀眾。
在費城,有10個小時的服裝遊行。這一活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瑞典和英國移民在特拉華河沿岸定居的習俗。在那些日子裡,他們總是穿著盛裝在鄉下慶祝新年。盡管今天費城的化妝遊行比當時更有組織,但它仍然保留著以前的特點。參加遊行的人有的扮成小丑,有的扮成婦女(按照古代習俗,婦女不允許參加遊行),在花車上載歌載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