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什麼會寫春節
1、元日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節日的情景
《元日》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元日,指吉日;正月初一。
原詩:
《元日》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釋義: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1)王安石為什麼會寫春節擴展資料:
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
用「曈曈」表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徵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表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 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歌頌春節的詩很多。王安石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三件傳統習俗來渲染春節祥和歡樂的氣氛。這樣寫,精煉、典型、概括力強。
詩中流露出的歡快氣氛,與作者開始推行新法、實行改革、希望獲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現在貼桃符的人少了,多數人把桃符換成了春聯,但過年放鞭炮、喝酒的習俗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非常悠久的。這首詩也就具有傳統美的品格。當然,現在大城市人太多,從空氣的清潔和防火等方面考慮,並不提倡鞭炮。
2、王安石的元日是什麼節日
王安石的元日是春節。
這首詩描寫了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這首詩,正是贊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
3、王安石的詩元日這些習俗的來歷
元日寫的是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習俗:放鞭炮、飲屠蘇酒、貼春聯。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百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度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賞析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遇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