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
1、春節包餃子的由來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中國人在 春節 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春節包餃子的由來,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春節包餃子的由來
春節吃餃子的功效
春節餃子餡的寓意
春節包餃子的由來
餃子形似元寶,新年時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一是按照古代的習俗,餃子是過年祭祀後食用的食品。過年時,講究守歲時包,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新的一年裡交上好運。 二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 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明清以來 除夕 的食俗,南方和北方有了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棗子、栗子和肉餡等,一齊包入新年的餃子內。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還有一隻餃子中放一枚硬幣的,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餃子形似元寶,新年時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年夜飯除了吃餃子,在北方,流行大年三十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
春節吃餃子的功效
1、胡蘿卜餡餃子,將胡蘿卜切成丁,用水焯一下,配適量蔥、姜、鹽、香油調餡。對哮喘、體虛畏寒、營養不良一切虛寒病症均有很大裨益。適合老人養生食用。
2、蝦仁餃子,蝦仁、火腿、青菜末配適量鮮肉調製成餡,中醫認為,蝦具有補腎壯陽、通下乳汁的作用,其中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以及不飽和脂肪酸,易消化,有利於促進孩子生長發育。適合 兒童 以及年齡偏大、血脂異常的人群。
3、傳統的三鮮餡餃子,用韭菜、鮮肉、蝦做原料,既能降血脂、抗衰老,又能潤腸、安神、補鈣、防癌。
4、羊肉白菜餃子,白菜剁碎後將汁擠出,菜汁可與調料混合後放入剁好的羊肉內,然後將白菜倒入肉內調勻即可。羊肉屬於溫陽之物,寒冷的冬日食用,有助於增強人體的禦寒能力,白菜屬於時令菜,富含膳食纖維。此餡適合陽虛人群食用,陰虛人群、胃腸功能不佳者不宜食用。
5、新穎的蔬菜面餃子,用菠菜攪碎榨汁和面,菠菜葉能使血糖保持穩定,還能夠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維生素缺乏症的發生。
6、牛肉芹菜餃子,牛肉與芹菜按比例調制,牛肉屬於平性食品,含優質蛋白多,具有強筋骨、益氣補血的功效,芹菜富含膳食纖維,具有降壓作用。此餡適合高血壓人群食用。
7、豬肉蘿卜餃子,豬肉與白蘿卜按1∶1或1∶0.5的比例調制,豬肉富含維生素B1,具有滋陰潤燥、益氣補血的作用,白蘿卜具有開胸利氣、散風寒的作用,適合體力勞動者食用。
8、韭菜雞蛋餃子,雞蛋煎成蛋皮或炒後切成碎末,加韭菜、調料後調制。韭菜屬於溫陽之物、富含膳食纖維,適合口味清淡者食用。但消化不良者或肝功能不好者食用後容易產生腹脹現象,不宜食用。
<<<
春節餃子餡的寓意
1、芹菜餡:勤財之意的勤財餃
很多人喜歡吃芹菜餡的餃子,吃起味道清香,還解膩,吃了還能降血壓。其實做餃子餡還代表著勤有勤奮、勤勞的意思。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久財之意的久財餃
韭菜很香、很嫩,用韭菜與豬肉搭配作餡,包出的水餃,非常鮮香,讓本來就愛吃麵食、愛吃餡的人大飽口福。韭表示久,時間長、久遠,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
3、白菜餡:百財之意的百財餃
白菜也是人們最喜歡吃的餃子餡了,其實白菜還有百財之說,是對百樣之財的祈福,也有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4、香菇餡:鼓財之意的鼓財餃
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有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的意思,所以被叫做鼓財;也有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5、酸菜餡:算財之意的算財餃
酸菜餃子開胃解膩,其實還有深刻含義的哦!有算有核計、清算的意思。算財表示錢多的要算很長時間。就是數錢數到手抽筋。
6、羊肉餡:洋財之意的洋財餃
冬季需要滋補,就喜歡吃羊肉,羊肉的餃子滋補,同時羊還有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的意思,希望發洋財,廣發財。
7、大棗餡:招財之意的招財餃
老人在以前過年都會包餃子都會放一顆棗子進去,「棗」與「招」諧音,希望年輕人招財,意為財源滾滾來。
<<<
春節包餃子的由來相關 文章 :
★ 春節吃餃子的由來和寓意
★ 春節包餃子的來歷
★ 過年吃餃子的意義
★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以及習俗
★ 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的來歷和傳說
★ 為什麼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 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的由來
★ 冬至包餃子的由來傳說和習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2、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起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典故】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3、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相傳1800多年前,河南南陽一帶冬季濕冷,衣物不足,居民凍瘡多發,耳朵凍傷更是嚴重。醫聖張仲景就發明了餃子,把韭菜、茴香、生薑、羊肉、辣椒等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下鍋煮熟,在湯里配上醋、黃酒、蔥末,餃子連同湯水一同食用。
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凍瘡也就被治好了。這種食物被稱為「餃餌」,也就是後來的餃子。這種連湯帶水的「酸湯餃子」在河南、陝西等地很流行。
(3)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擴展資料:
餃子之所以流傳千年而不衰,根源於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形成的智慧:陰陽平衡,五味調和,粗細搭配,谷菜配合,剛柔相濟,包容中庸。吃一口餃子,吃下去的不只是營養,更是文化。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塬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勸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4、吃餃子的風俗由來
餃子最早出現於東漢時期,由張仲景發明而來。
醫聖張仲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中看到許多窮苦百姓的耳朵凍得不成樣子,所以就發明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葯治傷,意為吃了耳朵狀的「嬌耳」就可以促使凍傷的耳朵迅速恢復。
隨著時間的流逝嬌耳逐漸稱之為餃子,而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在一年中最為重要的過年時刻吃餃子的習俗。最初人們在春節的時候吃餃子是因為當時物質資料匱乏,平時只能清淡度日,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吃這樣鮮美的食物,寓意著家人身體康健、運勢昌順。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餃子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因為其形狀也似元寶,所以人們過年吃餃子也是寓意著家中未來一年財運興隆、生活昌順。
食用建議:
1、少放肥肉多放蔬菜
按照膳食酸鹼平衡的原則,"酸性"的肉蛋類和精白麵粉,應當與"鹼性"的蔬菜原料相平衡,最好一份肉類搭配三份未擠汁的蔬菜原料,而且餡料所用肉類為九分瘦肉,不要再添加動物油和植物油,提高蔬菜用量,才能降低飽和脂肪和熱量的攝入,達到真正的營養平衡。
2、菌類、藻類做餡較好
肉類餡料盡量多搭配富含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蔬菜,同時再加一些富含可溶性纖維的食物,如香菇、木耳、銀耳及各種蘑菇、海帶、裙帶菜等藻類。它們可改善口感,幫助減少膽固醇和脂肪的吸收量,控制食用肉餡後血脂的上升。
3、烹調方法
一般蔬菜較多、肉類很少的餃子水分含量高,容易"散",煮食則營養素損失大,口感也差些,可以考慮水煎、蒸等方法,而肉類較多的帶餡食品適合用來煮食。盡量少用油煎、炸等烹調方法,避免額外增加脂肪攝入。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餃子
5、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1、闔家團聚: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意之意,預示新一年裡有好運。
2、招財進寶: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
3、美好祝願:餃子有餡,便於人們將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後來將餛成新月形就成餃子。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除夕夜,十二點鍾聲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起源:
餃子在其漫長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明朝元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
6、春節吃餃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於明代於清代,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裡麵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與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這天,南方人則開始吃湯圓。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網路配圖早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就提到過這種食品。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於明代於清代,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裡麵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
與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這天,南方人則開始吃湯圓。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早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就提到過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春節吃餃子的習俗起於明代於清代,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盛行的一種過年方式。春節餃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時(半夜十二點)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之意,「交」「餃」諧音,故稱「餃子」。還將餃子裡麵包上硬幣,吃到的人被認定要交好運。與北方人相反,在正月初一這天,南方人則開始吃湯圓。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網路配圖早在三國時期的《廣雅》一書就提到過這種食品。
7、春節吃餃子的習俗由來
餃子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自從問世就深受人們喜愛,民間素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吃餃子源於古代習俗和民間傳說。
一、古代習俗
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
二、民間傳說
東漢年間,恰逢嚴寒,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被凍爛,名醫張仲景見此不忍,便就地架起大鍋,熬制了一種「祛寒嬌耳湯」向窮人施葯治傷。「祛寒嬌耳湯」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熬,熬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嬌耳」治好了凍耳。後來人們為了感激張仲景施葯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並把這種食物稱為餃子。
8、春節包餃子的習俗由來
春節包餃子的習俗由來與名醫張仲景有關。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很多窮苦百姓的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見了,就從冬至這天起架起大鍋,熬制了一種祛寒嬌耳湯,人們吃下它後血液通暢,治好了凍耳。張仲景施葯一直持續到除夕夜,人們感激張仲景施葯的善舉,就仿照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吃,並把這種食物稱之為餃子。於是,餃子這種吃食就誕生了。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是因為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9、關於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與傳說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