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長什麼樣
1、春節的樣子
&
2、春節是怎麼樣的節日
春節(Spring Festival)指華夏傳統歷法夏歷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歷元旦不同),農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資料來源:http://ke.haosou.com/doc/5333009-5568377.html
3、春節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春節(別稱:新春、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英文名:Spring Festival)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農歷新年,傳統上的「年節」,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日期定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
在春節期間,各家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多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節期活動
忙年(小年)
買年紅或寫年紅(5)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十二月廿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十二月廿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上行下效,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十二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十二月廿四過小年的傳統。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塵和祭灶。[35][55]
傳統習俗:祭灶、蒸花饃、買年紅、吃灶糖、掃塵。
年廿八
年廿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廿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27]
除夕
貼年紅(17)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祖大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團年飯,年夜飯後有派發壓歲錢和守歲的習俗。[27][56]
傳統習俗:置天地桌、祭祖、燒炮、吃年夜飯、接神、踩祟、接財神。
正月初一
從年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炮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燒炮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迎新歲,拜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拜歲神。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新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27]《占書》中說,正月初一是「雞日」。
傳統習俗:開門炮仗、拜歲、祈年、拜年、占歲、聚財。[7][9][32][57]
正月初二
回娘家(9)大年初二是開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靈,祭禮完畢,燒炮、燒紙寶,然後吃「開年飯」。這餐「開年飯」一般備發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27]《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
傳統習俗:拜神,開年飯等。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為熛怒之神,是上古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祀祖祭神。「赤口」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27][58]
傳統習俗:燒門神紙。
正月初四
財神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27]《占書》中,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傳統習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羅,扔窮。[39]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36]
傳統習俗:祭財神(南方)、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27]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27]
傳統習俗:送窮,啟市。
正月初七
舞獅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書》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27]從漢朝的文獻開始有人日節俗的文字記載,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
傳統習俗:熏天、吃七寶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年初八前走親訪友拜年基本完畢,從年初八起民間便陸續開展敬神、游神、擺宗、舞獅、舞龍、飄色、游燈、做醮、標炮、做大戲以及各種文藝表演活動。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27]
傳統習俗:順星、游神、做齋頭、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放爆竹(9)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有說「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十二
元宵節(14)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燒炮、燒煙花、采青、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發展至今,燒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4、誰知道中國的春節是什麼樣子的?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流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宣布中國改用世界通用公歷,也叫陽歷、新歷。並決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臨近春節,人們采辦年貨,除夕時,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貼年畫、春聯;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春節慶祝活動更為豐富多彩。不僅保留了過去民間習俗,剔除了一些帶有封建迷信的活動,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使春節具有新的時代氣息。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採納哦
5、春節的介紹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6、春節是什麼樣的節日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中國,每家每戶都要過春節(俗稱:過年),每家每戶都會提前准備過年的年貨,做香腸,臘肉,鹵菜,買豬肉,買調料,買對聯,買鞭炮,買窗花,搞得很喜慶,很熱鬧。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人們會張燈結綵,貼對聯,貼窗花,小孩子都穿是新衣服,放鞭炮,吃年飯。
在現代,大街小巷都有濃郁的春節色差,街上的每一顆樹上都掛著彩燈,五顏六色的很好看,家裡的長輩都會提前准備年貨,買豬買鴨,做香腸,做鹵菜,買新衣服,除舊迎新,過年的時候穿上自己的洗衣服,初三後,每家每戶都開始走親訪友拜年。過春節最開心的不過就是拿紅包了,家裡的長輩都會給小孩子紅包。還有包餃子,你是不是很想念呢,熱騰騰,香噴噴的香菇肉餃子。
總結:春節一年到頭最開心最幸福最熱鬧的日子,和親人團聚,和家人在一起,和家人一起吃飯,一起說話,一起看春晚,春節是最幸福的節日。
7、春節的簡介
春節是一新年的開始,代表新生事物的到來,同時時也代表厄運的離去。春節也是人們忙碌一年祭奠祖先的節日,懷念先祖的功績,同時也祈求先祖保佑自己在新一年裡生活更加的美滿,加油!,未來不是夢想。
為什麼一到春節人們就要燒鞭炮和粘對聯呢,下面故事可以給我們答案。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的頭長著長長的觸角,非常兇猛。「年」一直生活在深海。每當它在除夕夜爬上岸,它就會吞食牲畜,危及人類生命。因此,每年除夕,村裡的人都要逃到山上,老人和年輕人,以避免年獸的傷害。
一年的除夕夜,村外傳來了求援老人的消息。當村民們急著驚慌時,村裡只有一位老婦人給了老人一些食物,並勸他上山躲避野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裡過夜,我就把年獸趕走。」老婦人繼續勸說,懇求老人笑一笑,但什麼也沒說。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裡的氣氛與往年有所不同:村東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裡點著蠟燭。年獸顫抖著,奇怪地喊著。走近門口時,院子里突然聽到「砰」的一聲。年哆嗦著,不敢往前走。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和爆炸。
所以在新一年裡我們要燒鞭炮和粘對聯去除厄運,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