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覺得春節是最長的
春節,年之歲首,除舊迎新,接福拜年。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發現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規律,就有了「年」的出現。
北宋王安石的《元日》中描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那會兒已經是很隆重的在慶祝春節。
春節成為我國最大的節日其實也不是必然的。因為啥?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合家團聚向來年祈福的節日必然要在冬天。而冬天還有一個重量級的節日,那就是冬至,其實個人覺得冬至對古代中國更加具有特別的意義。
通過翻閱歷史可知,冬至在歷史上也的確是極為重要的節日,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最重要。至於春節主要是因為近現代西方國家的文化不斷滲透,國家在法律層面上規定了元旦等節日強制執行,並且廢止了農歷節日。隨後執行不到位,專門樹立了一個典型節日,以增強自己的文化信心。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演化,就成了今天的樣子。
日積月累,千百年來,人們慶祝春節的方式也別出心裁。從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開始,祭灶、吃糖、掃塵到除夕貼春聯、吃餃子,到過了正月十五,節日的氣氛一直滿滿的。顯示了我們家家希望新的一年裡守更待歲,幸福美滿,也就成了中國最盛大的節日。
中國就是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假期較長的節日,所以不管路遠路近都回家團聚。在看重家庭觀念的中國,這一天家庭成員都要回家 。這是團圓的一天,是孝敬長輩的一天,是祭祀祖先的一天,也是結束上一年的勞作,開始新的一年的一天。
綜上,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傳統最盛大的節日。
2、春節,可以說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這是為什麼?
春節是青黃不接的家中儲糧告盡,春天生長的早春食材還沒發芽長出,最艱難時刻過的時間段。這是古中國人的大智慧表現之一,即促及保再不自儉省的人,也必須想方設法地保存一點好食材,留於過年時食用,屬教化人們儉省與有規劃方案的,過日子的定式訓練之一。
特別黃河以北地區無霜期短,有霜期長,不儉省有規劃的用儲糧,會熬不過整個冬季及初春無產品收獲時期的,設立春節就是訓練有計劃用儲糧的方式方法,因最好吃的備貨食材必須儲留到過年時才可吃,平時再饞也不能吃掉,否則過年時就沒有可吃的好食品了。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重視春節活動,就是因為春節活動極具儀式感和歸屬感。
一、春節期間,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千家萬戶貼春聯、放爆竹,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都要回家團聚、感恩父母、吃年夜飯。父母們從中享受到家人團圓的天倫之樂,兒女們也從中體會到了同一血脈的歸屬感。
二、就現代社會來講,過春節頗像咱們中國人吃的餃子。餃子不光是口感鮮美、寓意吉祥,更重要的是它主副食搭配合理、營養均衡,既有科學道理又有文化底蘊。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活動最具儀式感和歸屬感。
春節訂立後,為強化執行除過年吃最好的,穿好的穿新的外,還用除祟迎新及家人團圓固化固定的。即放爆竹為除祟,院內外房屋人去舊穿戴都新一番,遠地遊子返回家顯排一下咱家有人,就成過春節大年的主要內涵及形式了。也就是全家人一個都不少的共同在一起去舊迎新。
對於中國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春節歷經幾千年的傳承一直到今天,在所有中國人的心目中可以說是不可替代的一個節日,也是中國人內心深處最具有華夏文明烙印的一種文化、一個符號,不可磨滅。同時到了近現代春節也是一個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節日,而且中國人向來注重親情,春節讓人們的內心深處有了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這種精神感染力和影響力是無法用語言表述的、特有的感覺。
3、中國人為什麼要過春節?
引言: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過年是一件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回家過年天經地義。因為回家主要是為了和家裡人進行團聚,而團圓也是中國人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過年也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經歷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一種文化心理。在過年這個節日,只要外出的遊子們都會回到家鄉和家裡人進行團聚,這也是每一個遊子的心理需求,同時這也是一年到頭的精神慰藉。在古時候過年主要是要祭祀,來祈求新的一年可以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在很多人小的時候過年意味著放假,穿新衣服走親戚拿壓歲錢來看各種熱鬧,對於孩子們來說過年是一件非常令人開心的事情,所以是非常期待和盼望新年的到來,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就體會到過年是團圓。
春節
春節是我們國家最盛大的一個節日,春節的來歷也是非常悠久的,是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關於春節的傳說也是有非常多種類的,但不管怎麼樣,春節也是代表著新的一年開始,也是所有人對於新的一年有著美好的期許,是中國四大傳統文化之一,春節是中國人的節日。
春節的風俗
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過春節的時候會有一些習俗,首先會進行掃塵,就是在臘月的時候將家裡全部打掃一下,將一切晦氣,掃出門,還可以在家裡布置貼窗花來烘托春節的氣氛,在元宵那一天會進行守歲。之後就會放鞭炮,貼春聯,拜年,吃年糕等等。
總結
最後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心目當中最期待的節日,是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也會用很隆重的方式來慶祝春節。小編記得每年小的時候最期盼的就是過年了,但是現在很多人都說年味大了,這也是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所以對於過年這件事情也就沒有那麼的期待。
4、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四千多年為什麼春節能夠延續這么長時間?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又俗稱「過年」,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更多的是合家團圓的日子,是億萬中國人的情感的聚合。最初,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性和人類生產勞動的周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都會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經過千百年思想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演變成我們現在的春節。正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對於在外漂泊奮斗的人來說,春節是他們一年最嚮往的日子。春節將至,提前買好車票,拎著大包小包的禮物,滿載著對家人的期盼,跋山涉水回到那個自己出生的家,見到許久未見的父母或兒女,享受親情的滋潤,路上的辛勞與煩惱也就煙消雲散。
人們回家不僅僅是一次親情的聚會,一次禮物的饋贈,更重要的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春節到來,不論是離家多遠的人,都會盡可能地趕回家裡和親人團聚,眾人齊聚一堂,共度佳節,展現出對未來一年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春節文化的重要特徵,在於團圓與和諧。
春節是中華民族團圓的節日,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古語有雲,百善孝為先,一年忙到頭的人們,離家再遠,事務再忙,也得回家。幾代人在鞭炮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骨肉情深體現得淋漓盡致。
每年春節,祭祀祖先的活動更是傳統孝道的一種延伸,寄託著人們對祖先的尊敬與思念。年幼的兒孫們在春節的各種儀式中耳濡目染,不自覺的就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中了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宣揚了孝道文化。春節文化內涵中的和諧,不僅僅代表著祝福,更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體現,希望每個人都能快快樂樂、和諧相處,與家人、親友、鄰居、同事保持和諧,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時代在變化,不斷賦予春節新的內容,也不斷給予春節佳節新的挑戰,雖然內容上不斷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題卻始終保持不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正是因為春節具有如此強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
無論怎麼變,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層含義沒有改變,它祈求事事順心的美好願望不會改變,始終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必定會一代一代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