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過春節來客人都吃什麼菜
1、溫州的春節有哪些風俗?
1、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福字、橫批、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
2、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
3、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4、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已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拜年的方式外,又興起了網路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5、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是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2、溫州人過年有哪些習俗?並選擇三個做詳細介紹(200-500字)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准備乾乾凈凈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歷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生運動。
吃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打開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如雲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3、溫州年夜飯菜譜
<
4、新年招待客人吃什麼菜
過年招待客人的家常菜有哪些
1、冷素菜,蒜泥黃瓜,涼拌藕片,涼拌豌豆苗,涼拌金針菇,甜蜜豆,涼拌荷蘭豆,這些菜要注意顏色的搭配。
2、冷葷菜,紅油肚絲,泡椒鳳爪,五香鴨脖,紅油耳絲,牙簽肉,五香牛肉。
3、熱素菜,耗油青菜,素炒芥藍,炒油麥菜,炒茼蒿,素炒筍片,松仁玉米。
4、熱葷菜,爆炒魷魚,紅燒帶魚,青豆蝦仁,蒜薹炒肉,竹筍炒臘肉,椒鹽排骨。
5、蒸菜,四喜丸子,黃燜雞,小酥肉,梅菜扣肉,八寶飯,清蒸鱸魚,菠蘿古老肉,糖醋鯉魚。
5、溫州過年必做12道菜
溫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而且河流湖泊很多,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而春節年夜飯是全年中很重要的一頓,這天全家人圍坐餐桌上吃著各種美味可口的食物,那麼溫州過年必做12道菜是什麼?
溫州過年必做12道菜推薦紅燒鮑魚、白灼蝦、白灼花螺、蒜蓉粉絲蒸龍蝦、清蒸螃蟹、炸溜黃魚、瘦肉丸、鴨舌、炒粉干、醬油肉、桂花年糕和“全家團聚”什錦三鮮,不同家庭的喜好不一樣,年夜飯做的菜也會有所不同,這里推薦溫州過年兩道菜的做法:
一、清蒸螃蟹
1、先將大閘蟹放干凈的清水裡吐凈臟東西,然後使用牙刷刷干凈螃蟹上的泥沙,再剪掉指環標記,這里不需要解開捆綁大閘蟹的繩子。
2、在鍋里加入適量水,再加入切好的生薑片和適量黃酒,待大火將水燒開之後把大閘蟹放蒸鍋里,注意放的時候螃蟹肚子朝上,再在螃蟹上面放少量姜絲。
3、將薑末、蒜末、生抽、陳醋和少量冰糖放一個裝的容器里,一起上鍋蒸,蒸大約15-分鍾,蒸熟的螃蟹解開繩子放盤子里,沾汁就可以吃了。
二、“全家團聚”什錦三鮮
1、先准備食材,魚丸、肉丸各10個、濕泡膠10片、桂花魚2兩、適量豬肚、豬肝片、黃花菜、花菜、紅菜和大白菜。
2、先將炒鍋燒熱,加入一定量的清湯,然後放入准備好的食材。
3、待砂鍋煮開撇去浮沫,加適量食鹽、味精、豬油和老酒調味,再加入切好的蔥段和適量胡椒粉,食材煮熟後即可食用。
6、溫州人過春節的習俗
冬至吃湯圓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鹹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後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
搗年糕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
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6)溫州人過春節來客人都吃什麼菜擴展資料:
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發都響,聲音宏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
有些地方在打開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中雲錦,形成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現在放鞭炮在城鎮已被禁止,但在農村和漁島上仍可燃放。
7、浙江過春節的習俗?
1、臘八粥
吃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浙江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燒八寺香
過年時節浙江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早先有句揶揄躲債人的老話,叫做「年廿七,勿著急;年廿八,想辦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見面,初一見面拱拱手。」
3、給菜蔬起個吉利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浙江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
4、城隍山與梅花碑
過去浙江可供人遊玩娛樂的場所,只能用「螺螄殼里做道場」來形容。浙江百姓終年勞作,只有過年才有閑暇。雖說「錢塘自古繁華」,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參差十萬人家」新年公認的游樂的場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兩處。
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浙江的過年習俗,反映了浙江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浙江人的福氣。
8、溫州人愛吃什麼菜
溫州人喜歡的菜品很多,第一是三絲敲魚 是溫州民間傳統佳餚,相傳有百餘年歷史。主料黃魚肉或魷魚肉,切塊蘸干澱粉,敲成薄片。氽熟後切成長條,與肉絲、火腿絲、香菇絲清湯中烹制。三絲敲魚湯清味醇,鮮嫩爽滑,獨具風味。錦綉魚絲 是特一級烹調師金次凡的創新佳餚,在1983年我國烹調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上,以此獻藝。第二是 錦綉魚絲 選用鮮活黑魚(俗稱烏鯉),取背脊肉切成細絲,炒制而成。魚絲條條不斷,絲絲勻稱,乳白色基調,綴以幾絲紅綠柿椒,色彩絢麗和諧。第三是 蒜子魚皮 魚皮即鯊魚皮,具有解毒、殺蟲、愈虛勞功能。蒜子魚皮以魚皮為主料,加大蒜烹制而成,蒜香濃郁,魚皮軟糯,味鮮美,是溫州民眾推崇的酒席大菜之.一。
第四是 爆墨魚花 溫州人以墨魚作原料,能製作很多菜餚,以爆墨魚花最有特色。墨魚肉鍥花刀,燒熟後片片墨魚捲曲成麥穗狀,造型美觀。沒有深厚的功底,難以發揮特色,是一隻刀工、火候並重的名餚。第五是 炸溜黃魚 選用新鮮大黃魚烹制,以鮮、嫩、香三大特色著稱,是溫州傳統內味菜。此菜炸制和制鹵緊密配合,上桌時氣泡翻滾,吱吱作響,很能活躍筵氣氛,食以外脆里嫩,酸甜可口。第六是 雙味蝤蛑 溫州蝤蛑肉台膏脂,細嫩腴美。雙味蝤蛑以清蒸和鍋貼兩種烹調技法製成,形態活潑,色彩艷麗,一菜雙味,風味獨特。龍魚 選用新鮮黑魚烹制,呈蟠龍狀,色、香、味、形堪稱一絕。
9、溫州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溫州春節的風俗:
一、門前夜點蠟,門內把紅掛
除去中國春節特有的燈籠、對聯、福字以外,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戶的門口都要點上兩支蠟燭。燭光在風中竄動,一條街一條街的橘紅色燭火連成一條條璀璨明亮的路,給歸家的人指引方向。門外貼著對聯和福字,門內總要掛上兩串紅彤彤的布制辣椒,或鯉魚,或金畚斗。把家裡裝扮得熱熱鬧鬧紅紅火火。
二、大年初一,上山掃墓,上廟燒香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掃墓是清明節才做的事,但在溫州的部分地區,春節才是掃墓的時間。到現在,大年初一掃墓有著「請祖先一起過年」的意義。與此同時,佛廟里的香火在這一天也燒得極旺,堵了五六個小時的車才能開上不寬的山路,在走一段很有些坡度的路才能進入遠近聞名的寺廟,從門口的佛像開始一直拜到最里頭的殿宇,喝一碗八寶茶,交上一年的香火錢,這才打道回家。
三、醬油肉配米飯
醬油肉也算是溫州特產了,溫州人自產自銷的醬油肉與別省的臘肉不同,通常不會久存,當年年底製作,緊連著的春節就會端上餐桌。且往往是正片的精肉或層次分明厚度適中的三肥夾兩瘦,只需切成小塊一蒸,打開鍋蓋的一瞬,香味立刻充滿整個屋子。
四、祭灶神
大年初一的早飯必須在除夕夜准備好,擺上桌。初一不能開灶。每家房子的牆上都留有一個空格貼著灶神像,早晨開動吃早飯前要先把灶神像前面的祭燈打開,每樣菜都夾一點到一個小碟子里,擺在燈前,再放兩個小橘子,祈求灶神保佑全家一年不會餓肚子。
五、打開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