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春節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春節清明節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2-06 02:49:25

1、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都是怎麼由來的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而在《東京夢華錄》里,我們看到除夕的慶祝活動又有了新的發展,
上面說: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綉書色衣,
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蝦銅甲裝將軍。用鎮
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
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士庶之家,圍爐團
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這個儺儀,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時沒法現場轉播,也拍不成電影,
誠是憾事。
附:七夕話乞巧節
昨天是舊歷的七月七日,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2、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春節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陽」。關於端午節的來源,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說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3、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

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嗎?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很多人都知道,清明節需要返鄉祭祖,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清明節為何要祭祖,清明節是怎麼來的。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一下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1

清明節,又稱踏春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氣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清明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作為傳統的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優良傳統。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你知道多少?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於是設計謀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無奈,最後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戰亂,只好流亡國外。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身邊不乏有才能出眾的朋友。

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時候,跟隨他的臣子都陸陸續續棄他而去,身邊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

重耳在這期間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差點暈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動得留下淚水。

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繼任國君,即晉文公。

晉文公當上國君後,自然要封賞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晉文公卻忘了流亡途中為他割肉充飢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綿山隱居了。

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追悔莫及,他於是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命人搜山,但是並沒有找到介子推。晉文公情急之下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現身,沒想到這樣反而害死了介子推。

等晉文公發現介子推的時候,他背著母親死在一棵老枯柳樹下。介子推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悲痛萬分的晉文公,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發現去年燒死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並且當場折下幾支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比如拔河、盪鞦韆、斗雞等等,但是掃墓祭祖仍是千年不變的'主題。

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2

傳說清明節是用來紀念一位古人的,而這個人就是春秋時候的晉國人介子推。春秋時期,戰亂紛紛,晉國發生政變,當時的晉獻公昏庸無道、沉迷美色,特別是妃子姓驪名姬的娘娘,於是千方百計的想要廢掉太子申生,讓驪姬娘娘的兒子做太子。晉國內部一片混亂,為了求生只好帶著家屬四處逃竄。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沒有獨自逃跑,還追隨公子重耳出逃,期間經歷了多種苦難艱險。逃竄的日子很是可怕,飢寒交迫,病厄交加。有次路中他們的干糧被土匪搶走,公子重耳因為飢寒交迫暈了過去。介子推見狀就忍痛割下身上的肉給重耳吃。重耳因為這事非常感動,覺得介子推是一個忠君愛主的人,許諾以後當上君王一定會好好報答他。

在十九年的生死逃亡中,重耳終於迎來了黎明前的光束。他搖身一變就成了晉國的帝王,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晉文公。但晉文公並沒有封賞那些追隨他的人。後來就有人去主動請賞,而介子推則認為忠於君王的行為沒什麼值得獎賞的。對於那些主動求賞貪圖名利的人的行為介子推非常的看不上眼。而介子推一心愛國,熱衷於國,他不斷的在重耳說出一些忠言,但是卻無濟於事。他沒有辦法改變重耳,只好和母親歸於山林,就因此隱退深山,做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因介子推不願意接受封賞時寫過一首詩,這首詩後來傳到了晉文公那裡,晉文公非常後悔就下令尋找介子推。當知道介子推就隱身在深山裡,就派人巡山搜尋。可是尋不到,最後不得已晉文公命令放火燒山,將他找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找到介子推。最後火熄滅了,晉文公在一棵柳樹下找到了他的屍體。

看到這個情景晉文公悲痛萬分,便命令將士將他的失守安葬。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撿起一塊燒焦的木頭帶回宮中,名工匠做成木屐,以此來象徵介子推還在陪伴晉文公左右。第二年,晉文公又來到他安葬的地方,為他備上好酒好肉,清掃干凈墓地,並將墳邊上的那可柳樹命名為清明柳,於是晉文公掃墓的那天便就定為了清明節。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4、清明節的來歷30字

清明節的來歷: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古人根據天象物候、四季循環確定出的節氣。

(4)春節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擴展資料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5、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來歷

春節來歷: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歲(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

清明節來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端午節來歷: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6、清明節的來歷,內容短一點兒

古代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有一次,在他落難的時候,肚子餓了。他的一個臣子就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飢,後來在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的時候,他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

晉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逼他出來,可是他寧死也不出來,後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

最後一句是這樣的:「清明復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6)春節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擴展資料

清明節的名稱來由得名於節氣,與此時天象物侯的特點有關。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生氣始盛,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潔齊而清明。

《淮南子·天文訓》中講:「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文中的「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期內。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7、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遠在周朝就確定了。這天,各家掃墓,祭祀祖先。有關清明節的來歷還有個傳說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避難在外流亡十九年。一天,重耳一行來到一個很荒涼的地方,又餓又累,並且跟隨行的介子推說想吃肉,過了一會,只見介子推捧著一晚肉湯,一瘸一拐地把肉湯獻給重耳,重耳吃完後才知道是介子推割的自己大腿上的肉。重耳非常感動,含淚對隨從的臣子說;我即位後,定要重賞,不忘今日恩情。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當上晉國國君。稱晉文公,重耳即位後本想重用介子推,但是,介子推不辭而別,於是重耳派人去找,找了幾天就是找不到介子推,後來,重耳聽說介子推與母親隱住在綿山,重耳界定親自去綿山請介子推,來到綿山幾天,沒找到介子推住的地方,正在重耳著急時,有臣子出主意,放火燒山,介子推定和母親出來,於是重耳下令放火燒山,大火熄滅後,不見介子推和他母親身影,

搜山時,在一棵燒焦了的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相抱而死。重耳見狀嚎啕大哭,十分惋惜,同時下令改綿山為介子山,安葬介子推的地方從此更名為介休《今山西省介休縣》並把介子推燒死的那天定為清明節。晉國百姓懷念介子推與母親,每年前一天百姓就不忍心動火做飯,寧願吃冷食,有的百姓帶著食品到介子推墳前掃墓祭祀。因此清明節也稱寒食節.掃墓由清明寒食沿襲而來,與悼念介子推的祭祀儀式有關隨著時代變遷,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風俗:

1、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插柳/戴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

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7)春節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擴展資料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8、清明節的來歷

在中國的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8)春節清明節是怎麼來的擴展資料: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9、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肉,為他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重耳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樹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節後一天為清明節。


時至今日,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清明節的來歷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

大家知道關於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是什麼嗎?我們在過清明節的時候經常不會在意它的來歷是怎麼樣的,因為我們一般就是知道它的習俗,所以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關於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清明節的來歷1

自然節氣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後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北斗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遊、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來歷2

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