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有哪些春節
1、求春節邵陽市的風俗習慣?
邵陽是湖南的一個市,南方和北方在過春節的時候風俗習慣都差不多。過年之前全家人都會聚集在一起,主要的分別就是邵陽會選擇在年三十的晚上12點開始吃年夜飯。
2、湖南過年的風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下面是湖南過年的風俗請參考!
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國人過春節,各地的習俗都不一樣,據我了解湖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俗稱過年,它持續的時間最長。湖南的春節習俗有點不太一樣哦!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無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以 24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23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23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台、幾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禮許願,希望灶神吃了以後,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整個祭祀活動才算完成,所以說這也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稱為「拜年無大小」。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准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長沙俗稱過年。長沙人過年須過大半個月,即從先年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常年在外的朋友都會回家和家人團聚、吃節。團圓飯。那天,晚輩向長輩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長輩們給小孩子發紅包,祝願新的一年新氣象,紅紅火火。所有人凌晨12點燃炮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在湖南洞頭,島上至今還保留了一種叫拜茶的習俗。拜茶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等煮成甜茶謂"紅棗茶",取其吉利之意:紅棗--日子越過越紅火,桂圓--合家團圓、平安順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兩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於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燭、燒金紙、放鞭炮。拜茶之後,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湯的,所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或出門在外,或在家幹活兒,若遇雨受阻,人們便會以"正月初一喝湯的"這話自嘲。喝過茶後,還要再燒線面吃,俗謂"長壽面",既是圖吉利,祝願全家老小長命百歲,又因喝茶不夠飽,作為添食,可收一舉兩得之效。湖南長沙春節習俗是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開門炮是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最熱鬧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各地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在湖南的.春節習俗中,株洲人在春節拜祖的時候最有講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間擺一條長椅,然後點起紅燭,待紅燭燃過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將焚完,就開始燒「金紙」(一種貼著金箔,折成元寶狀的紙錢)。
湖南嶽陽地區俗稱「過年」,風俗大體同祖國各地相同,除殺雞、鴨、放鞭炮、貼春聯外,在臘月三十日吃「團年飯」,十分豐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魚這個菜,顯示吉祥有餘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區魚較少,為了有"百里魚"這個菜,用木頭雕刻一個「百里魚」,放在盆中,撒上蔥花,象真魚一般。人們極重視團年飯,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裡趕,家裡人等了又等。吃團年飯,要關著門,意在不讓財寶跑了。飯後放上一掛鞭炮,表示已吃過了年飯,人們可以走動往來了,這些就是我了解到的湖南的春節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時間里,湖南的春節習俗和國內其它地區的春節習俗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有著許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作為東南內陸的一個省份,也呈現出一些地域性特徵,具體而言有:鮮明的江南水稻文化特色,強烈的祈豐年目的,豐富多彩的游藝活動,同一民俗事象的外部形態具有多樣性與變異性以及多民族的春節習俗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等特點。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有興趣,還是親自體驗,比較有感覺哦!
3、湖南春節習俗是什麼?
1、吃面、折枝
永州人正月初一起床後,先向尊長磕頭拜年,早餐吃面條,意為長發吉祥。外出時謂之出行,至當地土地廟祭祀,回家時,折一束樹枝,謂之「發財」,然後,到親友家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日止。
2、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常德各家各戶點鍋燈,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驅火災,同時送平時家中奉祀諸神。送神之後,諸神不在家,百無禁忌,開始忙年。但家中如有喪事,當年不送神。
3、送窮鬼
株洲的炎陵縣是湖南客家人的聚居區,初三是他們「送窮鬼」的日子,這天一早,人們就將家裡積存了兩天的的垃圾,往路邊一倒,將裝垃圾的簸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三根香,放三隻鞭炮後喊道「窮鬼去,富鬼來」。這表示家裡送走窮鬼,從此走向富裕。
4、坐歲
衡陽地區在春節有其獨特的習俗,三十日名曰「除夕」。本日午餐,極其豐盛,入夜接回灶神司命後即關上大門,叫「關財門」。隨後全家圍爐團坐,邊吃邊談,直至深夜入睡,有的徹夜不眠,名為「坐歲」。
5、「出天行」
大年初一,長沙家家雞鳴時分即起,男女老幼換上新衣,由輩分最高的男主人燃香開大門,鳴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說開財門。然後人廳堂,秉燭敬拜祖宗,再向外拜天地神明,祈求新年方方得利。
4、湖南人習俗,湖南人過春節的習俗,
湖南人在春節期間較為重要的習俗大致有三:
1、爆竹庭前,辟除邪惡;
大年初一早起,往往頭件事就是人們在堂屋前階基上燒響竹筒,用來驅趕山躁惡鬼。山臊惡鬼,是神話傳說里的山中怪獸,它與「年」的傳說有關。據說,「年」原是一種怪獸,新春快來之際,「年」就要出來掠食噬人。人們為了防禦它的侵害,一到此時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嚇得「年」逃跑遠遁。這就是最初的「過年」。
2、依次拜賀,飲椒柏酒;
大年初一早起之後,全家老少穿戴整齊,依次祭祀祖先,互賀新喜。人們要敬椒柏酒,喝桃湯水,飲屠蘇酒,還要食五辛菜等。這些含辛帶辣的食物,大都是楚地的土特產,也是「楚味」甚濃的飲食。
3、帖雞戶上,桃符鎮鬼。
正月初一插桃符於門上,為什麼會使各種鬼怪害怕呢,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說:「上古之時,有神茶與郁壘昆弟二人。茶與壘兩兄弟住在度朔山下的大桃樹下面,專門察管各種鬼魅,發現膽大妄為、傷害人類的鬼魅,馬上就用葦索捆住,抓去喂老虎。因此,後人在除夕削飾桃人,懸掛葦索,並畫只老虎貼在門上——門神「桃符」,春聯就是這樣演變來的。
5、以前湖南人過春節習俗
1、湖南人過年,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
2、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
3、湖南過年時還有吃臘肉的傳統,不過與四川人吃蒸臘肉不一樣,湖南人喜歡把臘肉與香豆乾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著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
4、有時候,也會用冬筍與臘肉一起炒,這樣在咸香之外還會有一種清鮮的感覺。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等等。
6、邵陽 風俗習慣
1、湖南祁劇
邵陽流傳最廣的地方戲劇為祁劇。祁劇是湖南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它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清末又名「楚南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
2、邵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舊稱「花鼓」。湖南民間小戲劇種,興起於舊時邵陽縣境,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稱為邵陽花鼓戲。主要流行於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新化等縣市,以祁劇寶河派戲白結合邵陽地方語言為舞台語言。
20世紀50年代命名為「邵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的音樂源於當地山歌小曲,在發展過程中曾受祁劇音樂、宗教音樂和說唱音樂的影響,演出風格詼諧、活潑、明快清麗。
3、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於一體的民間工藝。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產地在邵陽隆回灘頭鎮。隆回灘頭年畫形成於唐朝李世民時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最後一代傳人高臘梅創作了29個年畫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親》。
(6)邵陽有哪些春節擴展資料:
邵陽市位於湘中偏西南,資江上游,自古為「上控雲貴、下制長衡」的交通要塞,曾因水路、公路交通順暢而輝煌。
明清時期,寶慶府城依資江黃金水道和數條驛道而成為水陸要沖,湘中重鎮;民國時期,湘黔公路干線貫穿境內,邵陽縣城成為東南與西南商品物資轉運樞紐。
2002年12月,潭邵高速正式通車,邵陽進入高速公路時代。2014年12月,邵陽高鐵北站投入使用,邵陽駛入高速鐵路時代。
2016年9月,中共邵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文密在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邵陽將實施「二中心一樞紐」戰略,打造湖南省域副中心、湘中湘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全國區域性交通樞紐。
7、湖南過年習俗有哪些?
1、除夕與團年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
2、小年與祭灶神: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二十三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台、幾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3、守歲: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4、拜年與壓歲錢:通常把春節期間的訪親問友叫「拜年」,相傳古時隆冬季節有騷擾人們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聲響,二怕紅色,三怕火光。
這樣每到「年」要出來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放鞭炮、貼紅紙寫春聯,點起一堆篝火,等兇猛的野獸「年」跑了以後,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賀新喜」,這些傳說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習俗。
5、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8、過春節都有哪些習俗,說說你們家鄉的習俗?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雖然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是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導致每個地方慶祝春節的方式也有自己區域的獨特性。如除夕夜南方人吃餃子,北方人吃湯圓。我們當地的主要習俗:除夕下午要上墳祭祖,貼對聯、貼門神、掛大紅燈籠。除夕晚上八點鍾左右會吃年夜飯,吃完年夜飯回「守夜",直到大年初一早上,「守夜」主要 是一家人晚上拉拉家常,當然,大人也會給小孩發紅包。其中在吃年夜飯之前,我們會放鞭炮,拜祖先,其中放鞭炮的時候講究全家團圓,不能有人在外,另外,十二點整,有些人會去寺廟祈福上香。
9、湖南邵陽市有什麼風俗習慣?
邵陽市x0dx0a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鄰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兒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節做湯圓食之。x0dx0a三月三薺菜煮雞蛋。x0dx0a五月初五端午節,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東還有稱五月初五為小端午,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風行。x0dx0a六月早稻收割有嘗新一俗,現已少見。x0dx0a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鄉間小橋為親娘者,謂之橋親娘,傳如此小孩能茁壯成長。七月初十左右開始中元節,放鞭炮燒紙錢迎接逝去先人謂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燒紙錢送之走謂之送老客。期間天天上供燒紙並以爛熟綠豆為餡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樹葉裹之謂之桐子葉粑粑上供。x0dx0a八月十五中秋節。x0dx0a九月初九重陽節,敬老而已x0dx0a十二月二十四謂之小年,家家大掃除,亦隆重過之。小年以後開始舂糍粑殺年豬。俗傳小年以後死人皆為閻王誤做年豬收之,故喪家秘不發喪直至翌年破五之後。大年三十舉家團圓,鄉間多在中午團年。x0dx0a另,邵陽習俗酒席在中午舉行。
10、湖南的春節習俗簡介
1、除夕與團年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事實上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古老的傳統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眾多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選擇過年不回家這也使年夜飯成為了空談。
2、小年與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過小年的習俗,只是具體時間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過小年是「過年」的「開幕式」,從這天開始,喜慶的氣氛持續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區視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益陽等地以二十三日為「小年」,而邵陽、婁底等地卻以正月十五日為「小年」。衡陽及湘北地區較看重過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過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區都有在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風俗。據說,灶王爺二十三日這天要上天言人善惡,因而祭灶這一天,家家要將灶台、幾案、鍋碗瓢盤打掃乾乾凈凈,在灶神像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並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禮許願,希望灶神吃了以後,不說人們的壞話。這叫「送灶神」。
3、春節與貼春聯
春節是我國最隆重傳統節日。原在「臘日」(陰歷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歲末。春節時張貼對聯由來已久。對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即在桃木板書「神茶」、「郁壘」二神的名字或畫此二神像掛於門首,五代時始在桃木板上書聯語,據說我國第一副對聯是五代里後蜀的孟昶所題:「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中國民間春節習俗之一。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貼春聯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4、拜年與壓歲錢
人們通常把春節期間的訪親問友叫「拜年」,相傳古時隆冬季節有騷擾人們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聲響,二怕紅色,三怕火光。這樣每到「年」要出來的時候,家家戶戶就放鞭炮、貼紅紙寫春聯,點起一堆篝火,等兇猛的野獸「年」跑了以後,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賀新喜」,這些傳說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習俗。
邵陽等地,「初一村裡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媽。」婁底等地認為長輩到晚輩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現。拜年時,放鞭炮以示喜慶,衡陽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邵陽等地客人帶鞭炮到主人家門前自放。
湘黔一帶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快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5、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6、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10)邵陽有哪些春節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