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初一俗稱什麼
1、春節又叫什麼,俗稱什麼?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歲節(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俗稱年,既是具體節日的指稱,即正月初一,也是一個時段的指稱,即春節期間。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習慣,春節期間是從臘月初開始,直到來年正月底才結束。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規模最大的節日。春節里的很多習俗都源於古老的神話。
春節始於季冬之月,俗稱臘月。臘月源於秦漢時期的年終大祭——臘。臘者,獵也,即田獵獲取禽獸,以祭祀先祖。亦曰:臘者,接也,即新舊交接,故要大祭報功酬神。隨著歲月的流逝,「臘祭」逐漸分化成了臘月中的三個主要節日:臘八、祭灶、除夕。
臘八,也稱臘八節,時間為臘月初八。這一天,人們要進行祭神祭祖、驅疫辟邪、喝臘八粥等民俗活動。臘八祭神祭祖是最隆重的年終祭祀,目的是酬謝、報答神祇及祖先魂靈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對生靈的關懷、庇佑和賜福。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維系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