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緬甸果老街過春節放鞭炮
1、春節為什麼要放爆竹?
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也讓我們想起了一個個歷史故事,熱鬧非凡,也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獸,經常趁人不備襲擊人畜。
人們為了年獸,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裡的一種凶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葯後,人們就用火葯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麼「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藉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各地還有不少以物象徵吉利的種種習俗,如《西湖游覽志》記述:杭州一帶置"熱栗炭於中堂,謂之旺相;貼青龍於左壁,謂之行春;插芝麻梗於檐頭,謂之節節高;簽柏枝於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萬事大吉。"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 "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2、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鞭炮 ,是寫錯了字 ,應該是 「編炮」 。把一個一個的炮編成一排 ,燃放的時候會發出一連串的響聲 ,煞是壯觀 !
很早很早以前的古代先民 ,發現把竹子桿放在火堆里 ,竹子會爆裂 ,發出巨響 ,噴出白煙 ,往往被嚇了一跳 。不但是人嚇了一跳 ,各種動物也嚇了一跳 。
於是乎 ,人們就想到了利用竹子的爆裂驅鬼 ,叫做 「爆竹」 、 「爆仗」 。
原來 ,先民們認為人得病是妖魔鬼怪作祟的結果 ,驅鬼能夠治病 。
這種風俗不知道延續了幾千年 。
到了東漢末年道教興起 ,有一派道教徒專門 「煉仙丹」 ,妄想吃了仙丹就可以白日飛升成神仙 。
到了九世紀晚唐時候 ,道士在煉仙丹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 ,把採集的 「硝石」 與木炭粉 、硫磺粉混合,引燃後能夠爆炸 !
於是中國的道人偶然間 「發明」 了火葯 。但是牛鼻子老道只知道黑火葯怎麼配置 ,不知道科學理論 。直到近代化學揭示了黑火葯燃燒爆炸的原理 :
2KNO3+ S + 3C ==== K2S + N2 ↑+ 3CO2 ↑ 。
在鬆散是情況下是快速的燃燒 。
把黑火葯包裹起來 ,「憋住勁兒」 ,大量的熾熱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急速膨脹形成爆炸 。
聰明的中國人 ,用紙張 、泥土包裹黑火葯 ,製成了「炮」 ,還是叫做 「爆竹」 、「炮仗」 。
編炮的出現已經有 一千二百多年了。
重大喜慶 、過年過節 、婚禮 ,燃放煙花爆竹 ,極大地豐富了喜慶氣氛 。
葬禮上燃放爆炸 ,是為了驅走邪祟的纏繞 ,讓逝者的靈魂順利的安息 ,一路走好。
有人說 ,編炮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顯然是錯誤的 ,因為兩千多年前 ,還沒有發明火葯吶 ,也沒有道教 、也沒有紙 。
3、春節放鞭炮的來歷是什麼
在民間習俗中, 春節 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在大年三十這一天都要燃放鞭炮。那麼你知道春節放鞭炮的來歷是什麼嗎?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春節放鞭炮的來歷,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春節如何健康過年
春節禁忌有哪些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相傳放鞭炮的來歷是從宋代發明火葯之後開始的,也有說火葯是魏晉時期道士煉丹發明的。魏晉時期紙張昂貴,不可能用紙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葯做成的。放鞭炮與姜子牙有關。相傳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滅了商封王,就上封神台去封神。一個個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馬氏卻跑來了。姜子牙在渭水釣魚等待周文王時,老婆就嫌他窮,一跺腳走了。現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來要神位,就沒好氣地說:封你一個掃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兒黑就往哪兒鑽。
後來,過年放鞭炮就是為了崩掃帚星,讓她沒處躲藏。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由於當地竹子很多,過年時就燒竹桿竹枝,發出一些聲響來。根據記載,鞭炮原來叫爆竹,就是燒竹子造響動。有了火葯之後,特別是造紙技術提高之後,用紙做炮才時興起來。特別是成串的小鞭,幾乎全是紙和火葯做成的,編到一起像一條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說法。
<<<
春節如何健康過年
吃———不要隨心所欲
按照傳統,過春節每家都會准備充足的美食,我們在吃的方面要格外注意,不要因為貪嘴而讓我們的腸胃受苦。如果在操作食品時生熟交叉污染或未燒熟煮透,或是當天吃不完,隔天又未再徹底加熱,就可能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為主要症狀的食物中毒。
如果是很多人參加的聚會,好用公筷,因為此時正是感冒病毒等疾病高發的耳機接,餐具雖然消過毒,但是很難做到每一餐都會消毒的,在頻繁的接觸中,可能會通過食品、餐具或者是唾液讓疾病有機會傳染給別人。
同時還要防美味綜合征。在多吃雞、鴨、魚、肉等富含麩酸鈉的食品後,在體內會被分解成谷氨酸和酪氨酸,它們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又會轉化成能幹擾大腦神經細胞功能的有毒物質,通常會在餐後0.5至1小時間突然出現頭暈、心慌、脈搏加快、血壓上升、氣喘、下頜顫抖、上肢麻木。
喝———警惕酒精中毒
過年喝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喝酒也一定要注意要有個度,千萬不能喝醉了或者酒精中毒。飲酒過多就會導致語無倫次、行動不穩、意志失控等酒精中毒症狀或者其他一些「樂極生悲」的不好事情發生。
注意不要空腹飲酒,食物會減緩酒精的吸收速度,以便給身體充分的時間來中和酒精;不要猛喝,喝酒要時不時地停頓一下;喝白酒後不能喝汽水,可以喝涼的礦泉水。果汁能起到很好的解酒作用。綠豆、芹菜、醋、蛋清、生蘿卜、水果等都有助於解酒。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過量飲酒之後不要喝濃茶。
玩———運動之前注意熱身
運動散心是如今人們過年的一個主要內容,滑雪更是正當時。但此時氣溫低,肌肉、韌帶的柔韌性較差,對關節的保護力度減弱,容易造成關節損傷。而在滑雪溜冰時,因為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很常見,有些人因為速度快等原因摔得比較狠,也有些人可能就是一個「巧勁兒」,導致骨折或者扭傷。
因此,運動前要充分活動開,使身體變暖,血液循環暢通,肌肉和韌帶的柔韌性就會增強,能對關節起到比較好的保護作用。如果 溜冰滑雪 前沒有做好熱身運動,猛然的劇烈運動或動作不規范極易造成軟組織損傷,如肌腱拉傷、韌帶扭傷等。骨折同樣也可能出現在滑雪過程中。
判斷骨折主要看是否有疼痛、皮下出血、腫脹等症狀體征,如果骨折移位,還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畸形。如果自己判斷可能是骨折了,應立即用夾板固定,比如木板、滑雪板等都可以,但好等專業救護人員來處理。
樂———逛廟會別太貪吃、貪玩
逛廟會是過年的一大樂,但如果不注意,這個「樂」可能會傷及你的健康。醫生提醒大家,在廟會上買小吃,一定仔細觀察是否衛生。比如羊肉串等,可以通過觀察生肉的顏色等判斷其是否新鮮,確定沒有問題再吃。
其他一些不是當時加工的小吃,要注意是否有衛生的包裝,如果裸露在外面,難免沾上灰塵或者來往人的唾液。另外,眾多小吃難免涼的、熱的摻雜,不注意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好事先能心裡有數,給想吃的東西排個順序,保護腸胃。
廟會多在露天,天氣寒冷,可以用保溫瓶帶瓶熱水,解渴、衛生又能暖胃。同時要注意穿著要保暖,不要太貪玩,在室外呆得時間太長,感覺冷了或者累了,就應往回返。醫生還建議好隨身攜帶干、濕紙巾,保證手的清潔。
衣———注意防寒保暖
過年穿衣重要的就是保暖,有些人為了漂亮,在寒冷的天氣「耍單兒」,鬧得感冒發燒過不好年。醫生提醒大家,好能根據這一天的活動來穿衣。如果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在室外,那一定要穿暖和些,帽子、手套、圍巾等都要戴齊,減少身體暴露在外的地方。如果整天都呆在室內,而且溫度較高,就不要穿太厚的衣服,衣服好能穿脫方便,可以根據溫度隨時調節。
很多人可能會利用春節假期去參觀溫室花卉,更要特別注意著裝,因為溫室內的溫度比室外,甚至是家裡都會高不少,因此,一定要考慮到溫度將近30℃時,是否也能有相應的服裝。如果帶老人、孩子去溫室,那就更要注意讓他們能隨時增減衣服。
食———提防幾種由吃引起的病
過年 吃飯不會像平時那樣有規律,基本都是大魚大肉,營養搭配也不如平時來的准確,這個時候,就更要注意堤防以免因為吃而引發的疾病了。
如急性胰腺炎,人體在高蛋白、高脂肪和酒精的刺激下會激活胰腺分泌胰蛋白酶,當胰蛋白酶分泌量過多時就會消化胰腺本身而出現持續劇烈的腹痛,並伴有發熱、惡心、嘔吐的急性胰腺炎症狀。
還要防膽囊炎及膽石症急性發作,高脂肪飲食是膽囊炎、膽石症急性發作的主要誘因,其發病特點是右上腹疼痛,伴陣發性絞痛,並向左肩、右背放射痛,還可有發熱、惡心、嘔吐、黃疸等症狀。
另外,過飽食,過鹹食,酗酒及吸煙,或過度興奮都可引起血壓升高、心前區疼痛、一時性失語或偏癱,甚至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及中風。有嘌呤代謝紊亂的人,若多吃了魚、肉等富含核酸、嘌呤及高脂肪的食品後,尤其是再喝酒或是過度疲勞極易誘發跖趾、拇趾或其他關節劇烈疼痛、紅腫、壓痛等為特徵的痛風病症。
住———盡量保持原來的睡眠習慣
過年時有不少人不在自己家裡住,為了親情或者玩著方便,可能在父母、親友家的沙發、地毯上湊合了。換個環境就不一定能像在自己家那樣很好地休息,因此,遇到這樣的情況要注意抓緊時間休息,不要讓自己玩得太疲憊。雖然不是在自己家,但睡前也要好好清洗一番,和衣而卧或者一身灰塵就睡,都會影響睡眠質量,而休息不好會引發感冒、頭疼等不適。
醫生建議:這種不在自己家休息或者自己家要接待客人,自己不能像平常睡得那麼舒服的情況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保持自己原來的睡眠習慣。
行———避免長時間駕車
春節期間開車出去玩是很多人的計劃,但長時間駕車也會影響健康。為了趕時間連續開三四個小時車的人,腰肌勞損的情況更易出現。因此,司機開一個小時左右就要停下來休息一下,活動腰部,鬆弛緊張的肌肉。
司機開車時始終注視著一個方向,容易導致頸部肌肉痙攣,原因也是肌肉、韌帶長期處於一個狀態。
頸部肌肉痙攣可使頸椎間關節處於一個不正常的位置,發生頸椎微錯位,壓迫、刺激神經,久而久之頭部、肩部、上肢等會出現疼痛、發脹等不適。此外,長時間開車還容易出現眼睛疲勞、腹脹反胃等情況。
<<<
春節禁忌有哪些
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
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 順口溜 ,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打發(大發,發財之意)」等來彌補。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時。
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潮汕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忌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 除夕 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後,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後祭拜井神。
初一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財氣就外流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用上了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舉行封井祭神,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
另外,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不過民間依然有例,指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飲食方面
春節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尾疾病纏身,吃葯不斷。
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素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是什麼相關 文章 :
★ 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 為什麼過春節要放鞭炮的由來和意義
★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具體有哪些
★ 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的由來
★ 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的起源和由來
★ 過春節放鞭炮的由來是什麼
★ 過年放鞭炮的由來具體有什麼
★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傳說起源介紹
★ 春節放鞭炮的由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4、過年為什麼會有放鞭炮的習俗
酷愛燃放鞭炮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傳說也是為了驅散年獸,更多的是鞭炮的響聲非常的熱鬧喜慶。
總之,只要是為了表示庄嚴和喜慶,人們都習慣於用燃放鞭炮來慶賀和營造隆重的氣氛。但是,為了保護環境不受硝煙和噪音的污染,許多城市早就提出無論過年還是結婚,任何場合都不準燃放爆竹,並出台了相應的違者罰款的規定,可是人們總是不肯輕易地放棄對鞭炮的情由。任何一項被人們頑固堅持的行為都是需要進行心理分析的,燃放鞭炮也不例外。
過年為什麼會有放鞭炮的習俗主要體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
(1)鞭炮炸響聲的力量。這聲響和力量是我們的身體沒有能力產生或者發出的。所以人們在燃放鞭炮的時候,總是喜歡和希望鞭炮越響越好,鞭炮顯示了一種超人的力量。
(2)鞭炮是受人把握和控制的力量。如果鞭炮的力量不受控制,就會像炸彈一樣可怕,人們就不會那麼喜歡它。正是因為鞭炮的燃放是受人們控制的,人們可以自由地決定什麼時候點燃鞭炮、燃放什麼樣的鞭炮,所以才對鞭炮變得如此鍾愛。而且一串鞭炮被點燃後只有短暫的炸響,不會無窮無盡地失去控制地響下去,這就更增強了人們對事物進行控制的信心。
(3)人們希望看到光明,哪怕是瞬間的閃光也好。人的內心深處往往是黑暗的,所以人們在選擇鞭炮的時候,特別喜歡選擇裝有鎂粉的「閃光炮」。另外,如果鞭炮能夠升到一定高空後炸響,就會更加令人喜愛。潛意識中的各種慾望就像是一束竄動著的火苗,經常被自我或者超我所掩蓋而不能順暢地表露出來。
我們的確擁有許多美好的幻想,但是絕大多數幻想一直是無法得到實現的,於是內心充滿著壓抑、憂郁乃至絕望。這時如果鞭炮點燃了,它就會帶著我們潛意識中的慾望和幻想在瞬間沖破所有的壓抑,一道閃光、一聲炸響,驅走憂郁與恐懼,從而 使我們似乎看到了生命的原始力量。
5、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放鞭炮源於古代驅除鬼怪的行為,人們認為鞭炮能驅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後來這個習俗被流傳了下來,並把放鞭炮作為過年的一種喜慶方式。
鞭炮起源於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
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葯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那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呢?
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是出於迷信,認為鞭炮能驅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關放鞭炮還有著一個有趣的傳說。過年時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個叫「年」的怪物。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里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
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所以過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於驅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
6、過年為什麼要放鞭炮?有什麼寓意嗎?
春節放鞭炮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莊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
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以驅趕「年」的到來。
7、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
<
8、過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貼春聯?
一、春節放鞭炮的原因:
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時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
二、春節貼春聯的原因: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
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8)為什麼緬甸果老街過春節放鞭炮擴展資料
春節的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
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9、春節為什麼要燃放鞭炮
我們現在所燃放的鞭炮,其實源自古代的爆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天不亮人們就已經起床了,家家戶戶都在庭院里燃燒竹子。竹子爆裂發出嗶嗶啵啵的清脆響聲,可以驅除妖魔鬼怪。火葯發明之後,人們便將硫黃、硝石、木炭放進了竹筒里,這樣一來,點燃後竹子發出的聲音更加響亮。後來,人們還將火葯放入紙卷,這就是「炮」。
把「炮」編成串,就成了「鞭炮」。「鞭炮」點燃後,可以持續地發出響聲。因為鞭炮的來源與古代燒竹子有關,所以又稱為「爆竹」。
古人之所以要燒竹子,目的是為了驅魔。傳說,古時候人們經常被一些妖魔鬼怪騷擾,尤其是一種名為「年」的怪獸為禍甚巨。年長了一張人臉,卻只有一條腿,每年春節都會出來害人,碰到它的人便渾身忽冷忽熱,如果得不到救治,就會疼痛而死。
有一年的春節,為了慶賀豐收,祈願下一年風調雨順,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載歌載舞,一直鬧到了後半夜。沉浸在歡樂中的人們忽發奇想,圍著篝火燃起竹子。投到火中的竹子發出啪啪的響聲,把歡樂的氣氛推向高潮。
夜半時分,危害人類的年來了。它進入村子,正要興風作浪,忽然聽到篝火中的燃竹正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嚇得掉頭就跑。人們見此情景,才知道惡魔年害怕響聲和火光。於是,每年到這個時候,老百姓都要燃放爆竹,為的就是把年嚇跑。時間一久,年再也不敢出來禍害百姓了。雖然年不再出現,但是人們春節放鞭炮的習慣保留了下來。如今,人們過年燃放鞭炮已不再是驅除鬼怪,而是為了辭舊迎新,增添喜慶氣氛。
除夕嬰童放鞭炮圖孩童放鞭炮玩耍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