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會變成什麼樣子
1、春節的變化是什麼?
春節的變化:
1、小的時候還家裡面自己弄豆腐、用磨沖粑粑,貼春聯、每家都緊鑼密鼓的籌備過年,年味很濃,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這些不見了,全都是花錢買。
2、跨年的夜裡要起床「殺雞封門」,封了門之後不能隨便開,需要過完年才能開,家裡面的地面垃圾也不能掃,所以過完年家裡大多成了「垃圾場」,開門要挑日子,掃地面垃圾要挑日子,倒垃圾的地方也要挑一下,現在也沒有了,看著家裡面很臟就掃了,沒有注重太多習俗了。
3、每年只能到過年的時候才能穿到新衣服,可能是因為那時很窮,現在衣服想買就隨時買了,反正平時吃不到的在過年都能吃到,老人家開玩笑說真的因為那時很窮,但是年味很濃,現在沒有了。
民間習俗: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滿天,辭舊歲、迎新年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於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
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
2、人們過春節的習俗在最近幾十年有了哪些變化,你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幾十年前:對聯都是自己寫的,或找別人幫忙寫對聯,現在:大部分買印好的對聯。之前過春節食品單一,現在隨著進口商品的購買方式日益便捷、價格逐漸親民,「洋年貨」逐漸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其中,進口食品、網紅零食成了年貨消費市場的主力軍。
幾十年前:過年喜歡吃瓜子花生玉米花、牛軋糖……前前後後買齊要大半個月,現在:過年前去趟超市各種糖果、炒貨、巧克力,一次就買齊了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也變得越來越多了。
隨著消費水平升級和思想觀念轉變,人們迎接、度過春節的方式也在不斷嬗變。比如,鍾愛配齊不配多,有餘不多餘的年夜飯;再如,喜糖從婚俗用品變成了情感交流品;以及,「一家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的外出過年模式……現今,過年方式雖有了諸多新變化,但團圓的年味一直都在。
3、春節的變化
變化中的春節30年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過年」不再感覺狂喜,因為現在基本上天天都「過年」,天天都有好東西吃、好衣服穿……30年的滄桑變化,使春節成為衡量生活水平變化的顯著標志,也見證了中國30年走過的風風雨雨,更讓人們看到了國家的強大和生活的富足。
過年—— 只為吃頓大餐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便開始為「過年」而忙碌著,大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年貨」,小孩子們更是掰著手指算計著還有幾天「過年」。那時候,「過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惟一標志,只有在這時才可以吃頓餃子、吃頓肉、吃幾斤凍柿子和凍梨,大人們更是將積攢下來的錢給孩子們買套新衣服,可謂「奢侈」了一回。
在那個年代,「過年」對大多數家庭來說,就是在飲食上有一定改善,精神生活還處在匱乏之中。對此,已經36歲的張亮對記者說:「那時候,我們吃完年夜飯就提著自己用罐頭瓶做的燈籠與鄰居家的孩子們東串西串,大人們則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由於沒有電視,感覺『守歲』是件很累的事,而家裡也很少有人能聽到『新年』的那聲鍾響。曾記得1983年的那個春節,我與小朋友們瘋玩之後,便回到家裡,爸爸則去鄰居徐叔家打撲克,媽媽則坐在燈下打著毛衣,她既在等爸爸回來,也在為我們全家『守歲』,那種感覺真的很不一樣。」
采訪中,很多人都對小時候過年的情景記憶猶新,董華說:「從放寒假的那天起,我就開始盼著過年,一天一天掰著手指算,叫嚷著讓媽媽給買新衣服、紅頭繩,彷彿一年中最快樂的事情就是過年的那幾天。那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也多,只有過年時才可以吃頓豐盛的晚餐,爸媽可以為我們多買幾個蘋果,而我們也總是津津有味地吃著,那種香甜的感覺直到現在還回味無窮……」
改革開放之初的那些年,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很低,所以家家戶戶對「過年」有著特殊的期待,他們將一年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都用在「過年」購置年貨上,但那時的年貨市場產品非常單一,根本沒有新鮮的魚肉蛋和蔬菜,服裝的品類也只是幾種,曾記得1984年春節時買的一條褲子價格竟是8.14元,卻也是媽媽月工資的1/4。
春節晚會——萬眾矚目的「年夜飯」
到了1989年時,一些彩色電視開始走進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與春節聯歡晚會共同「守歲」。在記者的印象中,鄰居家的趙哥於那年春節之前頻繁來家裡,他非常喜歡媽媽新買的那台雙卡收錄機,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擺弄著家裡的收錄機,他說:「我買了幾本空白磁帶,為的就是將春節聯歡晚會上的一些好聽歌曲錄下來,便於以後收聽。」那時候,春節晚會上的原聲歌曲磁帶很少,也就是那個春節,家裡的每個人第一次感受到收錄機的奇妙所在。
自此,「春節」的氛圍變得越來越濃,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經的老三樣——魚、肉、蛋,而完全被蝦、蟹等海鮮占據著,家家戶戶吃著豐盛的年夜飯,然後看著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不知從何時開始,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守歲」的一種習慣,也成為老百姓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在節目的歡聲笑語中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年」的溫馨。
伴隨新年鍾聲的響起,家裡的拜年電話此起彼伏,而這也成為社會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采訪中,28歲的高佳告訴記者,「我家是在1992年裝的電話,那年春節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我通過電話的方式給老師、同學、朋友及親戚拜了年,既有一種新鮮的感覺,又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你們或許想像不到,當我們把電話打到老師家,問他『新年好』時,我們彼此那種興奮的心情簡直溢於言表,也恰好是通過這次的『交流』我與老師間的感情越來越好。」
這時候,節日市場異常活躍,新鮮蔬菜層出不鮮,一些南方來的水果在春節期間也可以買到。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於「年」不再充滿渴望,平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根本不用等到過年再去買。在哈爾濱某外企工作的牛艷說:「1995年的那年春節,是我在外地上學回家過的第一個春節,家裡的年貨備得非常齊全,而我卻總覺得『年』味不足,媽媽笑著告訴我,是現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對於春節的要求也高了,尤其春節家裡購置的年貨平常也可以吃到,所以沒有太多的期待。」
想要奔向新世紀的人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過「春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在無意之中讓「年」的味道缺少了一點純朴的味道……
新派過年法—— 找個酒店過大年
進入21世紀後,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節日市場中的「年貨」層出不窮,各種各樣的新鮮水果、蔬菜都可以在市場中買到,甚至在年關將近時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尤其各大酒店「年夜飯」的預定呈現火爆的場面。采訪中,37歲的某酒店總經理李麗莉告訴記者,「2008年春節年夜飯中,我們從臘月初八就開始接收預定,半個月的時間就已經訂滿,甚至出現很多家庭都訂不到酒店的情形。現在,很多家庭都不在家吃『年夜飯』,而是去酒店度一年中最後一天,因為大家覺得忙碌了一年要好好的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平時工作太累太苦,此時要好好地盡情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快樂,尤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不滿足在家共度春節,而是選擇去外面的酒店感受不一樣的氣氛。」
伴隨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工作壓力隨之加大,而很多家庭選擇在春節的短暫假期中去外地旅遊度假,成為一種新的「過年」方式,也是現在都市人過年的新追求。哈爾濱世紀旅行社的總經理董濤說:「每年春節,來此參團旅遊的家庭越來越多,他們都是借春節假期的機會,帶著父母去海南三亞等地遊玩,除了盡一盡兒女的孝心,也是想讓自己從勞累的工作中脫離出來。而從大年三十開始,我們的工作就異常繁忙,已經有連續五個除夕沒有在家過了,而那些三亞團、港澳團則是我們每年春節最火的線路。」
曾經有人說,現在的春節是「年」味越來越淡,因為往昔的那種傳統沒有了,但新興的「過年」方式卻讓其具有獨特的韻味。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歷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的經濟也在不斷地騰飛,這一點可以從「春節」的不斷變化中感受到中國的強大,中國的富庶……
4、春節的發展變化是什麼?
1、拜年的方式變化:
智能手機普及之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功能機大行其道的時候,過春節講究的是打電話。聽著朋友的聲音,道一句春節快樂。再之後,就進化到了發簡訊的時代,各種「值此新春佳節之際,XXX祝您闔家歡樂」之類的吉祥話,甚至在書店還能看到簡訊拜年大全一類的圖書。
緊接著就來到了微信時代,關系好的會發條語音,特意祝福一下,其他人或者群發拜年祝福,或者在群里吼一聲「新年快樂」。關系更親密一點,就會語音或者視頻了。
2、春晚的變化:
科技的發展也讓春晚悄悄發生了變化。往年的春晚,都是排好一大堆的歌舞節目,中間穿插著各個贊助商的廣告。但是從幾年前,支付寶「咻一咻」,微信「搖一搖」突然穿插在了春晚的環節中,讓人感嘆「春晚也趕上時代的節奏了」。
3、新習俗的加入:
近些年,每到春節,參與感強烈的變成了支付寶和微信。這種帶有紅包色彩的社交活動,也在全國范圍內興起。
每到春節前夕,支付寶都會開啟「集五福」活動,每年的敬業福都是大家問候的一句話。集五福儼然變成了過年的一個新習俗,就連日本的商家也特意為了中國春節的集五福活動在自己門口貼福字。
4、慶祝方式變化:
往年過春節,人們都是往老家走,提著各種行李,為了回家吃一頓團圓飯。但是隨著攜程、飛豬等等旅行APP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春節時候全家旅行,出境遊玩。正好春節是一個比較長的假期,又難得可以和家人團聚,便選擇這樣一種方式度過春節。
各國的春節:
周邊國家一直受我國文化的影響。在韓國、朝鮮和越南,農歷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朝鮮半島,農歷新年被稱為「年節」或「舊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農歷新年假期從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換休,共6天。
一些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國家也將農歷新年定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將正月初一和初二定為法定假日。華人眾多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2003年和2004年分別將農歷新年定為全國公共節日,但菲律賓不放假。
日本曾按舊歷(類似農歷)過年。從1873年起改用新歷後,雖然日本大部分地區不過舊歷新年,但是沖繩縣、鹿兒島縣的奄美群島等地區還保留著完整的舊歷年俗。
5、現代春節的變化是怎麼樣的?
春節的變化如下所示:
1、互通電話拜年的人數大幅度減少,人們越來越喜歡在社交平台上互道新年好。
2、群發的拜年簡訊不受重視,人們看重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往。
3、春晚收視率逐年下降,人們更喜歡用守歲的方式來跨年。
4、飲食更講究綠色養生之道,餐桌上的佳餚以綠色蔬菜為主。
5、鞭炮數量減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相處,過年放鞭炮的人家逐年減少。
相關介紹: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
6、新年新氣象!如今人們過年的方式和年俗發生了什麼變化?
新年新氣象!新年越來越近,年味越來越濃!團圓年是我們每個人都期盼的,如今人們過年的方式和年俗發生了什麼變化?關於這個話題,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吧!
一、現在人們都會通過網路拜年。
記得我小的時候,每到過年,大年初一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就會在村子裡挨家挨戶的去拜年,叔叔嬸嬸都會給我們塞糖果,我們的口袋裡都是滿滿的,心裡別提多開心了。正月里,爸爸媽媽會帶著我們去姥姥姥爺、姑姑、阿姨家拜年,親朋好友會給小孩子塞紅包,雖然錢數不多,但是我們非常開心。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會在網路上拜年,雖然比較方便,但是由於沒有見面,感覺和以前氛圍是不同的。現在長輩給晚輩發紅包,也會用手機發給小孩子,孩子們手裡拿不到錢,都是父母幫著把錢存起來。
二、過年並不執著於買新衣服了。
小的時候,非常盼望過年,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會給我們買新衣服,穿新衣戴新帽,要多開心,有多開心,現在平時小孩子們新衣服就不斷,因此過年了,對衣服就沒有那麼渴望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小孩子不僅衣服隨時都有新的,而且平時也會擁有的玩具零食。
三、為了保護環境,人們放煙花也少多了。
小時候過年爸爸媽媽會給我們買上一把小煙花,讓我們自己去放,那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危險,現在想想真的有點害怕。現在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了,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人們放煙花越來越少了。
關於“新年新氣象!如今人們過年的方式和年俗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話題,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各位有何想法?歡迎到評論區積極留言。
7、農村過新年,正在發生3點變化,你覺得都是什麼變化?
農村過新年,正在發生3點變化,你覺得都是什麼變化?現在農村過年我感覺最大的變化就是在街上見到的人很少,太冷清了,平時年輕人大都到外地打工掙錢,即使回家過年也呆不了幾天,要麼宅在家裡,要麼出去拜訪一下親友也是來去匆匆,不像以前,那時在村裡生活的年輕人很多,過年期間村裡真的很熱鬧,早上吃完飯沒事總要到街上轉轉,互相問個好,聊聊天。
然後湊夠人數找個地方打打撲克、麻將什麼的,還有就是組織秧歌高蹺會真的很容易,鑼鼓一響人就往前湊,現在就是按家請,都沒人玩了。現在生活好了,吃穿就不用說了,精神生活上也不一樣了,大冷的天,沒事在家玩玩手機,上上網自然也就懶的上街溜達了。
農村以前過春節雖然很窮,但是農民都有個盼頭,小孩盼著過年能有新衣服穿,能有壓歲錢,能吃到好吃的,能有炮放,也可以說那時候炮是小孩子最好玩具。小孩為了拾炮半夜就起床。
以前老人們為了過個好年,在外打工的提前就回家見家人孩子和准備年貨,給孩子買衣服、買菜,又是蒸包子、饅頭,又是炸魚、炸雞。現在過春節雖然比以前富了,但是春節沒有了年氣。小孩的玩具讓手機和電腦代替啦!家裡的廚房讓飯店給代替。小孩們一年四季都能要到錢和穿上新衣服啦!打工有的一二年也不回家啦!
總之原來的春節滿當街的孩子亂竄,現在是黑漆漆的街道不見一個人的蹤影。眼望花燈滿眼是失落是惆悵,沒了希望。原來是雙響一響喜氣生,盼著來年五穀豐。現在啥也不盼只盼,不冷清人氣啥時多,希望大家都能過一個開心的。
8、春節習俗變化有哪些?
一變:從「三斤餜子一斤糖」到「堅果海鮮大禮包」。
年禮是春節必備品。「拜年都要帶上年禮。」家住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68歲的張大媽回憶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上都是「三斤餜子一斤糖」,「那時大家生活都不寬裕,帶上這些年禮表達一種祝福。」
在49歲的張大哥印象中,年禮的標配是「兩條香煙一箱酒」。「後來大家生活越來越好了,一般是到煙酒店搬上酒和香煙去送年禮,既方便,也有面子。」
張大哥說,親戚上門拜年,一般會拿上瓜子、花生、芝麻糖招待,「氣氛比較寬松,大家閑聊,不拘泥於一些舊儀式了。」
現在帶什麼年禮呢?春節前夕,記者在南京火車站看到,許多南來北往的人拎著的精緻盒子上標著的是各種堅果、牛奶、鹽水鴨、海鮮大禮包……家住連雲港正在候車的李同學說:「現在過年大家都不是為了飽餐一頓大魚大肉了,而是吃得要更精緻、更健康了。」
「以前的日子都過得緊吧,年禮重油重糖,現在不一樣了,大家都富裕了,吃什麼都講究了。」張大媽笑著說,「都希望身體好好的,多享受現在的好日子,送啥都不如送健康。」
二變:從「打牌喝酒放鞭炮」到「喝茶唱歌看演出」。
春節的娛樂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張大媽告訴記者,以前娛樂方式少,打牌喝酒放鞭炮最常見。「幾家一湊就是打牌,本來是娛樂,有些人為了找『刺激』就賭上了,高興的年就鬧出了矛盾。」
記者在江蘇淮安、鹽城等地采訪看到,今年春節期間打牌的明顯少了。淮安市紀委一位工作人員介紹,春節期間倡導文明過節,嚴禁賭博,風氣明顯好轉。
放鞭炮也很普遍。從大年三十晚上一直放到第二天凌晨,零點時分更是鞭炮聲此起彼伏。「剛把孩子哄睡,就給鞭炮聲吵醒了,很無奈。」淮安市綠地世紀城小區居民吳先生說。
今年春節期間,淮安市在部分地區禁放煙花爆竹。「明顯清靜了很多,偶爾有鞭炮聲,也不會影響休息了。」吳先生說。
「原來春節期間酒風很盛,東家喝完了西家喝,還經常鬧酒,不喝高感覺沒盡興。」吳先生說,「這個風氣近些年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家都開始慢慢改喝茶了,團聚聊天的氛圍清新多了。」
淮安市淮安區的陳小姐說,她和她身邊的小姐妹過年期間,也經常聚會喝茶,或者一起到KTV去唱歌,「幾個人包一個包廂,叫點小碟、飲料,唱一個下午,很開心的。」
還有一些家庭選擇在春節期間看演出。「平常大家都很忙,難得團聚在一起。」南京市江寧區的楊先生今年將家人接到南京一起過年,「春節期間請家人一起看看演出,過一個高雅的年。」
三變:從傳統「家團圓」到「親朋好友聚會」。
春節是團圓的節日,每一年春節,都是一場人口大遷徙。據騰訊發布的大數據報告,春節期間,一線城市人口大量減少,而縣城卻迎來了很大的交通流量。記者在江蘇一些鄉村看到,村道上小車排起了長隊,出現了以前城裡才有的堵車現象。
記者采訪發現,春節這一傳統的團圓節日,其內容正在發生變化,逐漸由傳統的「家團圓」向「親朋好友聚會」轉變。
年夜飯是春節的重頭戲。「以前年夜飯要准備好久,忙的夠嗆。」張大媽說,「團圓飯不一定在家吃了,過年就到飯店去吃,省事又省心。」據了解,在酒店吃年夜飯的現象已經很普遍了,一些酒店推出的年夜飯在幾個月前就全部訂完。
過年也不再局限於家庭團聚,而是擴大到家人、親戚、同學、戰友等親朋好友的聚會。「難得大家都回來過年,同學們就一起聚聚。」在上海工作的劉先生回到鹽城老家,不少時間都「安排」和初中、高中同學聚會,「敘敘舊,聊一聊上學時的糗事,感覺時間真的過得好快啊。」
還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外出過年。南京的王小姐在春節期間帶著家人去泰國旅遊,「現在過年方式的選擇越來越多,在哪兒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和親朋好友在一起。」
富足、文明、現代……春節習俗就像一個管窺時代的窗口,從它的更迭中,我們能感受到的是社會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