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求各地的春節風俗
各地的春節習俗
黑龍江
黑龍江人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吉林
吉林人在新年全家都要換上新裝。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吃完家宴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待午夜鞭炮聲響之後,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然後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向晚輩發紅包,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遼寧
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寧夏
西海固地區回漢人民群眾有表演社火習俗,表演隊將太平鼓、威風鑼鼓、安塞腰鼓敲得如響雷,滾過六盤山上空,當地老百姓夾道歡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慶的節日氣氛。
需要說明的是回族人民習慣於歡度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傳統節日和阿舒拉節、法圖麥節、登霄節等節日,不過回歷年,也不過陰歷年。
2、各地區的春節習俗
北京年俗——踩歲:
踩歲有「節節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將芝麻秸鋪於院內,踩踏出入,噼啪作響,稱為踩歲。此舉最早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踩祟」習俗。
東北年俗——龍燈會:
龍燈會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龍是五瑞獸之首,龍燈會是東北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高潮。扎龍燈、畫彩磷、描龍須、銜龍珠、插彩旗、內燃燭,拿著龍燈跳龍舞,滿城遊行,希望得到神龍保佑。
山東年俗——照虛耗:
照虛耗意在為全家祛除邪惡。虛耗是古代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需要用光照驅散。在山東的龍口、黃縣一帶,女主人在大年初一早晨手持紅燭,先照照炕席,再把家裡角落照一遍,用光明驅逐黑暗和邪氣惡鬼。
浙江年俗——運河燈會:
運河燈會為水鄉增添了許多新年喜氣。運河燈會起源於唐末宋初,浙江一地最為著名,不僅有陸上彩燈,還有水上船燈、船上花燈、河面水燈。每逢燈會,貼心願、看錶演、猜燈謎、品小吃,街上商賈雲集、人頭攢動,河裡流光溢彩、交相輝映。
安徽年俗——嬉與燈:
嬉與燈有「年年有餘」之意。以竹架糊上錦紙,油彩繪上魚鱗,魚頭書「王」,內置花燈,搖頭擺尾,遊走出行。百姓隨其兩側,歡歌笑語,氣氛歡騰。
山西年俗——壘(lěi)旺火:
壘旺火寓意年年興旺。將煤炭壘成寶瓶狀,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貼紅字:旺氣沖天。在除夕夜鞭炮齊鳴之時點燃,火舌興旺,既禦寒,又壯觀,寄託了人們對來年日子紅紅火火的願望。
湖北年俗——采蓮船:
采蓮船是湖北洪湖人民模仿駕船采蓮而創作的歌舞,船用細竹竿和彩紙裱糊而成,行船時樂隊齊奏、綵船緊跟,撐篙大漢、坐船姑娘一唱一和,把船艄婆婆滑稽配合,邊舞邊唱,好不熱鬧。
河南年俗——祭灶:
「二十三,祭灶官」。這天在外的人要趕回家,由男人主祭,做祭灶湯,供芝麻酥,烙火燒,夾在公雞兩翼,供於灶神前,燃香表,放鞭炮,送灶爺騎馬上天,自此神煞上天,百無禁忌,安心過年。
陝西年俗——蒸面花:
蒸面花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通常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製作,是祭拜祖先、走親訪友不可或缺的禮俗食物。棗山饃饃,下托回雲紋,中加大紅棗,祝願家中糧食堆積如山,五穀豐登。
甘肅年俗——社火:
場面震天動地,好不熱鬧。社火源自花燈戲和高山劇,有千百年歷史。傳統社火隊由一個村或幾戶人家推出龍燈、掌燈、鑼鼓、高蹺、小蹺、旱船、獅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戶表演,如今規模越來越大,成為整個年節的高潮。
四川年俗——初七游草堂:
秉承傳統,雅俗共賞。相傳早年杜甫與友人於正月初七在草堂故居作詩,互表思念之情。因而每逢此日,四川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至草堂弔唁「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
雲南年俗——汲薪水:
汲薪水是來自女兒的祝福。在雲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都會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插上香,將包著紅紙的錢幣投向水裡,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水讓全家人飲用,祈求全家人健康、吉利。
西藏年俗——掛經幡:
掛經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經的經幡掛在樹上或山頂,隨風飄舞,猶如誦讀經文,不停向神傳達人的願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廣東年俗——摜(guàn)春盛:
摜春盛表達了娘家對女兒的祝福。所謂春盛,其實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年初一由出嫁女兒的娘家兄弟送到婆家,內裝桔子和甘蔗等物,意在祝願女兒日子節節高。
3、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各有不同,大家都知道哪些地方的習俗呢?
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老北京會有春節廟會,東北吃餃子放硬幣,雲南貼春聯要唱歌,江蘇除夕夜的時候在飯裡面放荸薺元寶……各個地方的習俗不盡相同!
春節作為中國最隆重的節日,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但是由於風俗習慣不同,各地的春節風俗也不太一樣。
在老北京,春節的時候會有春節廟會。最著名的廟會是五顯財神廟、東岳廟、白雲觀……比如五顯財神廟,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大清早,就有很多穿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者坎肩、頭戴細氈禮帽的人進廟上香。
在東北,吃餃子是他們的年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大家一定要吃餃子。在餃子當中有的是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代表新的一年裡會有好運,寓意著吉祥如意。而且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掉!
在雲南,他們過年一定要貼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的對聯。除夕之夜,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然後在院里院外進行張貼。他們必須邊聽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
在江蘇,他們在除夕夜的時候在飯里放熟荸薺,吃的時候把它挖出來,意思就是挖元寶。他們在泡茶的時候要放兩只青橄欖,喝的是元寶茶,恭喜發財的意思。
在天津,他們會在臘八的時候用醋泡大蒜,名字叫臘八醋。等到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餃子蘸臘八醋。
在安徽,除夕的年夜飯是非常豐盛的,而且在吃飯前需要先放鞭炮。吃完飯之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邊聊天,直到天亮,這就是守歲。
在海南,春節叫做年,有些地方初一是要吃素的,不能夠殺生,他們稱這個叫排年,初二才能夠見酒肉。
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目前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如果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喲!
4、我國各地春節都有什麼習俗呢?
我國各地春節每個地區的習俗都不同,以下介紹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省份春節的習俗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2.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3.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4.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5.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6.台灣: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7.香港: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8.澳門: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是允許公務員「博彩」的。
5、全國各地,春節的特色風俗都有什麼?
北京——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福建,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浙江省,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江蘇,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陝西,吃「五豆「,在春節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
東北: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廣東:年廿四,送灶君;年廿五,辦年貨;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責年;年三十,慶團年;大年初一,拜年;年初二,開年;年初三,赤口;年初四,求文昌;年初七,人日;
0 19
更多回答(3)北京——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福建,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
浙江省,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江蘇,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陝西,吃「五豆「,在春節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
東北: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廣東:年廿四,送灶君;年廿五,辦年貨;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責年;年三十,慶團年;大年初一,拜年;年初二,開年;年初三,赤口;年初四,求文昌;年初七,人日;
0 19
6、中國各地過新年都有什麼習俗,有何異同?
中國北方過新年的時候會吃餃子,南方過些年一般會吃湯圓或者是火鍋。彝族的同胞在國慶節的時候會就在一起跳舞,耍龍燈或者是祭祖。澳門人在過年的時候會“謝灶”,其實就是祭拜灶王爺,這也是澳門很多年以前傳下來的一個傳統的習俗。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因為春節就是農歷新年,過完春節就相當於大家又長大了一歲。
所以在過新年的時候每個地區都會有不一樣傳統習俗,比方說在正月里是不能剪頭發的。在過年之前就要把家裡的衛生全部都打掃干凈,千萬不能把家裡的臟衣服留到過完年再洗。也有些地方會提前洗澡洗頭,因為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是不能洗頭的。浙江過年的時候有放彩燈的習俗不僅有彩燈,而且還有傳燈花燈。所以很多浙江的人在過新年的時候,都會帶著一家老小出門去逛燈會,看錶演,猜燈謎等等。
在湖北有些地方會有采蓮船的習慣,船是用細竹竿和彩紙做成的,在劃船的時候還會有樂隊進行演奏。在船的旁邊還有人唱歌,非常的熱鬧。很多人在過年的時候會蒸面花,這也是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做的事,一般都是家裡年紀比較大的女性製作的。面花也是為了祭拜先祖一種食物,在走親戚的時候也可以當做禮物送出去,而且這也寓意著五穀豐登。
其實每個地方過新年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習俗,這也是很多年的時間傳承下來的,也是有著不同的寓意的。雖然說現在的年輕人也很難去理解這種習俗到底是什麼意思,但是大家也都已經習慣了。因為新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時刻,所以大家都會舉行非常隆重的慶祝典禮和儀式。也會提前把家裡的衛生打掃的乾乾凈凈,辭舊迎新。也會准備非常豐盛的年夜飯,雖然年夜飯每一家都會有不同的規模和種類,但是寓意都是相同的,希望來年能夠過得幸福安康。
7、關於春節各地的風俗有哪些
1.老北京年俗
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巨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自行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2.東北年俗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3.陝西特色過年習俗:打醋炭
陝西歷史悠久,過年也有很多不同的習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種,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保佑來年順利平安。
「打醋碳」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相傳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時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後姜子牙光臨,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4.雲南年俗
雲南過年時也要貼對聯,但那「對聯」是紅紙剪成的各種圖案。不僅「書寫」方式不同,連貼的方式也別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著自製的春聯,合唱立腳點《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園和田邊地角為萬物張貼。因為邊貼邊唱,白族的春聯被稱為「歌聯」。「歌聯」貼到什麼東西上面,就以那種東西為「主題」,唱首聯歌「表達」聯意。如貼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紙,人們唱的「聯歌」是竹報平安值千金,清白傳家振家聲;東風得意花千里,紅日高照萬木春。這種剪紙、唱歌融為一體的「歌聯」,堪稱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5.上海年俗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
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門前說吉利話,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
6.河南年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不論你到花市還是在普通街道,到處都能看到來自近郊的農民身背背籠,裡面裝滿含苞待放的蠟梅花。
廣西特色的過年習俗:舞雞舞春牛
過年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高蹺隊,但是在廣西有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過年,那就是舞雞舞春牛。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的幽默舞雞歌,使主顧家喜笑顏開。
內蒙古特色過年習俗:吃「手把肉」除舊歲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節盛宴更是如此。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合家團圓。年夜飯時,把煮好的整羊擺到案頭,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面朝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