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年例是什麼
1、年例的由來
年例萌芽於嶺南古老的祭祀。經過近兩千年變遷,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將」、徐聞「羅卜戲」、吳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儺的魅力。年例最初是祭祀儀式,是擴大的元宵節、春節、廟會,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
年例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重視祭祀儀式。部分保留明清時期祭社風俗,匯融中原元宵節的娛樂喜慶色彩。在經年累月發展中,年例融入中原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元素,發展成為粵西最隆重的民俗活動。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心文化」精神,弘揚國家統一、和諧團結的主旋律。
(1)春節的年例是什麼擴展資料:
傳統年例活動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體指敬神、擺宗、打醮、祭拜、掛花燈、游神、放鞭炮等環節,大都以祭祀活動為主。還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八音、粵劇(「做大戲」)、木偶戲(「鬼仔戲」)、歌舞、雜劇、宴席等活動。
除傳統項目表演,現代歌舞雜技的引入,讓年例不再局限在傳統祭祀,從最初娛神祭祀,發展為融交際和文娛於一體的文化盛會,所謂「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2、年例的來歷和含義是什麼?
年例萌芽於嶺南古老的祭祀。經過近兩千年變遷,在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將」、徐聞「羅卜戲」、吳川「舞二真」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古儺的魅力。年例文化代表著一種信仰,一種祝福。
年例最初是祭祀儀式,是擴大的元宵節、春節、廟會,包括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在內的綜合節日。還有的說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關聯。年例活動由冼氏家族祭祀祈福而興起,長期演化後成為今天的年例。
傳統年例活動
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具體指敬神、擺盅、打醮、祭拜、掛花燈、游神、放鞭炮等環節,大都以祭祀活動為主。還有舞獅、舞龍、舞春牛、八音、粵劇(「做大戲」)、木偶戲(「鬼仔戲」)、歌舞、雜劇、宴席等活動。
除傳統項目表演,現代歌舞雜技的引入,讓年例不再局限在傳統祭祀,從最初娛神祭祀,發展為融交際和文娛於一體的文化盛會,所謂「做年例」「睇年例」(看年例)等。
3、年例是哪裡的風俗?
年例是廣東省茂名、湛江地區,以及廣西北流一帶的風俗。
年例是以敬神、游神、擺宗台(做醮亦稱擺醮)為核心,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客,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所謂年例,即是年年有例」。新年期間,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動如百花競放,遍及廣大城鎮鄉村。年例與春節等傳統節日不同,是粵西地區特有的文化習俗。
年例起源:
據地方史志記載,年例活動歷史悠久,且非粵西地區獨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欽州志》和清嘉慶《靈山縣志》都記載了當地跳古鄉儺鬧年例的場面。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廣東通志》載:「雷州府於元宵鳴鑼鼓,奏管弦,裝鬼扮戲,沿街游樂。」記載了當時雷州府跳儺舞鬧元宵的場景。
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動中,粵西的年例活動卻以其隆重、規模大、范圍廣、群眾參與性強、流派眾多等特點而獨樹一幟。
4、春節都有哪些年俗呀?
春節的年俗有:
1、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
2、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
3、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
4、游神:
游神,是傳統賀歲習俗之一。游神,又稱聖駕巡遊、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
5、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5、茂名年例是什麼?
年例是一項盛大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年例和年宵不同,茂名一帶及鄰近的湛回江吳川的農村答每年都會舉辦年例,各地舉辦地年例的時間各不相同,集中在過完春節的農歷正月、二月份,其餘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後的一個月舉行,大都是在農歷三月至十一月)則每個月都有,年例節一般一個村莊為同一天,少數兩天。也有附近數條村莊的年例節都是在同一日的。農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廟為中心,周圍幾個村子一起舉行。有些地方一年中還會舉辦兩次年例(一次為大年例,就是客人來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來得比較少。
所謂年例,是粵西本地居民的賀歲方式,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原始家長制時代(唐朝前),粵西土著人並沒有過年的習慣,而是選谷熟的時候為臘,以臘月臘日作為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記》卷之百六十三竇州(今信宜市)風俗:「谷熟時里閈同取,戌日為臘,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會作歌。」 這是茂名年例盛況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鑒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著一種新春祭祀、慶賀方式,可解釋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規進行的「賀年例會」。
來自百度:網頁鏈接
6、「年例」的由來
年年有例]·起源篇
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粵西茂名等地方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據了解,明、清朝時「年例」已記入當地的地方誌,民國初年至解放初期都比較盛行,後來曾一度中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逐漸恢復,目前茂名及其所轄市縣(區)鄉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當隆重熱鬧。在粵西茂名有這樣的說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間,在外工作、生活的人,過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時一定會趕回來團聚。同操一種語言,鄉音鄉情交融,氣氛熱烈,著實讓常年在外、難得相見的家鄉人別有一番享受。
7、什麼是年例?
過了春節,茂名(一個地名,在廣東)各地的年例也就陸續開始了.所謂「年例」,可解釋為年年有例,俗語也叫「飯期」.茂名人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可以說「年例」是茂名農村的第一大節目,茂名地方的「年例」,可以說來源於「元宵節」.元宵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指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這天晚上有觀燈的風俗,「東風夜放花千樹」描寫的正是元宵節觀燈的情景,因此元宵節也稱燈節或上元節.也許是茂名人的創造,把節目時間錯開,便成了以吃喝為主的「年例」.
年例期早的從年初五便開始,直到二月底.茂南有句俗語「最早黃竹,最遲艾屋」,是說高山鎮黃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館鎮的艾屋地是2月28日才做年例.各條村莊的年例日期錯開,是便於親戚朋友互相歡聚.在改革開放前,農村人做年例沒有現在這樣熱鬧,隆重.那時,生產隊干魚塘,殺幾頭豬,社員們領回幾斤魚,幾斤肉,再殺一個雞做菜,就算是豐盛了.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做年例也就越來越隆重,熱鬧.現在的年例,一般人家也擺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則擺上十幾二十桌,吃的也不僅僅是雞,鴨,魚,肉,而是「天上飛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做年例是誰家客人多,客人級別高,門口停放的小車多,主人的面子就大.因此,探年例不僅親戚朋友來,連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來.親戚朋友見見面,聚聚情誼,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農民高興熱鬧幾天,也是一種有益的事.
年例一般有三天,頭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後一天叫「年例尾」.從「起年例」到「年例尾」,貫穿始終的是大吃大喝和一連串的迷信活動.家家戶戶用雞,豬肉,魚做成一副「三牲」擺在一起供「菩薩」享用,名之曰「擺忠」.之後是放鞭炮,鞭炮聲伴著鑼鼓聲,不絕於耳,場面壯觀.第二天是菩薩出遊巡門,人們這天擺的是生果素菜,一個道士,揚著一把生銹的「利劍」,一路上口念念有詞,陪著菩薩共舞,場面滑稽熱鬧.此時有花燈展賞,有木偶延長,有電影公映,有煙花燃放.甚至有勇士比武,醒獅獻藝或粵劇上演.他們各佔一方,各行其道,龐雜而相對有序,獨立而相對統一.客人既可各擇喜好,又無需四處奔走,轉身變項,移步換景,瀏覽細賞相當方便.「年例尾」那天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一年的年例也隨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