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春節早起吃飯叫什麼飯
1、山東春節特色美食有哪些?
1、餃子又稱水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2、鮁魚,學名馬鮫魚,在黃渤海沿海地區非常常見,是老百姓吃得起的經濟型海魚。熏鮁魚是鮁魚的傳統吃法之一。
3、大餑餑,傳統麵食,古代時多用於祭祀,煙台、威海地區春節仍用於祭祖擺供,多產於山東的膠東半島,又稱大棗餑餑。
4、油旋,又叫「油旋迴」,是山東濟南特色傳統名吃,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
5、把子肉作為山東濟南漢族名菜,屬於魯菜系。肉肥不膩,多滋多味。濟南把子肉肉要肥瘦相當,一斤切成數塊,用麻繩捆成一把,浸在醬油之中,猛火開鍋文火慢燉,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有醇厚的余香。
2、山東春節特色美食有哪些?
山東春節特色美食:
1.山東燒雞
山東燒雞是山東的特色美食,也是待客的首選硬菜。俗話說,雞打頭魚收尾,雞和吉諧音,所以,這道菜既有吉祥如意,也有大吉大利的寓意!山東的燒雞,吃過的人都知道,肉鮮味美,香而不膩,明明煮了很長時間,卻具有爛而不散的特點。尤其是它的香味,可以說是香到骨髓里了!
2.清炒筍片
清炒筍片也是山東的過年美食。因為筍與順諧音,而且,筍是一節一節的,所以長的,所以吃筍也寓意著在新的一年中一帆風順,節節高升的意思!在山東,筍都是這樣干筍泡發出來的,經過2泡2煮後,在切成薄薄的薄片,一般一斤干筍尖可以除7斤左右的筍片。
3.火菜
其實在過去的習俗中,既隱藏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又隱藏著一絲的無奈!火菜,其實就是一道涼拌白菜心,在過去由於經濟條件有限,不像現在一樣一年四季各種青菜想吃隨時都有,那個時候,白菜蘿卜才是主力。但在過年的時候,涼拌的寓意不佳,所以便叫做火菜!寓意著來年紅紅火火!
4.醬豬腿穗
醬豬腿穗也是山東這邊比較傳統的一道菜。豬腿穗也就是豬腱子肉,這個部位的肉經過鹵醬之後,肉香味十足,尤其是裡面的肉筋軟爛又有嚼頭!所以山東人過年都會吃醬豬腿穗這道美食。
5.糖醋裡脊
糖醋裡脊是中國經典傳統名菜之一,該菜品以豬裡脊肉為主材,配以澱粉、醋,白糖等佐料,酸甜美味,開胃下飯。這道菜色澤紅潤,吉祥喜慶,是一道非常受歡迎的好菜。
3、山東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辭灶
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這一天,家中還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大掃除,稱為「掃塵」。「掃塵」意味著把一切陳舊的「晦氣」、「窮運」掃走,從而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福氣進門。隨著時代變遷,大多數居民只保留了「掃塵」的習俗,但是在山東地區的很多鄉村,「辭灶」依然是這天隆重而嚴肅的年事活動。
2、貼春聯、貼福
過年貼春聯、福字,是中華傳統,山東也不例外。年三十這天,從早上一起床開始,各種年事活動就順序開始了,這是一年中最為忙碌和開心的一天。貼春聯、福字,在山東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進行的,早飯後,長輩們開始了包水餃、炸年貨的各種准備,小輩們開始四處貼福,吵吵鬧鬧,貼正了,貼反了,各種歡笑,表達了人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包水餃、炸年貨
在山東,包水餃、炸年貨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動,家家戶戶包水餃、炸年貨。早飯後,孩子們開始貼春聯,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長輩則開始包水餃,男性長輩則開始炸年貨。水餃依據個人口味餡料不同,但「素餡水餃」是每家必備的。
「年貨」也依據個人喜好有所不同,一般都有炸藕合、炸帶魚、炸五香肉等。其實,我們現在成天大魚大肉的人來說,這些東西或許已經不合口味,但是通過這些卻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聽著媽媽包水餃時聊天的歡笑聲,聞著爸爸炸年貨時廚房飄出的「香味」,聽著孩子們放鞭炮嬉笑打鬧的聲音,一整年的勞累與壓抑,在此刻得到了完全的放鬆。
4、請家堂
年三十忙活了一天,到了傍晚,一天的重頭戲開始了——請家堂。「請家堂」,即舉行儀式把逝去的先祖、親人請回家過年,在山東,這是年三十最為隆重和嚴肅的年事活動。請家堂的儀式要在年三十的黃昏舉行,彼時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的還要掛上「家堂軸子」(一種按輩分填有祖先名諱畫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類似中堂的年畫),供品則要放雞鴨魚肉和點心。
這些准備完畢後,要由家中的男性長輩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燃紙叩首並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間,還要「送家堂」。山東人過年請家堂的習俗,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迷信」。它所表現的,實際上是對先祖親人深深的懷念和尊敬。
5、放鞭炮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在山東,放鞭炮也是有矩可循的,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吃「團圓飯」前、年三十凌晨12點、初一清晨、初五、十五之時。除夕夜、初一晨放鞭炮分別名曰「辭舊」和「迎新」,初五放鞭炮叫「破五」,十五放鞭炮則是「送年」。
其中,年三十「團圓飯」前的那一掛鞭炮,必須在全家人團圓的前提下才會放,意思則是在告訴鄰居人等:我們家人已團聚,事事大順,開始「過年」了!如果家中有人未回家,這時是不放鞭炮的。
4、山東省過年的習俗
吃餃子
春節即是大年初一,從零點開始算起。這個時間鞭炮齊鳴,節日的歡樂籠罩了千家萬戶。天一放亮,婦女們便笑呵呵地忙著煮餃子。
煮餃子時,有的地方要鳴放鞭炮,有的地方用芝麻秸燒火,意味著新的一年響響亮亮,節節增高。還要故意煮破幾個,但不能說破,要說「掙」了,意在掙錢發財。餃子還要多煮,飯後鍋里還要放上蒸饃,意在年年有餘。餃子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上幾碗,意在人丁興旺。一家人吃餃子充滿了歡聲笑語。吃到餃子里包的紅棗意味著新的一年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為出力流汗;吃到花生米,長命百歲;吃到錢幣,新年發財。
團圓飯
山東:團圓餃子
魯北一帶,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須坐在一起吃飯,這叫過團圓飯,必須吃。傍晚開始放鞭炮,家家門口點一堆火,街坊鄰居在一塊放煙花,特有氣氛。三十晚上不許睡覺,守歲過12點,12點後放鞭炮吃餃子。此是要看誰家鞭炮響的早(於是好多人家是卡著表等時間),等待時鍾一敲過12下,鞭炮立刻響起來,過年的鞭炮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5點多。然後吃餃子,這是團圓餃子,必須吃,無論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說初一的餃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餃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5、山東有哪些春節習俗?
一、吃餃子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二、貼春聯、貼福
貼春聯,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傳統習俗。除了用吉祥的字詞,為新的一年寄予新期待,更希望能夠因此迎來好運氣。春聯一般都是紅底黑字或者紅底金字,加之各種紋飾,符合新春的喜慶和歡樂,為春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三、做炸貨
這可能對於不少北方的朋友來說並不陌生。一般有炸豆皮、炸丸子、炸藕合、炸雞、炸豬裡脊、炸魚……如果吃不完那就年後,把白菜或者油菜等其他的蔬菜和炸貨一燉,又繼續當飯吃,也是一種解決炸貨的方法。
四、拜天地神
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五、女婿拜年
大年初二,女婿拜年「法定日」。按照傳統習俗,這一天女兒要「回娘家」、夫婿同行給岳父岳母拜年,民間稱「姑爺節」、「迎婿日」。
「回娘家」又稱「歸寧」。在舊時代,「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除夕和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