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春節風俗有哪些
1、關於河北春節習俗和文化有哪些?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承德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滿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歲,玩一宿。」這句在承德流傳很久的諺語將年根兒底下人們的生活演繹得緊張而有序。 大家每逢過年要准備許多好吃的東西,如磨豆腐、蒸豆包、蒸年糕等。「做豆腐有這么幾道工序,洗豆子、磨豆子、加熱水、過包、燒開了點鹵水、壓包,一般來說一斤豆子能出兩斤半豆腐。」豆腐剛做出來,大夥第一件事就是吃熱湯豆腐,新鮮嫩滑的豆腐,蘸著辣椒吃,再喝上一口濃濃的豆漿,那可是別有風味啊。吃飽了,喝足了,人們就開始接著做凍豆腐、炸豆腐了。承德本地人講究將過年食用的主食提前做好,存起來,過年時親朋好友來了,主食一熱再炒上幾道下酒菜,一桌佳餚就端上桌了。 承德過年還講究貼「春條」(也叫炕條),長長的春條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寫上「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寶垛一垛,人財兩旺好,老少齊安樂,大吉大利」。 趕年集,購置各種春節食品、雜貨、香燭、鞭炮,還有給孩子買的新衣服,這都是大家必不可少的事,每到這時,集市上就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承德又稱寺廟之城,因此廟會與民間節日相互輝映,也就成了承德民俗風情中的一大亮點。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各式的燈籠就成了主角,到處懸燈結綵,火樹銀花。在雙峰寺附近的老年溝,人們會用面做成碗狀,晾乾後插上棉花,倒點油,到晚上7時多,就開始「撒路燈」的活動,祈求一年出行平安。 到了正月二十五,這天家家戶戶於天亮之前在院內用火灰畫幾個囤形,中間撒上小米,以象徵倉滿囤流,來年生活富足。從這天以後,年味就會悄然淡下來。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張家口 在張家口,一進入臘月,人們就該盤算著這年的大年該怎麼過了。各家先是開始清掃房屋,拆洗被褥,接著,男男女女趕緊剃頭理發,因為在這里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禁忌。接下來,就是做豆腐、壓粉條,動干鍋炸麻花,蒸年糕、蒸饅頭,許多人家要在臘月里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戶不能吃「賴飯」,即不好的飯,天天吃臘月里置辦的年飯,預示著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等年飯置辦得差不多了,又是該「辦大年」的時候了,「辦大年」就是買年貨,花生、瓜子、紅棗、核桃、糖果、點心,有錢的人家再買些雞鴨魚肉,還有過年的花炮,這就是辦大年了。 進入了臘月的二十七八了,就開始貼對聯了。許多庄戶人家,把紅對聯貼滿整個院落,雞窩上、豬棚旁、甚至農用拖拉機上也要貼個「一路平安」。庄戶人家並不注重對聯里寫著什麼,就是圖個喜慶、紅火。 除了貼對聯,許多人家還要貼好多大紙、常千,大紙就是把紅黃藍綠各色彩紙裁成七八寸見方的紙塊,再把剪成齒狀的三四寸紙條粘在其兩個下角,四塊一幅,每塊紙上寫一個字,照字的順序貼在門頭上,如「春滿人間」等,猶如對聯的橫幅。常千,就是用彩色的紙裁成略小於大紙的四方塊,紙面上鏤空各種圖案,而後各種花色成排搭配貼到房檐下,晾衣繩上,把整個院打扮得五彩繽紛。 到大年三十兒下午,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頓年夜飯的時候了。吃年夜飯之前,要放個二踢腳炮,農家把一些貢品擺在院落一個干凈的地方,意思是請神主,忙了一年了,他們要讓神主先享用年夜飯,之後他們再吃。到了晚上,每家的家庭主婦要把家裡人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全部從櫃子里拿出來,把要准備的年貨也統統拿出來,因為,三十兒這天晚上是不能開箱開櫃子的,也不能揭瓮揭缸,老人們說,這樣做是免得放走了「金馬駒」。 八大集鎮看窗花 在舊時的蔚縣,一進入臘月,逢每月農歷的三六九,蔚州縣城、代王城、西合營等八大集鎮便開始熱鬧起來,而這個時候,集鎮上唱主角的便非窗花莫數了。 那時,集市上擺滿了窗花,地攤上用黑布襯底,上面也是窗花。趕集的老鄉們看了這家,再看那家,比比這家,再評評那家,看看誰家剪得最好,等到把整個集市上的窗花都逛個遍,才肯買下自己最喜歡的。 對於許多大姑娘、小媳婦,還有一些平素喜好剪紙的老藝人來說,這更是一次取經的好機會,當地人稱之為「看窗花」,並積久成習。年集實際上就是一年一度全縣窗花藝術的大檢閱、大評比、大交流,而正是這種群眾自發的大交流,使得蔚縣剪紙不斷推陳出新、人才輩出。 如今的蔚縣,集鎮窗花盛景已難與當年相比。但是,進入臘月,集鎮趕集之時,仍然是窗花最為風光的時候了。 亮子是伴隨蔚縣剪紙而生的一個老物件了。所謂亮子,就是賣窗花的人用木框做成窗戶樣的方格子,之後再糊上紙,在每個方格子上都貼上要出售的窗花樣子。簡單地說,就是用來呈窗花樣子的。臘月的集市上豎起的一架架亮子上貼滿了各種顏色亮麗的窗花,爭奇斗艷,供老鄉們觀賞選擇。一旦哪一個種類的窗花賣完了,賣窗花的人就把亮子上的那個樣子撕掉,以告知買家這個已經賣完了。 如今,在集鎮上,使用亮子這樣懷舊的方式來賣窗花的已經不多了,大多以地攤代之。但是,進入臘月,與平時禮品剪紙在蔚縣盛行相比,窗花已經在市場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蔚縣的許多老鄉都在這個時候選上最美的窗花帶回家,裝扮新年,而外地的窗花販子,也到蔚縣大批的購進窗花,再到各地出售。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衡水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進臘月便開始置辦年貨,准備過年。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到了臘月二十三,年節的序幕就揭開了,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把貼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蟻呂瓷盞簦然後再請一張新的灶王神使┏夕接灶王時貼用。 按照衡水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乾乾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室內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牆上貼上福字。 過年的時候,人們把早已買來的神誓昊在各自的位置上張貼妥當,下面秉燭焚香。人們在屋內對畫著三代宗親的祖宗圖像叩頭禮拜,以示不忘記祖先的養育,願祖先佑護後人興旺長遠。人們在院子里對畫著天地全神的圖像焚香致禮,希冀在來年生活富裕平平安安。 河北各地春節習俗——邯鄲 古趙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 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相傳,這一習俗,起自戰國末年。秦始皇打敗齊、楚等國,派大將章邯出兵趙國。趙國軍民堅守陣地,英勇抵抗,給秦軍以重大創傷。秦將章邯大怒,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後,對這一地方,人不分老幼婦孺,房不分官商民賈,大肆燒殺擄掠。趙國人為了逃避秦軍的殺戮,上人摘掉士巾,商人扔掉商帽,背井離鄉,四齣逃亡。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規定了統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趙國人不忘亡國的奇恥大辱,每當夜深人靜,就紛紛把秦王規定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扔到大街上去。但是,那時的邯鄲已在秦的統治之下,很多人又因此橫遭殺戮。從此,趙國人對秦王更加怨恨。他們為了避免無辜的死亡,就在每年除夕之夜,以新換舊為名,把頭上的帽子偷偷扔到大街上,說是驅趕一年的晦氣,扔舊愁、迎新喜。官府也就無可奈何了。 久習成俗後來,秦國雖已滅亡,邯鄲人並沒改變習慣,把它作為一種地方風俗,稱之為「扔愁帽」,流傳至今。不過,今人扔帽,已沒有當年的憂愁,而是把它當作一件應景的樂事了。 追問: 石家莊的是甚麼? 追問: 可不可以簡要概括一下呢? 回答: 石家莊春節習俗: 除夕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正月初一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初二 初三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正月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並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2、河北春節習俗是什麼?
河北春節習俗: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
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高潮結束。
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至此結束。
(2)河北春節風俗有哪些擴展資料
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以「斗柄回寅」為歲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終而復始,萬象更新,此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新的輪回由此開啟。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
在歷史發展中雖然使用歷法不同而歲首節慶日期不同,但是其節慶框架以及許多民俗沿承了下來。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春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親朋團圓、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3、河北各地春節習俗有何特點?
春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節日,歷來為千家萬戶所重視。雞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有道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咱河北各地的過年習俗你都了解嗎?一起來看看吧!
石家莊春節民俗知多少
>>無極剪紙
無極剪紙始於古代,盛行於明末清初。每逢節日、婚禮,人們都用剪紙製作燈花、掛彩紙、剪年福(符)、貼窗花的形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感受。無極剪紙造型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其風格受山西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
承德:春節從臘八開始
「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年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滿街走,三十晚上,除夕守歲,玩一宿。」這句在承德流傳很久的諺語將年根兒底下人們的生活演繹得緊張而有序。
承德過年還講究貼「春條」(也叫炕條),長長的春條上至房梁下至炕沿,上面寫上「宜入新春樂,財神家中坐,金子堆成堆,元寶垛一垛,人財兩旺好,老少齊安樂,大吉大利」。
張家口:最具北方原味的年風
在張家口,一進臘月就是年。各家先是開始清掃房屋,拆洗被褥,接著,男男女女趕緊剃頭理發,因為在這里有正月不能理發的禁忌。接下來,就是做豆腐、壓粉條,動干鍋炸麻花,蒸年糕、蒸饅頭,許多人家要在臘月里置辦上半個正月的飯。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戶不能吃「賴飯」,即不好的飯,天天吃臘月里置辦的年飯,預示著來年天天有好飯吃。
衡水:敬神焚香貼神像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進臘月便開始置辦年貨,准備過年。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到了臘月二十三,年節的序幕就揭開了,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把貼了一年的灶王神式蟻呂瓷盞簦然後再請一張新的灶王神使除夕接灶王時貼用。
按照衡水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乾乾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室內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牆上貼上福字。
邢台:初五爆竹破五不串門
自古以來五日是惡日,正月初五被稱為「破五」。這天也是恨窮日,要大放鞭炮而不串門,防止給別人家帶去窮氣。有的地方,這一天要做些輕微的勞動,希望通過這天象徵性的勞動發財發家。「破五」之後,一些人就開始准備元宵節的節目,城市一些店鋪就要開門營業。
邯鄲:春節扔愁帽
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據說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4、河北過年的習俗。
河北地理風俗
是 旅 游 資 源 大 省 。 和 海 濱 的 省 份 , 泊 湖 、 原 平 、
陵 是 全 國 唯 一 兼 有 高 原 、 山 地 、 也 丘
省 野 , 內 守 京 津 , 外 環 渤 海 , 河 北
沃 山 , 南 望 黃 河 , 西 靠 太 行 , 東 坦
燕 的 家 鄉 河 北 省 , 地 處 華 北 , 北 依
我
地 理 位 置 簡 介
河北各地的風俗人情
深州武強安平「放燈」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強、安平三縣,元宵節都有「放燈」的習俗, 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稱「小年」。舊時,這一天各家各戶要張燈結綵, 中午吃饅頭、肉菜,放鞭炮。人們互相宴飲,夜不為禁。這天晚上, 人們用黃米面做成燈盞,用麥莛作燈捻,蘸食用油點著,散放在屋內 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燈在自己或其他親屬的頭頂、四肢放一放,據 說可以消災祈福,這叫「散燈」或「祭燈」,也叫「十五的神燈 正月十六,人們步行到寺廟上香或遊玩,叫「散百病婦女在這一 天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餃子晚上用鋸末、香頭做成燈放在屋旁、路邊、 水坑邊,叫「放燈」,也有「十六的鬼燈」之說 安平民間,正月十五又名「燈節」,也叫「過十五」或「過小年 中午吃肉菜,晚上掛紅燈籠,放鞭炮
年畫「放燈」 年畫「放燈」
邯鄲叢中花會
叢中是邯鄲的一個鎮,早在明太祖年間,每年的農歷二月十四至二月十 六這里就開始舉行民間花會表演。花會表演分為四組,共有 20多種表演 形式,如造型藝術、武術、雜耍等,內容都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些老 故事或歷史故事為主。屆時在大街小巷都可欣賞到精彩的演出,人們往 來穿梭,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邯鄲正月初五送窮灰
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這五天叫過大年在這五天中,家家每天都燒香、 上供、敬奉天神,求得一年的太平、豐收初五這天,又是預卜小豐收的 日子。 初五晚上,大年已過完了,預卜小豐收的一天也過去了為了迎接這一年 的豐收和富裕,在初五的夜裡家家要送窮灰:就是把灶里的做飯草木灰 和炕洞中取暖的草木灰打掃出來,把屋子、院子打掃干凈將這些土灰裝 進一個筐里,送到村邊兒一個十字路口,堆在路上然後點上香,插在這 上堆土灰上,送窮灰的人跪下磕頭,口中念道:「窮灰窮灰你快走,俺 家金銀滿屋流」念罷站起,在窮灰堆上點幾個大炮打仗,把窮灰崩得四 散飛濺,表示窮灰再不受歡迎了送窮灰的人點了炮就往回走,把盛灰的 筐子扔在街上,這天不往家裡帶;進家就把街門閂上,怕窮灰再跟了固 來。
送 「 窮 灰 」 圖 片
邯鄲大隱豹彩布擰台
「隱豹擰舞台,大家一起來」,「隱豹擰鼓樓,人人有 一手」……在邯鄲市邯山區大隱豹村,流傳著一種歷史悠 久、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彩布擰台」。 「彩布擰台」流傳了600多年 大隱豹村位於邯鄲市西南8公里處,屬邯山區北張庄鎮, 因該村古時野草叢生,常有豹子出沒而得名。據村裡老藝 人口傳,大隱豹「彩布擰台」是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遷民 時流傳過來的,這種手工藝最早為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搭 靈棚時使用,後被大隱豹村創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戲台、 樓閣上,經明、清兩代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
邯鄲大隱豹彩布擰台
邯鄲大隱豹彩布擰台---村民在抻布,為「戲台」 吊頂。
邯鄲元霄節盪鞦韆
邯鄲西部一帶城鄉百姓有過元霄佳節盪鞦韆的習俗。 時節自正月初十搭鞦韆架開始,盪鞦韆的高潮卻是在正月 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霄佳節前後,邯鄲西部一帶的百 姓便家家產戶搭起鞦韆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 同盪鞦韆。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 盪鞦韆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盪秋 千有單人盪、雙人盪、坐盪、立盪等幾種形式。平常的盪 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鞦韆,一是盪木驢, 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復雜,可 盪出花樣,鞦韆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由於盪鞦韆既可鍛 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盪鞦韆活 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孩 童 在 玩 盪 秋 千
邯鄲聖井中掏牌禱雨
聖井中掏牌禱雨是古今一大奇觀。據邯鄲具志載:井居廟中神像前,深 約丈余,雨不溢,旱不枯,故名聖井。1986年從井中掏出97塊取水金屬 牌,牌高0.23米,寬0.5米,有銀、銅、鍋、鐵牌之區分。據查,自門 1386——1940年來邯鄲縣上任的縣令中就有百餘位封芒封崗掏脾禱過南, 如明朝嘉靖年問(公元1541年),邯鄲縣上任的縣令中就有百餘位到聖井 崗掏牌禱過雨。如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41年),邯鄲縣令沈麒,遇到 天旱,他心急如焚,徒步西行40里,三次到聖井崗禱雨,三禱三應。清 順治年間(公元1658年),邯鄲縣令喬振翔也曾「步禱聖井崗,往返數十 單,行烈日中無難色,隨有甘雨之應……」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邯鄲 縣令單傳及,他年已64歲,仍徒步列聖井崗禱雨,囚憂勞而致病。彌留 之阡,猶時時問雨不止。但天仍未下雨,他就「誦雲漢詩,至『寧丁我 躬,大命近止,諸句,輒泣下,復不雨,病遂篤,輾轉床簣間,時時問 雨,仰天嘆曰:『天呼!天呼! 許以予—人命活千萬人命,可乎?』言汔而 絕,大雨傾盆,四野沾足……」縣志上這段記載是單縣令的下任杜受全縣 令為紀念他所寫《邑令單公禱雨記》中的一段,稱贊單公的誠心,讀後 令人嘆人嘆服。而杜受全本人更不含糊,他多次到聖井崗禱雨,心誠意 堅,也受百姓愛戴。
邯鄲聖井崗建築
我們河北省廣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歷史還孕育了 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定窯、邢窯、 磁州窯和唐山陶瓷是中國歷史上北方陶瓷藝術 的典型代表。蔚縣剪紙、廊坊景泰藍、曲陽石 雕、衡水內畫鼻煙壺、易水古硯、武強年畫、 豐寧布糊畫、白洋定葦編、辛集皮革、安國葯 材等名揚中外;河北梆子、老調、皮影、絲弦 等饒有特色;滄州武術、吳橋雜技、永年太極、 保定康長壽之道獨見魅力。民俗文化和民間藝 術是我們河北省旅遊資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 分。
美麗的白洋淀
在這里介紹下位於河北中部的白洋淀。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 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匯水形成。現有大小 淀泊143 個,其中以白洋淀、燒車淀、羊角淀、池魚淀、後 塘淀等較大,總稱白洋淀。 白洋淀水域遼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河北省避暑勝地。 這里四季景色分明,水光天色,美不勝收。春天,蘆葦出水, 滿淀青翠,每逢清晨,紅日映透淀底,白洋淀好象披上了綠 帶霞衣;夏天,淀水漲滿,魚躍水面,綠葦搖曳,菱葉燦燦, 荷花吐艷,一派水鄉景色;秋天,蘆花紛飛,稻穀飄香,鴨 鵝成群,蓮菱遍布,小舟穿梭往來,漁歌此起彼落;冬天, 地凍冰封,一片碧玉,恰似一幅巨大的明鏡鑲嵌在冀中的原 野上。
白洋淀荷花節
白洋淀荷花節突出三大主題:7月的主題是「出水芙蓉」。 7月的白洋淀風景宜人,姿容俏麗,層層疊疊的荷花一 眼望不到邊,剛出水面的荷花在重疊的荷葉之間或舉或藏, 或開或閉,或躺或卧,渾然天成,充滿野趣。8月份的主題 是「百里荷香」。 到了8月,滿白洋淀荷花盛開,紅白相間,亭亭玉立, 分外纖妍。在這如詩如畫的環境中,白洋淀旅遊部門組織游 客在白洋淀垂釣園開展垂釣比賽、舉辦「百里荷香筆會」和 「荷花情」書畫攝影作品展,推出「十八彎水路生態游」等 活動。 9月份的主題是「荷塘月色」。水鄉9月的夜晚,淀風習 習,蛙鼓陣陣,萬畝荷塘翠葉疊蓋,荷花清影縹緲可見。在 白洋淀「荷塘月色」的夜晚舉辦「白洋淀旅遊碼頭賞月活 動」,其它旅遊景點統一開展「品蓮」活動,並舉辦「白洋 淀之秋」文藝匯演、水鄉民俗風情故事會和白洋淀荷花節有 獎徵文評獎活動。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 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 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 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 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 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跡。
5、河北張家口春節有兩花一糕的習俗,你知道是什麼嗎?
一、河北張家口春節有兩花一糕的習俗介紹
河北省張家口有“兩花一糕”風俗,窗花,蔚縣窗花五顏六色,刀工細膩;打樹花,表演者用柳木勺舀起滾燙水潑到城牆上,打出萬朵火花;炸糕,包著紅糖攪拌的豆沙餡,意味著甜甜蜜蜜、紅紅火火。生活美得像花一樣,日子步步高!
二、我在張家口過年經歷
我婆家是張家口,我就親身經歷了炸糕風俗習慣,我看到了婆婆親手榨炸糕場景,她先把面磨好,然後放上豆餡,油燒熱了,把炸糕放到油中炸好,一會炸糕就飄了起來,趁熱吃,又香又甜,年味就在吃炸糕中盪漾開來,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炸糕,很幸福!
婆婆說:“現在生活真是太好了,農村各項設施非常完備,還給家裡按照了沼氣,用著真方便,我們一家人不發愁吃、喝,住房也寬敞,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我公工說:“咱家這地方不還是旅遊區嗎?你媽炸油糕手藝好,賣給了很多外地遊客,光是賣炸糕咱家就掙了一萬多元,農村開銷少,過著富裕著呢!”
聽到這里,我們一家開心地笑了,為農村巨大改變而歡笑,為實現小康社會而歡笑。
三、張家口“燈節”來歷
正月十四至十六日統稱“燈節”。在張家口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種天上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猶如頭上響了個霹靂,嚇得不知道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戶人家都要張燈結綵,點響炮仗,燃放焰火。這樣一來,天帝就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以後就形成了十五看燈習俗。
春節個地方都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張家口地區“兩花一糕”習俗歷史悠久,寓意著人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甜蜜。在這里把最美祝福獻給最勤勞人民。
6、河北人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1、石家莊:藁城宮燈
藁城宮燈始於東漢,相傳劉秀定都,為了慶賀統一天下之功業,在宮廷里張燈結綵大擺宴席,所掛宮燈盞盞精緻,宮燈之名由此而生,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據傳,明代藁城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傳世而不絕。
2、張家口:攏旺火
三十兒這天,大人小孩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竄門拉家常,這就是「熬年年」。而到了快五更天的時候,大人小孩們穿上新衣服,到院子里攏上一堆火,俗稱「攏旺火」,旺火一著,鞭炮、二踢腳、花炮就開始燃放,新的一年在爆竹聲中來了。
3、秦皇島: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作為一種傳統的漢族民間藝術,最早產生於元代,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多少年來,凡遇年節或喜慶日子,地秧歌隊伍遍及昌黎城鄉,群眾自我娛樂,自我演出,自我表現已成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傳統習俗。
4、張家口: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譽。蔚縣剪紙吸收了河北武強木版水印窗花以及河北雕刻刺綉花樣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的特色,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用小巧銳利的雕刀手工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構圖朴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色彩對比強烈,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5、邢台:珍珠元寶飯
廣宗、巨鹿、南宮一帶不少村莊,每到正月十六這天早晨,差不多家家都吃「珍珠元寶飯」。所謂「珍珠元寶飯」就是小米飯內煮餃子。
7、河北的春節習俗
河北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石家莊春節民俗
無極剪紙
無極剪紙始於古代,盛行於明末清初。每逢節日、婚禮,人們都用剪紙製作燈花、掛彩紙、剪年福(符)、貼窗花的形式,來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感受。無極剪紙造型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郁,其風格受山西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剪紙藝術。
正定常山戰鼓
正定常山戰鼓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至明代已盛行於民間,正定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稱其為「常山戰鼓」。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主要用於廣場表演。
常山戰鼓,鏗鏘有力,助威壯膽,催人奮進,產生一種心齊志堅、所向披靡的豪邁感。所以在春節、廟會等重大節日、活動中都要請其助陣,以壯聲威。
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源於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經多次挖掘、整理、發展,享譽全國,名揚海外。井陘自古就有過年演花會、放煙火、賞花燈的習俗,井陘拉花是花會中的主打節目,其舞姿舒展大方、剛柔並濟,音樂古樸典雅、剛健深沉,為群眾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
晉州官傘
官傘發源並流傳於晉州境內的故城、槐樹、東宿和城關一帶的漢族民俗舞蹈,以舞者持傘表演而得名。官傘本是古代統治者為炫耀權威、地位而設的儀仗之一,隨著時代的演進,習俗的變化,傘的作用逐漸消退,沖破社會等級而流傳民間,成為漢族民間舞蹈藝術,營造喜慶、熱烈和祥和的'新年節日氛圍。
藁城宮燈
藁城宮燈為藁城特產,始於東漢、盛於隋唐,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為了慶賀統一天下之功業,在宮廷里張燈結綵大擺宴席,所掛宮燈盞盞精緻,宮燈之名由此而生,後來宮燈的製作技術傳入民間。據傳,明代藁城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傳世而不絕。
如今,藁城宮燈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幾年可謂家喻戶曉。其外形精巧、結構簡單,色彩艷麗,寓意吉祥,已成為新春佳節裝點家居、饋贈好友的最佳飾品。
承德
春節從臘八開始
承德一帶的春節實際上是從臘月開始的。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一來紀念釋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來喜慶五俗谷豐登,這天市場上開始上市年畫、爆竹、肉類等。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灶王爺。臘月二十五開始張貼春聯,喜慶氣氛越來越濃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團圓飯、包水餃,備冷拼,到凌晨12點時,鞭炮齊響迎接新的一年到來。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蹺、玩獅子、晝夜盡歡。正月十六以後,各行各業開始按部就班,恢復營業,春節至此結束。
衡水
敬神焚香貼神像
在衡水的民俗中,有些人家一進臘月便開始置辦年貨,准備過年。隨著春節的日漸臨近,「年味」也越來越濃,到了臘月二十三,年節的序幕就揭開了,這一天要「過小年」,家家戶戶要在晚間送灶。
按照衡水民間舊俗,臘月二十四要掃房子,寓意掃去一年的塵穢,乾乾凈凈迎接新年的到來。家家戶戶把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把習以為常的家居擺設換換位置,動動地方。室內合適的位置上貼上五顏六色的年畫,大門上貼門神神像、春聯,影壁牆上貼上福字。
邢台
初五爆竹破五不串門
自古以來五日是惡日,正月初五被稱為「破五」。這天也是恨窮日,要大放鞭炮而不串門,防止給別人家帶去窮氣。有的地方,這一天要做些輕微的勞動,希望通過這天象徵性的勞動發財發家。「破五」之後,一些人就開始准備元宵節的節目,城市一些店鋪就要開門營業。
邯鄲
春節扔愁帽
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據說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8、求一篇河北人過年的習俗
要說過年,從南到北,由西向東,還得說河北人過年最為講究。至今,古時過年的許多風俗,還在河北保留著。 一到臘月初八,河北人家家戶戶都要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核桃、蓮子、果脯之類熬成一鍋香甜稠粘的臘八粥。當然現在河北的一些城市已很少有人做臘八粥,但吃臘八粥,還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每當這一天,大人們將剝凈的蒜瓣浸入醋瓶中,泡上20多天,准備除夕夜吃餃子時蘸著吃。 過完臘八,離過年就越來越近了。河北民俗流傳著:娃子娃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里里拉拉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就是人們說的小年。到了這一天,過年的氣氛已充盈大街小巷,置年貨,賣年貨,或許這是一年中買賣最興隆的時候。祭灶,也是北方人,特別是北方農村必不可少的節目。「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流傳已久的民俗,現在更多的是人們圖個吉利。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來掃房;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春聯;年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當然,民俗在河北,特別是農村,依然普遍,但對於城市裡的人們,已逐漸淡化,但掃房、貼春聯、年三十子夜吃餃子,是雷打不動,年年如此。到了除夕夜,過年或許才真正開始。這一天,一家老小,都會拎著年貨到父母或爺爺奶奶家,每個人這一天都要穿上新衣服,回家包團圓餃子。子時進食,故稱「交子」,諧音寫為「餃子」。人們還把一枚洗凈的銅幣包進餃子里。這樣,當合家團聚吃更歲餃子時,吃著包了銅幣餃子的人,預示著新年發財,圖個吉兆。 守歲,也是河北人比較注重的,這一夜,忙碌一年的大人們坐在一起,玩玩麻將,打打牌,孩子們則提了個花燈籠,到外面放炮、放花。 子時一過,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磕頭,已成了孩子們向爺爺奶奶們索要壓歲錢的禮節,一個願給,一個願磕,多少增添了節日的喜氣和熱鬧。如果這年趕上大雪天,人們都認為這是個吉兆,瑞雪兆豐年!到了初一,拜年的人們開始多了起來,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它多被一些禮儀電話、傳呼等所代替,而到人家拜年的人越來越少了。 小時候的逛廟會,也漸漸在城市人的生活中減少,只有一些農村還保留著這個古老的民俗。但初二、初三回門,仍是河北人普遍遵守的規矩。 破五,是北方人比較注重的一天,這一天,婦女不許做針線活兒,早晨用喜慶的鞭炮宣告初五的到來。 現在初五也成了人們扭秧歌的日子,一到初五,城市的文化廣場等地方,往往有秧歌比賽,其喜慶氛圍,是一年中的極盛。這一天,休息的大人們都愛領著孩子到扭秧歌的地方湊湊熱鬧,喜慶氣氛彌漫著整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