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節時有什麼特別的風俗
1、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什麼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除夕、臘八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 、寒食節、中元節、寒衣節、小年。
1.春節
習俗: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游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游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元宵節
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清明節
習俗:習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是傳統社會節氣、節日合一的重要時間,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充分體現了人們「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
4.端午節
習俗:吃粽子:節慶飲食端午食粽,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來久遠,花樣繁多。「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五彩絲線: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於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源於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另外,可能源於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漢書·地理志》記越人「文身斷發,以辟餃龍之害」。晉人劉義慶《世說》等書,記以五色絲纏繞粽子,以投入江中,為蚊龍所憚。雖系傳說,卻透出了一絲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絲系於臂上,或為文身遺俗。
5.七夕節
習俗: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這個晚上,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6.中秋節
習俗:中秋夜,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祭月,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古時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賞月,早在魏晉初期民間便有了賞月活動,唐朝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拜月,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宋代以後開始在全國范圍流行,至於具體的儀式,一般是到了農歷八月十五晚上,人們在家裡或者戶外擺上「月神」牌位,然後放好瓜果梨桃、月餅等供品,然後進行叩拜,祈求福佑。觀潮,中秋觀潮的習俗;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吃月餅,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俗稱「小餅」和「月團」。除了這些有些地方還有賞桂花,喝桂花酒,燃燈,猜謎,燒塔玩兔爺等。
7.重陽節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每到重陽,人們就會想起王維寫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是人們敬老愛老、思念雙親、渴望團圓的日子。具體習俗如下所列:登高、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陽酒。
8.冬至節
習俗: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而今仍有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清末明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9.除夕
習俗:除夕主要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歲火起源於古代驅邪的需要。除夕守歲,除了歲火外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大年夜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除夕,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北方人風俗大致一致,過年包餃子、蒸饃等等;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湯圓、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10.臘八節
習俗:臘八節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泡臘八醋。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年。「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才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傳說在臘月初八,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因此,臘八節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11.龍抬頭
由於節期重疊,南方部分地區「二月二」既有龍抬頭節習俗又有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為主,祭龍多在「龍飛天」的端陽。二月二龍抬頭節日據傳說是上古人物的生日,應為附會,因上古不慶生,恐遭人厭勝,真實誕日情況絕不泄露。
12.社日節
又稱土地誕(農歷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13.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
14.寒食節
關於改火的習俗,在先秦就有了。《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這里,宰予將農作物生長周期與改火時間相聯系。據《後漢書》說,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吃冷食。寒食節由兩項內容組成,一個是官方的改火儀式,一個是民間的禁火寒食。冷食折射出先民曾經歷過的食物匱乏階段,改火儀式則標志著新耕作期的開始。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時代,其傳播范圍也不出北方。
15.中元節
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16.寒衣節
陰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等。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日食品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後,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是流行於北方的節日,在南方等地鮮有人知道。
17.小年
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2、中國過春節時有哪些民風民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俗稱「過年"。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從臘八節或祭灶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以後,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民眾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歡慶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貼對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
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我們過年的重要習俗。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年紅(春聯和福字等)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避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吃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大年三十)的闔家聚餐。
在外工作的人都會在除夕來臨之前回老家和家人團聚。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對一家人來說最重要的一頓晚餐。年夜飯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講究很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後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等等。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 、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路拜年等。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 。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
·守歲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含義;另一種是年輕人為父母長輩守歲,為父母長輩延年益壽;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守歲」是我國民間除夕夜的傳統習俗之一,又有照虛耗、熬年等說法。是指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團聚在一起,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關於守歲的傳說有很多:傳說灶王奶奶是玉帝之女,被貶凡間,見百姓疾苦,心生不忍。臨過年之際,返回天上靠智慧獲得了物資,並在大年三十趕回。當天夜裡,各家各戶均未入眠,祈盼灶王奶奶歸來。之後此習俗便代代相傳,故「守歲」也含有感恩之意。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3、節日習俗有哪些呀?
1、春節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臘月三十日,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掛旗、蒸年糕、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
如今,漫長的歷史歲月已使春節成為象徵中國人民團結、幸福、希望的傳統佳節。
2、元宵節
每年中國農歷正月十五都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3、清明節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要的節日就要數「清明節」了,時間在公歷的4月5日前後。它流行於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清明節俗活動有禁火寒食、掃墓踏青、插柳帶花、盪鞦韆、蹴鞠(踢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
清明這一節氣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才形成節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掃墓或墓祭習俗。
4、端午節
中國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節,中國各地有很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鬥百草、驅五毒,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5、七夕節
又叫乞巧節,少女節。相傳起源於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據《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這種乞巧既是樂戲,也是希望心靈手巧和幸運的到來。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6、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歷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相傳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代。唐太宗與群臣歡度中秋時,手持吐蕃商人所獻圓餅,指著空中明月笑道:「應將胡餅邀蟾蜍。」
隨即將胡餅分與群臣共食,從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中秋節寄託了人們「花好月圓人團聚」的祈望。
7、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稱。
重陽登高,是節日主要習俗。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氣味辛烈,中國古人認為折以插頭,可以防止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蟲咬,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熏佩以避之,猶似端午節熏雄黃一樣,是很符合傳統衛生習慣的。
4、過春節時,中國人一般都講究哪些習俗?
中國傳統春節究竟有哪些習俗?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當中最具有儀式感的一個節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如今春節不僅成為了中國人的節日,甚至走出國門,讓很多外國友人們都開始歡度春節。但是要說最有年味的國家一定要當屬中國。在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的這一天當中,有很多的習俗是不能夠被忘卻。
年夜飯絕對是眾多習俗當中最具有年味的一個,在外工作一年的人們在卸下了工作的疲憊之後,從世界各地返回家鄉。目的就是為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裡人團聚在一起,坐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同時吃上一口熱乎的年夜飯。訴說在這一年當中所遇到的奇聞趣事,和父母嘮嘮家常。
貼春聯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此項目已經成為了國內眾多人民的習俗之一。一般情況下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家家戶戶就會把家中的門窗清洗干凈,同時貼上賦有新年意味的紅對聯。在此之前,他們會將上一年的對聯給完全的揭掉,這一步意味著辭舊迎新。象徵著我們對於未知的一年一切所有美好的期盼和嚮往。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家戶戶都會到親戚家進行串門。一般情況下小輩會和長輩進行拜年,而長輩為了圖個好彩頭,也會用紅包裝壓歲錢給予小輩。錢多錢少無所謂,這樣的形式就是增進了親戚之間的距離。同時體現了我國尊老愛幼的良好美德。
還有的地區會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包餃子,甚至看春節聯歡晚會,也成為了我們不可割捨的環節之一,放鞭炮,吃湯圓,驅趕年獸等等。這些事情只有在中國的春節期間才能夠感受得到,也希望此類項目能夠被很好的傳承下去。
5、中國人過年有什麼習俗
春節習俗有舞獅、逛廟會、逛花街、放煙花、祭灶神、接玉皇、照田蠶、飄色、趕亂歲、祭祀神靈、拜祭先祖等。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春節是由上古時代祈年祭祀演變來的,在歷史的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春節習俗有哪些
春節有祭灶神的習俗。在春節前要將舊的灶君取下來燒掉,一直要等到除夕當天,再貼上新的畫像。在此期間,人們還要擺好酒肉、水果等,再進行燒香、放紙炮的活動歡送灶神。關於祭灶的活動是起源於先秦時期。
關於「接玉皇」的習俗。在古代民間傳說中,在祭灶神後,灶神會重新上天。這時,玉皇大帝會來人間審查。每到這天人們都會謹言慎行,以此博得玉帝的歡心,這樣一年都能福氣滿滿。春節小眾習俗「照田蠶」,主要是流行在江南一帶。是用綁著火炬的長竿立在田裡,以此表示來年會豐收。
6、中國的過年習俗有哪些?
1、祭祖
祭祖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長輩率領晚輩磕頭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
2、吃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也是除夕的重要習俗。傳統上,年夜飯的美味佳餚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吃年夜飯。
3、守歲
除夕夜是中國人的不眠夜,人們聚集家庭迎接新年。吃了年夜飯之後,全家老少團聚在一起,點燈熬夜達旦不眠,稱為「守歲」或「熬年」。
4、開門炮仗
正月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5、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