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節要注意護肝呢
1、二十四節氣都應該吃什麼,有什麼習俗。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歷2月3-5日交節。
習俗: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
推薦飲食:增辛,少酸,養肝脾。牛肉,香菜,菠菜,雞肝。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歷2月18-20日交節。
習俗:在雨水這天,在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就是乾爹的意思。而雨水節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推薦飲食:防上火,護肝脾。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歷3月05-07日交節。
習俗:驚蟄前後要種大蒜。
推薦飲食:宜清淡,增免疫,防傳染。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歷3月20-22日交節。
習俗:在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
推薦飲食:解春困,健脾胃,防乾燥。紅棗,淮山,銀耳,黨參。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公歷4月04-06日交節。
習俗: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
推薦飲食:養肝脾,防流感,吃野菜。菊花,薺菜,燕麥,茼蒿。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歷4月19-21日交節。
推薦飲食:護肝脾,防濕邪,祛春火。香椿,土茯苓,豆芽,海帶。
立夏:夏季的開始。公歷5月05-07日交節。
習俗:在我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推薦飲食:增酸,減苦,重養心。食醋,木瓜,鴨肉,山楂。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公歷5月20-27日交節。
習俗: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
推薦飲食:吃苦嘗鮮,健脾化濕,推薦食材。黃瓜,薏米,櫻桃,黃花菜。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公歷6月05-07日交節。
習俗: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閑,有「送花神」的習俗。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
推薦飲食:雨水多,宜清淡,祛暑濕。扁豆,西瓜皮,茄子,冬瓜。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推薦飲食:清心解暑,健脾養胃。綠豆,苦瓜,豬血,烏梅。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歷7月06-08日交節。
習俗: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
推薦飲食:祛濕熱,養心,防腹瀉。絲瓜,黃鱔,西紅柿,葡萄(干)。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歷7月22-24日交節。
習俗: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
推薦飲食:吃苦,防中暑,冬病夏治。生薑,萵筍,獼猴桃。
立秋:秋季的開始。公歷8月07-09日交節。
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流傳著「摸秋」的習俗。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推薦飲食:祛暑清熱,多酸少辛,養肺。檸檬,芝麻。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歷8月22-24日交節。
習俗: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台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推薦飲食: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9月07-09日交節。
推薦飲食: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
秋分:晝夜平分。公歷9月22-24日交節。
習俗: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代社會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推薦飲食: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10月08-09日交節。
習俗: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推薦飲食: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10月23-24日交節。
習俗: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
推薦飲食:補氣養胃。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
立冬:冬季的開始。公歷11月7-8日交節。
推薦飲食:增加熱量。木耳、蘑菇類、羊、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
小雪:意味開始下雪。公歷11月22-23日交節。
習俗: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
推薦飲食:調節心情,適宜溫補。羊肉、牛肉、白菜、栗子、白果、核桃,香蕉。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歷12月6-8日交節。
推薦飲食: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牛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習俗: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推薦飲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公歷1月5-7日交節。
推薦飲食:養腎防寒。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20-21日交節。
習俗:大寒准備過春節,「小寒、 大寒、 殺豬過年」。大寒節氣中,其間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推薦飲食:保陰潛陽,注意防寒。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1)為什麼春節要注意護肝呢擴展資料
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
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准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
我國干支歷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與國際通用的公歷幾乎一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干支歷和公歷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
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歷(如公歷)不同,後者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