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要用鐵水
1、有關過年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2、陝西省西安春節習俗介紹200字
陝西西安春節習俗1、吃餃子
在中華傳統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
西安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後終於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
3、能吃的祝福——過年蒸花饃
過年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它們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5、西安城牆賞燈會
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3、寧夏春節習俗有什麼
臘月二十三,北方過小年,咱寧夏人也不例外啦!這天人們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各種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人們就用各種辦法討好他。有的用膠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爺的牙齒粘住,讓它不能亂說話;
有的用酒槽塗抹灶門,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臘月二十六,宰年雞、殺了年豬,除了腌制咸臘肉,剩下的都掛在倉房裡。快過年時拿回屋子裡,「緩」一宿。烀肉時用一口大鍋,底下燒柴火,慢火烀上半
天,這樣烀出來的肉入味、好吃。但小孩子往往都等不及,不時地催大人給撈出一塊來嘗嘗。所以,這一天往往一點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頭就飽了。當然,還要留出一些生肉用來炒菜,還要一些瘦肉剁成餡,留著包餃子、炸丸子。
過年當天男人貼春聯,女人准備各種美食,貼春聯之後,要在祖先的排位前面擺放水果,菜品,糕點,筷子,來緬懷先人。晚上家裡的人不會去串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守歲 ,等待12點的鍾聲,放鞭炮,以示慶祝新年的到來,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迎接死去的列祖列宗回來一起過年,鞭炮
為列祖列宗引路的說法。晚上,家裡的燈都要亮著,代表一年紅紅火火,亮亮堂堂。吃餃子,講究守歲時包餃子,辭歲時吃,即到子時吃,此時為兩年之交、迎新辭舊的時刻,具有特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