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回常州過春節需要做什麼
1、過春節前需要做什麼
1.春聯。過年當然春聯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每家都貼上新的對聯和燈籠之類的裝飾品。
2.包餃子。餃子是中國北方人民過年的傳統美食,過年必吃的一種食品,每逢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包很多餃子,等待過年那天吃。
3.大掃除。我們那邊每年到臘月24那天,每家每戶都在打掃衛生,特別是廚房要重視打掃,當然還有窗戶等。
4.年貨。年貨是必不可少的吧!一般臨近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把自己家的「小倉庫」裝得滿滿的,就等著過年時慢慢享用了。
5.禮品。在我們北方,過了春節那天,我們就該給長輩去拜年了,新的一年去見長輩當然要為長輩帶點自己的心意過去嘍!
6.紅包。過年當然是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了,因為可以有紅包拿了,所以我們見到親戚家的小孩子時,千萬要給他們點驚喜了,不要讓小孩子失望哦。
7.鞭炮。大家都知道每當春節鍾聲鎬響之後,鞭炮聲就漸漸響起了,我們老家都說:「誰家是第一放鞭炮的,來年就會發財」。
2、春節要干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習俗?
春節的習俗有;
掃塵
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古代中國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4.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5.團年飯
吃團年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
(2)常州人回常州過春節需要做什麼擴展資料: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掃塵、貼春聯、祭祖、拜歲、點爆竹、拜年等等。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燃放爆竹。
參考資料:網路-春節習俗
3、常州有哪些春節習俗
一、做團子饅頭。過了臘月初八,吃過「臘八粥」,俗話講到了「年三夜四」了,已經開始有過年的氣氛了。常州人都准備起來了,家家戶戶磨米粉、買麵粉,擇日做團子饅頭。
要洗菜、刨蘿卜絲、剁餡、拌餡、糅面、潑粉,忙得不可開交。常州人分大窖和小窖(緊窖)饅頭二種。將數十斤的酵面攪在案板(門板上)甩,做坯包餡,大窖的做成半圓狀,緊窖做成皺口狀,在上蒸前,要往篤篤煎的滾水裡放上一雙筷,然後蓋上籠蓋,還要在上面放把鹽。
據說,這是常州人上「籠鍋」時的規矩,也是上代頭傳下來已有數百年了。
二、置辦年貨。每年臘月下旬,家家都要置辦年貨,年貨分為「活貨」和「干貨」兩種。
「活貨」是指魚肉類、雞鴨類,「干貨」是指南貨、海參、皮蛋、蓮子、紅黑棗、木耳、香菇等。年貨還包括茶食糕點糖果,以及瓜子、長生果(花生)。
最關鍵的如:香燭錫箔、年畫春聯、炮仗橫鞭一樣不能少。辦年貨其實就是在節日期間要用的吃的玩的,民間有「十二里嘸勿閑太婆」「叫化子也趕廿四夜」的說法,說明老太婆叫化子都在忙過年。
三、撣檐塵。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民間稱「撣檐塵」。
民間習俗稱十二月廿五日天帝派諸神下凡,察看人間善惡,俗話老天有眼。「人家必須要屋宇整潔,門窗干凈」。因此家家戶戶撣檐塵,大掃除。民俗有「廿三撣塵,越撣越發」之說。
4、常州市節日的習俗
中國民俗古已有之,常指民間習俗、百姓風俗。常州民俗從常州最早方誌《咸淳毗陵志》開始,歷代都有記載,相傳至今。
和整個江南地區一樣,常州經過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南北交往,再經唐宋元三代文化積淀,到了明清時期則出現了人口增長、農業結構變化、商品農業發展、鄉村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工商業市鎮的興起等發展變化。另外,城市化和商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的生活消費需要空前增長,社會民眾生活日益追求享樂時尚,民俗生活形態豐富多樣。其中的節日歲時習俗既是江南民俗的一部分,同時又具有自身特色,也反映出當時常州富足的生活狀態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節日習俗有的已漸漸消失,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一、新年
這天一早,人們在被窩中便要吃柿子和橘子,稱之為「百事大吉」。五更,長幼均要起床洗漱,開門後放爆竹三聲,稱之為「開門炮仗」。在爆竹中要夾著五色紙,寓意「滿地金錢」。然後叩拜天地、祖先、再互相拜賀。
每家每戶要一大早用酒、水果、米粉做的金銀元寶迎灶神,吃湯圓,取團圓意,中午要吃長壽面。按黃歷上記載的喜神方位,出門依次拜見家族尊長、親朋好友,即為「拜年」。讀書人這一天還要首次啟用新筆,用紅紙寫上吉利字。
新年這一天有很多禁忌,比如說不喝湯,喝湯就會出門遇雨;不灑掃除塵,否則會掃去財氣。如果白天聽到烏鴉鳴叫,「主老人災」,有喜鵲聲,則預示著有丁壯死亡,而有雀聲,則會「殤小兒」,而有犬吠,則會有盜賊入室。新年以陰天為佳,所謂「大年初一黑碌禿,高低田稻一齊熟」。這一天晚上要早睡,以免妨礙老鼠嫁女之類。小孩子們還會在鼠穴旁放置米團插花,說是送嫁。
二、元宵
從正月十三日開始,城內各街便盛放花燈,祠廟庵觀都是張燈結綵,而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晚更為盛大。元宵節人們敲鑼打鼓,進行各種表演,稱之為「鬧元宵」,其中尤以調龍燈最為出彩,現在新北區的太平龍燈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龍燈演出時需六十多人,有督旗一面以及八卦旗布陣,鑼、鼓等器樂均為雙副,氣氛熱鬧非凡。表演時按序幕、進陣、舞龍、陣式四個步驟進行,隨著八卦陣、梅花陣、一字長蛇陣、月牙陣、蝴蝶陣等陣式的不斷變化,產生不同的舞龍表演效果,十分精彩。另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綏猴燈也是這時表演。表演時,隊伍陣容壯觀,演員一律戴特製的猴面面具,戴猴帽穿猴衣,前有猴王魁星和大旗開道,一路鑼鼓喧天,威風凜凜。 此外還有現在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蹺等。高蹺最盛時期為光緒年間,木匠街的匠人們閑暇時製作木製高蹺娛樂嬉戲,久而久之,便聞名全城。
三、清明
清明是上墳祭祀的日子,田野間挑菜筐,手攜紙錢的人滿目皆是。人們折楊柳、桃花,插於門上灶間,傳說是用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早晨,常州人往往將隔年蒸制的大團子切片入油煎之,加紅糖盛盤中,用來供奉祖先。宗族還在宗祠舉行祭典,禮畢宴飲,稱之為「吃祠堂酒」。除祭祀祖先之外,還要祀灶和祀宅神。
常州稱放紙鳶為「放鷂子」,放鷂子是常州春天的一大盛景。到了晚上,會在放鷂的繩索之上繫上紅綠紙燈籠數十盞,當中點燃細燭,有的還繫上煙火,遙望如繁星點點,稱之為「鷂燈」。常州有「清明斷鷂」的諺語,意思是清明以後麥苗苗壯,不應再在田間放鷂。
四、立夏
立夏時要吃三鮮,並以之祭祖先,三鮮也叫作三新。有所謂地上三鮮,即莧菜、蠶豆、元麥(也有說是燕筍),樹上三鮮,櫻桃、梅子、香椿頭,河中三鮮,海絲、鰣魚、咸鴨蛋(也有說是白蝦)。
五、浴佛節
四月八日是釋迦生日,世稱浴佛節。常州婦女從正月初六開始到八月初八,便要燒八廟香,或者叫「八寺香」,又稱「八字香」。這八廟,即真武廟、營田廟、季子廟、關帝廟、張睢陽廟、烈帝廟、晏公廟、靈官廟,張睢陽廟後又改為東岳廟。據說燒八字香,可以使來生獲得一個好的「八字」。八字香以正月初六、四月初六和八月初八為盛。這一天,常州各大寺廟中人頭攢動,男女會集,名曰「傳經」。常州各大寺廟中,僧尼裝飾香花燈蝕,放銅佛於水盆,信徒們爭相扔錢財於水盆中,稱之為「浴佛」,此外還要舉行「放生會」等儀式。 寺廟僧侶還會散放糖豆,還會做「青精飯」,即鳥米飯饋贈信徒。晚上又有坐夜之會,自黎明方散,鄉村中則田壟之間到處都有信徒聚集。
六、端午
端午節的主題是送災和驅逐不祥。所以在端午前後,道士會送符篆以驅邪,人們也會在中堂懸掛鍾馗像,插菖蒲艾葉於屋檐下。端午前一天,家家要以箬葉裹制粽子,有火腿、赤豆、豆瓣等各種名色,在端午一早食用。中午要飲雄黃酒,同時灑於室內,小孩子則用雄黃酒塗於背上,再在額上畫個「王」字,還要用朱符粘於門上及堂奧,燒辟瘟丹,用以避疫。常州還盛行製作「長命索」,小孩子們用綵線搓成五色,互拴於乎臂。婦人們會剪綵紙作人形,如豆子般大小,稱之為「健人」,又制絨布的老虎花,插於兒童頭上。常州城內從早到晚街巷各處懸燈,高竿連綴,稱之為「天燈」。相傳是紀念張巡而設,實際上是紀念張士誠。
這一天,常州還要舉行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活動,即雲溪競渡。雲溪競渡是常州人引以為豪的歲時景觀,所謂「常州龍船天下無」,現如今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船競渡每年端午節在常州城內風景最好、文人聚集最多的白雲溪進行。
龍舟競賽一般於五月一日開始,基本要持續一個月時間。選擇這時間,固然是臨近端午,同時也是因為時近梅雨,白雲溪水開始上漲,便於龍舟行駛。如時值干早,溪水太淺,競渡便必須取消或者移地,所以有「雲溪水淺舟難行,今年競渡不進城」之說。四月三十日晚上,所有龍舟都要匯集於晏公廟,進行拜謁。晏公祠是祭祀水神之所,龍船競渡之前,要舉行拜祭儀式,確保整個活動的安全。按照慣例,前一年龍舟競渡結束後,還要有迎取龍舟的儀式。根據記載,龍舟一般在六條左右,最盛時,曾經到了七龍,洪亮吉便稱「六龍城古龍舟七」,包括大小青、大小白及烏龍、金龍、五色龍,此外還有鞦韆船等小龍舟不包括在內。龍舟競渡一度得到政府支持,每隻龍舟可以支取滸墅關稅十餘兩,所以洪亮吉有「稅額仍分滸墅關"之說。但一艘龍舟耗費遠不止十兩,所謂「一舟費已倍千金」。另據傳說,為了防止龍舟翻倒,龍舟下面懸著塊石頭,隨著牌樓的加高,而加重石塊,船舷也一天天接近水面,到了五月末,龍舟的牌樓早己高出岸邊樓閣了。所以洪亮吉在詩中稱「高處燈光礙月輪,軒窗無地著飛塵。生生視昔加三倍,樹上禽巢樹下人」。岸上同時還有雲車戲,與尼舟遙相呼應,熱鬧非凡。夜間還有夜龍船,或稱燈船。
七、夏至
夏至日早上要吃元麥粥,午飯要吃燒酒、餛飩,據說可以不會「疰夏」。常州家中還會在這一天用大秤稱人,以驗體重,據說也可以一夏無病。此外夏至後七日稱之為頭時,再過五日稱之為二時,又過三日稱之為三時。到三時結束,如果有雷雨,那麼就會有水災。所以農諺稱之為:「三時三送,低田白弄。
八、六月十九
六月十九傳說是觀音得道日,前一天晚上,善男信女便會攜著香燭,聚在小南門外清涼寺作金錢布施。清涼寺北的德安橋是河衢要道,當天會有許鄉人聚集在德安橋上比賽唱山歌。
九、七夕
這一天又稱乞巧節,女子會采鳳仙花染指甲,還取河水和井水各半,盛於碗內,在日光底下曬熱,到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用綉針放入水中,讓針浮起,然後看水底針影,如果像寶塔或者筆形,那麼就代表得巧,即人會變得聰明;還會把蜘蛛放人梳妝盒中,如果次日早晨蜘蛛在盒中織網,也代表得巧。常州北門外十里有牛郎廟,旁邊還有一木橋,俗名「織女橋」,女子經常會在這一天來牛郎廟燒香求姻緣,並徘徊在織女橋邊,所以洪亮吉便有詩雲:「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回途更把裙衫整,織女橋邊鑒春影。」這一天,常州人會製作巧果,即用麵粉調油加糖或椒鹽,烘製成有如成人拇指般大小的餅,或像是人物,或像是花鳥。因「吃巧」和「乞巧」諧音,故名日巧果。這一天,婦女還會在晚上焚香,用巧果來祭祀織女。這一天如果下雨,便稱之為「洗車雨」,諺語有雲:「七夕不洗車,八月依舊車。」意思是如果這一天不下雨,到了八月就會有旱情,必須要戽水。此外,七夕前後十數日,常常會有銀河隱沒不見,常州風俗便以這一段時間的多 少來判斷米價的貴賤。
十、中元
中元節即七月十五,俗稱鬼節。這一天各大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會來超度亡魂,晚上各家各戶會准備酒飯,祭祀祖先,叫作「過七月半」。人們還會在路邊焚燒紙錢,祭奠各路孤魂野鬼,稱之為「結鬼緣」,又叫「退太平祟」。人們會在地上插香,叫作「燒地香」。晚上還會剪五色紙,製作荷花燈,放入河中,稱之為「放河燈」。到了晚清,人們「做中元」更加興盛,「往往於通衢中高搭彩蓬,懸掛燈火,並有紙糊匾聯,繪畫十王,及紮成各種鬼怪形象,插燭點火,沿路陳設」。家家戶戶還會有麵粉製成半圓或圓形的茄餅,如果用茄子絲作餡的,是專門供祖先用的。一般人還會以青菜肉末、青菜蝦仁、甜豆沙作餡,入油烹炸後食用。
十一、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節前一二天,人們多用火腿、月 餅等為禮物互相饋贈,稱之為「送節禮」。中秋節早晨,要吃「糖芋頭」,或者叫「芋魁」,是用芋艿和以鹼煮到爛熟,加以紅糖、桂花而成,也要用來祭祀祖先。晚上,家家戶戶聚會宴飲,吃月餅,所謂「月園餅園月餅園」。婦女們常常在中庭設香案,供上菱藕,燒香斗,祭祀月宮。香斗用線香作斗,納香屑於其中,上插小紙旗。乾隆間,中秋前二日,正值清高宗生日的萬聖節,居民皆張燈結綵,連續五個晝夜,南大街和西瀛里等商戶雲集的地方,尤為熱鬧。
十二、重陽
九月九日重陽節慣例要登高,常州城內無山,所以人們爭赴東門外的文筆塔,登上塔頂,眺望全城景物。這一天早晨要食重陽糕,先一日用米粉蒸制,上綴紅綠絲、紅黑棗、栗子、松仁、黑白芝麻等。
十三、冬至
冬至一直是重要的節日,所謂「冬至大如年」,常州凡有祠廟的大家族,必須在這一天祭祀祖先,所以重視冬至,如同過新年。而且常州冬至也饒有特色,冬至夜宴席中必須要有胡蔥豆腐,祭祖也要用。諺語雲:「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蔥滾豆腐。」又有「富家冬至吃一夜, 窮家冬至凍一夜」的諺語。冬至早上要吃小顆粒糖圓,晚上要吃面,所謂「夏至餛飩冬至面」。此外, 還有「干凈冬至齷齪年」的說法。
十四、臘八
這一天要吃臘八粥,又名「七寶五味粥」,原因是當天傳說是佛祖成道日,粥寓祝意。常州這一天,各大寺廟會專門煮臘八粥,分饋各個主顧,還配以精緻小菜數色,祈望這些信徒在過年時可以廣為布施,潤色香火。不過各個寺廟均有「門徒」,不能亂送。常州臘八粥至晚清變成菜粥,只有講究的大戶人家才會加上果肉。
十五、祀灶
臘月二十四日,傳說「灶朝天」,即是灶神上天匯報的日子,所以在前一天要「送灶」。常州人這一天要制瑪瑙團,即用米粉加上紅糖製成,每四個壘成一堆,稱為「瑪瑙團」,因色如瑪瑙而得名。同時要作紙轎、紙馬燒化,讓灶神乘坐,還要放上豆子作紙馬的「飼料」。
十六、除夕
新年前一天即是除夕,常州稱之為「大年夜",其前一日則是「小年夜」,總呼為「大年小夜」。節前要做團子,依人口多少為准,人各二枚,因此稱之為「人口團子」。除夕當天要插松柏於屋檐及灶間,在大廳中懸先祖神像,用香花供奉,到新年初方可撤去,謂之「落神像」。
家家戶戶會貼春聯門神,用白堊在地上畫弓箭、米倉,弓箭用來射祟,米倉用來祈禱豐收。當晚燒飯要加烏缸豆,准備可食用五日,稱之為「年夜飯」。晚上在門外放一斛,斛上置釜 ,用長一尺五六的三十六根松材作燃料,裡面放上豆萁、松柏點燃,稱之為「著焰爐」。等到燒完後,將余燼放於門口,稱之為「撐門柴」。晚間通宵不寐,將各事辦要,即設筵暢飲,稱之為「守歲酒」,守歲酒還規定必須論年紀喝酒,年輕的人先喝,卧室內必燃紅燭一對,叫「守歲蝕」。大人要給小兒「壓歲錢」。臨睡前要封井、封門,必須加水到滿,灶下的柴火必須揀取干凈,諺語所謂"窮灶倉,富水缸」即是指此。
常州歲時節日民俗特徵,既體現了常州民俗在各個時代的特徵,也成為常州這座千年古城真正有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記憶。
5、常州過年的習俗
古時候,常州從農歷12月初便開始張羅著過春節了,備年貨、做團子、撣煙塵……在以下這幾樣常州民間習俗,您未必聽說過,不過若想照著做做,體驗一下「復古」的感覺,倒也不是難事。
人口團子過年吃大團子的習俗保留至今,但是團子的花樣不如以前多了。舊時必做的大團子有12條小龍、1條大龍、元寶、松子、秤砣、扁擔、豬頭、魚等等。
還有一種「人口團子」,是常州獨有的。據說明朝時候,朱元璋曾派大將湯和鎮守常州,湯和酗酒成性,酒後理政,往往錯殺無辜,醒來又毫無印象。他的副將便做了一種人頭形狀的團子,染上點紅色,每當湯和爛醉要殺人,便讓儈子手將團子冒充人頭獻上,矇混過關。
後來,常州幾乎家家戶戶都備著這種團子,許多百姓因為它而保住了性命,寓意保護人口平安的「人口團子」也因此得名,並演變成一種節日習俗。如今一些鄉下人家,仍然保持著過年做人口團子的習慣。
壓歲盤與現代人習慣年初拜年時才給小輩壓歲錢不同,舊時常州人的「壓歲」是從大年夜開始的。大年夜睡前,家裡的老人會給小輩一個「壓歲盤」,盤子里裝著瓜子、長生果、糖和壓歲錢。小輩要把壓歲盤放在枕邊,年初一早上醒來以後抓來吃。
搶財神大年初五,是常州人「搶財神」的日子。誰家鞭炮響得早,這一年就會得到財神眷顧,為了搶這個「早」,有些心急的人家年初四晚上就放上鞭炮了。以前的南大街上有好幾家銀樓,據說每家銀樓的老闆都會提前准備好一隻1錢重的足金戒指,初五這天早上一開門,第一位進門的客人只要說聲「恭喜發財」,討個好口彩,再象徵性地出上5毛錢,就能得到那枚金戒指。不難想像,趕早在銀樓門口爭第一的人群會是怎樣一幅熱鬧景象了。
除夕撞鍾撞鍾現在也有,不過舊時候可不光是天寧寺。明清時期,常武地區有86座寺院,「晨鍾暮鼓」是當時最貼切的形容詞。除夕撞鍾最有名的地方,是鍾樓寺(現在人民公園內,改建為茶室)。
傳說鍾樓寺的鍾本是啞的,明清時候有個叫湯雨生的人中了秀才,把這口鍾給敲響了。這個湯雨生還留下兩句話:「萬事有敗必有成,鍾樓寺鍾似有神。」撞鍾的規矩也和現在不一樣,由寺院的宗師來撞鍾,老百姓要和鍾聲著唱《擊鍾偈》:「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月初八,是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農耕社會期間。每到臘八這天,人們都要用收獲的糧食和五穀雜糧加上蔬菜煮成一鍋粥,表示喜慶豐收之意,同時也寄託了對來年五穀豐登的願望。正巧臘八這天又是佛主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寺廟在這天煮粥敬佛,並對外施捨。於是中國民間的臘八與佛教的臘八相融和,形成臘八節,留下了吃「臘八粥」的習俗。宋代已有臘八粥的記載,明代,臘八粥成為皇帝賞給朝中大臣的節令佳餚。清代臘八粥在民間已極為流行,連皇宮里的皇帝皇後大臣在這天也吃臘八粥。臘八這天常州的寺廟也煮臘八粥,對外施捨。根據常州地區的習慣,臘八粥也稱可為鹹粥。臘八粥中除了放粳米、糯米、青菜外,根據各人的口味與喜愛,還可放入適量的赤豆或黃豆、茴芽豆、花生米、白果、油豆腐、百頁絲、凍豆腐、芋頭等等,再加上幾根肉骨頭或小排骨一齊熬煮,粥的味道當然就更鮮美。農歷臘月已進入農閑時節,農民辛辛苦苦的忙碌了一年,田裡的農作物已收獲到家,帶著豐收的喜悅,家家戶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准備過年了。此時,農村人家開始釀造杜酒,也叫米酒,臘月里釀的酒稱為臘酒,臘酒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人們稱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常州人稱為「灶家菩薩」。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人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以前灶頭上貼一副對聯:「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傳說臘月廿四是「灶家菩薩」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的日子,這天每家每戶都要忙著在灶頭上供神像,點香燭,擺素食以及用糯米粉加紅糖製作的又甜又糯的「送灶團子」,把灶家菩薩的神像放進紙扎的轎子(常州稱為灶家轎)燒化,送灶家菩薩「上天宣好事」。這天常州人的晚餐就是用百葉絲、豆腐乾絲、油生腐絲、豆齋餅加青菜煮的「咸糊粥」以及糯米粉做的「送灶團子」。為什麼灶家菩薩上天要供甜的糯米團子呢?老百姓認為給灶家菩薩吃甜糯的團子,把灶家菩薩的嘴給粘住了,就不會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了,當然這畢竟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傳說罷了。到了年三十晚上,還要擺設供品,再把「灶家菩薩」接回來。不過,現在的家庭已經沒有了以前燒柴草的大灶頭,絕大多數都使用了液化氣,「灶家菩薩」失去了登身之處,送灶的民間習俗也就慢慢地消失了。送過灶家菩薩上天以後,就要開始「撣檐塵」,撣檐塵在民間就表示把一些晦氣撣除掉,實際上就是把家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打掃一番,乾乾凈凈的准備迎接新的一年來到。接下來家家戶戶要蒸團子、蒸饅頭,做年糕,民間認為團子表示團團圓圓,常州人家把大團子做成元寶、壽桃、扁擔等形狀,考究的人家還要做堆花團子和土龍,土龍是要放在米缸里的,待到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那天,常州民間習俗要吃「土龍篤面」時,就把這土龍放進面鍋里加上青菜等一起煮著吃。還要做各種甜咸不同餡芯的小團子和饅頭,小團子餡芯一般有豆沙、芝麻、甜油酥、咸油酥、青菜、蘿卜絲和肉餡。饅頭常用的餡芯不外乎就是豆沙、青菜、蘿卜絲和肉餡等,剛剛蒸出籠熱氣騰騰的饅頭要說「發」,還要說「發則大到則」!預示來年這家人家「大發」、「發財」,常州人說的年糕其實就是長條形的「大團子」,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印花糕或松糕,常州話糕的諧音就是高,象徵來年生活和事業步步高、節節高。紅色在中國表示喜慶吉利,故而在常州人製作的團子、饅頭和糕的上面都要點上紅色的印記以示喜慶吉利。以前常州人家還有自己製作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炒長生果、炒瓜子等的習慣,作為過年時招待上門的客人和過年時吃的糖果零食。這些天,家家戶戶忙忙碌碌的置辦年貨,准備過年豐富的菜餚,要在大年三十,做中國人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年夜飯。
過年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習俗活動,那就是:祭祖。
古代,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就是在我們常州地區祭祖的形式也有些差異,這兒僅是講講大體的情況。大年三十(或年前)的晚上祭祖開始,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家中正廳,點上香燭,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還要燒化白錢紙、冥幣、紙作的元寶和銀錠供祖先在陰間使用,以此種方式來今年悼念已經逝去的親人。祭祖常州人俗稱「炯仰」(音),以前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祭祖的供品比較豐富,如糕團、果品、三牲(豬頭、鯉魚、公雞)、素菜和酒。如果簡單一點的只要有紅煨肉、魚(整條的)、豆製品、青菜、也就可以了,另外常州人家「炯仰」(音)時豆齋餅和用豆芽菜燒的「家祭頭」是少不了的。在農村,大年夜時還要用石灰在自家門前的場上畫上米囤、畫瓶、畫魚、刀戟弓箭,以祈求來年白米滿囤、富足有餘、禳災保平安。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次家庭宴會。別的飯可以不吃,但年夜飯是一定要吃的,除夕這一天,人們從一大早開始便忙碌起來,家家戶戶忙著烹調各種菜餚,廚房裡飄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大街小巷傳出噼噼啪啪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哩啪啦」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過年的氣氛十分濃厚。舊時的商店平時是不關門休息的,只有到了年三十結帳以後,才關門停止營業,過去的商店年頭上都放假休息。一年到頭也只有到了過年商店才能休息幾天。除夕之夜,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圍坐一桌,品嘗美酒佳餚。這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此時,不管路途有多遠,人們都希望能夠回到自己家中,全家團圓,歡歡喜喜的吃上這一頓團圓的年夜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豐盛的佳餚,更是享受那份合家團聚的快樂的氣氛,
按民間的傳統習俗,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桌上有冷盆、熱炒、大菜、點心等等,但一般少不了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貴有餘(魚)」。還有菜頭,祝願有好彩頭,炒青菜是家家必備的盤中餐,表示「親親熱熱」,而且頭一口必定要先吃青菜,表示「青青有頭」,「有青頭」在常州話里就是「有禮貌,知書達理,」的意思,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語「如意吉祥」;常州人過年燒的豆芽菜要放豆腐乾絲、百葉絲、油生腐絲,筍干絲、以及切碎的雪裡蕻腌菜,俗稱「家祭頭」,這是常州人過年的一道傳統素菜。還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人,也多少喝一點酒,以示慶祝自己和家人進入新年,慶賀每個人又增壽一歲。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習慣,都反映出中華民族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這兒要說明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過年的習俗也在發生著變化。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除夕是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除夕夜除了要祭祖、吃年夜飯、還要守歲、貼春聯、放炮仗,此外,小孩子們早就把元宵家生磬磬匡匡熱熱鬧鬧的敲打起來,更增加了過年熱鬧個氣氛。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災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欽此。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常州地區俗稱炮仗,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明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每當過年守歲到12點鍾,也就是來年第一天的零時,新舊年的交替之際,此時,家家戶戶辭舊迎新的爆竹登時響起,不絕於耳。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舊時按照老的風俗年初一是不能掃地的,否則會把財氣掃掉,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按照舊的風俗習慣,年頭上是不作興燒飯的,要吃現成飯,好在,過年時所製作的年菜十分豐富,幾天也吃不完,年初一早上吃預先准備好的糖園或團子或糖糕,表示新年團團園園、甜甜蜜蜜。年初一這天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街頭巷尾有敲鑼打鼓,調龍燈、舞獅子、跳財神等等活動,年初二開始外出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過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過年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如今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走訪親戚,拜訪朋友,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人們見面時滿面笑容地抱拳說「恭喜恭喜」、「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等等的祝賀詞。當然出門拜年做客,不能空手,要拎上一點禮物。以前主人年初一待客吃「元寶茶」,(就是橄欖茶),或是甜甜蜜蜜的紅棗蓮子茶,台上放著桂圓、長生果、紅棗、柿餅、大栗、桔子、糖果、瓜子、糕點等等招待客人,意味著「大吉大利」。拜年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民間俗稱:拜年拜到正月半。以前的人們,平時都要為著生計而忙碌著,沒有空閑時間相互來往,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有了比較寬余的時間,親戚朋友借著過年的時機相聚。
按舊時民俗,年初一的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時候, 為了不驚擾老鼠,初一晚上人們很早就上床睡覺,俗話說你干擾老鼠一天,它干擾你一年。其實是人們為了過年,已經忙忙碌碌了很多天,非常辛苦,大年夜又為了守歲,幾乎一夜沒有睡覺,年初一這天也該早一點睡覺休息休息了。
常州人認為,正月初五是路頭菩薩(財神菩薩)的生日,這天一早就炮仗聲不斷,舊時,各家各戶特別是商店都要設祭「燒路頭」,也就是「接財神」,接財神要早,俗稱「搶路頭」,要拿財神菩薩早點搶家來,以求財神菩薩保佑。接回財神,在新的一年中,商店也就開始營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