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過春節有什麼講究
1、湖北過年特色的風俗有哪些?
1、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2、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3、除舊迎新大掃除
新年伊始,他們講究「除舊歲,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會把家裡打掃的乾乾凈凈的,給新的一年一個好寓意,也是為了親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裡的環境。
4、年三十洗澡
除了家裡要收拾干凈,個人也得在新年到來之前,好好洗干凈,洗去舊年的霉運和不順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年。
5、喝雞湯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
2、湖北過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湖北過春節習俗:
1、新婿賀年
在武昌,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岳父母家的人肯定會調戲新女婿,然而苦逼的新女婿只有忍讓和一笑了之的份啦。而黃陂拜年的順序卻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2、舞龍舞獅
差不多到初六以後,越來越熱鬧,舞獅子舞龍的都來了,仙桃地區的舞龍尤其精彩,沔陽鄉間的舞龍,全長二三十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再敷蓋黃布,龍身上還劃有黑脊,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巨龍翻卷騰躍,小孩兒和大人都來圍觀;舞獅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別人商鋪里去,用一塊紅布掛在梁間,在眾人喝彩聲中舞獅人敏捷地取下來,名曰「取紅」。
3、旱蓮船
旱蓮船又叫采蓮船,是江漢平原鄉間常見的春節娛樂活動。旱蓮船是在鐵絲外用布料縫製成船的樣子,再加上遮陽頂,整個船五顏六色,非常喜慶。表演者穿上戲服,翩然起舞,旁邊會有丑角扮作撐篙人,他們一般會唱著沔陽花鼓戲或者鄉間小調,挨家挨戶表演,人家就會給些紅包、煙酒,討個吉利。
4、龍燈會
龍燈會是孝感元宵節的重頭戲,從初八人們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5、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紅娘子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
(2)湖北過春節有什麼講究擴展資料:
湖北,簡稱「鄂」,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武漢,因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地處中國中部,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全省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3、湖北過年的風俗和傳統是什麼?
1、襄陽:除夕吃荸薺大年初一吃餃
在襄陽,老百姓過年一般會在年前一個月做准備。
灌香腸、纏纏蹄、腌制各種雞鴨魚肉等臘味,准備各種年貨。而在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的這一天,襄陽人大都會買來灶餅,供於桌上,全家圍在一起,一人吃一個,預示新一年甜蜜和幸福。
2、恩施:殺年豬、打糍粑
恩施地區聚居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在這里民族文化如一朵奇葩一般,展現了它的獨特魅力。
恩施地區過年大概都在臘月二十之後就開始做准備,幾乎每家每戶都要殺豬,而且殺豬的時候也會請鄰居到家裡吃皰湯,同時這也是孩子們期待的時候。
3、武漢:除夕「咵天」到凌晨
除夕,武漢人要貼對聯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要祭祖,吃團年飯,一家人團員的圍坐在一塊,邊吃邊咵,一直到轉鍾,才算完成了守歲。
零點一到,小輩便會向長輩拜年,長輩把准備好的壓歲錢給伢兒們。
4、荊州:魚糕、魚圓不可少
在荊州的農歷除夕,家家戶戶都會准備一大桌豐盛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
有許多菜更是荊州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且每樣菜都有著寓意。
荊州地處江漢平原,物產豐富,魚米之鄉,比如,魚糕、魚圓、全魚等都是不可少的,另外,炸春卷、發菜也都列在其中。
5、仙桃:「沔陽三蒸」與「沔陽三臘」
仙桃地區,以前都是在晚上闔家團圓吃年夜飯,現在一般是中午夫妻倆會娘家吃年飯,然後一起回婆家團聚。
由於年飯已經不局限於晚上吃,所以現在一般只說「年飯」或「團圓飯」。
4、湖北春節習俗
湖北習俗:
湖北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武昌以
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這里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
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裡會招財進寶
、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池邊燒紙錢說是「買水」。
也要在初二取下燒掉,俗諺說:「初三燒了
紙,各人尋生理。」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的話貼在牆上。
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
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
龍燈會是
民間
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
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樂,唱各種彩詞。采蓮船走村串戶,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
、鹿鶴同春、七星轉斗、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元宵之夜,
當地還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
的習俗。七姐當地叫做張七姐,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
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
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
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准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著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
,唱
歌。唱完乞巧歌後,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當地民間還傳說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裡喧鬧。婦女要在床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說:「請
看燈。」據說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占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仆則歉收。
另外,孝感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栗、梨等果木,邊照邊用刀斧敲打樹干。一人邊敲邊問:「結不結?」一人在旁邊應道:「結!」據說這樣做新的一年裡就會果實滿枝頭。
5、湖北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1、拜年
跨完年就開始拜年了,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

2、討吉利
中國人過年最愛討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貼對聯是必須的,還有換門神,以前的門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慶的畫像,到唐朝換成了秦瓊、尉遲恭大將兩名將軍,納福迎祥。孝感人還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

3、避禁忌
以前的人們很在意過年時不要觸犯一些禁忌。比如說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掃地,否則會把好運掃出門外;不能與人爭吵,也不能說臟話,不然新一年運氣會不好;打碎杯碗後要說「歲歲平安」。不能洗衣,因為碼頭被水神封鎖,任何人都不能去動…總之就像仙桃地區民間歇後語一樣:初一拜年——揀好話說。
4、舞龍舞獅
到初六以後,越來越熱鬧,舞獅子舞龍的都來了,仙桃地區的舞龍尤其精彩,沔陽鄉間的舞龍,全長二三十米,用竹篾鐵絲紮成骨架,再敷蓋黃布,龍身上還劃有黑脊,在歡樂的鑼鼓聲中,巨龍翻卷騰躍,小孩兒和大人都來圍觀。

5、鬧元宵
元宵夜時,孝感有些地方流傳著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因為傳說七仙女被不願回天庭,在人間化作飛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6、湖北過春節習俗有哪些呢?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
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湖北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湖北省內各地過年都要吃糍粑的,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了。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奇特的習俗由來或許大家不知道。
在以前,湖北人新年頭三天是不讓煮生米的,必須吃去年留下的剩飯菜,因為剩飯不好吃,逐漸演變成吃面條和糍粑了。在孝感,家裡來了拜年客,一定要以糍粑招待,俗語中有「拜年拜年,糍粑發裂」。可見糍粑在春節的重要性,看到糍粑就想到過年。
7、湖北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湖北過年的風俗有如下:
1、湖北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
2、湖北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湖北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3、湖北人跨完年則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
但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4、湖北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8、湖北的春節有哪些風俗?
1、喝雞湯
過年喝雞湯對於湖北的鄉親們來講,是必不可少的。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吃雞翅,寓意著「展翅高飛」。
2、水煮蛋
在湖北沙市、荊州一帶,新一年吃第一餐有個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不僅是自己家人,有朋友和親戚來了,也要加入吃蛋行列,並且數量要加到2個,選蛋也有講究,須是煮得很嫩、能透過蛋白看見蛋黃的荷包蛋,寓意著 「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新一年大家都財源滾滾、大吉大利。
3、白蒿菜
新的一年第一頓飯,湖北秭歸有些地方會吃油炸白蒿,取其諧音「百好」,圖個好彩頭,其做法是用白蒿加雞蛋、麵粉、水,放在油鍋炸。白蒿還可以用來做蒿菜粑粑,皖南地區有這個傳統,將糯米和白蒿磨成粉後,加入臘肉、酸筍等內餡,做成一個個胖嘟嘟的包子。不過他們是清明節前後吃,秭歸人則在春節就開吃了。
4、糍粑
湖北省內各地過年都要吃糍粑的,這裡面還有一個奇特的習俗由來或許大家不知道。在以前,湖北人新年頭三天是不讓煮生米的,必須吃去年留下的剩飯菜,因為剩飯不好吃,逐漸演變成吃面條和糍粑了。在孝感,家裡來了拜年客,一定要以糍粑招待,俗語中有「拜年拜年,糍粑發裂」,可見糍粑在春節的重要性。
5、三全菜
武漢人以前過年時,年夜飯桌上絕對少不了「三全」「三糕」「三丸」,這「三全」分別指的是「全雞、全魚、全鴨」,「全糕」指的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指的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現在大家喜歡在桌中央放一口火鍋,全家人團圍坐,熱氣騰騰吃年夜飯,真的很開心!
9、湖北過年有哪些風俗?
1、水煮蛋
在湖北沙市、荊州一帶,新一年吃第一餐有個奇特的風俗,那就是吃荷包蛋,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裡,家人都能「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2、白蒿菜
新的一年第一頓飯,湖北秭歸有些地方會吃油炸白蒿,取其諧音「百好」,圖個好彩頭,不過這還是第一次聽說白蒿還能油炸後食用,貌似是用白蒿加雞蛋、麵粉、水,放在油鍋炸。
3、糍粑
湖北省內各地過年都要吃糍粑的,這已經是一個普遍的事實了。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奇特的習俗由來或許大家不知道。在以前,湖北人新年頭三天是不讓煮生米的,必須吃去年留下的剩飯菜,因為剩飯不好吃,逐漸演變成吃面條和糍粑了。
4、三全菜
武漢人以前過年時,年夜飯桌上絕對少不了「三全」、」三糕「、」三丸「,這三全分別指的是「全雞、全魚、全鴨」、「全糕指的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指的是「魚丸、肉丸、藕丸」。有無丸不成席、無魚不成席、無湯不成席一說。
5、除夕夜
湖北人以前過年時,男人一定要在除夕當天,挑水把水缸蓄滿,至少要夠家人使用3天,這叫「福水長流,子孫富足」,有自來水後,該習俗無形廢止。女人則無論再忙,也要給家人做好鞋子,象徵「過年穿新鞋(Hai),喜事一起來」。
然後要將牲畜喂飽,囑咐狗不要亂吠,以免嚇跑財神。天亮前吃飯,「越吃越亮」,全魚不能動筷,因為要「年年有餘」。
10、湖北人過春節的習俗
湖北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談起湖北人過年的習俗,那講究可就多了。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應該是從農歷冬至這天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從冬至那天開始,湖北人就要開始忙年了,開始殺年豬腌制臘肉、臘魚了。
為什麼農歷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古時候有個順口溜叫:「君二十三、民二十四、王侯二十五」,意思是,國君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平民百姓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王侯家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小年前一天,就要做些除舊迎新的事了,普通百姓家裡就要開始打揚塵,做衛生,為除舊。用白紙糊牆見新,為迎新。
臘月二十四要敬香送灶君,請灶君「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除夕這天,一家人團聚祭祖,吃團年飯。
拜年也是很有講究的,大年初一,要給父親家族的長輩拜年;大年初二,要給母親家族的長輩拜年;大年初三,要給妻子的娘家人拜年;初四,給親友拜年;大年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湖北人有拜財神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