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春節送禮 » 講一講關於春節常識有哪些

講一講關於春節常識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1-22 06:59:49

1、有關春節的資料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春節」,也叫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年節等,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年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同時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維系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1)講一講關於春節常識有哪些擴展資料:

春節習俗有:

一、辦年貨

在春節置辦年貨是中國尋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頭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曰「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二、掃塵

掃塵日,即臘月二十四,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

掃塵既有驅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陳」(塵)布新的情感願望,此習俗向人們傳遞著過年忙碌氣氛的信號。這一風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愛清潔、講衛生的傳統,寄寓了人們美好的期盼,至今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三、貼對聯

中國傳統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四、年夜飯

一年一次的年夜飯,是全家都要動員的大餐,家家戶戶都會擺上平日里捨不得吃的,或是寓意吉祥的菜品,這也是對來年美好生活的期許。

年夜飯,吃的是喜悅,品的是親情,縷縷飯香中聞到的是家的味道。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五、壓歲錢

年節習俗之一,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六、游神

游老爺、營老爺、游菩薩、游神賽會、年例、迎神、迎年、行香、菩薩行鄉、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們在新年期間或其它喜慶節日里,又或諸神聖誕的這一天,到神廟里將行身神像請進神轎里,然後抬出廟宇游境,接受民眾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里,保佑合境平安。

2、有關春節的知識?

新春就是漢族華夏傳統歷法夏歷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歷元旦不同)、歲首、正旦、正月朔日、正月初一,始自舜帝立正月,蠻夷率服。[2]這一天是中國及其他儒教文化圈國家的新年,是夏歷的歲首。中國以夏歷正月為歲首是儒家的「行夏之時」的治國要義和神道設教的深意,[3]依夏正(孟春正月)為一年的開始可謂傳承先聖之天時要義。

1914年1月,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基督教格利高里歷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春節」。[4][5]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稱為春節、農歷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新文化運動興起後,由於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影響,民國政府提倡破舊立新,廢除了漢人編寫的通行了四千年多年的華夏歷法《萬年歷》(陰歷,實為陰陽歷),[6]改行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頒布的格利高里歷(陽歷),曾採取很多極端做法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歷新年,[7]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

由於漢文化圈的瓦解,日本陰歷天保暦早在明治維新後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起停用,改用太陽歷計日,原來的陰歷便稱之為舊暦,人民的慶祝新春活動也只在西歷元日起的三天國定假日,雖然如此,日本人仍然依照傳統習俗過年,只是更改過年的日期,把過年的傳統習俗改為基督教的格里歷新年進行。但原琉球國領地沖繩縣以及奄美諸島等地區仍有舊正月的慶祝活動。漢文化圈的國家如韓國及越南,即使二戰後官方歷法改用了西歷,官方及民間仍然有新春的慶祝活動。 現時除了大中華地區、朝鮮半島、越南之外,春節在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地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

3、關於春節的知識

關於春節的知識如下:

1、春節的來源

春節是由歲首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

2、春節歷史的演變

古代民間最初的歲首指的是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歷史發展演變中,由於歷法的變動,新年(歲首)在日期上有所調整。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歷紀年(屬陽歷的一種,又稱格里高利歷)。後來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於干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3、春節名稱的變革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4、春節文化內涵傳承中豐富

春節早已不只是漢族的節日,很多少數民族都是過春節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56個民族現在幾乎都在過春節,但不少又都融進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進一步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

」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認為,春節蘊含的慎終追遠等文化內涵應該不斷傳承豐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該與時俱進,過「環境友好型春節」。

5、春節可以節日歡聚共享一段記憶

「每年春節前夕,到了吃殺豬飯的時候,總是累並快樂著,累是因為殺豬確實是個體力活,快樂當然就是因為大家團聚在一起吃美食咯。」大理白族小伙兒段艷文告訴記者,殺豬飯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不管白族、漢族還是彝族,吃著同一鍋肉,喝著自釀的酒,在分享中加深感情。

4、春節民俗知識是什麼?

1、臘月二十三,小年。農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

2、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了。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一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3、正月初一,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洪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4、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5、春節期間的習俗。新年鼓:春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5、春節知識點

春節有許多飲食習俗。現在讓我來介紹一下春節的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家庭主婦們從臘月初八開始就忙著為春節准備食物。因為腌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必須盡快准備好。中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肉的習俗,其中廣東最出名。

年糕因其諧音「年糕」,口味多變,幾乎成為每家每戶的必備品。年糕的風格包括黃色和白色的方形年糕,象徵著金銀,表達了在新的一年裡發財致富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白果年糕和用糯米做成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上加上紅棗、小紅豆和綠豆。在山西北部、內蒙古和其他地方,人們有在新年吃黃米粉炒年糕的習俗。有些餃子還會包上豆沙和棗泥等餡料。山東人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在北方,年糕主要是甜的,蒸或炸,有些人只是簡單地吃糖。南方的年糕又甜又咸。例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都是用粳米做的,味道清淡。除了蒸和炸之外,還可以切成片、炸或煮。甜年糕由糯米粉和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製成。它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和蛋清一起炒。

中國新年的前一夜被稱為團圓夜。所有背井離鄉的遊子都要從千里迢迢的旅途中回家。全家人應該坐下來一起包餃子過年。包餃子的方法是先用面條包好餃子皮,然後把餡料放在皮包上。餡料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填滿。吃餃子的傳統方法是用水煮,拿起來,蘸著醬油、醋、蒜末和香油吃。還有炸餃子、烤餃子(鍋貼)等吃法。

因為「他」這個詞的意思是「他」;交子的「交子」與「交」同義,「他」與「交」有團聚之意,故用「交子」象徵團圓、歡樂;年紀小就有兒子,寓意吉祥;此外,由於餃子外形酷似元寶,所以在新年吃餃子還具有「招財」的吉祥寓意。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談論春節很有趣。

6、春節小常識有哪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

7、春節趣味簡單小知識有哪些?

1、春節有狹義、廣義之分。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指中國農歷年的歲首,即農歷正月初一。民間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2、春節每天慶祝內容都不同

春節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習俗,但是每天的慶祝內容卻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3、春節不只中國有

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將農歷新年列為法定假期,分別是:韓國、朝鮮、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模里西斯、緬甸、汶萊。另外,以前的日本也過農歷新年,但明治維新後廢除了農歷,節日也直接搬至陽歷。

4、壓歲錢其實不是「錢」

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辟邪品。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祟」的。

5、「福」字倒貼有講究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櫃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